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测及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盖雪 赵立群 +2 位作者 张仁福 孙生健 李国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5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测和斑块稳定性评估中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3例,对患者均实施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诊断,... 目的:探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测和斑块稳定性评估中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3例,对患者均实施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及评估斑块稳定性。结果:63例患者行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后,共有硬化斑块92个,对不同斑块进行分型;稳定性斑块有48个,不稳定斑块有44个,两种斑块内部成分钙化情况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斑块患者斑块内部成分出血、血栓、脂质、纤维帽破裂溃疡情况检出率均低于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有效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准确评估斑块稳定性,因此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 检测 斑块稳定性 评估 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与缺血征象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戴志成 宿艳 +3 位作者 张静 何丽 刘学武 曹永贵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MR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与缺血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收集影像学资料,依据是否出现缺血征象区分患者卒中侧、非卒中侧,比较不同颈动脉侧斑块成分发生情况及体积... 目的探讨MR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与缺血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收集影像学资料,依据是否出现缺血征象区分患者卒中侧、非卒中侧,比较不同颈动脉侧斑块成分发生情况及体积、斑块负荷指标水平。结果本组研究共获得126侧颈动脉图像,卒中侧79根,非卒中侧47根。非卒中侧含有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发了率明显低于卒中侧(P<0.05);卒中侧含有脂质的坏死核及斑块内出血体积明显大于非卒中侧(P<0.05);不同侧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卒中侧管壁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最大管壁面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明显高于非卒中侧(P<0.05)。结论MRI各序列扫描可有效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情况,成分复杂或负荷越高者缺血征象出现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 负荷 缺血征象 相关性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与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艳阳 陈忠 +8 位作者 杨耀国 唐小斌 刘晖 王盛 吴章敏 寇镭 何楠 贾云峰 杨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245-250,共6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成分与患者术前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临床症状较为密切的组织学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间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侧狭窄率数据、术前相关脑缺血症状以及经颈动脉内膜剥脱得到的颈...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成分与患者术前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临床症状较为密切的组织学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间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侧狭窄率数据、术前相关脑缺血症状以及经颈动脉内膜剥脱得到的颈动脉斑块的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具体的脑缺血症状进行分组,分析临床判断的脑缺血症状与斑块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48例患者有脑缺血症状组30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斑块成分中出现薄纤维帽和不完整纤维帽的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66.7%vs 33.3%,P<0.05),语言障碍组的斑块出现血栓形成的比例更高(80.0%vs 27.9%,P<0.05),有一过性瘫痪组斑块更容易出现纤维帽不完整、血栓形成和溃疡(P<0.05),脑梗死组斑块更易出现血栓形成和明显出血(88.9%vs 38.5%,P<0.05)。血栓形成、溃疡形成、明显出血分别对一过性语言障碍[比值比(OR)=10.333]、一过性瘫痪(OR=7.000)和脑梗死(OR=12.800)影响最明显。结论患者的临床脑缺血症状,可以提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成分的存在;没有症状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在评价斑块性质时其他检查是不可或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成分 脑缺血 稳定性 病理
下载PDF
3.0T MRI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成分 被引量:5
4
作者 黄茂盛 伏红超 +3 位作者 梁凯轶 周慧 尹小花 朱慧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656-660,共5页
目的 探究3.0 T MRI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收治的62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0 T MRI对所有... 目的 探究3.0 T MRI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收治的62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0 T MRI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处的斑块成分及不同类型斑块的信号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组成成分的差异。结果 共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9个,斑块分型:Ⅰ~Ⅱ型11个(9.24%),Ⅲ型31个(26.05%),Ⅳ~Ⅴ型24个(20.17%),Ⅵ型37个(31.09%),Ⅶ型16个(13.45%)。所有斑块在MRI上均表现为环形或偏心性管壁增厚,且部分伴有局部新月形或半月形信号突入管腔,不同成分斑块在MRI上的表现各有所不同。所有检出的颈动脉斑块中稳定斑块共计62个,不稳定斑块57个。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出现钙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比例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T MRI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及稳定性作出准确评价,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测及病情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成分
下载PDF
能谱CT对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稳定性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博艺 王炳山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能谱CT对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予以颈动脉超声和能谱CT检查,以病理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斑块数量、... 目的:研究能谱CT对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予以颈动脉超声和能谱CT检查,以病理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斑块数量、性质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比较不同成分斑块的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结果:经病理手术结果显示,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共有136处斑块,其中,稳定性斑块49处、不稳定性斑块87处。能谱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高于颈动脉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检出的136处斑块中:钙化斑块30处,纤维基质斑块19处,血栓样组织斑块31处,脂质斑块38处,混合性斑块18处。不同成分斑块之间的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相比,按高低排列分别为:钙化成分>纤维基质成分>血栓样组织成分>脂质成分(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采用能谱CT检查,能有效鉴别斑块性质,准确诊断斑块成分和稳定性,各方面均优于颈动脉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动脉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成分 稳定性
下载PDF
应用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吴金棉 黄洲 何乐为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年第12期1808-1809,共2页
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照组)与能谱CTA成像检查(观察组),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分... 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照组)与能谱CTA成像检查(观察组),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患者斑块内3种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能谱CT成像的斑块检出率为97.06%,稍高于超声检查的91.18%,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效原子序数和曲线斜率:脂质成分<斑块内出血<纤维基质。结论:能谱CT成像能够有效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成分分析
下载PDF
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解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赵超 张昊 宫长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2期56-57,共2页
途径: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3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能谱CTA成像检查,分析患者三种斑块的能谱曲线图。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 途径: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3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能谱CTA成像检查,分析患者三种斑块的能谱曲线图。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MRI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能谱CTA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x x-±s进行描述性分析。选取研43究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例,再经过超声波检测确保无疑和数据准确性,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同20例正常的患者最对比,用能谱CT成像技术进行CTA头颈部扫描,与此同时要排除血清炎性因子带来的病因等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其次根据后期的软件处理数据,将患者进行与正常患者对比和免疫浊法血清检测,可以测出静脉血中血清Hs-CRP浓度。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从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可以看出数据虽有差异,但有统计学规律PH<0.05。对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做CAT+能谱检查,其中可经B超检测出缺血案例,能谱CTA能够检测到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内部、纤维基质等成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婕 邓成梁 +3 位作者 谢盛华 李赵欢 孟庆国 张清凤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为实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自动分割,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特征复杂,医生手动分割提取费时且有误差等问题,使用基于Deeplab V3+网络的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自动分割来识别斑块... 为实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自动分割,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特征复杂,医生手动分割提取费时且有误差等问题,使用基于Deeplab V3+网络的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自动分割来识别斑块成分。首先对已标识斑块成分的超声图像数据文件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扩充以及感兴趣区域提取等操作,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据集,将数据集放到Deeplab V3+网络中训练和测试。针对Deeplab V3+网络复杂且参数量大的问题,在实验中结合MobileNet网络优点对原始网络进行优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在减少参数降低计算量的同时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有效分割与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lab V3+ 图像分割 MobileNet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成分识别
下载PDF
能谱CT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9
作者 郝妮娜 孙羽 +1 位作者 刘松 靳松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的不断提高,众多研究证实不稳定斑块是轻-中度脑血管狭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快速、准确的对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不稳定斑块的...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的不断提高,众多研究证实不稳定斑块是轻-中度脑血管狭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快速、准确的对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表面欠规则或溃疡形成、斑块内出血、大脂质核心、钙化结节等。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影像CT,能谱CT先进的单能量成像技术及能谱参数的评价模式提高了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的准确度,对能谱CT在评估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斑块形态 斑块组织成分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陈显荣 张晓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61例,术前均行SMI、CEUS检查,检查后7 d内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以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61例,术前均行SMI、CEUS检查,检查后7 d内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SMI、CEUS对于颈动脉斑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结果CEUS、SMI对于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Kappa≤1.0,P<0.001),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Kappa≤1.0,P<0.001)。CEUS、SMI诊断斑块稳定性和斑块内部新生血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80%以上。结论 SMI可对颈动脉斑块内血管实现清晰显影,可达到CEUS诊断效果,且具有无创、不需注射对比剂、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等优势,因此超微血流成像对于评估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稳定性 斑块内部新生血管 超微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下载PDF
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武日江 张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4期2016-2019,共4页
从核磁共振(MRI)扫描序列选择、斑块成分分析、动态增强扫描、分子影像技术及图像分析等方面综述国内外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分型 动脉易损斑块成分 血管重构 斑块坏死脂质核 斑块内出血
下载PDF
高血压是外表健康的代谢综合征最常见的成分,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2
《高血压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12-812,共1页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成分 多因素回归分析 健康 外表 横断面分析 动脉斑块 体检结果
下载PDF
MRI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组成成分的检测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硕 高俊华 +4 位作者 梁博 杜霄鹏 黄顺星 张欢 杜雷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5-619,共5页
本文探讨磁共振(MRI)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斑块组成成分分析方面的价值。选取我院确诊的14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于一周之内接受MRI血管造影检查、三维超声(3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本文探讨磁共振(MRI)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斑块组成成分分析方面的价值。选取我院确诊的14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于一周之内接受MRI血管造影检查、三维超声(3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显示,MRI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对219条血管的斑块负荷参数进行比较,MRI检出的血管壁面积、最大管壁厚度、标准化管壁指数与3D-US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血管腔面积与3D-US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RI血管造影诊断斑块纤维帽、脂质核、斑块内伴有出血、斑块内钙化灶形成,其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为98.08%、96.43%、94.74%、97.10%,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血管造影诊断斑块软硬度的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MRI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斑块组成成分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结果与病理学、DSA及3D-US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程 斑块成分
下载PDF
高分辨MRI对CAS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树合 卜博 +5 位作者 周定标 许百男 余新光 袁晓玲 孙同柱 娄昕 《感染.炎症.修复》 2006年第1期21-24,2,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26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进行颈部高分辨MRI检查,取... 目的:通过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26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进行颈部高分辨MRI检查,取得4种不同序列的图像(T1WI、T2WI、PDWI和3D TOF);对手术取得的斑块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与最接近层面的MRI影像对比,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手术取得28块斑块,分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病理上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IV-V型58段(24.37%)和VI型79段(33.19%)为主;在高分辨MRI影像上,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组织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所有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在T1WI、PDWI和3D TOF序列上呈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显示效果 病理对照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序列影像 高信号 内膜切除术 稳定性 病理学检查 钙化组织 影像特点 狭窄程度 术前判断 手术 内部成分 联合分析 动脉 动脉 近期出血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与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露 崔豹 +3 位作者 韩旭 马林 蔡幼铨 蔡剑鸣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00-800,共1页
该文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成分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进行颈动脉3.0T MR高分辨扫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4例,男性95例,女性59例,根据MR扫描结果,对斑块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男、女性的斑块成分差异。结果:男性斑块内... 该文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成分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进行颈动脉3.0T MR高分辨扫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4例,男性95例,女性59例,根据MR扫描结果,对斑块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男、女性的斑块成分差异。结果:男性斑块内富脂质坏死核(42.1%比20.0%,P=0.005)和薄或破裂纤维帽(59.7%比39.5%,P=0.046)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斑块内钙化的发生率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6%比65.3%,P=0.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性别差异 成分 相关性 MR扫描 高分辨扫描 发生率 女性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被引量:7
16
作者 费世早 葛艺东 +1 位作者 陈观保 庞洪波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3期210-213,共4页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斑块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以及斑块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成分 形成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史晓 朱亮 祁丽丽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6年第7期1207-1207,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绞股蓝总苷 干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S) 动脉粥样硬化 葫芦科植物 天然中草药 抗血栓形成 有效成分 好发部位
原文传递
颈动脉有斑块能不能按摩
18
作者 薛冠华 《大众医学》 2017年第1期24-24,共1页
颈动脉斑块是多重危险因素导致颈动脉血管壁损伤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聚集形成的团块状结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长期吸烟、酗酒等,都是颂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多重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按摩 动脉斑块形成 血管壁损伤 有形成分 高脂血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