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进而引起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后纵韧带骨化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依据韧带骨化范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进而引起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后纵韧带骨化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依据韧带骨化范围和形态分为4种类型:①连续型;②局灶型;③节段型;④混合型。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全椎板减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治疗,术后6个月时采用日本骨科...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全椎板减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治疗,术后6个月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预后效果,并设为优良组以及可差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颈椎曲度等病历资料,并以疗效优良、可差为因变量,组间差异显著的病历资料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2例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全椎板减压治疗后疗效优良78例,可差24例。两组年龄、术前椎管狭窄率、MRI脊髓高信号、K线、颈椎曲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椎管狭窄率、MRI脊髓高信号、K线阴性、颈椎曲度均是多节段颈椎OPLL全椎板减压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大、术前椎管狭窄率高、MRI脊髓高信号等,均是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全椎板减压预后的影响因素,在手术前应予以重视。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并发症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26例颈椎OPLL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并发症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26例颈椎OPLL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所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干预措施及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51例患者中,脑脊液漏7例(13.7%),均因对骨化的后纵韧带进行打磨、分离所致,经腰大池置管并在切口局部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轻微头痛,余4例无特殊症状;喉返神经损伤4例(7.8%),未予特殊治疗,均在术后10d~3周内恢复正常,短期吞咽困难2例(3.9%),均于1周内缓解,其原因与术中显露术野时过度牵拉有关;喉上神经损伤1例(2%),限制患者进水及含水食物,加强护理,2周后恢复,主要原因与手术节段位置较高、显露困难和操作粗暴有关;食管瘘1例(2%),予禁食水、静脉加强营养,局部保持通畅引流等治疗,于术后6周痊愈,可能与牵拉过度和操作不慎有关;2年随访时发现邻近节段退变8例和内置物下沉2例,均无临床症状,继续密切观察。后路组75例患者中,颈项部疼痛9例(12%),给予对症治疗,2年随访时均有所缓解,其原因与后方软组织剥离或椎小关节破坏有关;颈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7例(9.3%),主要因为长节段内固定所致,未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未特殊处理;C5神经根麻痹6例(8%),通过加强患肢力量训练,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8个月恢复,主要与减压后脊髓持续移位对C5的牵拉效应有关;骨化明显进展5例(6.7%),发生机制包括术后局部应力改变、不稳等,颈椎生理前凸消失3例(4%),二者均未诱发或加重症状,继续密切随访;硬膜外血肿1例(1.3%),术后13h及时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迅速缓解,主要原因与第一次手术止血不佳有关。结论:颈椎OPLL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术前仔细分析病情,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展开更多
文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进而引起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后纵韧带骨化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依据韧带骨化范围和形态分为4种类型:①连续型;②局灶型;③节段型;④混合型。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文摘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全椎板减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治疗,术后6个月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预后效果,并设为优良组以及可差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颈椎曲度等病历资料,并以疗效优良、可差为因变量,组间差异显著的病历资料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2例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全椎板减压治疗后疗效优良78例,可差24例。两组年龄、术前椎管狭窄率、MRI脊髓高信号、K线、颈椎曲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椎管狭窄率、MRI脊髓高信号、K线阴性、颈椎曲度均是多节段颈椎OPLL全椎板减压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大、术前椎管狭窄率高、MRI脊髓高信号等,均是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全椎板减压预后的影响因素,在手术前应予以重视。
文摘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并发症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26例颈椎OPLL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所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干预措施及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51例患者中,脑脊液漏7例(13.7%),均因对骨化的后纵韧带进行打磨、分离所致,经腰大池置管并在切口局部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轻微头痛,余4例无特殊症状;喉返神经损伤4例(7.8%),未予特殊治疗,均在术后10d~3周内恢复正常,短期吞咽困难2例(3.9%),均于1周内缓解,其原因与术中显露术野时过度牵拉有关;喉上神经损伤1例(2%),限制患者进水及含水食物,加强护理,2周后恢复,主要原因与手术节段位置较高、显露困难和操作粗暴有关;食管瘘1例(2%),予禁食水、静脉加强营养,局部保持通畅引流等治疗,于术后6周痊愈,可能与牵拉过度和操作不慎有关;2年随访时发现邻近节段退变8例和内置物下沉2例,均无临床症状,继续密切观察。后路组75例患者中,颈项部疼痛9例(12%),给予对症治疗,2年随访时均有所缓解,其原因与后方软组织剥离或椎小关节破坏有关;颈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7例(9.3%),主要因为长节段内固定所致,未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未特殊处理;C5神经根麻痹6例(8%),通过加强患肢力量训练,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8个月恢复,主要与减压后脊髓持续移位对C5的牵拉效应有关;骨化明显进展5例(6.7%),发生机制包括术后局部应力改变、不稳等,颈椎生理前凸消失3例(4%),二者均未诱发或加重症状,继续密切随访;硬膜外血肿1例(1.3%),术后13h及时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迅速缓解,主要原因与第一次手术止血不佳有关。结论:颈椎OPLL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术前仔细分析病情,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50031)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650031)+1 种基金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201640262)Project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201640262)
文摘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文摘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