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党升 薛卫国 《按摩与导引》 2005年第6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急性期神经根性颈椎病病例63例,随机分为旋扳组与端提组,分别在常规颈肩部放松手法的基础上,采用颈椎旋转扳法或颈椎端提法治疗四周。结果:旋扳组... 目的:观察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急性期神经根性颈椎病病例63例,随机分为旋扳组与端提组,分别在常规颈肩部放松手法的基础上,采用颈椎旋转扳法或颈椎端提法治疗四周。结果:旋扳组与端提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值分别为3.72±1.98、7.64±2.81(P<0.05),有效率分别为73.3%、90.9%(P<0.05)。结论: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及疗效看,颈椎端提法较颈椎旋转扳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颈椎端提法疗效较好的原因可能在于调整颈椎节段关系时,对病变节段局部的干扰较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端提法 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推拿结合颈椎端提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龙军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第4期24-26,44,共4页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颈椎端提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颈椎端提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结合颈椎端提法干预。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临床症状功能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指标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眩晕评分、头痛评分、肩颈痛评分、旋颈试验评分、生活及工作评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组为5.26%,对照组为7.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推拿结合颈椎端提法干预的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动脉型 半夏白术天麻汤 推拿 颈椎端提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端提法和胸椎膝顶对抗复位法治疗颈椎病100例
3
作者 张运德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期295-295,共1页
采用颈椎端提胸椎膝顶对抗复位法从颈胸椎整体论治疗颈椎病100例,总有效率96%,治愈率76%。
关键词 颈椎端提法 胸椎膝顶对抗复位法 治疗 颈椎 推拿学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椎间盘及小关节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源标 林展 +6 位作者 陈燕梅 杨腾辉 赵晓 陈扬声 周燕辉 杨敏超 黄飞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2,共6页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施术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和椎间孔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颈部正常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资料,将CT数据导入Mimics 17.0三维重建软件,依次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Solidworks2017和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构建椎间盘、关节软骨等C_(3-6)颈椎有限元模型;固定C_(5)椎体下终板,在上位椎体(C_3)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垂直向下的50 N载荷,比较实施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和整复时,C_(4)-C_(5)节段椎间盘应力、形变大小及方向、关节囊应力、小关节位移及双侧椎间孔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8.06 MPa、总形变为1.05 mm,纤维环向左前外膨出;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2.60 MPa、总形变为0.90 mm,纤维环向左后方膨出;相比于旋转复位手法,矢状位端提手法在施术时对椎间盘的压力较小(约为颈椎旋转手法的32.3%)、椎间盘形变程度也轻(约为旋转手法的85.7%);(2)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37 MPa和1.69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2.21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3.8%,左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0.9%;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27 MPa和1.70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1.63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2.6%,左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0.9%;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的位移、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改变较小,操作时较为安全;(3)结果提示,与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位移、椎间盘应力/形变程度、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的改变较小,临床中在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后应结合生物力学结果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矢状位提法 传统旋转复位手法 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