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全雪萌 华扬 +2 位作者 贾凌云 马兆毅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1,共9页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多中心“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分”数据库273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男78...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多中心“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分”数据库273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男787例,女1951例),分别将男性、女性分为18~29、30~39、40~49、50~59、≥60岁5组,统计比较各年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D_(CCA))、颈动脉球部内径(D BULB)、颈内动脉内径(D_(ICA))及颈动脉不同节段内径之比[以颈动脉指数(CI)表示,CI_(BULB)/CCA为D_(BULB/DCCA),CI_(BULB)/ICA为D BULB/D_(ICA),CI_(ICA/CCA)为D_(ICA)/D_(CCA)]的差异性,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参数随年龄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男女间以及不同侧别间各CI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各CI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CI_(BULB)/CCA、CI_(BULB)/ICA及CI_(ICA/CCA)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IMT、D_(CCA)、D BULB、D_(ICA)、CI_(BULB)/CCA及CI_(BULB)/ICA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性(男性r值分别为0.121、0.229、0.260、0.055、0.107、0.229,女性r值分别为0.364、0.185、0.199、0.073、0.077、0.129,均P<0.01),CI_(ICA/CCA)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男性r=-0.118,女性r=-0.049,均P<0.05),且年龄每增长1岁,男性IMT、D_(CCA)、D BULB、D_(ICA)分别增长0.003、0.015、0.025、0.004 mm,女性IMT、D_(CCA)、D BULB、D_(ICA)分别增长0.005、0.011、0.018、0.005 mm。(2)男性CI_(BULB)/ICA小于女性(1.47±0.21比1.51±0.22;t=-5.566,P<0.01),CI_(ICA/CCA)大于女性(0.78±0.11比0.76±0.11;t=6.629,P<0.01);左侧CI_(BULB)/CCA(1.14±0.15比1.13±0.15;t=-2.973,P<0.05)、CI_(ICA/CCA)(0.77±0.11比0.76±0.11;t=-3.946,P<0.01)大于右侧。男女性别之间CI_(BULB)/CCA及左右侧之间CI_(BULB)/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比女性:1.13±0.15比1.13±0.15,t=1.212,P=0.226;左侧比右侧:1.49±0.22比1.50±0.21,t=1.112,P=0.266)。CI_(BULB)/CCA、CI_(BULB)/ICA与IMT的增加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039、0.070,均P<0.05),而CI_(ICA/CCA)与IMT的增加呈负相关性(r=-0.032,P<0.05)。(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081,P<0.01)、左侧(β=0.040,P<0.05)显著正向预测CI_(BULB)/CCA,而IMT对CI_(BULB)/C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012,P>0.05)。年龄(β=0.148,P<0.01)、女性(β=0.070,P<0.01)及IMT(β=0.030,P<0.05)为CI_(BULB)/ICA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β=-0.063,P<0.01)、女性(β=-0.088,P<0.01)显著负向预测CI_(ICA/CCA),左侧显著正向预测CI_(ICA/CCA)(β=0.053,P<0.01),但IMT对CI_(ICA/C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022,P>0.05)。结论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的颈动脉管腔结构参数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性别、侧别及IMT为颈动脉内径比值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动脉 结构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与血流速度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佳珊 华扬 +2 位作者 马兆毅 贾凌云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0-747,共8页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病史及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不同年龄、性别、侧别的颈动脉管腔结构、血流速度差异性,以及血流速度与颈动脉指数(CI)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国内53家医院筛查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其危险因素的健...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病史及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不同年龄、性别、侧别的颈动脉管腔结构、血流速度差异性,以及血流速度与颈动脉指数(CI)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国内53家医院筛查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其危险因素的健康成年受检者2738例(男787例,女1951例),记录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年龄[40岁以上年龄组(≥40岁组)与40岁以下年龄组(<40岁组)]、性别、左右侧别之间颈总动脉(CCA)、颈动脉球部(BULB)、颈内动脉(ICA)的内径(D_(CCA)、D_(BULB)、D_(ICA))及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包括双侧CCA和ICA的PSV(PSV_(CCA)、PSV_(ICA));舒张期末流速(EDV),包括双侧CCA和ICA的EDV(EDV_(CCA)、EDV_(ICA))]的差异性。分析组间CI[CI_(BULB/ICA)(D_(BULB)与D_(ICA)比值)、CI_(BULB/CCA)(D_(BULB)与D_(CCA)比值)、CI_(ICA/CCA)(D_(ICA)与D_(CCA)比值)]的差异性并与对应颈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40岁组D_(CCA)、D_(BULB)、D_(ICA)均大于<40岁组[分别为6.2(5.7,6.7)mm比6.0(5.6,6.4)mm,7.0(6.4,7.8)mm比6.7(6.1,7.4)mm,4.6(4.1,5.1)mm比4.5(4.1,5.0)mm]。男性D_(CCA)、D_(BULB)、D_(ICA)均大于女性[分别为6.2(5.8,6.7)mm比6.0(5.6,6.4)mm,7.1(6.4,7.8)mm比6.7(6.1,7.4)mm,4.8(4.4,5.3)mm比4.4(4.1,4.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左侧D_(CCA)小于右侧[6.0(5.6,6.5)mm比6.1(5.7,6.5)mm],右侧D_(ICA)小于左侧[4.5(4.0,5.0)mm比4.5(4.1,5.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0岁组受检者的PSV_(CCA)、PSV_(ICA)、EDV_(CCA)、EDV_(ICA)均高于≥40岁组[分别为95(80,112)cm/s比77(63,92)cm/s,85(72,98)cm/s比77(65,92)cm/s,28(24,33)cm/s比26(21,31)cm/s,33(28,39)cm/s比32(26,38)cm/s],女性PSV_(ICA)、EDV_(CCA)、EDV_(ICA)均高于男性[分别为84(71,97)cm/s比79(66,95)cm/s,28(23,33)cm/s比27(22,32)cm/s,34(28,40)cm/s比30(25,35)cm/s],左侧PSV_(CCA)、EDV_(CCA)均高于右侧[分别为91(75,108)cm/s比87(72,104)cm/s,28(23,33)cm/s比27(22,32)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40岁组CI_(BULB/CCA)、CI_(BULB/ICA)均高于<40岁组[1.14(1.04,1.25)比1.12(1.03,1.21),1.53(1.38,1.69)比1.47(1.33,1.60)],CI_(ICA/CCA)低于<40岁组[0.74(0.68,0.82)比0.75(0.69,0.82)],且女性CI_(BULB/ICA)大于男性[1.50(1.36,1.64)比1.45(1.33,1.61)],而CI_(ICA/CCA)小于男性[0.75(0.69,0.81)比0.76(0.70,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左侧CI_(BULB/CCA)、CI_(ICA/CCA)大于右侧[分别为1.13(1.04,1.23)比1.12(1.03,1.22),0.75(0.69,0.83)比0.75(0.69,0.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CI_(ICA/CCA)与PSV_(CCA)、EDV_(CCA)之间均呈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122、0.056,均P<0.01),与PSV_(ICA)、EDV_(ICA)之间均呈负相关(r_(s)值分别为-0.050、-0.201,均P<0.01)。CI_(BULB/ICA)与PSV_(CCA)、EDV_(CCA)均呈负相关(r_(s)值分别为-0.111、-0.069,均P<0.01),与EDV_(ICA)呈正相关(r_(s)值为0.064,P<0.01)。CI_(BULB/CCA)与PSV_(ICA)、EDV_(ICA)均呈负相关(r_(s)分别为-0.057、-0.151,均P<0.01)。结论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颈动脉管腔、血流速度存在年龄、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性。CI与血流速度的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流速 颈动脉管腔结构 动脉指数 超声
下载PDF
颈动脉管内、外口的测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王景涛 韩淑云 朱金玲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年第1期94-95,共2页
对16例成人颈动脉管内、外口的横径、矢径进行了测量学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管内、外口的横径和矢径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颈动脉管 外口 横径 矢径
下载PDF
颅正位片上内耳道影与颈动脉管影的识别研究
4
作者 孟庆兰 赵显洪 柳孜辰 《青岛医药卫生》 2015年第2期150-151,共2页
目的探讨颅正位片上内耳道影与颈动脉管影的区分研究。方法采用颅骨标本与X线影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铁丝标记摄片法鉴别内耳道和颈动脉管的影像。结果我们观察到内耳道影居上,接近岩上嵴,呈外低内高的横位影,开口于岩上嵴内段,外端... 目的探讨颅正位片上内耳道影与颈动脉管影的区分研究。方法采用颅骨标本与X线影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铁丝标记摄片法鉴别内耳道和颈动脉管的影像。结果我们观察到内耳道影居上,接近岩上嵴,呈外低内高的横位影,开口于岩上嵴内段,外端与骨迷路相邻,其管壁整齐,管径均匀。颈动脉管影居下,内端终于岩尖,外端有时可见向下的转折影,管壁不明显。结论通过颅骨标本标记摄片法,达到了识别内耳道影和颈动脉管影的目的,从而对医学影像学提供基础医学实验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道 颈动脉管 X线
下载PDF
超声检查评价颈动脉管壁弹性功能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树良 盖永浩 +5 位作者 耿威军 彭雅文 施惠芬 顾俊毅 马艳 卢海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早期评价颈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方法。方法:随机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50例。男80例,年龄11~77岁,平均(48.22±12.99)岁;女70例,年龄19~75岁,平均(50.43±11.45)岁。其中血压、血糖升高、高脂血症以及经颈...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早期评价颈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方法。方法:随机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50例。男80例,年龄11~77岁,平均(48.22±12.99)岁;女70例,年龄19~75岁,平均(50.43±11.45)岁。其中血压、血糖升高、高脂血症以及经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超声检查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5mm及/和有斑块形成者均不收入本组范围。通过超声检查测量CCA内径、IMT以及肱动脉脉压,计算CCA管壁运动度(ΔD)、扩张能力(distensible capability,DI)、管腔扩张系数(distensibility coefficient,DC)、顺应系数(compliance coefficient,CC)和动脉壁僵硬度(wall stiffness,β)等,分析比较受检者年龄、ΔD、DI、DC、CC和β的相关性。结果:全部150例受检者均完成了检查。随着年龄增长,ΔD、DI、DC、CC和β均显示一致的病例生理性改变;IMT与年龄(r=0.606,P=0.000,IMT=0.2786+0.00951y)、DI(r=0.230,P=0.005,DI=12.20782-5.43659IMT)和DC(r=-0.236,P=0.004,DC=5.9476-2.7161IMT)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与CC(r=-0.013,P=0.876)和β(r=0.114,P=0.164)的相关性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CA-IMT改变是超声检查评价动脉硬化的形态学指标;但在IMT发生形态学变化以前,血管壁的弹性功能的变化,包括动脉管壁运动度、动脉扩张能力、扩张系数、顺应系数以及动脉管壁僵硬度可能更早地反映动脉壁的退行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 内-中膜厚度 动脉弹性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管壁运动的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乔锋利 杨冬艳 +3 位作者 冯海艳 宋军 周建平 王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按血压水平分为HP1组(血压140~159/90~99mmHg)、HP2组(血压160~179/100~109mmHg)和HP3组(血压≥180/110mmHg),每组20例...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按血压水平分为HP1组(血压140~159/90~99mmHg)、HP2组(血压160~179/100~109mmHg)和HP3组(血压≥180/110mmHg),每组20例,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测量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各壁收缩期最大径向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对照组和HP1组内Vs各壁间(除前壁与外侧壁、内侧壁与后壁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壁、外侧壁Vs高于内侧壁、后壁;HP2组和HP3组Vs各壁间无显著性差异。各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组间VsHP3<HP2<HP1<对照组,其中内侧壁及后壁HP1组与对照组、HP2组与HP1组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和高血压各组内Smax及SRmax各壁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Smax和SrmaxHP3<HP2<HP1<对照组。结论 VVI能准确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进行定量分析,为临床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异常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动脉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宋庆华 曹永政 +2 位作者 彭格红 陶文鸿 曾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TIA患者,分为TIA-1组(未检出斑块)及TIA-2组(检出斑块),以30例体检者为对照,分为对照Ⅰ组(未检出斑块)及对照Ⅱ组(检出斑块)。应用VVI技术检测连续3个心动周期颈动脉短轴切面及长轴切面血管内膜二维动态运动速度向量图;获取短轴切面相应位点内膜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maximum velocity,Vmax)、最大切向应变(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 rate,SR-max);同时获取长轴切面各位点纵向最大运动速度、纵向应变及纵向应变率。结果与对照各组比较,TIA各组患者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斑块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及时相较对照各组明显紊乱;TIA-1组、TIA-2组1、2、3点颈动脉短轴及长轴切面运动速度[(6.98±1.37)×10-2cm/s、(6.70±0.83)×10-2cm/s、(5.93±1.65)×10-2cm/s;(4.87±0.97)×10-2cm/s、(5.78±0.72)×10-2cm/s、(3.98±0.83)×10-2cm/s]、应变[(4.61±0.92)%、(4.44±1.08)%、(3.65±0.99)%;(3.42±1.01)%、(3.59±1.23)%、(2.98±0.69)%]及应变率[(0.30±0.05)/S、(0.32±0.07)/S、(0.29±0.08)/S;(0.21±0.08)/S、(0.25±0.07)/S、(0.21±0.08)/S]均低于对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TIA-2组降低更显著(P<0.01);TIA-1组、TIA-2组长轴切面1点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2、3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通过综合分析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超声 动脉 斑块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管壁形态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毓雯 李沿江 谢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07-610,共4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形态,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191例疑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管壁形态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内-中膜增厚(IMT≥1.0mm...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形态,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191例疑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管壁形态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内-中膜增厚(IMT≥1.0mm)组、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4组冠心病患病率,并评估颈动脉管壁形态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及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的作用。结果 4组冠心病患病率依次递增,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管壁形态与冠心病呈正相关(r=0.404,P<0.01)。IMT≥1.0mm、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斑块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三者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2.86%、61.76%、73.68%。结论应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管壁形态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下载PDF
血压和心率对颈动脉管壁切应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秦海强 赵性泉 +2 位作者 周萍 隋滨滨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6期461-465,共5页
目的研究血压、心率对颈总动脉管壁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影响。方法 16例健康志愿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扫描,在颈动脉分叉部位下2 cm颈总动脉平面上,把颈总动脉壁平均分为24等份,利用相位对比M... 目的研究血压、心率对颈总动脉管壁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影响。方法 16例健康志愿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扫描,在颈动脉分叉部位下2 cm颈总动脉平面上,把颈总动脉壁平均分为24等份,利用相位对比MR成像和三维抛物面模型拟合的方法 ,计算每个空间位置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平均WSS以及空间位置上最小的WSS。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16例健康志愿者的32条血管中,有3条血管因伪影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对剩下的29条血管进行分析,无论是双侧颈动脉,还是左侧或右侧颈动脉,平均WSS及空间位置上最低WSS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健康志愿者颈总动脉平均WSS和最低WSS与血压、心率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流动力学 血压 心率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糖尿病对颈动脉管壁弹性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欣 牛慧敏 +2 位作者 高洁 于明月 薛红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15期1674-1676,共3页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早期弹性改变的价值。方法选择颈总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的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糖尿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正常组,均进行VVI检测,分析2组颈动脉长轴切面管壁的运动矢量图、...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早期弹性改变的价值。方法选择颈总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的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糖尿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正常组,均进行VVI检测,分析2组颈动脉长轴切面管壁的运动矢量图、重建三维参数图,测量其最大切向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糖尿病组颈总动脉长轴运动矢量图及重建三维参数图与正常组形态基本一致。糖尿病组颈动脉各位点Vs、Smax、SRmax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结论 VVI技术可应用于早期检测和评估糖尿病对颈动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 糖尿病 动脉 应变 应变率
下载PDF
国人颅骨颈动脉管外口及其周围某些结构的形态观察与测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孙谦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本文对国人颅骨133例,266个颈动脉管外口形状大小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颈动脉管外口形状不一。可区分为圆形、卵圆形和南瓜子仁形三种,其中以圆形者为数最多。颈动脉管外口长宽径和距颈静脉窝及锥体尖端之间距离两侧不等,并具有... 本文对国人颅骨133例,266个颈动脉管外口形状大小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颈动脉管外口形状不一。可区分为圆形、卵圆形和南瓜子仁形三种,其中以圆形者为数最多。颈动脉管外口长宽径和距颈静脉窝及锥体尖端之间距离两侧不等,并具有地区性差异。鼓小管下口在个别颅骨缺如。颈静脉窝之大小深浅不一,其中以右侧较大而深者为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颈动脉管 形态
下载PDF
中国人颅骨颈动脉管外口及其周围某些结构的形态观察与测量
12
作者 郑孙谦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8-11,20,共5页
一、引言关于人类颅骨的孔、窦、管、沟、裂之形状大小及其周围的某些结构的变异,如眶上孔、眶下孔、视神经孔、颧面孔、腭大孔、枕骨大孔、鼻后孔、乳突孔、翼棘孔、颏孔、圆孔、卵圆孔、颈静脉孔、额窦、蝶窦、上颌窦、眶口、舌下神... 一、引言关于人类颅骨的孔、窦、管、沟、裂之形状大小及其周围的某些结构的变异,如眶上孔、眶下孔、视神经孔、颧面孔、腭大孔、枕骨大孔、鼻后孔、乳突孔、翼棘孔、颏孔、圆孔、卵圆孔、颈静脉孔、额窦、蝶窦、上颌窦、眶口、舌下神经管、眶颅管、眶筛管、髁管、乙状沟、眶上裂、眶下裂、泪囊窝、翼腭窝等,在国内外解剖学教科书中已有了记载,在欧美文献中有许多学者进行过专题研究报导。至于颈动脉管外口的形态观察与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管 形态观察 外口 静脉窝 人类颅骨 测量 静脉孔 毫米 舌下神经管 解剖学
下载PDF
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特点
13
作者 秦泗佳 申佳玉 +4 位作者 李润 许辛羽 刘昌奎 赵朝华 杨吉平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成人颅骨,由1位口腔专业教师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后,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等测量颈动脉管外口的长径、短径及该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内侧点、茎乳孔内侧点、乳突尖、... 目的:探究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成人颅骨,由1位口腔专业教师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后,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等测量颈动脉管外口的长径、短径及该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内侧点、茎乳孔内侧点、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长径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最短距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管外口长、短径分别为(8.43±1.45)mm和(5.99±0.87)mm。颈动脉管外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茎乳孔、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横径最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最短距离分别为(9.04±1.65)mm、(12.99±2.00)mm、(29.43±3.01)mm、(16.40±2.11)mm、(23.88±3.21)mm、(33.53±2.35)mm和(32.79±2.47)mm。各观测项目左、右两侧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管外口位置深在,对其相邻结构关系的观测有助于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管 茎乳孔 乳突 枕骨大孔
下载PDF
基于伽马混合模型B超图像聚类配准的颈动脉管壁搏动位移干扰抑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倩 何冰冰 +2 位作者 张榆锋 李支尧 王致诚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9-208,共10页
提出了基于伽马混合模型B超图像聚类(UICG)的配准方法以抑制血管壁搏动位移估计的干扰。使用伽马混合模型对颈动脉B超图像聚类,以远距组织的归一化互信息为相似性测度提取干扰曲线,基于干扰曲线对聚类图像序列进行空间逆变换以消除外界... 提出了基于伽马混合模型B超图像聚类(UICG)的配准方法以抑制血管壁搏动位移估计的干扰。使用伽马混合模型对颈动脉B超图像聚类,以远距组织的归一化互信息为相似性测度提取干扰曲线,基于干扰曲线对聚类图像序列进行空间逆变换以消除外界干扰,最后采用散斑追踪法在配准后的聚类图像序列中估计管壁搏动位移。仿真实验表明,相比主轴质心与互信息相结合(PCMI)的传统配准算法,X、Y和旋转方向上的UICG干扰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减小了36%、38%和32%,管壁搏动位移估计的NRMSE均值减小了37%。对健康受试者颈动脉的实测试验进一步证明了UICG法的有效性。综上,UICG法能有效抑制干扰,提高管壁搏动位移的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聚类 伽马混合模型 动脉 管壁搏动位移 干扰抑制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特征与梗死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雪 李伟 +2 位作者 秦志平 喻红霞 崔智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的无症状中老年人11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包括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p)。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分成不同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相关参数。结果脑梗死患者P和AU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P和AUC值明显升高,Tp值明显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AUC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Tp值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不同梗死部位间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皮质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不同梗死面积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面积梗死组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水平明显异于无症状有斑块者,且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声造影 动脉狭窄 动脉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对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飞 马新强 +3 位作者 耿云平 姜涛 米玉霞 张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像技术(CTA)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以临床出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评估此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效能。结果与临床金标准相比,CTA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CTA诊断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6~0.8,曲线下面积(AUC)>0.7~0.9,P<0.01];而在评估侧支循环临床诊断中,CTA诊断技术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结论以临床“金标准”的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CTA诊断技术能够对ACI患者出现病变的血管形态及侧支循环状态等进行全面的评估,CTA诊断结果可为治疗工作提供准确性相对较高且客观的医学依据,确实是评估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状态的可靠办法;而与DSA技术相比,CTA与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在病情发作早期为ACI患者实施CTA检查可获悉颈动脉的狭窄及侧支循环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群体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ACI患者 动脉 狭窄程度 侧支循环 研究情况
下载PDF
新型长鞘在颈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路径建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旭 何晓芬 +3 位作者 王力锋 范承哲 张楠 霍晓川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长鞘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路径建立初步使用经验。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脑血管病科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70%)患者,使用新... 目的:探讨新型长鞘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路径建立初步使用经验。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脑血管病科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70%)患者,使用新型长鞘建立路径,收集一般资料、临床及影像资料等。共30例,颈总动脉狭窄者6例(20.0%),颈内动脉C1段狭窄18例(60.0%),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共同受累者6例(20.0%)。既往同侧颈动脉狭窄伴脑梗死者21例(70.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9例(30.0%)。技术成功定义颈总动脉靶血管到位率及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前向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TICI,mTICI)3级,且残余狭窄<30%为技术成功;技术失败定位为路径建立失败更改其他介入材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术后30d内同侧颈动脉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和全因性死亡。结果:30例患者均患者手术成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1例出现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术后随访30d同侧颈动脉脑梗死1例,未出现死亡并发症。结论:新型长鞘在颈动脉路径建立中是安全可行的,可增加迂曲颈总动脉通路导管到位率,减少路径建立过程中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长鞘 安全性
下载PDF
常规体检指标对颈动脉硬化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艳 高世超 +3 位作者 张洁 闫国超 李素华 金素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体检指标如性别、年龄、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在颈动脉硬化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6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9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指... 目的探讨常规体检指标如性别、年龄、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在颈动脉硬化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6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9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颈动脉超声结果等信息。受试者在随访中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mm或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则被认为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并结束随访。受试者若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则直至2021年12月随访结束。将研究对象按随访过程中cIMT是否增加分为硬化组、进展组和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体检指标对颈动脉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进展组在颈动脉硬化发病后TC、LDL-C、FBG、UA、Hcy和SBP均高于发生前,HDL-C低于发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除HDL-C和Hcy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如男性比例、年龄、TC、TG、LDL-C、FBG、UA、SBP、DBP、BMI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BG、LDL-C和SBP为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OR=5.505、4.222、1.071,P<0.05),以上指标联合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项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BG、LDL-C和BMP与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颈动脉硬化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动脉内中膜厚度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空腹血糖 收缩压
下载PDF
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建彬 陈洁 +3 位作者 贺斌 刘鹏 叶志东 Fan Xueqiang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carotid artery near-occlusion,CNO)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复合技术治疗的45例CNO伴远端完全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 目的探讨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carotid artery near-occlusion,CNO)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复合技术治疗的45例CNO伴远端完全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32例使用人工血管补片,2例使用颈外静脉补片,11例未使用补片。29例患者内膜剥脱后颈动脉血运重建满意,未行进一步治疗;16例行普通球囊扩张;均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6.66%(3例),包括1例心肌梗死,2例同侧脑卒中,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8.88%,无严重颅神经损伤发生。患者术后1年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13.2%(6例),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死亡;1例术后6个月发生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结论复合技术治疗CNO伴远端完全塌陷可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次全闭塞 复合技术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红燕 兰美娟 +3 位作者 魏慧 柳妙妙 杨婷 杨玲虹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国内外关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CAS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相关文献,文献...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国内外关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CAS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相关文献,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1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篇临床决策、3篇指南和2篇专家共识,围绕血压管理原则、术前血压管理、术中血压管理和术后血压管理4个方面总结出23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CAS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证据总体质量较高。建议医护人员针对不同人群制订适宜的个体化的血压管理方案,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血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植入术 围手术期 血压管理 循证护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