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中立位核磁共振检查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及颈椎曲度的影响
1
作者 靳宜楷 马占华 +2 位作者 付苏 严旭 张春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60-4865,共6页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和头部的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和颈椎曲度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短期内2次颈椎中立位状态下MRI检查突出颈椎间盘体积、颈椎曲度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保守治疗并在3个月内2次行颈椎MRI检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者首次提出使用枕胸间距和枕胸角来评估颈椎中立位时头部仰屈度的变化,并参照首诊枕胸角的角度,将复诊患者分为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通过人工智能测量软件辅助或人工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Cobb角、颈椎(C3-C7)曲率变化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0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6个突出颈椎间盘,枕胸角增大组及枕胸角减小组分别有47例和57例患者;②头部仰屈指标:首诊和复诊时,枕胸间距、枕胸角均无显著差异;枕胸间距的变化量为0.035(3.23)mm,枕胸角变化量为-0.31(3.28)°,枕胸间距与枕胸角的变化量偏移范围较小,且无显著相关性;③颈椎曲度指标:首诊和复诊时,C2-6 Cobb角、C3-C7曲率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C2-6 Cobb角、C3-C7曲率均无显著差异;④首诊和复诊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及减小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均无显著差异;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变化量与C2-6 Cobb角、C3-C7曲率的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⑤结果说明,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被(床板)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有可以忽略不计的矢状面内微小伸屈运动,头部虽存在一定范围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与头部这些变化不影响突出颈椎间盘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等参数测量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突出颈椎间盘 MRI 颈椎中立位 颈椎曲度 人工智能
下载PDF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抬下颌及自然体位颈椎侧位X线片颈椎中立位曲度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韩骁 田伟 +3 位作者 马驰 吕艳伟 程晓光 王予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抬下颌及自然体位颈椎侧位X线片测得的颈椎中立位曲度差异。方法选择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9例,均拍摄抬下颌及自然体位颈椎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种体位X线片O-C_2角及C_(2~7)角。结果抬下颌及自然体位...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抬下颌及自然体位颈椎侧位X线片测得的颈椎中立位曲度差异。方法选择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9例,均拍摄抬下颌及自然体位颈椎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种体位X线片O-C_2角及C_(2~7)角。结果抬下颌及自然体位X线片C_(2~7)角分别为-15.3°~50.2°(20.0°±13.4°)、-16.1°~38.2°(11.1°±11.8°),两者比较P<0.01;两种体位C_(2~7)角差值为0.8°~26.6°(8.9°±6.1°),两种体位C_(2~7)角度值呈正相关(r=0.890,P<0.01)。抬下颌及自然体位O-C_2角分别为14.8°~46.8°(31.8°±6.0°)、11.1°~40.9°(27.0°±6.6°),两者比较P<0.01;两种体位O-C_2角差值为-2.4°~12.4°(4.8°±3.3°),两种体位O-C_2角度值呈正相关(r=0.873,P<0.01)。结论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抬下颌体位X线片测得的颈椎中立位曲度比实际增大;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时应采用自然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疾病 X线片 颈椎中立位曲度 抬下颌体 自然体
下载PDF
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中西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国锐 《河南中医》 2010年第4期362-363,共2页
目的:比较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和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18例确诊病例分为两组。A组(140例)予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逐瘀通脉胶囊0.4 g,tid,连服14 d;B组(78例)予中立位颈椎牵引配... 目的:比较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和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18例确诊病例分为两组。A组(140例)予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逐瘀通脉胶囊0.4 g,tid,连服14 d;B组(78例)予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qn,连服14 d。结果:7 d后A组、B组颈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4.29%、46.15%,差异无显著性(P>0.05);14 d后A组、B组颈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5.71%、55.1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逐瘀通脉胶囊治疗CSA的疗效较配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更好,且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 中立颈椎牵引 逐瘀通脉胶囊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下载PDF
颈椎后路不同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涛 尚平福 +2 位作者 徐钦华 王贵方 刘法敬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7期66-69,共4页
目的 比较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保留C2棘突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7例累及C2节段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A组26例和B组21例,A组采用单... 目的 比较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保留C2棘突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7例累及C2节段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A组26例和B组21例,A组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治疗,B组采用保留C2棘突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于术前1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行颈椎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算颈椎总活动度和颈椎中立位曲度;在颈椎MRI横断面上,测量颈后肌群横截面积。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均<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术后AS发生率为11.5%,B组为19.0%,A组AS发生率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A组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颈椎中立位曲度均较术前减小(P均<0.05),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组较A组曲度丢失更多(P均<0.05)。A组术后颈后肌群横截面积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保留C2棘突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均可解除C2节段的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前者可以更好地保留颈椎活动度并减轻颈后肌群萎缩,减少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全椎板减压术 颈椎后路减压术 钛板固定术 颈椎总活动度 颈椎中立位曲度 颈后肌群横截面积
下载PDF
平山病的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朱青 汪晶 +2 位作者 孔祥泉 曹非 魏桂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9-493,共5页
目的研究和总结平山病患者颈椎中立位和前屈位MRI的特点,探讨其对平山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7例平山病患者颈椎中立位MRI低位颈髓形态、颈椎曲线、失连接(LOA)、脊髓内T2WI高信号;前屈位硬脊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伴流空信号... 目的研究和总结平山病患者颈椎中立位和前屈位MRI的特点,探讨其对平山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7例平山病患者颈椎中立位MRI低位颈髓形态、颈椎曲线、失连接(LOA)、脊髓内T2WI高信号;前屈位硬脊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伴流空信号等征象。结果颈椎中立位MRI低位颈髓萎缩、变扁10例(58.8%),颈椎曲线异常14例(82.4%),LOA征17例(100%),脊髓T2WI高信号影4例(23.5%);前屈位MRI硬膜囊后壁前移,低位颈髓受压17例(100%),硬膜外间隙增宽17例(100%),伴流空信号影16例(94.1%)。结论颈椎前屈位硬脊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伴流空信号、中立位LOA等征象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运动神经元病 颈椎前屈 颈椎中立位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