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制作与基本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广森 靳安民 +4 位作者 田京 童斌辉 袁岱军 闽少雄 于博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0期2772-2773,T001,共3页
目的采用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HAp)/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颈椎椎间融合器并对其基本理化性能进行检测,探索制备新型的颈椎椎融合器。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开环聚合法制备HAp和PLLA,按35/65质量比共混,经热压模铸加工成颈椎... 目的采用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HAp)/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颈椎椎间融合器并对其基本理化性能进行检测,探索制备新型的颈椎椎融合器。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开环聚合法制备HAp和PLLA,按35/65质量比共混,经热压模铸加工成颈椎椎间融合器,检测样件的基本理化特征。结果HAp/PLLA复合材料的密度为1.64g/cm3,热压后黏均相对分子量118.309ku,样件平均极限压缩强度为128MPa,E模量5.47GPa。结论HAp/PLLA复合材料是一种化学性能稳定、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活性材料,用其制作的椎间融合器能够达到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 制作 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生物相容性材料 颈椎不稳
下载PDF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中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鲍达 马远征 +3 位作者 陈兴 李宏伟 高天君 罗小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2岁。颈椎病31例,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8例;下颈椎不稳症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Klippel-Feil综合征2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融合节段:单节段27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1例;共置入ACIFC 58枚,C3/4 11枚,C4/5 13枚,C5/618枚,C6/7 14枚,C7/T1 2枚。初次行颈椎手术者40例,颈椎术后再手术2例。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判定植骨融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5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于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术后48h内发生轴性症状2例(3.4%),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年,平均4年。5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COA评分30.21±2.6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1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71.2%;术前NDI为40.03±3.9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9.95±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4.5年(平均4年)发现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5例(11.9%),其中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3例,下位椎间盘2例。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轴性症状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 脊柱融合 中期随访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钱邦平 唐天驷 +1 位作者 王东来 刘宪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fusioncage,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随访96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不稳患者,总结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3例CFC的...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fusioncage,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随访96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不稳患者,总结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3例CFC的植入位置不当,7例患者产生并发症,包括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或变直,CFC旋转、脱位、下沉、不融合。产生失误及并发症的原因有:手术操作不当、CFC自身设计不完善、融合节段过多等。结论:减少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策是严格掌握CFC的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改进CFC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失误 并发症 脊髓型颈椎 急性颈椎盘突出 外伤性颈椎不稳
下载PDF
可降解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与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广森 靳安民 +1 位作者 张辉 童斌辉 《颈腰痛杂志》 2004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用羟基磷灰石 (HAp) /左旋聚乳酸 (PLLA)复合材料研制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方法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开环聚合法制备HAp和PLLA ,按 35 / 6 5重量比共混 ,热压模铸加工成颈椎椎间融合器 ,测试样件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力学特征 ,并... 目的 用羟基磷灰石 (HAp) /左旋聚乳酸 (PLLA)复合材料研制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方法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开环聚合法制备HAp和PLLA ,按 35 / 6 5重量比共混 ,热压模铸加工成颈椎椎间融合器 ,测试样件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力学特征 ,并评价初步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HAp/PLLA复合材料的密度为 1.6 4 g/cm3,热压后粘均分子量为 118.30 9KDa,融合器样件的平均极限压缩强度为 12 8MPa ,E模量 5 .4 7GPa。结论 HAp/PLLA复合材料是一种化学性能稳定、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活性材料 ,用其制作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能够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基本要求 ,有希望达到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 研制 评价 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下载PDF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3 位作者 吴广森 吴强 闵少雄 赵卫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8期9406-9409,共4页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基磷灰石类 聚乳酸类 生物相容性材料 颈椎椎间融合 三维运动稳定实验
下载PDF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4 位作者 吴广森 吴强 闵少雄 刘成龙 赵卫东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评价由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CFC)植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抗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颈椎标本上,前路颈5-6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测量运动范围;颈4-5分别植入BCF... 目的评价由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CFC)植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抗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颈椎标本上,前路颈5-6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测量运动范围;颈4-5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拔出力学实验测试最大拔出阻力。结果BCFC组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后伸状态下BCFC组和髂骨组较正常组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较骼骨的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大,抗脱位趋向较髂骨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CFC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类 聚乳酸类 生物相容性材料 颈椎椎间融合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德升 贾连顺 赵定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562-564,共3页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颈椎迟变性疾病 颈椎盘突出症 颈椎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初始稳定性 手术适应证
下载PDF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蒋兴良 蔡建平 +1 位作者 钱邦平 唐天驷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观察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ADFC)临床应用的疗效并分析其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ADFC植入术,术后随访11~18个月,平均14.3个月。结果1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目的观察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ADFC)临床应用的疗效并分析其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ADFC植入术,术后随访11~18个月,平均14.3个月。结果1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17例患者的疗效为优良,1例患者为良好,无疗效为满意或差的病例;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产生。结论ADFC具有早期的确实制动作用,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 可吸收材料 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 脊髓型颈椎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手术的改进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国昌 王兰 +1 位作者 石晶 周天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32-133,共2页
颈椎椎间融合手术的改进周国昌,王兰,石晶,周天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用于颈椎病和颈椎损伤的治疗。以往,在切除间盘和开挖植骨骨槽时,经常采用骨凿[1,2]、环锯[3]或环钻[4],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缺点,尤其对颈椎颈髓... 颈椎椎间融合手术的改进周国昌,王兰,石晶,周天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用于颈椎病和颈椎损伤的治疗。以往,在切除间盘和开挖植骨骨槽时,经常采用骨凿[1,2]、环锯[3]或环钻[4],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缺点,尤其对颈椎颈髓损伤病人,或产生剧烈震动或器械直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术式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兴良 唐天驷 +1 位作者 蔡建平 钱邦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4-586,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fusion cage,CFC)的初始稳定性及拔出力。方法采集4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自体髂骨组(L)、InterFix组、解剖型同种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器(allograft fusion ... 目的观察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fusion cage,CFC)的初始稳定性及拔出力。方法采集4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自体髂骨组(L)、InterFix组、解剖型同种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器(allograft fusion cage,AFC)组、可吸收椎间融合器(absorbable design fusion cage,ADFC)组。制作成颈椎融合标本,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分别测试不同CFC椎间融合的轴向刚度及拔出力。结果InterFix轴向刚度最高;ADFC的轴向刚度与AF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出力以InterFix最大,ADFC、AFC拔出力也较大,它们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FC刚度低、拔出力大,是理想的C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可吸收材料 颈椎椎间融合
下载PDF
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邦平 唐天驷 +5 位作者 杨惠林 杨同其 蒋兴良 蔡建平 刘锦波 熊成东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 :考察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颈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 ,并比较融合器的运动稳定性、融合器的形状、材料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以及融合器下沉的影响。方法 :采集 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制作成颈椎融合标本 ,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 目的 :考察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颈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 ,并比较融合器的运动稳定性、融合器的形状、材料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以及融合器下沉的影响。方法 :采集 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制作成颈椎融合标本 ,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分别测试不同颈椎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① 4种颈椎融合器 ,自体髂骨植入后 ,颈椎的稳定性最好 ,钛合金Cage稳定性较差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同种异体皮质骨融合器稳定性适中 ;②循环载荷作用下 ,下沉位移以自体髂骨最小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同种异体皮质骨融合器下沉不大 ,钛合金Cage下沉最大 (P <0 .0 5 )。结论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运动稳定性高 ,下沉位移小 ,是理想的颈椎椎间融合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 颈椎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邱水强 吴德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3,116,共4页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 融合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俞杭平 唐天驷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3,共3页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研究进展 生物力学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红雷 许宏俊 +1 位作者 花雷 丁育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期243-244,共2页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手术操作简单,固定融合可靠,疗效明显。结论: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手术操作简单,固定融合可靠,疗效明显。结论: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内固定方法设计合理,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融合效果的在体动物研究
15
作者 顾宇彤 贾连顺 +7 位作者 陈统一 陈雄生 肖建如 倪斌 袁文 齐进 汪军 崔淑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0-170,共1页
目的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三面皮质自体骨、垂直圆柱体Harmscage及方盒形Carboncage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取24只成年雄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自体骨组、Harmscage组及Carboncage组。所有动物均行C3-4椎间盘切除术并分别植入以上内植物... 目的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三面皮质自体骨、垂直圆柱体Harmscage及方盒形Carboncage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取24只成年雄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自体骨组、Harmscage组及Carboncage组。所有动物均行C3-4椎间盘切除术并分别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8、12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C3,4节段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估。结果术后1周Carboncage组的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大于Harmscage组和自体骨组(P〈0.05);术后12周两个cage组的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均大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依据融合分级标准对三组进行影像学评估,和自体骨组比较,两个cage组的骨融合效果略好,但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形态学亦发现两个cage组的椎间融合效果较好,但与自体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垂直圆柱体Harmscage中形成的新生骨量多于方盒形Carboncage。结论方盒形Carboncage具有良好的椎间支撑能力,而垂直圆柱体Harmscage的椎间融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融合效果 动物研究 在体 盘切除术 高度 cage 活体山羊 自体骨 影像学评估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疗效分析
16
作者 白克文 邹德威 +6 位作者 海涌 马华松 周雪峰 张强 陈志明 鲍磊 王小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颈椎病患者 疗效分析 手术治疗 颈椎前路减压 盘切除 前路钢板固定 自体髂骨块 固定问题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近期随访报告
17
作者 梁英杰 郭东明 +1 位作者 刘恩志 温世锋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6期562-564,共3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近期随访效果。方法对2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通过JOA评分法观察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情况,通过随访X线照片观察...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近期随访效果。方法对2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通过JOA评分法观察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情况,通过随访X线照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时间和椎间高度改变,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患者症状均得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椎间高度丢失,无症状再发,无融合器移位,术后平均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该椎间融合器减压融合技术可在术后获得即时稳定,有效重建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避免了传统颈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多种并发症,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颈椎 颈椎前路减压 脊柱融合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定顺 倪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4-386,共3页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临床应用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生理曲度 BAK融合 融合 常用方法 颈椎疾病 手术要求
下载PDF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杰 周鹏鹤 +3 位作者 郦志文 蔡明 赵建根 李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923-2925,共3页
目的: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58例,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锚定式颈椎... 目的: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58例,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共植入ACIFC75枚。术后临床功能评判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影像学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断标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73个融合器于平均11.2个月后获得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即刻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94.8%。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mm,术后即刻平均4.7mm,获得融合时平均4.5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CIFC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手术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融合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 融合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栾继耀 梅伟 苏锴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1期46-49,54,共5页
与年龄相关的颈椎退变在中年人群中占50%以上,是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和韧带肥厚,可压迫颈神经或脊髓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脊髓型颈椎病;严重者常需手术干预,手术分为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路联合入... 与年龄相关的颈椎退变在中年人群中占50%以上,是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和韧带肥厚,可压迫颈神经或脊髓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脊髓型颈椎病;严重者常需手术干预,手术分为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路联合入路。目前常用的前路手术有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20世纪50年代,Smith和Robinson[2]首次报道了ACDF,近年来,ACDF虽然历经各种改良,但因其显露容易,创伤小,能直接去除致压物,减压彻底,术后康复快,临床疗效满意,仍然是颈椎前路手术的金标准[3]。在ACDF中减压是核心技术,融合是手术成功的标志,减压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骨性融合。自体骨融合虽然效果可靠、融合率高,但存在移植骨脱出、塌陷等风险,同时也可能引发供骨区的并发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椎间融合器(cage)应运而生。为了提高融合率和临床疗效,cage的设计和材料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其设计经历了BAK、螺纹式、钛网、自锁式零切迹等的发展,材料也有自体骨、增强涂层以及可吸收材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融合 颈椎前路手术 脊髓型颈椎 可吸收材料 神经根型颈椎 颈椎体次全切除 减压融合 神经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