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郝敏丽 丁奇 张慧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例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动脉瘤复发、术后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动脉瘤术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Raymond-Roy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弹簧圈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发生死亡、植物生存、重残、轻残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弹簧圈用量及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用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栓塞程度及密度,降低动脉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且能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大弹簧圈技术 栓塞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邱玉发 沈旭明 +1 位作者 左刚 肖绍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时恢复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瘤颈残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比较
下载PDF
老年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疗效对比 被引量:8
3
作者 金丽 霍世会 杨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35-2536,共2页
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占第3位,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者数逐年递增〔2〕。因此研究治疗... 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占第3位,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者数逐年递增〔2〕。因此研究治疗老年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方法及其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
下载PDF
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平 谷震 +5 位作者 陈红 陈昱云 李亚捷 王磊 吴键 陈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方式栓塞治疗),每组34例。比较两组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与传统方式相比,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和治愈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率、减少弹簧圈用量及其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大弹簧圈技术 弹簧圈费用 疗效对比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文浩 丘琪政 +3 位作者 梁明礼 赖湘 张文波 谢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7期191-193,207,共4页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开颅夹闭者32例为手术组,介入栓塞者38例为介入组,进行两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开颅夹闭者32例为手术组,介入栓塞者38例为介入组,进行两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后致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和介入组出院时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各有各的优缺点,医护人员应该根据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预后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鲍庆华 臧卫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9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对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病例,其中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显微外科治疗组)97例,经血管内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07例。结果术后改良Rankin...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对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病例,其中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显微外科治疗组)97例,经血管内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07例。结果术后改良Rankin评分,血管内介入治疗组:0~2分101例,3~5分4例,死亡2例;显微手术组:0~2分83例,3~5分11例,死亡3例。随访:血管内栓塞组瘤颈残留13例,动脉瘤复发5例;显微外科治疗组瘤颈残留7例,动脉瘤复发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在术后病残率、病死率方面优于显微手术夹闭,但术后瘤颈残留、动脉瘤复发要高于显微手术夹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微导管塑形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许岗勤 张坤 +4 位作者 蔡栋阳 杨博文 赵同源 薛绛宇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入栓塞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微导管到位成功率、稳定性及动脉瘤栓塞效果。结果 7例患者7枚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体外模型试验微导管均能顺利到位且稳定成功;微导管头术中稳定、支撑力良好,无导管脱出等。术后即刻6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枚瘤颈少量残留。术中无栓塞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基于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导管塑形精准,到位成功率高,稳定、支撑力良好,大大降低了导管塑形难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
下载PDF
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培明 周立云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2年第11期1901-1902,共2页
将2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A组为开颅夹闭组,B组为介入组。通过对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瘤颈残余度、术后并发症以及经过对患者进行1~18个月术后随访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A组住院天数7~30(平均2... 将2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A组为开颅夹闭组,B组为介入组。通过对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瘤颈残余度、术后并发症以及经过对患者进行1~18个月术后随访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A组住院天数7~30(平均25)d,治疗出院恢复良好6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6例,术后瘤颈残余1例;B组住院天数7~20(平均15)d,治疗出院恢复良好7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2例,手术后瘤颈残余为4例。B组较A组手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术后瘤颈残余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结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白京岳 孟庆斌 +1 位作者 王子博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头颈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
10
作者 徐艺铭 钟剑锋 +4 位作者 李斌 周欣颜 朱红丽 梁靖 廖承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 目的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破裂组1接受了12个月的随访后把后脉瘤破裂的患者被纳入破裂组2,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被纳入非破裂组2。结果诊断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Wn、AR、L、SR、SDF-1a及其组合的AUC值均大于0.70。破裂组2 Wn、AR、L、SR和SDF-1a及其组合预测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AUC值均大于0.70。结论4D-CTA联合SDF-1a能有效区分破裂的颅内后交通动脉瘤并预测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CTA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
下载PDF
显微及介入手术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成业 李钢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开颅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PcoA)患者治疗中的预后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P... 目的分析开颅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PcoA)患者治疗中的预后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Pco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显微术组(48例)和介入组(60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Rankin评分、Rankin评分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Rankin评分差异显著(P〈0.05),其中显微组患者的致死率(4.2%)、致残率(12.5%)比介入组(1.7%,3.3%)高。在年龄≥60岁、发病时间〉14d、Hunt-Hess分级≥III级时,介入组患者的Rankin评分水平均显著低于显微组患者(P〈0.01)。显微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介入组(P〈0.05),其中显微组的动脉瘤复发率(2.1%)低于介入组(8.3%),瘤颈残留率(6.3%)低于介入组(13.3%),两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开颅显微手术相比,PcoA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优势更加突出,且应尽量在早期(0~3d)实施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显微手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与动脉圆锥周围血管的形态学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余梦楠 洪波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22-425,共4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ICA-PComA)分叉部动脉瘤与动脉圆锥周围血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以22个ICA-PComA动脉瘤(动脉瘤组)与20个动脉圆锥(动脉圆锥组)为研究对象,通过3D-DSA对颈内动脉交通段直径(Dica)、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直径(Dpc...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ICA-PComA)分叉部动脉瘤与动脉圆锥周围血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以22个ICA-PComA动脉瘤(动脉瘤组)与20个动脉圆锥(动脉圆锥组)为研究对象,通过3D-DSA对颈内动脉交通段直径(Dica)、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直径(Dpcom)、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夹角角度(Apcom)及颈内动脉眼段-床突段转折处角度(Aica)等进行测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与动脉瘤发生具有相关性的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线曲线(ROC)分析。结果两组Dpcom、Aica和Apc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com减小导致动脉瘤发生概率增加。Apco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最佳诊断界值为52.25°。结论Apcom对ICA-PComA动脉瘤与动脉圆锥的鉴别及对动脉瘤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圆锥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钦 杨信举 +2 位作者 童海鹏 龚水根 刘春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筛选出两组中动脉瘤患者。通过皮尔逊卡方检验统计两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性,以及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中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93例,合并动脉瘤患者为20例,发生率为21.5%,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为永存三叉动脉(17/79),永存舌下动脉(2/6),永存寰前节间动脉(1/8)。永存动脉出现动脉瘤6例,除永存动脉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出现动脉瘤12例,另外2例为永存动脉与其他动脉同时出现动脉瘤。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中头颈部其他动脉的动脉瘤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各类型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增加动脉瘤发生风险,但并不会增加永存动脉以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发生动脉瘤的风险,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 永存舌下动脉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3 位作者 李铁林 徐如祥 汪求精 练学淦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6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ICA-PCoA)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5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ICA-PCoA动脉瘤患者(41例)和非脑动脉瘤对照者(30例)的病历资料。根据脑血管造影片,测量ICA-PCoA...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ICA-PCoA)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5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ICA-PCoA动脉瘤患者(41例)和非脑动脉瘤对照者(30例)的病历资料。根据脑血管造影片,测量ICA-PCoA动脉瘤患者和对照者颈内动脉C1段、C2段夹角,并对患侧、对侧及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CA-PCoA动脉瘤患者年龄31~73岁,平均(49.64±12.50)岁,高峰段为40~50岁。男性17例,占41.46%,女性24例,占58.54%。18例(43.9%)有高血压史。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均为两侧各有1个ICA-PCoA动脉瘤。在44个ICA-PCoA动脉瘤中,26个位于右侧,18个位于左侧。ICA-PCoA动脉瘤患侧颈内动脉C1段、C2段平均夹角(90.80±22.87°)显著小于对侧(99.34±19.70°,P=0.002)和对照组(114.33±34.98°,P〈0.001)。结论:ICA-PCoA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高血压和颈内动脉C1、C2段转折处夹角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形态学特征
原文传递
翼点入路和眶-翼点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定量解剖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川 杜恒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13-516,共4页
目的对比翼点入路和眶-翼点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显露范围和观察角度,做量化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应用6例(12侧)成年新鲜灌注尸头模拟手术入路操作,选择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为靶点,测量并统计分析显露范围和观察角度。结果翼点入路... 目的对比翼点入路和眶-翼点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显露范围和观察角度,做量化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应用6例(12侧)成年新鲜灌注尸头模拟手术入路操作,选择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为靶点,测量并统计分析显露范围和观察角度。结果翼点入路显露范围平均为(1.796±0.079)cm^(2),显露角度平均为(9.586±0.543)°。眶-翼点入路显露范围平均为(2.241±0.062)cm^(2),显露角度平均为(18.152±0.711)°。眶-翼点入路显露面积和显露角度均明显大于翼点入路(P<0.05)。结论对无颅内压增高、无脑肿胀、形态简单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翼点入路是首选入路;但对于复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如瘤体向下、向后突出以及呈分叶型等,眶-翼点入路手术可减少硬膜内牵拉,显露范围和角度更大,术中显微镜倾斜角度小,可减少脑组织的损害。临床上,建议根据术前含骨窗CTA或3D-DSA进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解剖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对老年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李景庆 杜艳玲 +4 位作者 孙东辉 李圣民 邵华 郭影 刘文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155-3158,共4页
目的分析开颅夹闭手术和动脉介入栓塞手术治疗老年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老年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介入栓塞治疗56例为观察组,43例行开颅夹闭手术者为对... 目的分析开颅夹闭手术和动脉介入栓塞手术治疗老年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老年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介入栓塞治疗56例为观察组,43例行开颅夹闭手术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后6个月采用Glasgow量表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术后1 w及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及简明精神状态评估(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手术前后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两组术前MoCA与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两组均降低,术后3个月均高于术后1 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w及术后3个月MoCA及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IL-10、TNF-α、TGF-β、SDF-1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NF-α、TGF-β、SDF-1A水平均降低,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术后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创伤较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良好率较高,相对夹闭手术安全性更佳,同时可减少炎性应激反应,有利于认知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 动脉瘤 认知功能障碍 白细胞介素(IL)-10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
下载PDF
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对术前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被引量:1
17
作者 薛莘 朱继 +3 位作者 郭宗铎 徐睿 张晓冬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分析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ver palsy,ONP)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IC-PcomA)患者术后ONP恢复情况,并对影响ONP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 目的:分析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ver palsy,ONP)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IC-PcomA)患者术后ONP恢复情况,并对影响ONP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0例伴ONP的IC-PcomA患者,其中行显微夹闭手术37例,介入栓塞治疗13例,对不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对比。并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有无破裂、治疗间隔、麻痹程度、动脉瘤直径、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与术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间隔对ONP术后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间隔是术后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OR为0.134(0.034,0.528),回归系数为-2.009,治疗间隔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其余因素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OPN的完全恢复率(62.16%)高于介入组(38.46%),夹闭组部分恢复率(27.03%)较介入组(46.15%)低,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6个月后夹闭组的完全恢复率(75.68%)高于介入组(61.54%),夹闭组部分恢复率(13.51%)低于介入组(23.0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夹闭和介入栓塞均能有效改善IC-PcomA的ONP症状,总体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间隔是术后ONP完全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间隔越短,完全恢复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栓塞 显微夹闭 术后恢复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栋良 白华 牟晓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眶上外侧小骨瓣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夹闭26个动脉瘤,出院后3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预后评...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眶上外侧小骨瓣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夹闭26个动脉瘤,出院后3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21例患者优,1例患者良,1例患者极差,1例死亡。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处理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具有切口短,骨瓣小,入路快,失血少,脑组织暴露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入路 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3D PC MRA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岳松 李建奇 +2 位作者 陈道莅 陈丽萍 汪守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PCMRA)显示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8例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在GEVectra0.5T超导系统上进行3DPCMRA检查,并与CAG/DSA结果对照。以... 目的:评价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PCMRA)显示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8例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在GEVectra0.5T超导系统上进行3DPCMRA检查,并与CAG/DSA结果对照。以矢状面SET1WI为定位像,采用最短TE30~40cm/s的编码流速等参数运用3DPC法,采集范围包括颈内动脉虹吸部和Willis环血管的三个血液流动轴向(上/下、左/右、前/后)上的血流信号,最后对单/双侧叠加、旋转和矩阵重组形成的血管投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经CAG/DSA证实右侧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5例,左侧3例,外形上以囊袋状为主,其中2例呈葫芦状,瘤体平均直径约6.5mm。3DPCMRA均满意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但瘤颈和瘤体外形的勾画不及CAG/DSA,且瘤体内信号强度较相邻动脉血管为低。结论:3DPCMRA虽然不能完全取代CAG/DSA,但对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评价显示出生命力,可作为对高危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筛选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后交通 动脉瘤 血管成像 NMR 成像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德献 李萌 何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