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行性颈椎狭窄椎板切除术治疗前后X线平片变化观察
1
作者 张建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4期80-81,共2页
目的:比较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前后X线平片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采用颈椎侧位X片测定治疗前后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治疗前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 目的:比较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前后X线平片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采用颈椎侧位X片测定治疗前后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治疗前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74∶1.00和0.73∶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85∶1.00和0.87∶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较治疗前变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体矢状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较治疗前增大,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椎管矢状径治疗后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治疗前椎管矢状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椎管矢状径长于女性。结论:退行性颈椎狭窄行椎板切除术前后的X线平片变化能够评价手术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 颈椎狭窄 锥板切除 X线变化
下载PDF
SLAC术式治疗颈椎狭窄症
2
作者 夏伊明 吴鹏 +3 位作者 单新平 肖勇 孙忠良 李凯 《中国伤残医学》 2017年第2期11-13,共3页
目的:评估15例SLAC(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arol bone )术式治疗颈椎狭窄症的近期疗效,分析其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方法:2010年5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SLAC术式治疗颈椎狭窄症治疗颈椎管狭窄15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 目的:评估15例SLAC(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arol bone )术式治疗颈椎狭窄症的近期疗效,分析其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方法:2010年5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SLAC术式治疗颈椎狭窄症治疗颈椎管狭窄15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9~76岁。发育性颈椎狭窄7例,颈椎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伴3个椎间盘突出2例,广泛后纵韧带骨化6例。15例患者术前均诉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结果:所有15例患者均进行了术后随访,并随访10个月以上。其中8例患者行C 3~7双开门成形术,6例行C 3~6双开门成形术,共69个椎板间植入同种异体冻干骨块。1例四肢瘫术前Franke C级恢复至Frankel E级。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体检双下肢肌张力恢复正常,髌阵挛及踝阵挛阴性。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红肿、渗出、感染及异物反应,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脊髓损害加重的患者。1例出现颈5神经根牵拉症状,肩部麻木,肩外展功能受限,被动锻炼,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SLAC术式治疗颈椎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多,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术式改良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血清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卜献忠 卜保献 +5 位作者 许伟 李智斐 杨汉立 王微微 周劲衍 钟远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4-1711,共8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学差异质,寻找并鉴定两者之间的潜在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气虚血瘀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验组)血清9例、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照组)血清9例,选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以此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①TMT技术共筛选出有意义差异蛋白1027种,最终鉴定出显著性差异蛋白89种(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α-肌动蛋白4、α-肌动蛋白1、细胞分裂控制蛋白42同系物、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Β-肌动蛋白等45种蛋白表达上调;纤维连接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纤维蛋白原β链等44种蛋白表达下调;②基于GO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信号受体结合、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整合素结合、肌动蛋白丝结合等分子功能;③KEGG通路分析,筛选20条主要共同差异信号/代谢通路,分别为粘着斑、紧密连接、Rap1信号通路、血小板活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信号通路;④PPI分析表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ILK,FGA,FGB,FGG,FN1,CDC42,ACTN1,ACTN4,ACTB等位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节点,且与骨生成与破坏系统、神经系统、凝血系统、细胞炎症等系统关系密切;⑤结论:采用TMT联合LC-MS/MS技术成功筛选出了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明确了ILK、FN1、CDC42、ACTN4是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特异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其转化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颈椎狭窄 脊髓型颈椎 蛋白组学 TMT技术 差异蛋白 血清特异性标志物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人群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4
作者 卜献忠 钟远鸣 +5 位作者 卜保献 李记天 汪利合 李慧英 杨汉立 许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5432-5439,共8页
背景:正常健康人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尚未完全明确。目的:寻找并鉴定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血清9例、健康正常人... 背景:正常健康人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尚未完全明确。目的:寻找并鉴定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血清9例、健康正常人群血清8例,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串联质谱标签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筛选2组人群血清的差异蛋白及鉴定,使用Western Blot法对肌球蛋白轻链3(MYL3)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1)串联质谱标签技术:共鉴定出61个差异蛋白(P <0.05),其中与健康正常人群组比,补体成分C1q受体、载脂蛋白A4、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8等14种差异蛋白明显上调,而肌球蛋白轻链3、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核仁磷酸蛋白1等47种差异蛋白明显下调;(2)基因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染色体组织、线粒体膜组织、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等分子功能;(3)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健康正常人群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补体C1q受体、载脂蛋白A4、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8、肌球蛋白轻链3、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核仁磷酸蛋白1等38种位于功能网络节点,且与颈椎骨能量代谢、骨细胞产生、破骨细胞的形成等系统关系密切;(4)运用Western Blot法对主要差异蛋白肌球蛋白轻链3进行验证:其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相一致;(5)结论:通过绝对定量技术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发现健康正常人群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并初步推测肌球蛋白轻链3可能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颈椎狭窄 气虚血瘀证 串联质谱标签 血清蛋白标志物 蛋白组学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联合单侧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
5
作者 刘晓印 张建群 +5 位作者 陈振 梁思敏 吴鹏 马宗军 马荣 戈朝晖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841-844,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 目的观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一般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改善率评价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状态恢复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24~62个月,平均为(34.5±9.8)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JOA、VAS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术后无内固定失败、螺钉松动及不稳加重,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1例患者出现皮下切口脂肪液化,1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钉棒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维持颈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颈脊髓损伤 侧块钉棒
下载PDF
颈椎管狭窄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的效果对比
6
作者 郑朋飞 邱锴 +1 位作者 张宾 梁晓飞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8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IL-6、IL-1β)]、颈椎生物力学特征(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颈椎功能(NDI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次全切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1 d、3 d次全切组MCP-1、IL-6、IL-1β水平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次全切组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均高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CSS安全可靠的方案,但ACCF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损伤,在术后早期恢复及颈椎生物力学特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椎管扩大减压术 减压融合术 炎症 颈椎生物力学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老年颈椎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建国 《中外医疗》 2016年第6期15-16,19,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该院行椎管扩张成形术的74例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7例实施单开门颈椎椎管扩... 目的探讨采用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该院行椎管扩张成形术的74例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7例实施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而观察组37例患者实施双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就两种不同手术方案后患者的优良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三项指标进行详尽对比。结果对照组总优良率是75.68%(28/37),而观察组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则是94.59%(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JOA评分(11.37±2.85)分,观察组JOA评分为(14.79±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于单开门对于老年颈椎椎管狭窄疗效更优,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高,大幅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狭窄 老年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38
8
作者 汪雷 李涛 +6 位作者 宋跃明 刘浩 裴福兴 刘立岷 龚全 孔清泉 曾建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54-658,共5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81岁,平均65.2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9例,4个节段狭窄15例,5个节段狭窄6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术后3d、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5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出现C5神经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9~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7±0.8分,术后6个月为15.2±1.1分,改善率为(75±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3d、6个月时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0.8mm,术后3d、6个月均为15.9±1.2mm,椎管扩大率为(71.8±11.0)%。术后6个月时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椎管扩大成形术 单开门 Centerpiece钛板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清 钟德君 +3 位作者 王高举 王松 兰永树 韩福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59-665,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41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脊髓中央综合征23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JOA评分3~11...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41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脊髓中央综合征23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JOA评分3~11分,平均6.6分。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CT扫描和MRI检查,根据脊髓损伤特点和影像学表现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期前路椎间融合固定术。记录术中颈椎周围软组织及骨韧带损伤情况。将MRI检查发现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随访该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MRI显示颈脊髓信号异常37例41个部位;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APLLD)损伤信号28例35处;颈椎后方软组织(EBCT)损伤信号11例;椎前间隙软组织(EBC)损伤信号14例,硬膜囊前间隙(EH)损伤信号12例。术中见EBCT损伤18例20处,EBC损伤20例23处,APLLD损伤34例44处,椎间有不稳定而无APLLD损伤7例10处。MRI显示脊髓信号异常的37例中单节段者33例(89.2%),双节段者4例(10.8%);APLLD信号异常的28例中单节段21例(75.0%),双节段7例(25.0%)。术中发现APLLD损伤的34患者中25例(73.5%)为单一节段平面脊髓损伤和椎间盘及韧带损伤,8患者(23.5%)为双节段,1例(3.0%)为三节段;C3~C4节段平面APLLD损伤为该类患者常见损伤部位(20例,占58.8%)。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早期发生并发症14例23例次。33例随访5个月~6年,平均2.2年,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完全恢复正常者23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6~17分,平均13.8分。结论:MRI显示单或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前后纵韧带损伤以及颈椎不稳定是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同期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脊髓损伤 椎间盘 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命名探讨 被引量:28
10
作者 胡有谷 陈晓亮 +1 位作者 刘勇 李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3-204,共2页
关键词 颈椎 命名 分类 脊髓型颈椎 颈椎狭窄
下载PDF
颈椎管狭窄症治疗机理探讨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福根 和静彬 +3 位作者 王军 门保忠 侯京山 刘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7,共5页
本组43例颈椎管狭窄症采用颈椎减压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为61.1%,与手术疗效相近,作者介绍了定点伸引手法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机理方面讨论了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病理、颈椎稳定性和两种治疗的作用... 本组43例颈椎管狭窄症采用颈椎减压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为61.1%,与手术疗效相近,作者介绍了定点伸引手法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机理方面讨论了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病理、颈椎稳定性和两种治疗的作用机制。提出颈椎“椎管内软组织力学适应机制”的概念,确立颈背肩脚部软组织损害与颈椎节段性不稳之间的联系及在本病症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临床上应依据不同病情选用非手术或手术疗法,而非手术治疗应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治疗 软组织损伤 颈椎不稳
下载PDF
氟骨症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2
作者 夏英鹏 徐天同 +2 位作者 张黎龙 杜文君 田成瑞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氟骨症所致的重度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依据饮水史,氟斑牙和前臂骨间膜钙化3项指标结合颈脊髓受压的症状,体征和MRI检查共确诊氟骨症颈椎管狭窄症病例49例,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对患者... 目的探讨氟骨症所致的重度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依据饮水史,氟斑牙和前臂骨间膜钙化3项指标结合颈脊髓受压的症状,体征和MRI检查共确诊氟骨症颈椎管狭窄症病例49例,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标准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优良率达到85.7%,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氟骨症导致重度颈椎管狭窄,往往合并有广泛的后纵韧带与黄韧带的骨化,早期手术全椎板减压,必要时神经根通道扩大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骨症 颈椎狭窄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10
13
作者 沈惠良 曹立 +1 位作者 张庆明 宋红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1-764,共4页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接受该术式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表现、JOA评分、MRI影像变化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进行...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接受该术式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表现、JOA评分、MRI影像变化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2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9.2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8%、66%;1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结论: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可缩短治疗周期,相对节省治疗费用,同时解除了硬膜囊前、后方的压迫,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颈椎狭窄 椎间盘突出 减压 一期
下载PDF
一次性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成林 张静哲 +2 位作者 李志洲 刘景臣 朱庆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3-886,共4页
目的:阐述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过伸性损伤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评价一次性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将35例诊断为颈椎管狭窄并发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分为手术组(12例)和非手术组(23例),手术组行一次性... 目的:阐述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过伸性损伤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评价一次性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将35例诊断为颈椎管狭窄并发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分为手术组(12例)和非手术组(23例),手术组行一次性前后路手术,一期前路复位、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手术均为一人完成。术后随访1年,计算JOA评分,对术前术后颈椎管矢状径及术后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颈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CT示由术前的(10.9±1.8)mm扩大到术后的(18.5±2.3)mm。根据JOA评分评定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率,非手术组1、3、6和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45.5%、48.3%、50.4%和53.2%,手术组术后1、3、6和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53.4%、55.1%、57.5%和59.7%,明显高于非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率(P<0.05)。结论:颈椎管狭窄并发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及早行一次性前后路手术恢复颈椎稳定性,同时给予脊髓充分减压,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颈椎外伤 减压
下载PDF
颈椎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廷宝 范清宇 +3 位作者 唐农轩 刘晓平 周银 怀居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突出一次性后路减压和髓核摘除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经颈椎后路摘除椎间盘 38例。局麻、俯卧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 ,以病变间隙为中心 ,纵行切开硬脊膜 ,根据需要切断病变...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突出一次性后路减压和髓核摘除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经颈椎后路摘除椎间盘 38例。局麻、俯卧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 ,以病变间隙为中心 ,纵行切开硬脊膜 ,根据需要切断病变侧 2~ 3条齿状韧带 ,将脊髓轻轻向中线牵拉 ,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 :38例中 35例获得平均 3年 2个月 (6个月~ 7年 10个月 )的随访 ,优 2 1例 ,良 11例 ,有效 3例 ,避免前、后路 2次手术 ,效果满意 ,但应选择好手术适应证 ,手术操作时应注意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牵拉以及对齿状韧带与神经根的辨认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 颈椎狭窄 椎间盘摘除 颈椎后路 手术方法 一次性后路减压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刚 关宏刚 +4 位作者 陈超 陈苑妮 沈源彬 霍智铭 梁亮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单纯手术组(A组,17例)和手术加中药组(B组,15例)。两组均行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B组术后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2周。分...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单纯手术组(A组,17例)和手术加中药组(B组,15例)。两组均行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B组术后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2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the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量表(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结果两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及NDI评分均较本组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B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有利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早期(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椎管成形术 加味补阳还五汤
下载PDF
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金望 白云深 +2 位作者 邵国喜 叶啸 高尧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51-3253,共3页
目的比较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42例,pavlvo比... 目的比较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42例,pavlvo比值均〈0.7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人工梯形骨块固定22例。按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复查颈椎CT比较测量两组椎管矢状径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7-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两组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颈椎CT上测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矢状径单开门组大于双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高于双开门组(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率,双开门组稍优于单开门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路手术中,单双开门手术均有效,但双开门手术组在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发育性颈椎狭窄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症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永军 张恩忠 +4 位作者 谭远超 姚树强 张卫 刘峻 朱正兵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284-1286,共3页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患者1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患者1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用自行研制的全脊柱椎弓根固定系统内固定并突间关节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7.18个月,平均13个月,短期内复诊,椎弓根固定系统牢靠,无松动。[结论]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椎间不稳 减压 椎弓根钉固定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夏英鹏 张学利 +4 位作者 徐天同 万军 于斌 申庆丰 田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行全椎板减压术55例(B组)。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5年,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和庆应大学的颈椎轴性症状评分(axial symptom score,ASS)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通过手术前和术后5年颈椎X线平片和MRI检查的比较,对患者术后5年脊髓后移程度、颈椎曲度指数(curviture index,CI)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5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A组和B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9%±4%和5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ASS为10.8±0.2分,明显高于B组的9.2±0.5分(P<0.05)。术后5年A组和B组的脊髓后移距离分别为4.7±0.2mm和5.1±0.3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CI与术前比较均下降,但A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ROM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降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FCS患者全椎板减压手术并不能使脊髓获得更大后移,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更好地保留骨性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椎管成形术 全椎板减压术 中期随访 氟骨症
下载PDF
颈椎椎管狭窄症及其手术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贾连顺 刘洪奎 +1 位作者 侯铁胜 赵定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0-73,共4页
本文报告75例颈椎椎管狭窄症及手术治疗情况。41例由于创伤诱发临床发病,占54.1%。狭窄的颈椎椎管可与包含的脊髓维持相对平衡而不发病,而创伤和退变是引起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条件下,颈椎椎管狭窄症,脊髓仅现局限或节段性压迫,... 本文报告75例颈椎椎管狭窄症及手术治疗情况。41例由于创伤诱发临床发病,占54.1%。狭窄的颈椎椎管可与包含的脊髓维持相对平衡而不发病,而创伤和退变是引起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条件下,颈椎椎管狭窄症,脊髓仅现局限或节段性压迫,因此,选择前路减压有直接切除致压物的作用,而广泛性多节段压迫则宜取后路减压。本组随访平均1.5年,优良率为84%(6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狭窄 手术 脊椎病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