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
1
作者 刘俊 代静静 +1 位作者 张宗峰 时国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颈内动脉斑块者9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斑块数量、位置、狭窄程度、斑块体积、斑块形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颈内动脉斑块者9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斑块数量、位置、狭窄程度、斑块体积、斑块形态及特征。结果对照组图像血管管腔对比剂范围、浓度均匀。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图像责任血管的后端对比剂染色范围和浓度明显小于前端正常区域,呈现狭窄;部分斑块呈低密度,部分斑块内混杂高密度钙化,部分存在溃疡,表面不光滑。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检测分别有310个、86个;观察组双侧、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百分比分别为38.06%、47.74%、52.26%,均高于对照组的13.95%、12.7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体积为(162.50±15.35)mm^(3),高于对照组的(54.27±10.29)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形态不规则型、斑块溃疡、环形征及软斑块、混合斑块百分比分别为84.19%、59.68%、65.48%和27.74%、34.52%,高于对照组的17.91%、19.77%、24.42%和13.95%、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能够准确显示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状况、性质特点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内动脉斑块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参龙通络丸辅助西药治疗对伴糖尿病病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晓君 王金曦 +2 位作者 郜贺 杨宇峰 石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参龙通络丸辅助西药治疗对伴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的伴有DM... 目的探讨参龙通络丸辅助西药治疗对伴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的伴有DM病史的IS患者70例,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医治疗意愿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23例和中西医治疗组(观察组)47例,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糖指标[静脉血清葡萄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MT_(max)、最大斑块面积(S)、GLU、HbA1c、TCHO、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_(max)、S、GLU、HbA1c、TCHO、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性斑块及形态规则斑块占比均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形态、GLU、HbA1c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在治疗过程中及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参龙通络丸辅助西药治疗对伴有DM病史的IS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具有调控作用,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缓解,能够改善颈动脉内膜厚度,稳定斑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临床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龙通络丸 糖尿病病史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彩超 颈内动脉斑块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探究CTRP1在颈内动脉斑块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3
作者 王楠楠 何睿 +2 位作者 樊丽 付金霞 车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170-172,共3页
深入分析在颈内动脉斑块发生过程中,CTRP1的具体机制。方法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需要选择通过C57BL/6 纯系 ApoE-1基因敲除的雄性小鼠24只,按照12小时∶12小时的明暗光照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对塑料龙和实验小鼠的喂养饲... 深入分析在颈内动脉斑块发生过程中,CTRP1的具体机制。方法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需要选择通过C57BL/6 纯系 ApoE-1基因敲除的雄性小鼠24只,按照12小时∶12小时的明暗光照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对塑料龙和实验小鼠的喂养饲料进行严格控制。将实验小鼠安置在无毒塑料笼内。需要注意在塑料笼具准备时,要选择具有良好无毒性、无异味以及吸湿性比较小的材料制作的笼具。垫料、饲料、饮水都需要进行灭菌消毒工作。在实验时,小鼠所处的环境温度保持在20℃到25℃,实验房的空气湿度为45%~64%,在实验小鼠喂养期间需要进行通风换气。在实验小鼠饲饲养过程中,需要利用专用小鼠饲料,在小鼠6周左右开始饲养高脂饲料,通过21%和0.15%胆固醇高脂饲料对小鼠进行12周喂养。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作为观察组;正常饲料喂养的小鼠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小鼠各12只。结果 对比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小组实验小鼠的CTRP1/AMPK/MMP-9的通路建立情况,观察组小鼠体内的通路建立;观察组小鼠动脉斑块模型的炎症水平比较高、血脂生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通过研究可以利用过表达CTRP1在信号通路上游分子中可以激活AMPK信号通路下游MMP-9分子表达降低;过表达CTRP1能够降低上清TC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CTRP1在颈动脉斑块发展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作用机制。在研究时CTRP1分子能够降低血清的血脂指标。在对颈内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其作为主要标志物对颈内动脉斑块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RP1 颈内动脉斑块 分子机制 发生情况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石怀银 韦立新 +4 位作者 孙璐 郭爱桃 周定标 蒲传强 王鲁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定。同时对 8例年龄相当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亡病例 ,做颈内动脉对照研究。选取部分稳定及不稳定斑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二者巨噬细胞含量的差异。结果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共 12 1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 ,不稳定斑块占 2 1.5 % (2 6 12 1) ;而对照组 10 9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仅占11.0 % (12 10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纤维帽厚度在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为 (0 .3± 0 .2 )mm和(0 .5± 0 .3)mm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稳定斑块。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 ,斑块脂质中心越大 ,斑块表面纤维帽越薄 ,巨噬细胞越多 ,则斑块越不稳定 ,越容易破裂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内动脉斑块 形态学 研究
下载PDF
超声诊断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瑞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2期79-80,共2页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颈内动脉斑块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检查斑块检出率为88.00%,包括扁平斑15例,溃疡斑12例,软斑10例,硬斑7例。数...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颈内动脉斑块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检查斑块检出率为88.00%,包括扁平斑15例,溃疡斑12例,软斑10例,硬斑7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斑块检出率为90.00%,包括扁平斑18例,溃疡斑12例,软斑11例,硬斑4例。两种检查方式斑块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出扁平斑、溃疡斑、硬斑以及软斑检出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接近。超声检查检测出颈动脉轻度狭窄12例(24.00%),中度狭窄24例(48.00%),重度狭窄6例(12.00%),完全闭塞8例(16.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出颈动脉轻度狭窄4例(8.00%),中度狭窄25例(50.00%),重度狭窄14例(28.00%),完全闭塞7例(14.00%)。两种检查方法检出颈动脉中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检出轻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诊断 颈内动脉斑块 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双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渊博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35期4999-5000,共2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差异性,为临床预测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经临床及MRI确诊为单侧首... 目的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差异性,为临床预测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经临床及MRI确诊为单侧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 d内行规范的磁共振亮血序列和黑血序列高分辨率靶扫描。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学和成分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所致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管壁横向最大厚度、斑块纵向最大范围及斑块体积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斑块内出血及脂质坏死核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能有效地对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进行评价分析,在指导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黑血技术 亮血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颈内动脉斑块
下载PDF
颈内动脉斑块剥脱术后的护理
7
作者 阎效红 周蓉 +2 位作者 杨文 史淑芳 姚文芳 《临床医药实践》 2002年第7期541-541,共1页
关键词 颈内动脉斑块 剥脱术 手术后 护理
下载PDF
B超诊断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秀菊 唐笑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2194-2195,共2页
目的:对B超诊断在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实施诊断治疗颈内动脉斑块患者中选取66例,均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B超诊断和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 目的:对B超诊断在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实施诊断治疗颈内动脉斑块患者中选取66例,均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B超诊断和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在硬软斑、溃疡斑以及扁平斑检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易损斑块检出中具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早期发现中,MRI和B超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易损斑块检查中MRI具有显著应用优势,B超更适合应用在其早期诊断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诊断 颈内动脉斑块患者 动脉狭窄
下载PDF
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方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内动脉斑块临床观察
9
作者 吴兴裕 梁海 何志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7期871-872,共2页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方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颈内动脉斑块的效果。方法:12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2例,治疗组用半夏白术天麻化裁方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厚度均缩小(P<0....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方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颈内动脉斑块的效果。方法:12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2例,治疗组用半夏白术天麻化裁方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厚度均缩小(P<0.05)、且治疗组缩小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化裁方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颈内动脉斑块效果较好,且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斑块 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方 阿托伐他汀片
下载PDF
外翻式颈内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刁光亮 李伟 +4 位作者 段丽红 苏宏斌 刘炳鑫 郭曙光 尹存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探讨外翻式颈内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eCEA)对不同年龄段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血管外科行eCEA的老年患者56例,根据年龄分为60~69岁组31例,70~80岁组25例。... 目的探讨外翻式颈内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eCEA)对不同年龄段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血管外科行eCEA的老年患者56例,根据年龄分为60~69岁组31例,70~80岁组25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对2组患者术前1周内、术后1个月、6个月进行分析。结果60~69岁组术后1个月、6个月MMSE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24.71±3.67)分vs(23.52±3.70)分,P<0.05;(25.48±3.19)分vs(23.52±3.70)分,P<0.01]。70~80岁组术后6个月MMSE评分较术前、术后1个月明显增高[(25.44±3.42)分vs(23.76±3.81)分,P<0.01;(25.44±3.42)分vs(23.90±3.65)分,P<0.01]。60~69岁组术后1个月-术前MMSE评分改善程度较70~80岁组明显增高,术后6个月-术后1个月MMSE评分改善程度较70~80岁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eCEA能够明显改善认知功能,且60~69岁的患者在早期即可见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认知 斑块切除术 外翻式颈内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11
作者 白玉海 王晓红 +4 位作者 王玉春 宋全春 刘杰 耿志伟 佟晓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和不同狭窄率出现患病率。(2)对梗死组中38例重度狭窄患者(C组)和对照组中32例重度狭窄患者(D组)的血液流、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血压、左心室射血指数、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A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7.05%、以大脑中动脉(79.41%)、软斑(67.64%)、重度狭窄(58.88%)患者为常见,与B组(75.00%、36.11%、43.05%、44.4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狭窄率越大,分水岭脑梗死患病率越高(χ2=8.47,<0.05)。(2)C组与D组之间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餐后2h血糖、纤维蛋白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射血指数、发病时收缩压、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关系密切,与狭窄率呈正向关系,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多见。并存的低灌注相关因素是诱发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较少发生在侧支循环开放丰富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 分水岭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发作与颈动脉易损斑块HRMR-VWI征象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王爱杰 和一帆 +4 位作者 张少芹 黄冉冉 董圣杰 王春业 张国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158-2163,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分析颈内动脉易损斑块HRMR-VWI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CI)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存在一侧肢体脑... 目的探讨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分析颈内动脉易损斑块HRMR-VWI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CI)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存在一侧肢体脑缺血症状而行HRMR-VWI检查患者,筛选ACI及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作患者责任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起始段易损斑块77例,其中ACI组患者37例,TIA组患者40例,对ACI及TIA发作患者ICA易损斑块HRMR-VWI形态学、斑块成分、临床资料及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变量筛选分析及风险评估,构建预测评估模型。结果ACI组最窄处管腔直径较TIA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度较TIA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斑块成分显示纤维帽缺损、斑块内出血及强化均较TIA组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个变量中LASSO回归筛选出的危险因素为:性别、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纤维帽缺损、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强化、冠心病、吸烟史。构建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性别(OR=6.1,95%CI:1.3~31.9)、ICA斑块远端正常血管直径(OR=0.3,95%CI:0.1~0.8)、纤维帽缺损(OR=14.0,95%CI:2.1~92.6)、斑块内强化(OR=5.8,95%CI:1.31~25.4)为发生ACI的重要风险因素,此模型评估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95%CI:0.7846~0.9452,P<0.001)。结论男性患者ICA易损斑块存在纤维帽缺损、斑块内强化,且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越小,脑内发生ICA相关急性脑卒中的风险越大,为HRMR-VWI检查预测ACI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易损斑块 急性脑卒中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敬 张良兵 《安徽医学》 2012年第6期741-743,共3页
目的测定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前后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阿托伐他汀防治颈动脉狭窄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有颈内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组(A组,20... 目的测定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前后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阿托伐他汀防治颈动脉狭窄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有颈内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组(A组,20例)及非他汀药物干预组(B组,20例)。干预前1d、干预2、8、16周后,采用免疫透射化浊法测定血浆CRP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A组与B组两组间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8、16周后A组CRP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治疗颈内动脉粥样斑块中能降低血浆CRP水平,起到抗炎作用和稳定斑块的作用,为防治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颈内动脉粥样斑块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球囊扩张术后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永亮 黄玉杰 +2 位作者 那世杰 杨永波 王斌 《安徽医学》 2011年第6期778-779,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稳定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致颈内动脉起始处严重狭窄(狭窄率>70%,<90%)而接受狭窄段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的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治疗前服用...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稳定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致颈内动脉起始处严重狭窄(狭窄率>70%,<90%)而接受狭窄段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的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治疗前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至少3个月;对照组30例,未服用他汀类药物。于球囊扩张狭窄段治疗后取出保护伞。观察保护伞内有无脱落的粥样物质。结果治疗组收集到的粥样物质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使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可作为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球囊扩张 保护伞
下载PDF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利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4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9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数目及斑块检出率,分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9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数目及斑块检出率,分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斑块数量及IMT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人群(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相关性
下载PDF
非外科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适应证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术
16
作者 张邢炜 P R Roy D W M Muller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评价非外科内膜斑块切除术适应证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 6例病人 2 7支颈内动脉共植入 2 7个Wall支架。所有病人根据造影所显示的血管直径 ,先用小型号球囊预扩张 ,然后置入合适的Wall... 目的 评价非外科内膜斑块切除术适应证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 6例病人 2 7支颈内动脉共植入 2 7个Wall支架。所有病人根据造影所显示的血管直径 ,先用小型号球囊预扩张 ,然后置入合适的Wall支架 ,再用相应大小球囊整形扩张。结果  2 7支颈内动脉全部扩张成功并置入支架 ,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 (75 0± 10 0 ) %降至 (5 3±11 0 ) %(P <0 0 1)。并发症包括小中风 1例 ,2 1d后基本恢复。结论 对不适应外科内膜斑块切除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 ,行颈内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支架术 颈内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手术适应证
下载PDF
超声诊断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张继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144-147,共4页
探讨超声对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接诊的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样本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进行病情诊断,同时将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超声对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接诊的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样本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进行病情诊断,同时将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声诊断检出率、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超声检查检出率为87.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率为90.0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混合斑、硬斑、扁平斑及软斑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中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轻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斑块是临床上较为危险的一种病症,同时颈动脉狭窄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威胁极大,因此需要尽早地对颈内动脉斑块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情况、高风险斑块进行评估,从而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予以超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诊断,其能够对斑块数量、大小、形态、颈动脉增厚状况以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全面地评估,从而为患者采取有效的诊治方案,具有较好的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颈内动脉斑块 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姝毓 应莲琴 陈光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P)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4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否>1.2 mm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P)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4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否>1.2 mm将其分为斑块组(n=105)和无斑块组(n=149)。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2DM患者CASP形成危险因素,并分析对策。结果老年T2DM患者CASP发生率为41.34%(105/2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91)、糖尿病病程(OR=1.357)、高血压(OR=2.729)、DN(OR=3.333)、Hcy(OR=2.113)为老年T2DM患者CASP形成的危险因素,而肱踝指数(OR=0.349)为保护因素。结论老年T2DM患者具有较高的CASP发生率,针对这些独立高危因素,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降低CASP发生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老年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对颈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希瑞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25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对颈内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配伍桃红四物汤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变化...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对颈内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配伍桃红四物汤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但研究组患者减少幅度更为显著,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使其维持良好稳定性,降低患者继发脑梗死等疾病风险,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降脂 桃红四物汤 颈内动脉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超声监测老年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4
20
作者 宋彦 丁旭萌 +1 位作者 李旭 刘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5670-567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因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脑梗死入院治疗的患者70例。经相关诊断后,35例表现为进展性脑梗死为进展组,35例表现为非进展性脑梗死为非进展组。...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因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脑梗死入院治疗的患者70例。经相关诊断后,35例表现为进展性脑梗死为进展组,35例表现为非进展性脑梗死为非进展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并对各因素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不适当的降压治疗,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PG)增高,CT早期梗死征象及侧脑室体旁梗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呈稳定性的患者14例,不稳定患者21例,引发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独立危险因素为CRP、FPG与尿酸(UA)升高。结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控制患者危险因素的出现,减少进展性脑梗死形成;并结合各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情况,为患者治疗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非进展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