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种无机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远鹰 王金成 +1 位作者 高忠礼 朱庆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异种无机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将脱蛋白、脱脂的异种无机松质骨混合自体髂骨骨髓移植 ,用于 2 1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9例 ,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 12例... 目的 探讨异种无机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将脱蛋白、脱脂的异种无机松质骨混合自体髂骨骨髓移植 ,用于 2 1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9例 ,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 12例。其中采用单纯移植 2例 ,并用前路自锁钢板 19例。 结果 术后随访 12~ 36个月 ,平均 2 1个月 ,所有患者术后正侧位 X线片见骨折复位和植骨位置良好 ,无感染等并发症。 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单纯植骨者 ,术后6个月 X线片显示植骨块塌陷 ,颈椎曲度回复至术前状态 ;其余植骨块形状无改变 ,无植骨块脱出 ,无钢板或螺钉断裂。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术前 A级 10例 ,C级 7例 ,D级 4例。术后 A级中 5例未恢复 ,3例恢复至 B级 ,2例恢复至C级 ;C级 5例恢复为 D级 ,另 2例恢复为 E级 ;D级的 4例均恢复为 E级。 结论 异种无机骨复合自体骨髓可作为移植骨材料 ,用于颈椎前路融合术中 ,但其力学强度需要提高或并用坚强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无机骨 自体骨髓移植 颈椎前路融合术 颈椎前路减压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
下载PDF
两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沈军 王东来 +1 位作者 黄士中 韦敏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引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环锯法减压后行单纯植骨或Cage植入融合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按JOA评分、恢复率(Hirabayashi法)评定手术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引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环锯法减压后行单纯植骨或Cage植入融合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按JOA评分、恢复率(Hirabayashi法)评定手术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动力性摄片结果,判断其融合效果。结果:平均随访4.2年,术前节段不稳病例中,Cage植入组的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均村著优于单纯植骨组。而节段稳定者两者疗效相近。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术前X线提示有颈椎不稳者适于前路减压Cage植入,而节段稳定者则可行单纯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比较 术式 单纯植骨融合 CAGE植入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对神经功能和颈部症状的影响。方法:对1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进行平均11.1年的随访,常规拍摄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判断是否有假关节出现。采用JOA17分法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对神经功能和颈部症状的影响。方法:对1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进行平均11.1年的随访,常规拍摄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判断是否有假关节出现。采用JOA17分法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术后患者的颈部症状并进行分级。对部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9例患者的假关节发生率为26.61%(29/109),单节段融合无假关节发生,而4节段融合的假关节发生率为36.36%。术后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8.49%,颈部症状的发生率为35.78%。有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比较,其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颈部症状发生率相近。结论:假关节形成是颈椎前路手术后的常见远期并发症,其发生率与融合节段的多少有关。假关节形成可对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造成影响,但与患者术后颈部症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假关节 颈部症状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琦 郝东宁 +3 位作者 周峰 王鹏 曾文 李维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11期665-66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颈椎退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发生ASD 39例(48.8%);单纯头侧ASD 19例(48.7%),单纯尾侧ASD 8例(20.5%),头尾侧ASD 12例(3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颈椎退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发生ASD 39例(48.8%);单纯头侧ASD 19例(48.7%),单纯尾侧ASD 8例(20.5%),头尾侧ASD 12例(30.8%)。术后发生间隔节段明显退变6例(7.5%),均伴有ASD。单间隙组术后发生ASD 11例(50.0%),3例(13.6%)需二次手术;2个间隙组发生ASD 22例(50.0%),其中6例(13.6%)需要而次手术;3个间隙组发生ASD 6例(42.9%),其中2例(14.3%)需要而次手术。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促进ASD的发生,应全面掌握颈椎的生物力学特征、术前进行准确评估、术后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以降低AS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前路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全部与周边终板保留颈椎前路融合术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澄宇 章允刚 +3 位作者 滕红林 杨胜武 谭军 贾连顺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处理终板的方法对颈椎前路术后维持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的恢复和维持以及骨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2 9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在颈前路融合术中采用去除中央终板、保留周边终板 (A组 )和保留全部...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处理终板的方法对颈椎前路术后维持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的恢复和维持以及骨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2 9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在颈前路融合术中采用去除中央终板、保留周边终板 (A组 )和保留全部终板、未行中央终板去除 (B组 )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两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生理曲度的维持及椎间融合率及骨融合速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的维持 ,融合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但是A组的椎间融合速度明显快于B组。两组全部获骨性融合 ,平均骨愈合时间A组为 10 (8~ 14 )周 ,B组为 12 (10~ 2 2 )周。结论 :植骨块沉陷是导致术后椎间融合高度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地去除部分中央终板对内植物或植骨块的承受轴向应力的影响不大 ,同时能促进植骨块的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终板保留 颈椎前路融合术 全部终板保留 生理曲度 颈椎 颈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根据侧位X线评估椎前软组织肿胀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马骏雄 项良碧 +3 位作者 于海龙 陈语 王琪 刘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了解椎前软组织肿胀和手术范围、手术节段及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联,探讨侧位X线在椎前软组织肿胀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侧位X线测量计算123例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的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按照C3水平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9.98 mm为分界,... 目的了解椎前软组织肿胀和手术范围、手术节段及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联,探讨侧位X线在椎前软组织肿胀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侧位X线测量计算123例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的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按照C3水平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9.98 mm为分界,将病例分为肿胀组(大于9.98 mm)61例和非肿胀组(小于9.98 mm)62例,比较分析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肿胀组术后呼吸困难发生率为21.3%,高于非肿胀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胀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83.6%,高于非肿胀组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手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平均为8.29 mm,明显低于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11.55 mm和10.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节段手术后(C4以上)椎前软组织肿胀为10.94 mm,明显高于低节段手术后(C5及以下)的8.63 mm(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较高时术后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多节段手术或高节段(C5以上)手术患者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较高。因此,根据颈椎侧位X线评估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前软组织肿胀 X线测量
下载PDF
不同植骨方法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锦波 唐天驷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应用 自体髂骨植骨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熊敏 陈森 +6 位作者 余化龙 张俊 何宁 刘志刚 王志勇 曾云 韩珩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20-322,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像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之邻近节段(C4~5)及间隔节段(C3~4)椎间盘,计算颈椎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C4~5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C3~4椎间盘退变指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和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磁共振成像 X线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椎体滑脱原因分析
9
作者 张军华 张功林 +1 位作者 葛宝丰 姜世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0年第4期335-335,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手术后 椎体滑脱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不稳13例报告
10
作者 王春丽 《中医正骨》 2005年第2期49-49,共1页
国内目前文献将颈椎病分型基本定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1].其中由于退行性颈椎不稳刺激交感神经并致椎动脉受累,引起临床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被称为交感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我院自1997... 国内目前文献将颈椎病分型基本定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1].其中由于退行性颈椎不稳刺激交感神经并致椎动脉受累,引起临床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被称为交感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我院自1997~2003年手术治疗13例颈椎不稳引起的颈椎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不稳 治疗 交感神经 颈椎前路融合术 颈椎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文献 兴奋 刺激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肌骨瓣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汉秀 陈青 +2 位作者 张小林 许晨光 张益民 《潍坊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14-215,共2页
为探索颈椎前路手术在多间隙减压植骨术的方法,通过40侧尸体解剖,对胸锁乳突肌及锁骨进行了观察,发现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的半片锁骨瓣具备转移条件,临床成功地为32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实施了这种方法,均获成功,随访1~3年... 为探索颈椎前路手术在多间隙减压植骨术的方法,通过40侧尸体解剖,对胸锁乳突肌及锁骨进行了观察,发现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的半片锁骨瓣具备转移条件,临床成功地为32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实施了这种方法,均获成功,随访1~3年,植骨处均愈合,效果满意。本法有植骨具有融合快,简化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胸锁乳突肌 锁骨瓣 植骨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影像学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鲍达 袁文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3年第2期123-124,共2页
颈椎前路融合术是治疗颈椎伤病的主要术式之一.早期的融合术因未采用内固定,存在术后脊柱不稳定的可能,从而引起如下问题:①需要长期外固定,病人生活质量差,颈项强直多见;②植骨不融合或塌陷;③进行性颈椎后凸;④脊柱排列紊乱,假关节形... 颈椎前路融合术是治疗颈椎伤病的主要术式之一.早期的融合术因未采用内固定,存在术后脊柱不稳定的可能,从而引起如下问题:①需要长期外固定,病人生活质量差,颈项强直多见;②植骨不融合或塌陷;③进行性颈椎后凸;④脊柱排列紊乱,假关节形成.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借助内固定(前路钢板、界面内固定等)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已广泛开展.临床实践及文献报道中,总体对其持肯定态度,但其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究竟如何,尚需多种方法进行长期、综合评价.影像学测量是最为常用的疗效评价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影像学 评价方法 颈椎
下载PDF
BAK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杨晓 朱国兴 陈鹏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 探讨BAK在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3 2例脊髓型颈椎病 ,6例久治不愈的根型颈椎病 ,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中 ,将BAK插入到 49个病变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42例患者平均随访 3 ... 目的 探讨BAK在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3 2例脊髓型颈椎病 ,6例久治不愈的根型颈椎病 ,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中 ,将BAK插入到 49个病变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42例患者平均随访 3 7月 ,临床效果满意 ,无神经并发症发生 ,术前JOA评分 5~ 14分 ,术后JOA评分 12~ 17分 ,恢复率为 40 %~ 10 0 % ,无BAK移位或脱出。所融合间隙无塌陷及成角畸形 ,并均在 3~ 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 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节段稳定 ,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K 颈椎前路融合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钢板切迹对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单节段和双节段融合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健 李新锋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3期309-314,共6页
目的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单节段和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钢板切迹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构建完整的C;-T;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目的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单节段和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钢板切迹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构建完整的C;-T;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正常模型基础上分别建立使用零切迹或传统钢板融合系统的四种ACDF手术模型。记录并比较融合节段上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参数变化,包括活动度、终板和椎间盘内的应力、关节突关节的负荷等。结果单节段融合术后,传统钢板模型的相邻节段生物力学参数比零切迹融合系统模型略增加;双节段融合固定后,两种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差值改变明显。在屈伸运动中,邻近节段两种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差异性最大。结论钢板切迹会影响ACDF术后ASD发生,双节段的影响较单节段更明显,零切迹融合系统可能有助于预防ASD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邻近节段退变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Zephir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亚平 沈强 +4 位作者 王勤业 管志海 冯夏莺 徐忠良 汤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4期293-294,共2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ZEPHIR 锁定型钢板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手术中应用 颈椎创伤 前路钢板 病历资料 内固定 颈椎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阿海 关炳瑜 +2 位作者 李怀玮 雷登强 韩翔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4期525-526,共2页
颈椎前路融合术被认为是外科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术式,近年来国内手术量逐年增多[1]。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由此引发的邻近节段退变也日益受到关注 [2]。现代医学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可致颈椎管的储备空间较少,退变或... 颈椎前路融合术被认为是外科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术式,近年来国内手术量逐年增多[1]。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由此引发的邻近节段退变也日益受到关注 [2]。现代医学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可致颈椎管的储备空间较少,退变或外伤因素易引发脊髓受损,颈椎前路融合术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可再次压迫神经产生脊髓病或神经根病[3]。然而目前有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展开了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病变 颈椎前路融合术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英勋 刘志英 +2 位作者 周方伦 徐良丰 张永进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6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外伤和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患者400例,MRI检查示发生退变的椎间隙间盘突出,可逐步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单节段突出127例,其...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外伤和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患者400例,MRI检查示发生退变的椎间隙间盘突出,可逐步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单节段突出127例,其中C3C4 19例,C4C5 38例,C5C6 59例,C6C7 11例。双节段突出249例,其中C3C5 42例,C4C6 79例,C5C7 103例,C6-T1 25例。三节段突出24例,其中C3C6 11例,C4C7 13例。治疗医师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记录患者JOA评分、融合节段邻近关节退变情况、Cobb’s角、D值参数。结果治疗医师对所有患者行2480个月随访,平均(42.98±9.14)个月。所有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记录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400例D值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值与术后1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Cobb’s角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Cobb’s角与术后1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融合节段数,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Cobb’s角比较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D值均较B组显著减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可能与颈椎曲度前凸变小或术后生理曲度恢复不良相关。但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可以使神经功能得到很好地恢复,并可使颈椎生理曲度恢复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相关因素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兰思恒 《现代实用医学》 2017年第7期921-92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方法 310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其中发生退变50例(退变组),未发生退变260例(未发生退变组)。对两组患者临床参数和影像学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并...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方法 310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其中发生退变50例(退变组),未发生退变260例(未发生退变组)。对两组患者临床参数和影像学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以及D值参数。结果两组术前经MRI显示椎间盘发生变性、X线显示邻近节段退变及术后邻近节段发生骨化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颈椎病患者在行颈椎前路融合术后较易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且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患者术前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受压部位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寇宏斌 孙侃良 +2 位作者 何思远 赵毅 李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应用人...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年的颈椎整体活动度、神经功能和手术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JOA评分和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地提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降低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融合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的影像学变化:一项166例长期随访研究
20
作者 Rao R D Gore D R +1 位作者 Tang S J 胡孔足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5期537-537,共1页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常继发退变,目前尚不清楚退变程度与哪些因素相关.作者随访了166例颈椎前路融合术病例,随访时间5-30年,平均12.7年.观察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丢失、骨赘形成、终板硬化、小关节退变以及颈椎弧度的改变.结果发现,...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常继发退变,目前尚不清楚退变程度与哪些因素相关.作者随访了166例颈椎前路融合术病例,随访时间5-30年,平均12.7年.观察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丢失、骨赘形成、终板硬化、小关节退变以及颈椎弧度的改变.结果发现,90%患者邻近节段骨赘加重,离融合节段越近退变就越严重,与术前退变程度呈负相关.时间越久退变越严重.患者年龄、融合节段多少以及矢状位弧度对相邻节段退变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随访研究 影像学变化 术后 关节退变 邻近节段 骨赘形成 融合节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