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双林 赵文杰 +3 位作者 孙黎波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术后随访6~36月,通过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方面进行手术疗效的分析评价。结果:改良切口组:手术平均时间为79.60 min;所有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1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无涎瘘发生。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86.40 min;所有病人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5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1例永久性面神经损伤;4例发生涎瘘。结论: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的手术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术中面神经损伤和术后涎瘘的发生率,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没有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手术 后切口 面神经损伤 涎瘘
下载PDF
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冰 邓天政 +2 位作者 朱晓茹 熊亚茸 逄键梁 《人民军医》 2021年第10期979-981,995,共4页
目的:观察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髁突低位骨折11例,采用颌后切口翻瓣,自腮腺前缘入路,显露复位髁突低位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1周、... 目的:观察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髁突低位骨折11例,采用颌后切口翻瓣,自腮腺前缘入路,显露复位髁突低位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1周、3个月,复查全口曲面断层X线摄片。出院后1个月、3个月、1年,对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以及有无涎瘘、感染、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强直等并发症进行随访复查。结果:本组11例术后均恢复了咬合关系,并保持稳定状态;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异物排斥反应,开口度正常;两侧面型对称,瘢痕不明显。术后1例出现轻度张口受限,给予开闭口锻炼;2例出现上唇歪斜无力,未给予特殊治疗,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涎瘘、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强直、感染等并发症。无一例出现接骨板折断情况;术后1周、3个月复查X线摄片,均显示骨折对位良好,无术后移位情况。结论: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低位骨折坚强内固定,效果良好;该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并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固定材料所造成的创伤,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一种较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可吸收接骨板 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基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鹏 刘冰 +3 位作者 魏博 冯璐 郭亚霖 翟孝庭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5-628,633,共5页
背景颌面部骨折中,髁突基部骨折较难处理。对于髁突基部骨折大多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或附加耳屏前切口,因切口距离骨折线远,操作比较困难,不能垂直于骨面进行钻孔拧入螺钉,从而无法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进行内固定。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颌... 背景颌面部骨折中,髁突基部骨折较难处理。对于髁突基部骨折大多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或附加耳屏前切口,因切口距离骨折线远,操作比较困难,不能垂直于骨面进行钻孔拧入螺钉,从而无法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进行内固定。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基部骨折,并与传统的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进行治疗的髁突基部骨折患者20例,其中观察组10例患者采用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对照组10例患者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及钛接骨板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张口恢复时间及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例数,并通过咬合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及X线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4.3±1.1)cm vs(7.5±2.6)cm,P=0.000]、手术时间[(45.3±18.7)min vs(57.2±7.3)min,P=0.016]、出血量[(20.3±6.8)mL vs(38.3±7.1)mL,P=0.032]、术后并发症(10%vs 100%,P=0.000)及张口度恢复时间[(28±7)d vs(43±5)d,P=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涎瘘,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以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基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可直视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髁突基部骨折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基部骨折 微型钛板 坚强内固定 可吸收接骨板 后切口穿腮腺
下载PDF
颌后切口横断腮腺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志军 蔡现良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切开复位固定中低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成人髁突中低位骨折采用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分别观察术中操作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张口度、张口型、咬关系、涎瘘、面神经症... 目的研究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切开复位固定中低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成人髁突中低位骨折采用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分别观察术中操作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张口度、张口型、咬关系、涎瘘、面神经症状以及颞下颌关节症状等.结果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愈合,面形及咬关系均恢复良好.结论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颌后腮腺 坚强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与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5
作者 程维 肖祎婷 李雅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各大中... 目的: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各大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入路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并进行手动检索以避免遗漏。共纳入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为中至高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RMTMAP组较RMTP组的术后面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49,95%CI=0.25~0.97,P=0.04],RMTMAP组术后涎瘘发生率较低(RR=0.35,95%CI=0.15~0.85,P=0.02),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MTMAP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的发生率均小于RMTP组,且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腮腺前缘手术 穿腮腺手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颌后切口经腮腺前咬肌区入路治疗髁颈骨折
6
作者 吴国民 韩成敏 +3 位作者 孙秀梅 张茹慧 王淑艳 车建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6-637,共2页
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位置有髁突颈部、下颌角区、颏孔区和正中联合处.出现错位的骨折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1,2]。本组髁突颈部骨折的患者采取颌后切口经腮腺前咬肌区入路治疗骨折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位置有髁突颈部、下颌角区、颏孔区和正中联合处.出现错位的骨折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1,2]。本组髁突颈部骨折的患者采取颌后切口经腮腺前咬肌区入路治疗骨折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颈骨折 咬肌区 治疗 腮腺 切口 切开复位固定
下载PDF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曹光明 邹智荣 +2 位作者 王卫红 许彪 曾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沿腮腺筋膜表面向前解剖分离到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牵开显露咬肌表面,钝分离咬肌,暴露骨折断端,用一块L型钛板复位固定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术后3个月复诊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髁突低位骨折,应用下颌后越腮腺穿咬肌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利于保护面神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且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熟知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颌后腮腺前缘穿咬肌 临床解剖
下载PDF
颌后腮腺前缘入路与颌后穿腮腺入路在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武卫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38,共3页
本研究纳入下颌骨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2组(n=40),分别运用颌后腮腺前缘入路组(A组)和颌后穿腮腺入路组(B组)给予坚固内固定治疗(n=40)。术后3个月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经腮腺前缘入路术能更好的恢复患者咬合能力,改善下颌... 本研究纳入下颌骨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2组(n=40),分别运用颌后腮腺前缘入路组(A组)和颌后穿腮腺入路组(B组)给予坚固内固定治疗(n=40)。术后3个月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经腮腺前缘入路术能更好的恢复患者咬合能力,改善下颌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髁突颈骨折 颌后穿腮腺 颌后腮腺前缘
下载PDF
改良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唐辉 王浪 +4 位作者 王雷 饶鹏程 罗道文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瘢痕等临床指标评价髁突重建后的功能,通过曲面体层片、CT及三维CT重建影像学检查评估移植肋骨肋软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面形恢复好,切口瘢痕隐蔽,无腮腺涎瘘,张口度和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经治疗后痊愈。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移植肋骨肋软骨存活,处于正常解剖位置。结论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可降低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术野清晰,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耳屏缘切口 腮腺前缘穿咬肌 肋骨肋软骨移植 髁突重建 面神经损伤 腮腺涎瘘 切口瘢痕
下载PDF
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与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其庆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27期60-61,共2页
目的对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与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经过对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腮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口腔颌... 目的对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与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经过对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腮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观察组选择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外观满意度。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外观满意度(98.3%)高于对照组(80.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腮腺肿瘤患者而言,两种手术方式在并发症方面效果相似,但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可以更显著地提升外观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前-耳后联合 口腔面"S"形切口 腮腺肿瘤
下载PDF
改良切口经腮腺开窗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严俊峰 习伟宏 +2 位作者 邱嘉旋 曹钟义 熊欣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经腮腺开窗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例(22侧)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区改良小"s"形切口,经腮腺开窗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20例患者,22例侧骨折行手术治疗,4例张口受限,经张口训练4...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经腮腺开窗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例(22侧)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区改良小"s"形切口,经腮腺开窗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20例患者,22例侧骨折行手术治疗,4例张口受限,经张口训练4周均恢复正常;3例前牙开牙合,经颌间牵引4周,咬合关系明显改善;3例侧出现轻度面神经症状,术后半年均恢复正常。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涎瘘,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腮腺区改良小"s"形切口经腮腺开窗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简便、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改良小“s”切口 腮腺开窗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微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姚德超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22期4018-4020,共3页
目的探究微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观察组选用微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 目的探究微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观察组选用微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比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术后恢复快,且可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切口坚固内固定 传统间结扎内固定 口腔面部骨折
下载PDF
耳屏前直线型切口穿腮腺入路在髁突中高位骨折复位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科 后军 +1 位作者 胡玉坤 张令达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年第3期206-211,共6页
目的评价耳屏前直线型切口穿腮腺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高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共29侧)下颌骨中高位髁突骨折患者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14例(15侧)采用耳屏前直线型切口穿腮腺入路;13例(14侧)采用传统... 目的评价耳屏前直线型切口穿腮腺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高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共29侧)下颌骨中高位髁突骨折患者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14例(15侧)采用耳屏前直线型切口穿腮腺入路;13例(14侧)采用传统切口即拐杖型切口入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开口度、咬合关系、有无面神经损伤、有无涎瘘、有无颞下颌关节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口腔曲面断层片和颌面部CT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端段的复位情况,评价耳屏前直线型切口穿腮腺入路在下颌骨髁突中、高位骨折复位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采采用耳屏前直线型切口入路的患者,骨折断端复位良好,手术时间少,开口度、咬合关系明显改善,无涎瘘和面瘫发生。采用拐杖型切口入路的患者,骨折断端复位良好,开口度、咬合关系改善良好,3例有面神经不同程度损伤,无涎瘘发生,1例术后3个月出现颞下颌关节症状及张口末闭口初弹响。结论耳屏前直线型切口穿腮腺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高位骨折,骨折断端复位良好,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髁状突 骨折 耳屏前直线型切口 拐杖形切口 穿腮腺
下载PDF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明星 张凯 赵军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6期946-948,共3页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A组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涎瘘、关节局部牵拉不适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张口度、下颌侧方及前伸运动、主观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取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中低位骨折 腮腺前缘咬肌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美学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晋志伟 周立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其中34例采用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5例采用常规腮腺切除术作为对... 目的:探讨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其中34例采用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5例采用常规腮腺切除术作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术后美学效果和满意度;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UW-QOL)对患者术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美学效果和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情绪、疼痛、唾液、咀嚼、味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可提高腮腺肿瘤患者的美学效果和满意度,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切除术 改良S形切口 腮腺肿瘤 美学效果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腮腺前小切口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建霖 钟绍先 +4 位作者 周文力 单丽丽 魏素娟 钟镇 曹丽华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991-994,共4页
目的分析腮腺前小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手术方式,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27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15侧)采用腮腺前小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10例(12侧)采用下颌后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定期随访,明确其... 目的分析腮腺前小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手术方式,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27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15侧)采用腮腺前小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10例(12侧)采用下颌后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定期随访,明确其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腮腺前小切口入路方法治疗的患者,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面型和功能改善明显,1例面神经颊支损伤,无涎漏发生;采用下颌后入路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面型和功能改善良好,但2例有面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1例下颌缘支损伤),1例发生涎漏。结论腮腺前小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可有效减轻或避免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等并发症,减少面部可见瘢痕,并且需要的手术操作时间更少,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腮腺前小切口 颌后 面神经损伤
下载PDF
口角旁联合颌下切口入路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17
作者 李孝亮 展昭均 +2 位作者 王小黎 耿琳雅 廖圣恺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口角旁联合颌下切口入路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15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口角旁联合颌下切口入路行恶性肿瘤病灶扩大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7例采用... 目的:探讨口角旁联合颌下切口入路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15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口角旁联合颌下切口入路行恶性肿瘤病灶扩大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7例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5例采用前臂游离皮瓣即刻修复术中缺损,其他3例患者因病理为低分化癌未行同期修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观察患者的面型美观、下唇感觉功能。结果:15例患者术中暴露清晰、切缘均阴性,术后1年全部患者张口度基本恢复正常、面部疤痕隐蔽,无下唇及颏部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结论:口角旁联合颌下切口入路在口腔恶性肿瘤手术中应用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角旁切口 口腔恶性肿瘤
下载PDF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
18
作者 王云肖 潘志燕 +5 位作者 代福月 董轩 韩立娜 马旭亮 田荣祥 孟卫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4期121-124,共4页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选择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口腔活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口偏斜、涎腺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可提高其效果,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改善口腔活动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腮腺前穿咬肌 可吸收接骨板 髁突中低位骨折 面神经损伤
下载PDF
副腮腺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 被引量:4
19
作者 布静秋 黄雪蕾 +1 位作者 陈鹏 刘洪臣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副腮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对笔者近年所做的9例副腮腺肿瘤手术入路分别采用了延长的腮腺切除手术入路;肿瘤表面皮肤纹理的直接手术入路以及耳前发际内的角形切口手术入路三种方法。结果上述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在... 目的探讨副腮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对笔者近年所做的9例副腮腺肿瘤手术入路分别采用了延长的腮腺切除手术入路;肿瘤表面皮肤纹理的直接手术入路以及耳前发际内的角形切口手术入路三种方法。结果上述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在手术损伤大小、切口隐蔽、副腮腺肿瘤的术野显露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耳前角形切口应作为副腮腺肿瘤切除的首选手术入路,它具有更好的美容及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腮腺 手术 角形切口
下载PDF
颌后腮腺入路行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复位手术研究
20
作者 潘志燕 代福月 +1 位作者 王云肖 马旭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185-187,共3页
分析颌后腮腺入路行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复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内医院收治的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颌后腮腺入路行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复位手术,最后在术后7d及6个月后对患者的骨折愈合... 分析颌后腮腺入路行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复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内医院收治的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颌后腮腺入路行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复位手术,最后在术后7d及6个月后对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患者的咬合关系、张口度等。结果:34例患者中,31例患者的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及骨折恢复情况均在预期范围之内。结论:颌后腮腺入路行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复位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故该手术方法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腮腺 髁突颈部及髁颈下骨折 复位手术 治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