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9篇文章
< 1 2 1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青芳 梁江红 邓胜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1)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别为(52.25±8.06)mg/L、(38.37±6.33)mg/L、(26.45±9.76)mg/L,P=0.000。(2)脑梗死组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比例(38.3%)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Lp-PLA2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迟海涛 金蕊 +1 位作者 丛博 白鹰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3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入组的TIA患者及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入组的TIA患者及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P<0.01)。结论血清Lp-PLA2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检测血清Lp-PLA2可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下载PDF
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潘晓峰 邵卫 +1 位作者 陈国华 张忠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79-1482,共4页
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普罗布考片治疗组(对照组)和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组(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0.5g,每... 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普罗布考片治疗组(对照组)和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组(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0.5g,每天2次;治疗组在口服普罗布考片基础上加用蚓激酶胶囊60万U,每天3次,均治疗12个月。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IB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脂及FIB指标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斑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治疗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症状。结论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能防治动脉硬化,稳定斑块,有效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临床使用未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两组联合用药是否增加消化道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胶囊 普罗布考片 动脉 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董海燕 王建明 曹志萍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34期7410-7411,共2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发生率也高于非进展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监测不稳定粥样斑块对预测脑卒中的病情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不稳定动脉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燕燕 白树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9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9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1.3%)远高于非进展组(60.8%),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86.9%),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进展组(23.5%);在进展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者占16例(34.8%)远高于合并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15±9.53)mg/L、(2.8±6.9)mg/L、(1.34±1.02)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能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不稳定动脉斑块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博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影响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邵卫 陈国华 +2 位作者 高爱华 张忠文 潘宋斌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观察博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2组,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博心通组口服博心通胶囊,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12月,检测... 目的:观察博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2组,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博心通组口服博心通胶囊,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12月,检测患者血脂、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大小以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博心通组TG、TC、LDL-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时,2组TG、TC、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博心通组斑块的"有效"及"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博心通组治疗有效率及稳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博心通胶囊能有助于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稳定斑块、减少缺血事件发生,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心通胶囊 普罗布考片 动脉 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补肾化痰通脉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临床观察
7
作者 杨进平 袁磊 王敏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西药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补肾化痰通脉颗粒。观察每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性斑块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指标水平以及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最大斑块大小明显改善,但两组间的最大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水平均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化痰通脉法可能通过改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不稳定斑块 肾虚痰瘀证 补肾化痰通脉法
下载PDF
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8
作者 李世雨 张星 胡文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Lp(a)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的斑块回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以Lp(a)正常范围上限(30 mg/dL)为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此外,以LDL-C水平1.8 mmol/L为界值,分析不同LDL-C水平下,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74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6(58~72)岁,其中男性484例(6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更高,Lp(a)、Hcy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5,95%CI 1.02~2.68,P=0.04)。亚组分析发现,LDL-C<1.8 mmol/L时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 1.41,95%CI 0.34~5.93),但LDL-C和Lp(a)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无交互作用。结论Lp(a)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相关,但在低LDL-C水平下,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动脉斑块 不稳定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慢性脑缺血
下载PDF
脂必泰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9
作者 农朝雷 谭文澜 +6 位作者 张永全 覃辉 欧俐羽 黄金媚 覃旭胜 徐文丽 唐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ow densith lipoprotein, LDL-C)、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斑块面积、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必泰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善中医临床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斑块 脂必泰 超敏C反应蛋白 血脂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价值分析
10
作者 张丽莎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 探析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定于2020年07月至2021年07月开展,纳入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2例配合研究,均进行病理诊断,行超声、CEUS方法诊断,比较两种技术的诊... 目的 探析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定于2020年07月至2021年07月开展,纳入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2例配合研究,均进行病理诊断,行超声、CEUS方法诊断,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42例患者,结果显示增强斑块共有50个,其中易损斑块有32个、稳定斑块有18个,依据病理检验结果,CEUS技术诊断准确度92.00%(46/50)、灵敏度93.75%(30/32)均较超声准确度76.00%(38/50)、灵敏度71.88%(23/32)高(P<0.05),CEUS特异性为88.89%(16/18)与超声特异性为83.33%(15/1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出50个增强斑块,肩部有32个、基底部有16个、尾部有2个,软斑块31个、混合斑块10个、硬斑块9个。CEUS在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的增强强度分级比较中有明显差异(P<0.05);混合斑块、硬斑块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高于软斑块,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低于软斑块(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CEUS方法评估,可有效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可对斑块稳定性予以客观、灵敏的反映,可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硬化斑块 稳定 超声造影技术 诊断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SE-CAD、PDGF-B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11
作者 张慧 田臻 +1 位作者 杨扬 纪岩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组,并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组,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3例)、稳定斑块组(59例),选择同期我院体检的1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E-CAD、PDGF-BB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E-CAD、PDGF-BB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E-CAD、PDGF-BB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SE-CAD、PDGF-B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血清SE-CAD、PDGF-BB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E-CAD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AUC、截断值、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848、8.22 ng/mL、93.02%、61.02%;PDGF-BB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AUC、截断值、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858、60.68 pg/mL、93.02%、66.10%;SE-CAD联合PDGF-BB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AUC、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905、86.05%、88.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E-CAD、PDGF-BB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SE-CAD、PDGF-BB水平均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紧密相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 动脉硬化 斑块稳定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效果研究
12
作者 黄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33-0036,共4页
分析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方法 取本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时间2021年8月-2023年8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观察组联用阿托伐他汀,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分析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方法 取本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时间2021年8月-2023年8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观察组联用阿托伐他汀,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少,使其保持稳定状态,使血脂好转,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安全性较高,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老年 脑梗死 动脉斑块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预后的sdLDL-C、Lp-PLA2水平观察
13
作者 徐斐 徐晓杰 李瑞 《健康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早期识别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思路。方法 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性质结果,16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早期识别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思路。方法 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性质结果,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中无粥样斑块者49例、稳定粥样斑块者58例、不稳定粥样斑块者57例,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2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sdLDL-C、Lp-PLA2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随访患者发病30 d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ACI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粥样斑块者的Hcy、sd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不稳定粥样斑块者的TC、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不稳定粥样斑块发现率(45.78%)高于预后良好组(23.46%),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糖、sdLDL-C、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LDL-C、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对预后判断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急性脑梗死 动脉斑块 预后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或逆转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张海燕 张洁 +2 位作者 曹薇 王玉 孟慧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97-0200,共4页
分析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或逆转的影响。方法 研究2023年2—10月在本院就诊的患者100例,评估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斑块稳定性评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在护理干预后,斑块的稳定性... 分析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或逆转的影响。方法 研究2023年2—10月在本院就诊的患者100例,评估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斑块稳定性评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在护理干预后,斑块的稳定性得到了改善或逆转的趋势,患者的LDL-C水平显著下降,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或逆转的潜在影响,强调了其在病人照护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动脉硬化斑块 稳定
下载PDF
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理特征及分类
15
作者 邢运虹 李洋 +6 位作者 王文政 王亮亮 孙乐乐 杜秋香 曹洁 何光龙 孙俊红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揭示了其病变引发的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在冠心病猝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基于临床医学研究的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特征,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以及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简述粥样斑块研究进展与研究技术方法,以期通过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病理状态,完善冠心病猝死死亡机制研究,提高冠心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心脏性猝死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斑块 病理特征 综述
下载PDF
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联合血清sdLDL-C检测对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芳 古旸 李辉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预测脑卒中复发的效能。方法选取111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出院后3个月内脑卒中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预测脑卒中复发的效能。方法选取111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出院后3个月内脑卒中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91例。比较两组出院时的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IMT、sdLDL-C、90 d复发风险评估量表(RRE-90)评分,采用Pearson分析RRE-90评分与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IMT、血清sdLDL-C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性分析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IMT、血清sdLDL-C预测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能。结果复发组出院时的RRE-90评分、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IMT、血清sdLDL-C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RRE-90评分与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IMT、血清sd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6、0.857、0.749,P均<0.05);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IMT、血清sdLDL-C预测复发的AUC依次为0.815、0.821、0.750,各指标联合预测复发的AUC最大为0.916,预测复发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7.91%。结论脑卒中患者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颈动脉IMT、血清sdLDL-C与脑卒中复发相关,三者联合对脑卒中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总动脉硬化斑块稳定 动脉内中膜厚度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脑卒中 脑卒中复发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17
作者 康周城 李花 +5 位作者 李德帅 李扬 杨春梅 陶黎 魏东 师瑞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2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2017年度陕西汉中地区城固县沙河营镇和宁强县大安镇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共1069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随访2年后,根据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两组。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2017年度陕西汉中地区城固县沙河营镇和宁强县大安镇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共1069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随访2年后,根据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069例观察队列中,385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34例(8.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组中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瓣膜性心脏病或心房颤动病史、弱回声斑块和≥50%狭窄的比例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801、5.484、13.003、33.78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弱回声斑块和≥50%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95%CI)=35.514(11.331~111.405)、5.987(1.923~18.647)、9.931(3.114~31.921),P<0.01]。结论弱回声斑块可能可以作为预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标志物,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社区人群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武晓燕 朱雅兰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81-185,共5页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我院接收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再随机选取同期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名作为对照组,对2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然后对...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我院接收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再随机选取同期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名作为对照组,对2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然后对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及斑块类型、颈动脉狭窄情况、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参数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斑块检出率为68.0%,高于对照组的34.0%(χ^(2)=11.565,P=0.001);2组的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斑块类型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以硬斑为主(χ^(2)=27.506,P<0.05);观察组的狭窄率(轻度、中度、重度)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左颈动脉IMT高于观察组[(1.12±0.31)mm与(0.95±0.12)mm,t=3.616,P=0.001],PSV[(69±15)cm/s与(76±9)cm/s,t=2.516,P=0.012]、EDV[(23.6±2.1)cm/s与(20.1±6.5)cm/s,t=3.617,P=0.001]、RI(0.65±0.26与0.78±0.12,t=3.210,P=0.002),则低于观察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多普勒 彩色 动脉 硬化斑块 脑梗死 血流参数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乾凤 宁传永 +3 位作者 赵梦 彭彬彬 黄瑶 廖聪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08-71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住院的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组(82例)和不稳定组(78例)。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住院的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组(82例)和不稳定组(78例)。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稳定斑块82例,不稳定斑块78例,斑块不稳定率为48.75%。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不稳定组患者GGT、UA、HCY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男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HDL水平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GGT(OR=1.037、95%CI值1.006~1.070)、高水平HCY(OR=1.125、95%CI:1.043~1.215)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较高,其中高水平GGT和高水平HCY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斑块 稳定 危险因素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血清FT_(3)、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20
作者 张莹 赵茜 王燕青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224-1228,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超声检测斑块稳定性结果将...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超声检测斑块稳定性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89例)和稳定斑块组(67例)。比较两组血清FT_(3)、TSH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T_(3)、TSH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FT_(3)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TSH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65岁、高血压占比和LDL-C、TG、hs-CR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FT_(3)水平降低、TSH水平升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FT_(3)联合TSH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高于单独预测(P<0.05),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27%、83.58%,与单独诊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FT_(3)、TSH水平均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两者联合可提高斑块稳定性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促甲状腺激素 动脉硬化斑块 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