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陈云 刘璐瑶 +4 位作者 刘新灿 成丽 王飞 赵瑞霞 兰真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的高血压患者...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的高血压患者465例,其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326例(斑块组),无颈动脉斑块形成139例(对照组),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计算SII、SIRI、AIS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评价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斑块组SII、SIRI、AISI分别为450.72(283.76,769.99)、71(50,110)、160.64(91.58,272.53),对照组分别为319.81(233.65,406.69)、45(35,59)、110.48(73.78,141.49),斑块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因素后,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存在关联性,OR(95%CI)分别为1.004(1.003~1.006)、1.035(1.024~1.047)、1.010(1.006~1.01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SIRI和AISI预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95%CI)分别为0.685(0.637~0.733)、0.752(0.707~0.797)、0.680(0.631~0.728)。结论:SII、SIRI、AISI可能有助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 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 高血压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王博 李伟 +2 位作者 王青磊 张翼 赵苏莉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8期1456-1459,共4页
目的:评定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接收介于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时间段疑似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共计100例,均施以CTA方案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案检查,评定检查的结果。结果:CTA对... 目的:评定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接收介于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时间段疑似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共计100例,均施以CTA方案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案检查,评定检查的结果。结果:CTA对颈动脉斑块形成诊断的敏感度为96.20%,特异度为90.48%,准确度为95.00%,阳性预测值为97.44%,阴性预测值为86.36%;经320排螺旋CT检查显示共计137个颈动脉斑块,64.96%为光滑斑块,24.82%为不规则斑块,10.22%为溃疡斑块;320排螺旋CTA检查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与斑块脂核面积相比稳定斑块更低(P<0.05)。结论:开展320排螺旋CTA方案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能较好检出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与其性质,且可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形成 易损性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夏普 林从全 +2 位作者 徐静 胡淑兰 张明妍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7期38-39,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剂量20mg瑞舒伐他汀钙...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剂量20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剂量10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大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较常规剂量的疗效更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高血脂症 不同剂量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俊 余月明 周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05年第1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形成 慢性肾衰竭患者 脑梗死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脑血管意外 透析患者 动脉内膜 死亡原因 病情进展 临床抢救 生存质量 调查结果 上海地区 B超检测 后遗症
下载PDF
高血压体质类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小凤 周美珍 杨彩云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8-29,75,共3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类型,找出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的形式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调查,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制定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判定,然后B超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高...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类型,找出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的形式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调查,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制定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判定,然后B超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中,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四种体质占82%;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中血瘀质、痰湿质两种体质占70%。结论: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为高血压的主要体质类型;血瘀质、痰湿质两种体质为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祛痰化瘀法中医中药早期干预、减少斑块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中医体质分型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卒中关系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曾慧茹 唐丽艳 祁欣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459-4459,共1页
对60例脑卒中患者及50例正常人进行超声检测,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性质的判定。结果脑卒中患者有58例发现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正常对照组有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卒中的病理... 对60例脑卒中患者及50例正常人进行超声检测,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性质的判定。结果脑卒中患者有58例发现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正常对照组有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卒中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 颈动脉斑块形成 脑卒中 预测 诊断
下载PDF
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鹏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3期1579-1582,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CP)是早期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标志[1],并且可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2]。以往的研究发现,颈总动脉硬度增加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3]。此外,研究发现,静息... 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CP)是早期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标志[1],并且可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2]。以往的研究发现,颈总动脉硬度增加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3]。此外,研究发现,静息心率升高与CP发生的风险增加有关[4]。另一项研究显示,与非吸烟者相比,无论是既往还是现在的吸烟者发生CP的风险更高[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 高风险人群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非吸烟者 动脉硬度 静息心率
下载PDF
颈动脉走形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章黎军 《中国乡村医药》 2010年第2期61-61,共1页
目前,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非常普遍,甚至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增大,导致颈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升高。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8年4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6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就颈动脉走形与斑块形... 目前,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非常普遍,甚至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增大,导致颈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升高。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8年4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6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就颈动脉走形与斑块形成的关系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变化 脑血管意外 中老年人 粥样斑块 病例资料 发生率
下载PDF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春城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第3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依据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将这些患者分为HP阳性组(n=30)和HP阴性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C... 目的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依据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将这些患者分为HP阳性组(n=30)和HP阴性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CIMT、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血清hs-CRP、Hcy、Lp-a、LDL-C含量。结果 HP阳性组患者的CIMT正常率23.3%(7/30)显著低于HP阴性组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P<0.05),增厚率76.7%(23/30)显著高于HP阴性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率46.7%(14/30)显著高于HP阴性组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P<0.05),血清hs-CRP、Hcy、Lp-a、LDL-C含量(12.0±2.5)mg/L、(19.0±3.7)μmol/L、(453.3±70.5)mg/L、(4.8±1.6)mmol/L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6.3±1.1)mg/L、(10.6±2.1)μmol/L、(372.4±60.1)mg/L、(3.5±0.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3.182,2.776,2.571,P<0.05),现症感染患者的血清hs-CRP、Hcy、Lp-a、LDL-C(15.6±2.3)mg/L、(21.1±3.3)μmol/L、(463.7±70.5)mg/L、(5.0±1.3)mmol/L含量均显著高于既往感染患者(9.4±1.7)mg/L、(13.8±2.5)μmol/L、(439.3±70.0)mg/L、(4.3±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5,4.541,3.365,3.306,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老年高血压患者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高血压调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瑞英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调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记录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结果观... 目的探讨高血压调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记录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类型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24hSBP和24hD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24hSBP、24hDBP都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调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反映病情状况,能有效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 颈动脉斑块形成 相关性
下载PDF
老年人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艳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第7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018年期间收治的200例年龄60岁以上的体检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100例无斑块组和100例有斑块组,对两组研究对象从年龄...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018年期间收治的200例年龄60岁以上的体检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100例无斑块组和100例有斑块组,对两组研究对象从年龄、血压、血脂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及二项分类Logistic回顾分析,综合各项血脂指标,探讨老年人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相关性。结果: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其年龄和收缩压有直接关系。结论:年龄与收缩压是老年颈脉动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与血脂情况无关,将结果应用在临床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血脂指标 颈动脉斑块形成 相关性
下载PDF
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LTB4、MMP-9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尹丽鹤 方晓康 +2 位作者 张洪妹 牛媛 刘秋武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白三烯B4(LTB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白三烯B4(LTB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患者分为正常组44例(IMT<1 mm)、内膜增厚组41例(1 mm≤IMT<1.5 mm)、斑块形成组41例(IMT≥1.5 mm)。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将斑块形成组患者分为易损斑块亚组18例,稳定斑块亚组23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LTB4、MMP-9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LTB4、MMP-9水平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清LTB4、MMP-9水平依次升高(F/P=95.143/<0.001、68.548/<0.001);易损斑块亚组血清LTB4、MMP-9水平较稳定斑块亚组明显升高(t/P=10.237/<0.001、8.402/<0.001);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血清LTB4、MMP-9水平升高均是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95%CI)=1.182(1.119~1.542)、1.419(1.128~1.759)、1.651(1.271~2.137)、1.748(1.353~2.284)];血清LTB4、MMP-9水平及二者联合诊断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0.821、0.879,二者联合高于单独诊断(Z/P=13.563/<0.001、18.208/<0.001)。结论血清LTB4、MMP-9水平与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二者水平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 颈动脉斑块形成 白三烯B4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诊断价值 老年人
下载PDF
16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析
13
作者 查曹兵 《北京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514-514,共1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最主要的一种原因[1]。为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我们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对160例脑梗死患者检测其颈动脉斑块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形成 脑梗死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中风康复胶囊治疗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效果研究
14
作者 张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20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应用中风康复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 目的探究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应用中风康复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风康复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清丙二醛(MDA)]。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59±0.06)mm、颈动脉斑块面积(0.57±0.04)cm^(2)小于治疗前的(1.76±0.08)mm、(3.85±0.08),对照组的(0.96±0.06)mm、(0.86±0.09)cm^(2)均小于治疗前的(1.78±0.14)mm、(3.87±0.06)cm^(2),且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G、TC以及LDL-C分别为(1.17±0.23)、(3.08±0.45)、(1.42±0.37)mmol/L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的(1.95±0.42)、(6.46±0.83)、(3.89±0.46)mmol/L,对照组患者的TG、TC以及LDL-C分别为(1.63±0.35)、(4.26±0.63)、(1.97±0.43)mmol/L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的(2.07±0.36)、(6.56±0.78)、(3.93±0.48)mmol/L,且观察组TG、TC以及L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O为(401.91±20.53)μmol/L高于本组治疗前的(227.65±15.38)μmol/L,ET-1、vWF、MDA分别为(73.55±12.19)pg/L、(136.75±19.48)%、(4.54±0.49)nmol/L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的(120.28±15.80)pg/L、(233.62±35.24)%、(5.69±0.52)nmol/L,对照组患者的NO为(351.26±20.19)μmol/L高于本组治疗前的(228.19±16.05)μmol/L,ET-1、vWF、MDA分别为(86.36±14.17)pg/L、(191.57±35.26)%、(4.93±0.53)nmol/L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的(120.30±18.18)pg/L、(233.89±35.29)%、(5.79±0.69)nmol/L,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ET-1、vWF、MD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风康复胶囊,能够有效缩小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同时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有效改善高血脂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 中风康复胶囊 动脉斑块 血脂
下载PDF
吸烟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施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0023-0025,共3页
对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稳定及不稳定性质是否与吸烟这一行为呈现着高度的关联性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吸烟行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筛查干预的脑卒中高危群体之中,抽取120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根... 对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稳定及不稳定性质是否与吸烟这一行为呈现着高度的关联性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吸烟行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筛查干预的脑卒中高危群体之中,抽取120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具体情况排除有关疾病病史、曾吸烟但现已戒烟、同时含有两种性质斑块的群体之后对其进行深入性的行为及健康情况的调查,然后按照是否有吸烟行为,分为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对两组群体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大量饮酒的行为习惯情况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加以观察和对比,同时将所有形成斑块的患者进一步进行稳定性关系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了解吸烟与其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高危群体按照吸烟行为加以分组发现,其中67例有固定的吸烟习惯,设定为吸烟组,其余既往与现如今均没有吸烟习惯群体均设定为非吸烟组。对比可以发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大量饮酒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方面均以吸烟组更高(P<0.05),进一步加重了有关问题的风险。按照斑块发生之后的性质等方面情况的多元素回归分析对比则发现,不吸烟与吸烟不同程度的斑块稳定性方面却未见明显不同之处(P>0.05),意味着对其稳定性影响有限。结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吸烟行为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风险,而且会因为其行为习惯而导致疾病的加重、风险的提高,但未发现会对其斑块的性质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还需要积极进行疾病的防控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行为习惯 颈动脉斑块形成 影响 危险因素 性质 关联
下载PDF
血清脂蛋白(a)及相关血脂指标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分析
16
作者 张艳 《中国农村卫生》 2018年第15期79-80,共2页
目的:分析血清脂蛋白(a)及相关血脂指标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方法:本文所选择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患者分成斑块组(71例)和无斑块组(53例),并按照... 目的:分析血清脂蛋白(a)及相关血脂指标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方法:本文所选择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患者分成斑块组(71例)和无斑块组(53例),并按照超声特征和斑块特征将斑块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32例)和稳定斑块组(39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血清脂蛋白(a)和相关血脂指标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在TG水平方面,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DL-C水平方面,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表现为递减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脂蛋白(a)、LDL-C、TC水平方面,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表现为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脂蛋白(a)及相关血脂指标,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脂蛋白(a) 血脂指标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基于二级预防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7
作者 赵学伟 熊璐璐 +1 位作者 李海燕 王莉莉 《华南预防医学》 2023年第9期1136-1140,1155,共6页
目的 基于二级预防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某医院收治且已录入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中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问卷调查、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目的 基于二级预防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某医院收治且已录入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中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问卷调查、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 0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有斑块形成患者359例,无斑块形成1 691例。359例有斑块形成的患者经斑块稳定性检查发现块斑块稳定性有162例,斑块不稳定性有19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4.495)、合并高血压(OR=2.199)、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235)和颅内外动脉狭窄(OR=2.807)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遵从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OR=0.276)和合理膳食(OR=0.358)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年龄≥80岁(OR=2.804)和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707)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遵从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OR=0.366)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保护因素。结论 基于二级预防分析发现高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遵从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是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形成 斑块稳定性 影响因素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与脑梗死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宋爱霞 宋征宇 +1 位作者 纪蓉 薛茜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金属基质蛋白-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11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金属基质蛋白-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11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组血清ox-LDL、CRP和MMP-9水平,同时对ACI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ox-LDL、CRP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61.54±24.51)vs(146.51±19.59)μg·mL^(-1);(4.54±1.21)vs(0.87±0.15)μg·mL^(-1);(139.76±41.22)vs(65.76±23.48)ng·mL^(-1),均P<0.01);ACI患者中,有斑块组患者血清ox-LDL、CRP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205.27±20.11)vs(162.50±19.71)μg·mL^(-1);(4.32±1.03)vs(1.21±0.10)μg·mL^(-1);(90.71±24.03)vs(71.71±23.21)ng·mL^(-1),均P<0.01),且三者呈正相关性。结论血清ox-LDL、CRP和MMP-9水平升高是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作为诊断ACI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C反应蛋白 金属基质蛋白-9 颈动脉斑块形成
原文传递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征 张允岭 +4 位作者 张志辰 姬少珍 李涛 王建伟 谢玉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380,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中通过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2组受试人员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不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2组,观察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观察数据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受试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沉等症状体征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及其持续时间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好发部位,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与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卒中高危人群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HIF-1α、HMGB1和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20
作者 郑波 哈丽达·夏尔甫哈孜 谈理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2018年5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NAFLD患者158例(其中合并CAS者71例),使用Fi...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2018年5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NAFLD患者158例(其中合并CAS者71例),使用Fibrotouch弹性成像仪诊断脂肪肝,使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IF-1α、HMGB1和APN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合并CAS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指标预测NAFLD患者合并CAS的效能。结果合并CAS组收缩压为(137.1±10.3)mmHg,显著高于未合并CAS组【(132.9±8.2)mmHg,P<0.05】;合并CAS组血清TC、LDL-C、HIF-1α和HMGB1水平分别为(6.5±2.3)mmol/L、(3.7±0.6)mmol/L、(25.7±6.5)pg/L和(9.4±2.3)ng/ml,显著高于未合并CAS组【分别(5.1±1.7)mmol/L、(2.8±0.3)mmol/L、(17.2±4.1)pg/L和(6.1±1.5)ng/ml,P<0.05】,而血清APN为(7.5±3.0)mg/L,显著低于未合并CAS组【(12.8±4.6)m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OR=1.411,95%CI:1.133~1.757)、LDL-C(OR=1.419,95%CI:1.128~1.785)、HIF-1α(OR=1.504,95%CI:1.182~1.914)、HMGB1(OR=1.520,95%CI:1.206~1.916)和APN(OR=1.530,95%CI:1.226~1.909)均是影响NAFLD患者合并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IF-1α、HMGB1和APN水平联合预测NAFLD患者合并CAS的AUC为0.863,其敏感度为94.5%,特异度为75.0%,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HIF-1α和HMGB1水平升高而血清APN水平降低是发生CAS的危险因素,应及时发现和给予必要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颈动脉斑块形成 低氧诱导因子-1Α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脂联素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