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信行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期间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姚明松 程贺勤 谭秋荣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757-761,共5页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医院诊治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知信行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所有...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医院诊治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知信行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瑞舒伐他汀干预,连续口服用药24周。对照组在用药期间给予常规舒适护理,知信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知信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知信行组服药依从性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知信行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知信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知信行组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信行护理干预 舒适护理 瑞舒伐他汀 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 服药依从性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烨 龚怡 魏梅梅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S参数[达峰时间(Tp)、平均渡越时间(MTT)、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AUCt)、峰值强度比值(P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US参数与ACI新生血管分级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EUS参数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EUS检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0级11例,1级33例,2级71例,占比分别为9.57%、28.70%、61.74%;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Tp、MTT与新生血管分级呈负相关(P<0.05),AUCt、PI与新生血管分级呈正相关(P<0.05)。CEUS检出软斑块(不稳定)85例,占比为73.91%,稳定斑块30例,其中硬斑块14例,占比为12.17%,混合斑块16例,占比为13.91%;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作ROC曲线分析从115例患者中预测软斑块的效能显示,Tp、MTT、AUCt、PI及联合检测(并联诊断)对ACI软斑块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78、0.724、0.830、0.817、0.833,单独检测中AUCt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结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与Tp、MTT呈负相关,AUCt、PI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Tp、MTT、AUCt、PI指导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Tp、MTT均较稳定性好患者低,AUCt、PI均较稳定性好患者高,CEUS参数用于评估ACI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超声造影 新生血管 动脉斑块 稳定性
下载PDF
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张卉 段开诚 +1 位作者 胡启飞 马海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根据ICVD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ICVD组(19例)与非ICVD组(6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斑... 目的:探讨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根据ICVD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ICVD组(19例)与非ICVD组(6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行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并评估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ICV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ICVD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高血压、高血脂、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与ICVD有关(均P<0.05)。ESRS评分、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为发生ICVD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预测ICV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0.745,而两者联合预测的AUC(0.874)更高(均P<0.05)。结论: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是发生ICVD的影响因素,两者联合对ICVD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 股总动脉斑块易损评分 动脉斑块最大厚度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丁颖 王平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862-865,共4页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实验组给予瑞舒伐他...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实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斑块指标、血脂水平、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后,两组IMT、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值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C、TG、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斑块状态与血脂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 瑞舒伐他汀 血脂水平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血清miR-124、CD146及Angptl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5
作者 李霞 王景梅 +4 位作者 李军华 胡艳艳 王闪闪 毛亚娟 武一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2121-2126,2131,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124(miR-124)、CD146、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ACI患者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CI患者19...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124(miR-124)、CD146、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ACI患者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CI患者191例作为ACI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1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ACI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56例)、稳定斑块组(71例)、无斑块组(6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技术检测所有对象血清miR-124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D146、Angptl2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24、CD146联合Angptl2对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的预测价值。结果ACI组血清CD146、Angptl2水平高于对照组,miR-124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CAS斑块的稳定性与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FIB)、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胱抑素C(CyC)、CD146、Angptl2、miR-124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24下降、CD146升高、Angptl2升高、合并高脂血症是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miR-124、CD146、Angptl2及三项指标联合应用预测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1、0.719、0.781和0.834。结论血清miR-124表达水平及CD146、Angptl2水平是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可能参与ACI患者CAS斑块形成及发展过程,三者联合检测对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微小RNA-124 CD146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左林 赵佳 +2 位作者 姜小建 荣伟程 崔光彬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1-13,17,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6月~12月入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6月~12月入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对患者行颈部CTA扫描。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80例观察组)和正常HCY组(7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稳定性,并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程度组间HCY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总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506,5.980,5.594,均P<0.05)。轻、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3.16±6.73,15.19±5.93和26.13±11.18μmol/L,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5.270,2.684,均P<0.0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053,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及混合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稳定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70,4.067,14.95,均P<0.05)。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6.14±5.49,21.91±6.32和26.74±10.59μmol/L,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70,4.628,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混合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密切相关性,高HCY血症可使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增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狭窄 斑块稳定性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冯欣 黄晓飞 +3 位作者 邹达良 黎罗明 李华文 周映彤 《当代医学》 2016年第13期124-125,共2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的稳定性以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抽取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 目的研究并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的稳定性以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抽取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较对照组也明显减少(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趋于稳定,抑制血小板活化。长时间药物治疗后,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 肠溶阿司匹林 斑块稳定性 血管事件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度检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崔可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3-654,共2页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动脉狭窄 动脉超声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陈亮 王建平 卢宏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3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部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正常动脉型、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高...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部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正常动脉型、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存在率。同时也比较了三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三组病人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部分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不稳定性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洪冰 李琪 李娜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5636-5638,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IVUSE)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6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所选对象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与IVUSE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上述两...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IVUSE)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6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所选对象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与IVUSE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评估价值。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60例患者检出68个斑块,其中易损斑块42个,稳定斑块26个。IVUSE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均P<0.05);易损斑块的应变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应变率明显低于稳定斑块(均P<0.05);经病理检查发现软斑块16个,硬斑块25个,混合斑块27个,IVUSE检查显示3种斑块应变值、应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弹性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IVUSE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应用价值较高,可通过对斑块应变值与应变率及弹性评分的比较,来反映斑块的性质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李湾 张盛敏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22期2466-2470,共5页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是观察斑块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超微血管成像(SMI)是一种新型超声成像方式,可用于检测低速和微血管血流,优于传统超声技术,能更精准检测IPN,是预测心脑血管病风险...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是观察斑块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超微血管成像(SMI)是一种新型超声成像方式,可用于检测低速和微血管血流,优于传统超声技术,能更精准检测IPN,是预测心脑血管病风险的无创技术。本文就SMI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内新生血管 超微血管成像 稳定性 动脉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12
作者 陈显荣 张晓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61例,术前均行SMI、CEUS检查,检查后7 d内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以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61例,术前均行SMI、CEUS检查,检查后7 d内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SMI、CEUS对于颈动脉斑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结果CEUS、SMI对于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Kappa≤1.0,P<0.001),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Kappa≤1.0,P<0.001)。CEUS、SMI诊断斑块稳定性和斑块内部新生血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80%以上。结论 SMI可对颈动脉斑块内血管实现清晰显影,可达到CEUS诊断效果,且具有无创、不需注射对比剂、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等优势,因此超微血流成像对于评估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稳定性 斑块新生血管 超微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袁山旗 赵红敏 +3 位作者 王晓叶 张西安 候鹏飞 刘展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7期27-29,3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并以随访及...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并以随访及磁共振检查为对照,比较颈动脉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结果,以及不同斑块类型患者血清VEGF、MMP-9、hs-CRP水平。结果经随访及组织病理学发现,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无斑块33例,稳定性斑块32例,易损性斑块33例。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无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易损性斑块的准确性均显著高于颈动脉超声检测(P<0.05);稳定性斑块患者血清VEGF、MMP-9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显著低于易损性斑块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可准确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反映斑块稳定性及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动脉超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发有 梁建昕 +3 位作者 丁招兰 刘向荣 林育生 张志梅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1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轻度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借助高频超声评价评价斑块稳定性,其中稳定性斑块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轻度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借助高频超声评价评价斑块稳定性,其中稳定性斑块患者分为Ⅰ组(n=43),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分为Ⅱ组(n=57),全部患者均行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认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Ⅱ组57例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患者中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78.95%(45/57)明显高于Ⅰ组的37.21%(16/43,P<0.05)。结论采用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帮助不稳定性斑提早治疗,降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轻度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稳定性 缺血性脑血管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琛 《影像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9.12我院接收的68例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同时进行超声造影(CEUS)与SM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8例136个斑...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9.12我院接收的68例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同时进行超声造影(CEUS)与SM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8例136个斑块分别采用CEUS与SMI检查得出,两者在评估斑块内显示新生血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在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情况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与超声造影相当,且具有价格实惠、简单可行等优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超声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稳定性
下载PDF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莹 刘亚玲 《上海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8例,均行三维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三维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动...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8例,均行三维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三维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表面积、回声类型、均质性及新生血管,并以CT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三维超声和CTA检查结果。结果:经CTA检查,78例患者中47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1例不稳定。经三维超声检查,78例中42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6例不稳定。三维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85.90%(67/78),敏感性为82.98%(39/47),特异性为90.32%(28/31),阳性预测值为92.86%(39/42),阴性预测值为77.78%(28/36),kappa=0.713,一致性优。稳定与不稳定患者间的三维超声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IMT、斑块总体积均大于稳定患者;GSM低于稳定患者;斑块回声不连续、斑内低回声、新生血管、形态不规则的检出率高于稳定患者(P<0.05)。稳定与不稳定患者的斑块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筛查较佳的检查方法,对制定患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三维超声 血管斑块定量分析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尤良军 左小丽 崔本红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6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且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均为颈动脉易损斑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且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均为颈动脉易损斑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tid),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斑块稳定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血清核转录因子 κB(NF-κB)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斑块Crouse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32.98%,低于对照组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提高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丁苯酞软胶囊 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红霞 牛小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研究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方法 对78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及6 9例对照组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1)青中年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5 3.9%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 .6 % ) ,P<0 .0 5 ;(2 )青中年脑梗死组中不稳... 目的 研究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方法 对78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及6 9例对照组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1)青中年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5 3.9%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 .6 % ) ,P<0 .0 5 ;(2 )青中年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37.7% )及溃疡斑(4.3% ) ]检出率高达4 2 % ,而稳定性斑块[扁平斑(4.3% )、硬斑(2 6 .1% ) ]检出率为30 .4 %。健康对照组仅2例发现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 ;(3)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主干;(4)青中年脑梗死组以轻、中度血管狭窄为主(7.8% ) ,老年脑梗死组以中、重度狭窄为主(36 .9% ) ,健康对照组无明显管腔狭窄。结论 青中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组织学结构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内因,切应力作用是决定斑块稳定性的外因。在内因及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稳定斑块成为青中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青中年 健康对照组 动脉超声检查 斑块稳定性 脑梗死患者 稳定斑块 老年脑梗死 组织学结构 检出率 0.05 斑块形成 总动脉 动脉主干 内动脉 血管狭窄 重度狭窄 管腔狭窄 不稳定性 应力作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切应力对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菊辉 王贵学 +2 位作者 刘华 叶林奇 唐朝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新生血管形成 斑块稳定性 切应力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新生 动脉硬化斑块 斑块破裂 新生血管密度 动脉狭窄 斑块形成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4、SIRT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夏瑞雪 李阔 +4 位作者 王丽轩 张俊玲 相凤兰 郭建 戴建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24期4375-437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23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23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者72名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不稳定组(141例)、稳定组(54例)和无斑块组(36例),分析血清ANGPTL4和SIRT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人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ANGPTL4水平、SIR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不稳定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稳定组和无斑块组(P<0.05),ANGPTL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IRT1水平低于稳定组和无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GPTL4[OR=0.931,95%CI(0.891,0.973)],SIRT_(1)[OR=0.206,95%CI(0.090,0.471)]为CAS斑块稳定性的保护因素(P<0.05)。hs-CRP[OR=1.206,95%CI(1.036,1.403)]为CAS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ANGPTL4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95%CI(0.733,0.851)]和SIRT1[AUC=0.751,95%CI(0.684,0.810)]水平诊断CAS斑块不稳定性的灵敏度分别为79.43%、60.28%,特异度分别为70.37%、81.48%。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4、SIRT1水平降低,其参与CAS斑块形成及发展过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人CAS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