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手术路径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周青 汤可 +3 位作者 谢金娟 赵亚群 刘策 周敬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361-363,共3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手术路径微创化前后均从脑干外侧、小脑半球腹侧和颈静脉球内侧经过。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依次显露椎动脉、后组脑神经和颈静脉球,在颈静脉球内侧下方显露舌下神经,在后组脑神经上方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从舌咽神经下方穿过,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和岩下窦。测量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后组脑神经和静脉的体积:微创化前>微创化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小脑前下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减少骨性结构磨除以及对后组脑神经和静脉损伤,同时不影响对小脑前下动脉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颈静脉结节 枕髁 三维解剖 微创
下载PDF
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牛育鸿 白石 阮彩莲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8例尸体头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头颅MRI和CT扫描,将混合造影剂乳胶依次灌注到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中,灌注后行2次头颅CT扫描。解剖两侧尸体头颅时根据枕...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8例尸体头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头颅MRI和CT扫描,将混合造影剂乳胶依次灌注到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中,灌注后行2次头颅CT扫描。解剖两侧尸体头颅时根据枕髁入路,切除部分小脑半球显露颅神经和脑干,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将所扫描的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根据数据结果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设计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可选择颅盖和颅底的骨性标志点,采用相应的测量方式测验结果。比较不同手术路径解剖显露情况、手术解剖测量数据及各解剖结构在手术路径微创前后的变化。结果模拟手术路径直观地体现了神经、血管等随操作方向和角度等解剖结构变化。虚拟现实系统和尸体头颅测量结果一致,但是三维解剖模型数据测量无观察和测量角度限制。三维解剖影像模型显示,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路径中静脉窦体积及岩骨骨性结构小于微创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神经体积在微创化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枕髁入路微创化手术路径在限定靶点的情况下显露解剖结构随之变化,也减少对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髁入路 颈静脉结节 三维解剖 虚拟现实系统
下载PDF
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钱增辉 汤可 刘爱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275-278,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下载PDF
颈静脉结节改变的X线诊断意义
4
作者 于荣溥 吴恩惠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2年第2期66-67,共2页
颈静脉结节为枕大孔颅内面前外缘的骨性隆起,相邻区域病变可引起它的改变,过去文献报导较少,本文介绍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有颈静脉结节X线改变的病例,以引起对它的注意。
关键词 颈静脉结节 X线诊断 病变
下载PDF
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洪正 戴黎萌 +6 位作者 许燕球 沈伟锋 刘窗溪 韩国强 陈建良 吴耀晨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83-485,共3页
目的建立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市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将其与枕下开颅术相比较。方法应用30具成人带颈尸头湿标本及30具成人干颅骨标本按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削并测量。从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髁后缘画... 目的建立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市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将其与枕下开颅术相比较。方法应用30具成人带颈尸头湿标本及30具成人干颅骨标本按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削并测量。从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髁后缘画一参考线,以这条参考线测量手术入路角度,确定暴露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必须磨除枕髁的程度。结果自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髁内缘的距离左(27.46±2.75)mm,有(27.28±2.11)mm;至枕髁后缘的距离左(25.42±2.48)mm,右 (25.84±2.40)mm。枕髁后缘至斜坡中点(两侧颈静脉结节连线中点)距离左(28.67±1.73)mm,右(29.43± 1.66)mm。舌下神经管内口至斜坡中点距离左(13.48±1.63)mm,右(13.63+1.36)mm;至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左(19.68±1.61)mm,右(19.34±1.16)mm。枕下开颅时的手术角度为(88±2)度,去除枕髁至打开舌下神经管内口,无牵拉脑干即可暴露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的手术角度平均为(52±1)度,即每切除1 mm的枕髁即能平均减小陔角度4度。结论去除枕髁至打开舌下神经管内口并去除同侧颈静脉结节能充分暴露区域上颈髓腹侧、枕骨大孔前部、中下斜坡及颈静脉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远外侧入路 枕髁 颈静脉结节 枕骨大孔
原文传递
颈静脉结节对面肌痉挛发病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乐 权俊杰 +4 位作者 张熙 宋琴 孙梦瑶 闫先侠 屈建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00-1203,共4页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的颈静脉结节厚度对其发病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35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在面神经横断面MRI稳态进动平衡序列(FIES...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的颈静脉结节厚度对其发病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35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在面神经横断面MRI稳态进动平衡序列(FIESTA)图像上测量颈静脉结节厚度。术后第1天按患者症状是否完全缓解将其分为症状完全缓解组(112例)和症状残留组(23例)。比较所有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情况,以及症状完全缓解组和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的差异。结果135例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5例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率(95.6%)明显高于健侧(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5.13±2.19)mm]明显高于症状完全缓解组[(4.03±1.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静脉结节增厚与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无关,但可能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即刻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颈静脉结节 显微血管减压术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钱增辉 梁径山 +2 位作者 汤可 李一鸣 刘爱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e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2.13)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168.00±12.90)mm3、(26.43±1.71)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411.00±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颈静脉结节 颅底
原文传递
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手术解剖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年第6期552-554,F0003,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不同手术路径中包含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不同手术路径中包含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方向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配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结果模拟手术路径有效体现随操作方向和角度变化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变化,仅路径b包含外展神经,仅路径c包含脑干。路径中骨性结构体积:路径a〉路径c〉路径b;静脉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小脑前下动脉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不包括舌下神经)和舌下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a〉路径b;椎动脉体积:路径c〉路径a;小脑体积:路径b〉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限定靶点的情况下,围绕枕髁的手术路径方向和角度变化,路径中显露解剖结构随之改变;量化结果可为手术微创化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结节 微创
原文传递
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标志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柳浩然 杨长虹 +7 位作者 高俊玮 刘劲芳 罗湘颖 卢明 伍军 陈风华 黄勤 方加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对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观测,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进入枕下三角内,走行在寰椎侧块的椎动脉沟内,被寰椎后弓的骨膜... 目的对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观测,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进入枕下三角内,走行在寰椎侧块的椎动脉沟内,被寰椎后弓的骨膜紧密包绕,覆盖丰富的椎静脉丛;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阻碍了脑桥延髓腹侧的术野。结论游离椎动脉会增加出血和创伤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予采用。颈静脉结节和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和视野,是否磨髁及其磨髁的多少应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来决定,磨除颈静脉结节时勿损伤后组脑神经,术中均需行脑神经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经髁人路 枕下三角/解剖学和组织学 枕髁/解剖学和组织学 颈静脉结节/解剖学和组织学 椎动脉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治疗颅颈交界腹侧病变的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波 游潮 +2 位作者 蔡博文 贺民 帅克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处治中下斜坡、颈延交界区腹侧及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对23例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其中枕髁后入路12例,经部分枕髁入路5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完整枕...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处治中下斜坡、颈延交界区腹侧及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对23例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其中枕髁后入路12例,经部分枕髁入路5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完整枕髁入路1例。结果20例肿瘤全部切除15例,近全部切除5例,3例椎基底动脉瘤均顺利夹闭,3例行枕颈融合,无手术死亡率,结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脑干、小脑或脊髓缺血。结论远外侧入路是脑干和上段颈髓腹侧、腹外侧病变的理想入路,但手术操作较复杂,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应根据病变性质、位置和延伸范围来选择入路,进而最低限度切除颅底骨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入路治疗 腹侧病变 寰枕关节不稳定 后组颅神经损伤 远外侧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全部切除 静脉孔区 颈静脉结节 基底动脉瘤 手术死亡率 手术并发症 椎动脉损伤 中下斜坡 融合 脑脊液漏 脊髓缺血 手术操作
原文传递
后颅窝远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捷 水涛 高永中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为后颅窝远外侧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模拟该入路对30例(60侧)国人成年带颈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了解剖和测量。结果:处理阻碍术野的乙状窦(SS)、椎动脉(VA)、寰枕关节(AOJ)是关键步... 目的:为后颅窝远外侧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模拟该入路对30例(60侧)国人成年带颈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了解剖和测量。结果:处理阻碍术野的乙状窦(SS)、椎动脉(VA)、寰枕关节(AOJ)是关键步骤;结果:SS横、纵径均约10mm,枕髁长约23mm,舌下神经管内口处枕髁深厚约7mm,该内口至AOJ后缘约12mm。结论:马蹄形皮切口、向后下方牵移VA、结扎切断SS、磨除枕髁后1/3(厚度小于7mm)及依病变位置采用不同操作间隙较为安全而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颈静脉结节 寰枕关节 椎动脉 解剖学
原文传递
远外侧枕下入路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刘晓东 游潮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4年第6期558-561,共4页
远处侧枕下入路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理想入路之一,传统入路由枕下开颅术和 CI 半椎板切除术组成,通过选择性切除乳突、颈静脉结节、枕髁、C1侧块和 C2关节面等骨性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大暴露。临床应用中,常需在充分术前检查基础上... 远处侧枕下入路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理想入路之一,传统入路由枕下开颅术和 CI 半椎板切除术组成,通过选择性切除乳突、颈静脉结节、枕髁、C1侧块和 C2关节面等骨性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大暴露。临床应用中,常需在充分术前检查基础上,依病变性质、具体位置和扩展程度而量身定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枕下入路 临床应用 交界区 枕髁切除 颈静脉结节切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