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降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国龙 陈卓 +3 位作者 施集 姜亮 刘忠军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02-609,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钛网(titanium mesh cages,TMC)沉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实施ACCF...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钛网(titanium mesh cages,TMC)沉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实施ACCF手术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52.4±10.1岁(34~76岁),随访时间26.6±12.5个月(6~42个月)。根据术后3个月时融合节段高度下降是否超过2.0mm将患者分为沉降组和未沉降组。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椎体间撑开距离、融合节段高度;在术前颈椎CT上测量手术节段近端及远端椎体的CT值,评估骨质疏松情况,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及有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钛网沉降的风险,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寻找临界点。结果:58例患者(70.7%)发生了钛网沉降。沉降组与未沉降组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降组与未沉降组C2/C7 Cobb角及手术节段Cobb角术后1d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两组手术节段Cobb角及未沉降组C2/C7 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同时间点C2/C7 Cobb角及手术节段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降组术后椎间撑开距离明显大于未沉降组(3.82±1.93mm vs 2.37±1.98mm,P=0.003)。术后3个月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未沉降组显著大于沉降组(P<0.05)。两组术前近、远端椎体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近端364.6±102.2HU vs 389.2±102.3HU,P=0.325;远端305.2±82.4HU vs 341.1±84.6HU,P=0.086)。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442);两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6.9%vs 12.5%,P=0.4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间撑开距离的比值比1.496[95%置信区间(1.107,2.022),P=0.009];椎体间撑开距离预测钛网沉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椎体间撑开距离临界值为1.8mm。结论:ACCF术中椎体间过度撑开是钛网沉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椎体间撑开距离超过1.8mm显著增加钛网沉降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 钛网沉降 危险因素 椎体间撑开距离
下载PDF
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黄菁 李琴 +4 位作者 万琴 罗小英 黄正 黄菊 赖娟 《医疗装备》 2023年第7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医院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脊椎损伤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 探讨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医院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脊椎损伤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由专科护士及手术室护士分别按病区护理常规与手术室护理常规各自施护),观察组接受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比较两组焦虑程度、术时气管推移有效配合率和体位正确配合率、术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前、术后访视结束时,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时气管推移有效配合率和体位正确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护理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施加干预,可显著降低焦虑程度,提高术时有效正确配合度,降低术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护士 专科护士 协同护理 颈椎前路椎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远期随访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振 徐宏光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4-6,27,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08~2011年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对患者术前... 目的:回顾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08~2011年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对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生理弯曲与椎间高度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5年(2—5年),所有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术前平均8.5±1.4分,术后JOA评分12.5±1.3分,末次JOA评分14.5±1.3分。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改善率优良率83.72%,患者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患者术前术后颈椎生理弯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颈椎生理弯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患者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稳定颈椎,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度及椎间高度,而且中远期疗效确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次全切术 双节段脊髓型颈椎 中远期随访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62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苏万汉 吴秀明 汤凯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0期10-12,共3页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收治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收治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ROM)、生活质量[颈痛量表(NPQ)]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时临床疗效、植骨融合情况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手术节段ROM[(6.08±1.21)°vs(13.05±1.86)°、(4.68±0.82)°vs(13.39±1.59)°]均较术前降低(t=24.733、38.336,P<0.05),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t=7.542、P<0.05);两组NPQ评分[(15.92±3.14)分vs(24.27±4.25)分、(18.53±3.61)分vs(23.49±4.16)分]亦较术前降低(t=12.443、7.091,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4.295,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Z=6.429、5.933,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可提高CSM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提升手术效果,于患者预后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减压钛网植骨 钛板固定椎板成形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晓明 喻海筹 张军 《北方药学》 2013年第8期76-78,共3页
目的:研究前路椎体次全切术后,钛网支撑融合椎间隙改变程度与颈椎曲度改变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92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术后患者随访1~3年,平均2年,在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时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钛网支撑融合椎间... 目的:研究前路椎体次全切术后,钛网支撑融合椎间隙改变程度与颈椎曲度改变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92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术后患者随访1~3年,平均2年,在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时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钛网支撑融合椎间隙高度,计算钛网支撑融合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值,依据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6.67%、30.00%和37.50%,经过统计学分析,A组:B组X2值=7.43,P<0.05;B组:C组X2值=7.11,P<0.05;A组:C组X2值=0.1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术后钛网支撑融合椎间隙高度的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症状 颈椎前路椎体 椎间高度 相关性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相关风险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从明 王弘 +2 位作者 张涛 徐宏光 张书丰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10,14,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相关危险因素,用以指导、评估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颈椎病住院并接受前路减压手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术前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以...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相关危险因素,用以指导、评估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颈椎病住院并接受前路减压手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术前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术前JOA评分等指标。将术后出现三角肌肌力降低1级以上者诊断为颈5神经根麻痹。以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为标准,将患者分为A组(颈5神经根麻痹组)、B组(非颈5神经根麻痹组)。分别测量并记录手术前后2组颈椎生理弧度变化、术前C4/5椎间孔前后径、椎体撑开高度、术前颈椎MRI T2像在C4/5节段上是否存在高信号等影像学参数。采集2组患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与颈5神经根麻痹有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术后9例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症状。2组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椎间孔前后径和减压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减压节段数和椎间孔前后径是颈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临床上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患者,过度矫正患者颈椎生理弧度、术前患者椎间孔狭窄以及减压节段数是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合理的减压手术是预防颈5神经根麻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除椎体融合 颈椎前路减压椎体 颈5神经根麻痹 脊髓型颈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9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江伟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31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颈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颈椎弧度的改善。结果患... 目的探讨颈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颈椎弧度的改善。结果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术后3、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D值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脊髓型颈椎 颈椎弧度 疗效观察
下载PDF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阿不都沙拉木 衣马木艾山 努尔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4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结果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0.05),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 d后缓解;三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