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手术与常规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曾春 张施远 蒋永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复合手术和常规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6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随机分成复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复合组患者术中在实时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辅助下完成对动脉瘤的夹闭,对... 目的对比研究复合手术和常规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6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随机分成复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复合组患者术中在实时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辅助下完成对动脉瘤的夹闭,对照组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复合组动脉瘤完全夹闭率(100%)与对照组(86.7%)无明显差异(P>0.05)。复合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3.3%)、术后动脉瘤复发率(0%)、术后颅内血肿发生率(0%)、术后偏瘫发生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7%、12.0%、16.7%和16.7%;P<0.05)。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复合组恢复良好23例,中残5例,重残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4例,中残5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复合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夹闭术相比,复合手术能明显改善颈内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预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术中造影 复合手术 夹闭术 疗效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邱玉发 沈旭明 +1 位作者 左刚 肖绍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时恢复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瘤颈残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比较
下载PDF
老年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疗效对比 被引量:8
3
作者 金丽 霍世会 杨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35-2536,共2页
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占第3位,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者数逐年递增〔2〕。因此研究治疗... 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占第3位,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者数逐年递增〔2〕。因此研究治疗老年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方法及其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
下载PDF
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怀彬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对照组行传统夹闭术.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夹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评价量表(GOS)评分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完全夹闭率(100%)略高于对照组(89.4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89%)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78.95%)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夹闭术相比,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夹闭效果好,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 造影技术 球囊临时阻断技术 夹闭术
原文传递
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曾平 谷震 +5 位作者 陈红 陈昱云 李亚捷 王磊 吴键 陈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方式栓塞治疗),每组34例。比较两组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与传统方式相比,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和治愈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率、减少弹簧圈用量及其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大弹簧圈技术 弹簧圈费用 疗效对比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结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白京岳 孟庆斌 +1 位作者 王子博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文浩 丘琪政 +3 位作者 梁明礼 赖湘 张文波 谢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7期191-193,207,共4页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开颅夹闭者32例为手术组,介入栓塞者38例为介入组,进行两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开颅夹闭者32例为手术组,介入栓塞者38例为介入组,进行两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后致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和介入组出院时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各有各的优缺点,医护人员应该根据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预后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比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鲍庆华 臧卫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9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对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病例,其中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显微外科治疗组)97例,经血管内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07例。结果术后改良Rankin...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对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病例,其中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显微外科治疗组)97例,经血管内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07例。结果术后改良Rankin评分,血管内介入治疗组:0~2分101例,3~5分4例,死亡2例;显微手术组:0~2分83例,3~5分11例,死亡3例。随访:血管内栓塞组瘤颈残留13例,动脉瘤复发5例;显微外科治疗组瘤颈残留7例,动脉瘤复发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在术后病残率、病死率方面优于显微手术夹闭,但术后瘤颈残留、动脉瘤复发要高于显微手术夹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显微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微导管塑形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许岗勤 张坤 +4 位作者 蔡栋阳 杨博文 赵同源 薛绛宇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入栓塞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微导管到位成功率、稳定性及动脉瘤栓塞效果。结果 7例患者7枚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体外模型试验微导管均能顺利到位且稳定成功;微导管头术中稳定、支撑力良好,无导管脱出等。术后即刻6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枚瘤颈少量残留。术中无栓塞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基于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导管塑形精准,到位成功率高,稳定、支撑力良好,大大降低了导管塑形难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微导管塑形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栋良 白华 牟晓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眶上外侧小骨瓣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夹闭26个动脉瘤,出院后3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预后评...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眶上外侧小骨瓣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夹闭26个动脉瘤,出院后3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21例患者优,1例患者良,1例患者极差,1例死亡。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处理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具有切口短,骨瓣小,入路快,失血少,脑组织暴露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入路 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敏丽 丁奇 张慧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例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动脉瘤复发、术后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动脉瘤术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Raymond-Roy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弹簧圈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发生死亡、植物生存、重残、轻残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弹簧圈用量及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用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栓塞程度及密度,降低动脉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且能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颅内动脉 动眼神经麻痹 大弹簧圈技术 栓塞术
下载PDF
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培明 周立云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2年第11期1901-1902,共2页
将2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A组为开颅夹闭组,B组为介入组。通过对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瘤颈残余度、术后并发症以及经过对患者进行1~18个月术后随访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A组住院天数7~30(平均2... 将2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A组为开颅夹闭组,B组为介入组。通过对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瘤颈残余度、术后并发症以及经过对患者进行1~18个月术后随访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A组住院天数7~30(平均25)d,治疗出院恢复良好6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6例,术后瘤颈残余1例;B组住院天数7~20(平均15)d,治疗出院恢复良好7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2例,手术后瘤颈残余为4例。B组较A组手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术后瘤颈残余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致动眼神经麻痹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荣华 宣井岗 +1 位作者 彭亚 王穗暖 《当代医学》 2010年第35期666-667,共2页
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神经功能恢复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2例。恢复程... 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神经功能恢复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2例。恢复程度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能更快、更有效恢复动眼神经功能,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章永强 林东 胡锦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6-568,共3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11例伴有OMNP的PComA患者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0例(90.9%),部分恢复1例(9.1%),其恢... 目的探讨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11例伴有OMNP的PComA患者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0例(90.9%),部分恢复1例(9.1%),其恢复状况与治疗时机、麻痹程度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栓塞未破裂PComA可有效恢复其致OMNP,但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痹程度和早期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素华 杨军 +2 位作者 马顺昌 寸恩浩 石祥恩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应用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做术前计划治疗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18例,术前均... 目的探讨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应用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做术前计划治疗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18例,术前均将其CTA原始数据等以DICOM格式输入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三维重建、分割,观察并模拟操作设计个体化方案,指导治疗。结果18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均成功地实现了颅骨及颅内血管的三维立体虚拟现实影像的重建。其中16例与CTA报告结果一致,2例CTA报告可疑,在虚拟现实影像上清晰显示动脉瘤。1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虚拟现实的手术模拟与手术设计,所得3D影像与手术所见几乎一致。结论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能够清楚地显露动脉瘤大小、位置,并可量化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动脉瘤的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个体化 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
原文传递
显微及介入手术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成业 李钢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开颅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PcoA)患者治疗中的预后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P... 目的分析开颅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PcoA)患者治疗中的预后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Pco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显微术组(48例)和介入组(60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Rankin评分、Rankin评分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Rankin评分差异显著(P〈0.05),其中显微组患者的致死率(4.2%)、致残率(12.5%)比介入组(1.7%,3.3%)高。在年龄≥60岁、发病时间〉14d、Hunt-Hess分级≥III级时,介入组患者的Rankin评分水平均显著低于显微组患者(P〈0.01)。显微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介入组(P〈0.05),其中显微组的动脉瘤复发率(2.1%)低于介入组(8.3%),瘤颈残留率(6.3%)低于介入组(13.3%),两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开颅显微手术相比,PcoA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优势更加突出,且应尽量在早期(0~3d)实施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显微手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17
作者 张东焕 王宏磊 +4 位作者 孟浩 刘天一 冯颖利 齐远 徐宁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6期367-370,共4页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复发情况及与形态学的关系。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起源于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患者57例。根据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将患者分为:a型、b...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复发情况及与形态学的关系。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起源于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患者57例。根据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将患者分为:a型、b型及c型。采用单纯栓塞及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依据Raymand分级评估栓塞疗效,及术后6个月~1年的复发率。结果a型9例;b型33例;c型15例。57例随访患者中,复发11例,术后总体复发率为19.3%。其中b型动脉瘤中,复发患者为7例,复发率为21.2%;c型动脉瘤中,复发患者为4例,复发率为26.7%。结论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集中于b型及c型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动脉瘤术后复发 栓塞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