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前路椎间撑开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3 位作者 谭军 陈德玉 周许辉 陆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中撑开的扭力变化,分析撑开扭力的构成原因,为椎间撑开有关问题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用特制的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41例三组病人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3种状态下撑开椎体时的扭力变化,统计分...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中撑开的扭力变化,分析撑开扭力的构成原因,为椎间撑开有关问题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用特制的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41例三组病人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3种状态下撑开椎体时的扭力变化,统计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增加,前柱完全撑开时扭力急剧增加。不同病例组撑开的扭力增幅绝对值不等,但曲线类型相似,颈椎外伤病人最大撑开扭力较颈椎退变病人明显低(P<0.01)。结论:撑开扭力增幅曲线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加,术中应逐步撑开,颈椎骨折时撑开力应相应减小,撑开扭力增幅明显增加的高度为合适椎间撑开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撑开 在体研究 体次全切 外科 手术方式
下载PDF
椎间撑开颈前路减压植骨术与传统非撑开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成林 毕郑钢 +3 位作者 袁绍辉 付春江 曹阳 邵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比较评价椎间撑开与传统非撑开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4月-2004年8月,应用传统环锯颈前路开窗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3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1~69岁。病程7个月~15... 目的比较评价椎间撑开与传统非撑开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4月-2004年8月,应用传统环锯颈前路开窗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3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1~69岁。病程7个月~15年。1个节段22例,2个节段24例,3个节段7例。应用颈前路自动拉钩及Caspar椎体间撑开器系统,采用单节段单纯椎间盘切除,经椎间隙入路或多节段分别行椎间盘切除、椎管潜式扩大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8例(B组)。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33~74岁;病程5个月~18年。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34例,3个节段11例。X线片及MRI示不同程度椎间盘退变、突出,颈髓受压。统计比较手术时间、失血量、颈椎病变节段单位手术前后高度差、椎体融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改善率。结果有92例获随访3~5年,平均3.5年;A组42例,B组50例。A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椎体融合时间、颈椎病变节段单位手术前后高度差以及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6.80±28.41)min、(564.00±181.96)mL、(12.10±3.58)周、(1.30±0.67)mm和0.49%±0.14%,B组分别为(57.90±15.01)min、(317.50±136.92)mL、(9.75±1.36)周、(3.00±0.56)mm和0.71%±0.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脊髓损伤、钢板螺钉松动移位、植骨块松动各1例,髂骨区功能障碍4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以椎间撑开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整体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术式,并进一步完善了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使其更为科学、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植骨术 盘切除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