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孙文君 贾建平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2年第4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及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及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且两组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且其升高水平与是否进展为脑梗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半胱氨酸血症 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
原文传递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与分层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勇 许淼 +2 位作者 潘小平 成秋生 李泽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和对照组18例,溶栓组予rt-PA0.9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并将3 h溶栓组按TOAST分型分亚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3 h溶栓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d、90 d的BI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90 d的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3~4.5 h溶栓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和90 d后BI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24 h、7 d NIHSS评分与90 d 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治疗后2 h、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源性栓塞组(CE组)治疗后2 h的NIHSS评分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动脉闭塞组(SAA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3 h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现脑疝、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P>0.05)。亚组分析显示CE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AA组和SAA组(P<0.05)。结论3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出血风险较对照组增加。小样本3~4.5 h溶栓病例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显示LAA组疗效优于CE组,而SAA组疗效欠佳。CE组的出血风险高于LAA组和SAA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急性 颈内动脉 TOAST分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永巍 刘建民 +3 位作者 洪波 邓本强 许奕 丁素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 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5 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3例(5 .6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6例 (85 .2 %) ,... 目的 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5 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3例(5 .6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6例 (85 .2 %) ,大脑前动脉闭塞 5例 (9.2 %)。结果 预后好的患者共有 41例 (75 .9%) ,血管再通程度 >5 0 %39例 (72 .2 %) ,再通程度 <5 0 %的 15例 (2 7.8%)。颅内出血率为 2 0 .4%,病死率为 7.4%。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颈内动脉系统 安全性 SELDINGER法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19
4
作者 沈健 白青科 +6 位作者 赵振国 赵晓晖 陆练军 朱玉萍 周媛 陈娟 杨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6例经多模式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4.5 h组和4.5~9 h组各13例。患者在治疗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6例经多模式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4.5 h组和4.5~9 h组各13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发生。结果 <4.5 h组与4.5~9 h组各时间点NIHSS、BI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 h组与4.5~9 h组各有1例非症状性脑出血。90 d时,<4.5 h组mRS评分预后良好7例(53.85%);4.5~9 h组6例(46.15%),两组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4.5 h时间窗和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窗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春晓 朱丹 +2 位作者 吴云 冯念苹 梁庆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大面积 颈内动脉系统 内治疗 有效性 急性缺血性血管病 急性重症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核磁共振联合CT灌注成像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章玲 管得宁 +1 位作者 汪洋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6-627,共2页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CT灌注成像 患者 诊断价值 核磁共振 ARTERY 缺血性损伤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纳洛酮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马福家 仓婕 刘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加用纳洛酮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研究组(加用纳洛酮组)50例和对照组(不加用纳洛酮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以... 目的探讨加用纳洛酮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研究组(加用纳洛酮组)50例和对照组(不加用纳洛酮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NDS及hs-CRP浓度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显著。结论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加用纳洛酮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颈内动脉系统 纳洛酮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郑维红 葛华 +1 位作者 陈星宇 庄晓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7-238,共2页
由于受脑血管造影机分辨率的限制,一些穿支动脉的闭塞,在造影片上不能被显示,或因动脉内栓子自然破碎,部分栓子向远端移动或完全溶解造成微栓塞,主干虽然通畅,但穿支未开放,临床仍有症状,所以建议对于脑血管造影未证实有动脉闭塞者,有... 由于受脑血管造影机分辨率的限制,一些穿支动脉的闭塞,在造影片上不能被显示,或因动脉内栓子自然破碎,部分栓子向远端移动或完全溶解造成微栓塞,主干虽然通畅,但穿支未开放,临床仍有症状,所以建议对于脑血管造影未证实有动脉闭塞者,有适应溶栓者也应溶栓[2]。本组5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阻塞部位,在相应的责任动脉内进行溶栓,临床症状明显好转。EMS实验[3]是一个静脉和动脉内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另有文献[4,5]也同样证实了静脉和动脉内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行动静脉联合溶栓4例,其中MCA闭塞1例完全恢复,另2例为ICA闭塞获得部分血管再通,症状部分改善出现病灶对侧额叶大片出血。我们认为:MCA主干或ICA闭塞,自静脉溶栓治疗后1h如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说明该血管未开通。在实施静脉溶栓后即做动脉溶栓的准备,或拟行动脉溶栓者先行静脉溶栓[6],既为阻塞血管的开通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为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提供了及时的进一步治疗的机会,是值得探讨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是合并症状性脑出血,发生出血与许多因素有关,我们感到出血的患者大多是因为血压>160/100mmHg,多有饮酒史,1例动静脉联合溶栓后出现病灶对侧额叶大片出血,是否与DSA时的肝素化有关值得探讨,提示动静脉联合溶栓DSA时最好不要肝素化。本组中有6例在梗死灶区域的斑片状出血,未形成血肿也未引起临床症状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急性 溶栓治疗 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方丽丽 邬志锋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96例,以治疗时间窗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96例,以治疗时间窗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h)及试验组(4.5~9h),每组4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效果、Barthel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以及并发症产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0.5、1、3个月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并发症产生率为(12.5%),对照组为(10.4%),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9h,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均较高,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桂森 张计旺 +2 位作者 李斌 冯慧贤 霍彬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对经颅多普勒或CT血管成像检查出颈内动脉狭窄的54例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 目的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对经颅多普勒或CT血管成像检查出颈内动脉狭窄的54例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颈内动脉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发生率为42.6%(23/54),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狭窄(57.4%,31/54)(P〈0.05)。颈内动脉重、中度狭窄的比例(20.3%,18.8%)明显低于轻度狭窄(53.9%),明显高于血管闭塞(7.0%)(均P〈0.05)。颈内动脉C4处狭窄的比例(18.8%)明显低于C1处(60.9%),明显高于C2、C3、C5、C6和C7处(1.6%~6.2%)(均P〈0.05)。结论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多支血管狭窄,狭窄程度以轻度为主,狭窄部位以C1狭窄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2糖尿病 颈内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3~6h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的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剑鹏 马琪林 +3 位作者 童绥君 曲红丽 鲁丛霞 黄远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23期3-6,共4页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3~6h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34例发病3~4.5h和18例发病4.5~6h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分别行静脉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3~6h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34例发病3~4.5h和18例发病4.5~6h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分别行静脉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观察血管再通率、出血率,治疗后90d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溶栓后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预后良好率:静脉溶栓组55.9%,动脉溶栓组61.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静脉溶栓组47.1%、动脉溶栓组7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率:静脉溶栓组17.6%,动脉溶栓组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颅MRPWI/DWI不匹配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生3~4.5h内静脉溶栓与4.5~6h内动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两者的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统计学意义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比较差异 血管再通率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患者 出血率 预后良好 头颅 评分 临床预后 量表
下载PDF
灯盏花素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熊有贤 王颖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4年第12期927-930,共4页
目的观察和研究灯盏花素(BC)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把患者分为两组,同样接受脑梗死的基本治疗。而灯盏花素组病例,每天1次,加用灯盏花素20mg入... 目的观察和研究灯盏花素(BC)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把患者分为两组,同样接受脑梗死的基本治疗。而灯盏花素组病例,每天1次,加用灯盏花素20mg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10d。对患者进行用灯盏花素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P)。结果譹灯盏花素组神经功能缺失,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60%(P<0.05)。譺灯盏花素组患者病灶一侧CVDP中,脑血流量(Q)及血流速度(V)用灯盏花素治疗中及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较对照组亦有显著增加(P<0.05)。血管阻力(R)、弹性及临界压力(CP)经灯盏花素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较病灶对侧大脑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C注射液治疗ATCI患者疗效好,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对缺血性脑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使部分CVDP趋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治疗后 患者 循环动力学 治疗前 颈内动脉系统 显著性 同时测定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前进 付跃高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02-103,109,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进展型脑梗死于发病后6小时至一周内根据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和肢体肌力分级判定,相关因素由综合调查表记录并进行单因索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进展型脑梗死于发病后6小时至一周内根据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和肢体肌力分级判定,相关因素由综合调查表记录并进行单因索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最重要的因素为空腹血糖,高密脂蛋白,CSS评分,自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进展型中风及相关因素分析对预后估计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进展 危险因素 中国卒中量表评分
下载PDF
佐用前列腺素E_1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包兴昌 刘红珍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9年第11期871-871,共1页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药物疗法 前列腺素E1
下载PDF
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瑞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8期137-138,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NIHSS评分、再发脑卒中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和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采取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和再发脑卒中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介入治疗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凌云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9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常规处理,观察组98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DNS)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常规处理,观察组98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DNS)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DNS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加用依达拉奉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更好,神经损伤程度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颈内动脉系统 依达拉奉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福璋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1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对...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动脉溶栓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亚珍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第7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择108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54例)与观察组(静脉...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择108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54例)与观察组(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54例),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6%,可见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252, P=0.022);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2.7±3.5)分、(12.3±2.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7, P=0.519);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在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9.3±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1±2.5)分(t=2.086, P=0.039);此外,在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3.0%,死亡率为3.7%,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为14.8%、5.6%,两组患者的再发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77, P1=0.781;x22=0.210, P2=0.647)。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且不会造成复发率及死亡率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
下载PDF
颈内动脉注射降纤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60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国东 刘瑕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注射降纤酶进行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6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采用国产降纤酶颈内动脉加压推注,并对其疗效分析。结果28例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8.33%。结论本疗法时进展型脑梗死具有良好效果... 目的探讨颈动脉注射降纤酶进行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6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采用国产降纤酶颈内动脉加压推注,并对其疗效分析。结果28例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8.33%。结论本疗法时进展型脑梗死具有良好效果,且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注射 降纤酶 治疗 进展 疗效
下载PDF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晓清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23期92-94,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8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药物治... 目的:研究分析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8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死率和脑卒中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病死率和脑卒中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并发症发生率8.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再发脑卒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 颈内动脉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