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及其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承跃 许锦超 +3 位作者 陈笔峰 潘浩 朱杭 胡庆丰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566-57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PPECD治疗37例软性椎间盘突出和/或椎间孔狭窄的CSR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颈...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PPECD治疗37例软性椎间盘突出和/或椎间孔狭窄的CSR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VAS疼痛评分评价颈肩部和上肢部疼痛程度,观察影像学指标手术节段椎间盘角α、脊柱功能单位(FSU)角β、C_(2)~C_(7) Cobb角γ、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 SVA)、T_1倾斜角(T1S)、颈部倾斜角(NT)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3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和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患侧拇、示、中指伸直受限,对症治疗12周后略有改善。疗效优良率91.9%。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角α、FSU角β、C_(2)~C_(7) Cobb角γ和NT均增大,VAS疼痛评分、NDI、T1S和C_(2)~C_(7) SVA均减小(P<0.05),而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PECD治疗CSR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还能改善颈椎的矢状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椎间孔镜手术 颈椎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颈椎形态对康复疗效的影响
2
作者 陈思思 周璇 +4 位作者 李欣 宋圆圆 周叶 杨晓颜 杜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62-1065,1078,共5页
目的:观察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颈椎矢状面形态特征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分析不同颈椎分型对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颈椎形态在脊柱侧凸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 目的:观察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颈椎矢状面形态特征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分析不同颈椎分型对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颈椎形态在脊柱侧凸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上海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随访的67例女性AIS的基本信息及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其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形态、康复治疗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计算Cobb角改变量。根据颈椎矢状面形态,将患者分为颈椎前凸组和颈椎后凸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量。以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为因变量,女性AIS患者治疗前年龄、身高、体重、颈椎后凸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颈椎后凸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的关系。结果:67例女性AIS中47例(70.1%)存在颈椎后凸。康复治疗后,颈椎前凸组与颈椎后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分别为﹣16.4°(﹣28.5°,﹣9.2°)、4.3°(﹣2.1°,9.0°),颈椎前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较颈椎后凸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颈椎后凸、身高是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的影响因素(b=0.329,b=﹣0.440,P<0.05)。结论: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多存在颈椎后凸,这种改变不利于生长发育期通过康复改善脊椎畸形角度,这可能与人体生物力学的结构,侧凸患者本体感觉受损相关。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康复治疗中,建议加强对颈椎矢状面形态的评估,针对性进行姿势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从而提高康复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颈椎矢状面形态 COBB角
下载PDF
健康成人与颈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比较
3
作者 蔡大钊 王子豪 +4 位作者 马一鸣 鹿麒 吴东迎 袁峰 陈宏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763-768,共6页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_(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_(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_(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_(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2斜率(C2S)、颈前凸角(CL)、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中,女性C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女性C_(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r=-0.26、0.28,DCM男性组r=-0.22、0.25,P值均<0.05)。结论健康成人发展至C_(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磁共振成像 性别因素 颈椎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正常青少年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枕颈部矢状面形态相关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卫国 刘臻 +3 位作者 朱泽章 张文 沙士甫 邱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年第5期353-357,共5页
目的比较正常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枕颈矢状面形态,探讨其枕颈矢状面形态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AIS患者80例(男14例,女66例)作... 目的比较正常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枕颈矢状面形态,探讨其枕颈矢状面形态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AIS患者80例(男14例,女66例)作为AIS组;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00名(男17名,女83名)作为对照组。在枕颈部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记录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X)、上颈椎前凸角(C0-C2)、下颈椎前凸角(C2-C7)和颈椎前凸角(C0-C7),比较对照组与AIS组枕颈参数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分析枕颈参数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结果对照组OI、OS和OT分别为36.12°±2.55°(30°~44°)、26.34°±8.41°(15°-46°)和-10.06°±7.51°(-22°~11°),AIS组OI、OS和OT分别为35.62°±3.01°(31°~42°)、24.27°±8.49°(7°-42°)和-11.52°±9.23°(-28°-10°),两组枕颈部形态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78、1.014、1.306,P值均〉0.05),且不受年龄(≤14岁,〉14~18岁)、性别影响(P值均〉0.05)。对照组OI与C0-C2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307和r=0.298,P值均〈0.05),OS和OT分别与C2-C7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402和r=0.560、r=0.428和r=0.550,P值均〈0.05);而AIS组仅OI和OS与C0-C2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532和r=0.620,P值均〈0.05)。结论正常青少年和AIS患者的枕颈参数无显著差异,且不受年龄与性别影响。正常青少年OI、OS和OT与颈椎矢状面形态显著相关,而AIS患者枕颈部矢状面形态仅与其上颈椎矢状面形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颈椎矢状面形态 相关性 枕颈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