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颈动脉间隙肿瘤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佩芳 李欣 +2 位作者 鲍润贤 刘经祖 葛正津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9-243,共5页
目的 探讨无创性磁共振成像 (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颈动脉间隙肿瘤的诊断价值 ,及其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可疑或确诊为颈动脉间隙肿瘤的 2 6例患者进行了术前颈部MRI和MRA检查 ,观察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 目的 探讨无创性磁共振成像 (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颈动脉间隙肿瘤的诊断价值 ,及其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可疑或确诊为颈动脉间隙肿瘤的 2 6例患者进行了术前颈部MRI和MRA检查 ,观察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信号 ,病变与颈动脉、分支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关系 ,以及颈总动脉分叉角度。结果 在 2 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患者中 ,颈动脉体瘤14例 (15个 ) ,颈动脉瘤 4例 ,神经鞘瘤 3例 ,转移性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1例。另有 4例经MRI和MRA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 ,3例为一侧较对侧明显增粗的颈总动脉 ,1例为迂曲走行的颈总动脉。MRI结合MRA检查对本组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瘤术前诊断均正确 ,并且MRI、MRA原始像及MRA三维重建像可提供准确的肿瘤与颈动脉及分支的关系。结论 无创性MRI和MRA检查对颈动脉间隙肿瘤 ,特别对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瘤的诊断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可以替代以往所必须进行的有创性颈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颈动脉间隙肿瘤 影像学诊断 三维重建 形态学表现
原文传递
颈动脉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附19例报告) 被引量:12
2
作者 杜铁桥 梁鸿儒 何悦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间隙(CS)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探讨该区域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19例中,副神经节瘤5例,神经鞘瘤2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淋巴瘤2例,感染性病变2例,Kimura病1例,颈内静脉血栓... 目的分析颈动脉间隙(CS)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探讨该区域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19例中,副神经节瘤5例,神经鞘瘤2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淋巴瘤2例,感染性病变2例,Kimura病1例,颈内静脉血栓2例。CT检查15例,MRI检查4例。结果副神经节瘤及神经鞘瘤均位于CS大血管深层,前者CT强化明显,在MRI上可见“胡椒盐”征,据此可与后者鉴别。淋巴结病变位于颈动、静脉浅面。淋巴瘤常为颈部双侧、多发淋巴结肿大。感染病变多范围广,常与其他间隙共同受累。结论CT和MRI是不明原因的颈部肿物定位的有效手段,根据病变所在的解剖平面、强化扫描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对大部分CS病变有定性诊断及鉴别价值。而舌骨上区病变采用MRI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对诊断有更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间隙肿瘤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