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真 万宁军 +1 位作者 梁学刚 吕金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169-117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对该疾病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效果[手术...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对该疾病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效果[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ID)以及上肢与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影响。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患者手术节段ROM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大于术前,NDI、颈部VAS评分以及上肢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减轻颈部残障程度,调节颈椎曲度,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全内镜下 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后路颈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治疗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所致颈椎后凸畸形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广兴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 :分析并研究用后路颈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治疗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所致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4例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所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6... 目的 :分析并研究用后路颈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治疗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所致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4例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所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64例患者分成后路切除组(32例)和前路切除组(32例)。为前路切除组患者采用前路颈椎间盘突出切除术进行治疗,为后路切除组患者采用后路颈椎间盘突出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椎体不融合的发生率、固定螺钉松动的发生率、椎体高度丢失的发生率及治疗后其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衡量脊柱侧弯的角度)。结果 :与前路切除组患者相比,后路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椎体不融合的发生率、固定螺钉松动的发生率、椎体高度丢失的发生率及治疗后其椎体压缩率均更低,其Cobb's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后路颈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治疗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所致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盘突出切除 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 椎后凸畸形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术前臂丛磁共振神经成像精准定位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黄镇 李岳飞 +5 位作者 毕经纬 任佳彬 李瑞 刘鑫 孙宁 孙兆忠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臂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定位突出颈椎间盘位置辅助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精准减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9例行PPECD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依据术前是否行臂丛MRN分为MRN组及常规组。纳入患者MRN组18... 目的分析术前臂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定位突出颈椎间盘位置辅助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精准减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9例行PPECD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依据术前是否行臂丛MRN分为MRN组及常规组。纳入患者MRN组18例,对照组2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患者上肢感觉、肌力较术前减退发生率,术中开骨窗左、右最长径及上、下最长径长度,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月、术后12月VAS评分、JOA评分、C2~C7 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MR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优于常规组(P<0.001)。两组术后6月、12月患者JOA评分、VAS评分、C2~C7 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PPECD术前臂丛MRN精准定位突出的颈椎间盘位置可降低术中磨削开窗对关节突关节等结构的破坏,避免为寻找突出的颈椎间盘对颈神经及硬脊膜牵拉、推挤加重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创伤更小,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患者康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路内镜椎间盘切除 磁共振 椎病
下载PDF
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俊龙 张超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3-619,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4例行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按照接受手术的时间先后顺序...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4例行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按照接受手术的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为1~54号,分为A(1~27号)、B(28~54号)两组,每组27例。对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花费、术后住院天数、翻修的例数以及术后临床疗效进行组间比较。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的颈肩部及上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改良Macnab标准。学习曲线采用双变量回归曲线拟合出最优的立方模型(Y=b_0+b_1X+b_2X^2+b_3X^3)。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5.1±7.8个月,其中42例(A组27例,B组15例)例接受至少1年随访。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颈肩、上肢疼痛症状及NDI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经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总体优良率为90.7%。术前颈肩痛/患侧上肢痛VAS评分A组为7.1±0.9分/7.0±0.8分,B组为6.7±0.7分/7.2±1.0分;术后1个月时A组为2.1±1.5分/1.7±1.6分,B组为2.0±0.8分/1.3±0.5分;术后半年时A组为1.5±1.3分/1.2±1.2分,B组为1.1±1.0分/0.7±0.7分;术后1年时A组为0.4±0.9分/0.2±0.6分,B组为0.2±0.6分/0.1±0.3分。术前NDI A组为(55.3±13.7)%,B组为(56.9±8.4)%;术后1个月时A组为(25.5±14.9)%,B组为(17.0±7.1)%;术后半年时A组为(11.3±7.1)%,B组为(6.1±3.5)%;术后1年时A组为(4.9±8.0)%,B组为(1.8±3.9)%。A组和B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随访的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及NDI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颈肩部、上肢疼痛评分及NDI显著大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共有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神经根炎,其中A组3例,B组1例,均在术后2周内恢复,无统计学差异(P=0.610)。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分析显示B组患者手术时间要显著低于A组(P=0.001)。通过两变量回归分析进行曲线拟合,建立立方模型(Y=141.85-5.592X+0.135X2-0.001X3,R2=0.939),发现随着病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逐渐下降,且当患者例数为22例左右时,手术时间趋于平稳,平均67.76±5.15min。结论: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显著的学习曲线和微创优势。随着手术患者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逐步缩短,术后早期患者恢复更快,到22例趋于稳定,但学习曲线并不影响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 神经根型椎病 微创 学习曲线
下载PDF
颈后路全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雷俊 熊敏 +3 位作者 周升 唐冰 韩珩 何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41-45,共5页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PPECD组(n=42)及ACDF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前、后颈及上肢视觉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和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及上肢VAS和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ECD组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较术前增大(P<0.05),并且大于PPECD组(P<0.05);PECD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优于ACDF组(P<0.05)。结论PPECD和ACDF均能显著改善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PECD对维持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邻近椎体节段退变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 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椎间盘突出症 退变
下载PDF
全内镜前路经椎体联合后路经椎板间隙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例报告
6
作者 王正基 廖文波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0期998-100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入路全内镜技术治疗混合型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混合型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全内镜前路经椎体与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进行治疗,并使用相应临床评分与影像学手段对手术效果进行监测。结...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入路全内镜技术治疗混合型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混合型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全内镜前路经椎体与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进行治疗,并使用相应临床评分与影像学手段对手术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患者各项临床症状都得到了缓解,VAS评分显示颈部及三角肌区疼痛明显缓解,JOA评分显示颈部功能得到明显恢复。MRI显示突出椎间盘被有效摘除,CT显示椎体内镜通道获得了骨性愈合,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颈椎不稳。结论联合入路全内镜技术治疗混合型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初步展示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椎间盘突出 联合全内镜技 前路经皮经椎体椎间盘切除 后路经皮全内镜椎间盘切除
下载PDF
经皮后路内镜术前臂丛MRN定位突出的颈椎间盘的准确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黄镇 孙宁 +5 位作者 任佳彬 李瑞 刘鑫 李岳飞 刘乃国 孙兆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259-1263,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对臂丛神经及颈髓成像,指导术中对颈神经的精确减压治疗根性颈椎病。[方法]4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术前行臂丛MRN扫描,重建三维图像,观察突出颈椎间盘压迫... [目的]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对臂丛神经及颈髓成像,指导术中对颈神经的精确减压治疗根性颈椎病。[方法]4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术前行臂丛MRN扫描,重建三维图像,观察突出颈椎间盘压迫颈神经位置,PPECD术中确认、对比二者差异。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损伤。3例术后出现上肢感觉减退,1例出现上肢肌力下降,术后3个月均完全恢复。随访时间12~36个月,VAS评分随时间延长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与术中观察44例患者中,突出的颈椎间盘位于肩前型占79.55%(35/44)、肩上型占11.36%(5/44)、腋下型占9.09%(4/44)。仅1例术前臂丛MRN定位与术中定位不一致。与术中所见相比,术前影像定位准确率为97.73%。[结论]臂丛MRN定位偏向侧椎管或椎间孔段突出的颈椎间盘与颈神经的位置关系是可靠的,突出的颈椎间盘绝大多数为肩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神经成像 经皮后路内镜椎间盘切除 神经根型椎病 定位
原文传递
三维CT定位椎动脉在经皮颈椎后路内镜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镇 朱锴 +5 位作者 李瑞 任佳彬 李岳飞 刘鑫 孙宁 孙兆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653-1657,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CT方法探讨经皮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避免椎动脉损伤的方法。[方法]选取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龄40~58岁,平均(48.63±5.57)岁。获得患者知情同... [目的]应用三维CT方法探讨经皮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避免椎动脉损伤的方法。[方法]选取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龄40~58岁,平均(48.63±5.57)岁。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建模观测,重建颈椎、椎动脉三维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突关节间隙后方最内侧端垂直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缘交点(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于椎间隙水平与椎动脉前缘、后缘、内侧缘、外侧缘距离及椎动脉前后径、左右径。[结果]C7/T1侧块最外侧缘于椎动脉后方;O点、侧块最外侧缘距离椎动脉于C3/4最近;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于C5/6距离椎动脉最近。虽然C2/3~C7/T1 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与椎动脉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3/4~C5/6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与椎动脉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3~C7/T1椎动脉前后径(3.15±1.46)mm^(3.75±0.93)mm、左右径(3.18±2.20)mm^(4.14±0.9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ECD以O点为标志开窗减压损伤椎动脉概率小。锐性手术器械沿硬脊膜外侧缘、C7/T1侧块外侧缘滑向前方可能伤及椎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经皮后路内镜椎间盘切除 神经根型椎病 椎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