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并发严重颌面感染
1
作者 张 彬 陈伟良 +1 位作者 黄洪章 潘朝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72-373,376,共3页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是全身性进行性单核吞噬系统的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弥漫性浸润的恶性疾病,是系统性、进行性、浸润性非典型组织细胞增生的恶性肿瘤.小儿较少见,占小儿恶性肿瘤的10.4%[1],病死率极高,...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是全身性进行性单核吞噬系统的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弥漫性浸润的恶性疾病,是系统性、进行性、浸润性非典型组织细胞增生的恶性肿瘤.小儿较少见,占小儿恶性肿瘤的10.4%[1],病死率极高,多在发病半年内死亡[2].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亦可阴性,病程进展迅速,自然病程短,故确诊较困难.当合并颌面感染时,极易误诊.为了提高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对小儿MH的认识,现报道我科1例小儿MH并发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实验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并发症 颌面感染
下载PDF
侵蚀性葡萄胎化疗后重症口腔颌面感染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柳 杨微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7年第26期14-14,17,共2页
1病例摘要患者,女,37岁,孕2产1,于2015年9月2日因“葡萄胎”外院行清宫术,术前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00000mIU/mL,清宫病理回报:水肿变性的胎盘绒毛,部分绒毛伴中央池形成考虑水泡状胎块.术后2周后血β-HCG:18459mIU/mL,彩... 1病例摘要患者,女,37岁,孕2产1,于2015年9月2日因“葡萄胎”外院行清宫术,术前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00000mIU/mL,清宫病理回报:水肿变性的胎盘绒毛,部分绒毛伴中央池形成考虑水泡状胎块.术后2周后血β-HCG:18459mIU/mL,彩超示:子宫增大并后壁结节性占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葡萄胎 骨髓抑制 口腔颌面感染
下载PDF
慢性肾衰并发口腔颌面感染的治疗及死亡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苟蜀云 王永 《广东牙病防治》 2002年第3期216-217,共2页
关键词 口腔颌面感染 治疗 死亡 慢性肾功能衰竭 并发症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糖尿病伴颌面感染66例报告
4
作者 闫立功 陈步云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并发症 颌面感染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王哲 张晶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21期138-140,共3页
目的分析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颌面感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55例,替硝唑+大柴胡汤)和参照组(55例,替硝唑)。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 目的分析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颌面感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55例,替硝唑+大柴胡汤)和参照组(55例,替硝唑)。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73%(P<0.05)。试验组的张口困难、发热、口臭、红肿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的TNF-α、IL-6、IL-1、hs-CRP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及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硝唑 大柴胡汤 颌面感染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全麻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范晶娴 吴嘉骏 +4 位作者 葛奎 徐兵 王齐 杨天页 王繁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行全麻手术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根据术后机械通...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行全麻手术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为非PMV组(≤2 d)和PMV组(>2 d)。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辅助检查及临床转归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PMV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PMV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2.53±17.74)岁,男46例(62.2%)。术后机械通气中位时间2天,PMV组32例(43.3%)。PMV组较非PMV组的术后新发肺炎率高(P=0.04),住院时间延长(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咽旁间隙感染(OR=4.06,95%CI:1.38~12.04,P=0.01)及术后自主呼吸试验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OR=1.10,95%CI:1.02~1.18,P=0.01)是PMV的独立危险因素。PMV组前白蛋白显著低于非PMV组(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其对PMV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72,95%CI:0.602~0.843,P=0.01)。结论:PMV不利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手术患者的预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尽早脱机和成功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机械通气 延迟脱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7
作者 赵冉冉 李晨曦 +1 位作者 热孜万古丽·亚森 龚忠诚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采用负压...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53例DN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5.3±13.75)d,VSD平均放置时间(16.15±8.22)d,ICU平均监护时间(12.02±11.56)d,平均更换VSD次数(1.57±1.32)次。患有糖尿病患者与血糖正常患者的住院天数、ICU监护时间、VSD使用时长、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总费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值)、白介素6(IL-6)及D-二聚体(D-D)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纵隔炎的治疗中创伤小,能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患者病程中换药的痛苦,对于感染至前下纵隔及全纵隔的病例,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或纵隔切开引流,效果肯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糖尿病
下载PDF
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及入ICU监护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张银银 朱岩岩 +1 位作者 丁嘉慧 孙玉华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分析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住院的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和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OMSI患者14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系统性疾病、... 目的:分析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住院的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和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OMSI患者14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系统性疾病、体质指数(BMI)、感染来源和累及部位数目、并发症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等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OMSI患者中,52例(36.1%)出现并发症,其中34.6%伴有气道梗阻症状;54例(37.5%)转入ICU监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值高(OR=1.005,95%CI:1.000~1.011,P=0.048)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出现并发症(OR=5.249,95%CI:1.644~16.754,P=0.005)、住院时间>10 d(OR=1.166,95%CI:1.049~1.295,P=0.004)、间隙累及数目多(OR=2.719,95%CI:1.658~4.460,P<0.001)、BMI值高(OR=1.262,95%CI:1.050~1.515,P=0.013)是影响ICU监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BMI值高和感染累及间隙数目多与患者出现并发症和ICU监护密切相关,需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治疗过程中综合考量,避免不良预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并发症 ICU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个体化口腔护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面部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9
作者 杨毅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984-987,共4页
目的:分析个体化口腔护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面部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 目的:分析个体化口腔护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面部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0,给予常规护理+个体化口腔护理)。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面部情况[中文版临床面部评价量表(FaCE),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心理状态[美容心理状态自评量表(CMSS),一般体象心理问题、体象障碍、心理障碍、神经系统和精神问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红肿、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相比对照组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d后,观察组FaCE评分中的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评分均相比对照组较高,CMSS评分中的一般体象心理问题、体象障碍、心理障碍、神经系统和精神问题评分均相比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相比对照组的25.0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用个体化口腔护理,不仅能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还能有效改善面部情况,积极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口腔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面部情况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预防性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聂廷洪 王俊杰 +1 位作者 齐海涛 高丽荣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6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同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同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预防性气管切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96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发生率为4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感染至就诊时间、临床症状呼吸困难、全身疾患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实验室检验项目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是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同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与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感染至就诊时间、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合并糖尿病、结缔组织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因素有高相关性,临床上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和重视。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是否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以保证患者的气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气管切开 气道管理 呼吸困难
下载PDF
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1
作者 余苗苗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80-0183,共4页
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通过个体化口腔护理产生的效果。方法 2021.01~2023.12阶段内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入研究,分组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执行个体化口腔护理。探究不同模式下护理的各方面效果体现... 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通过个体化口腔护理产生的效果。方法 2021.01~2023.12阶段内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入研究,分组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执行个体化口腔护理。探究不同模式下护理的各方面效果体现。结果 观察组症状缓解各项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面部情况较护理前有明显变化,观察组面部活动、面部问题感受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负面情绪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能够帮助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改善面部情况,缓解各项症状并于情况控制方面呈现正向效果,干预下综合优势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口腔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护理干预 面部情况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同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徐飞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35-36,共2页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同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防性气管切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中行预防性气管切开33例,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同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防性气管切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中行预防性气管切开33例,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感染到院就诊时间、呼吸不畅、合并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同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均有关,需重视早期预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预防 气管切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哲 孙伟 +3 位作者 杨雪 宋颖 姬爱平 白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47,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病种构成、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总结口腔...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病种构成、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总结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的疾病构成、性别、年龄分布、累及牙位等。结果:共纳入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8277例,其中男性患者4378例(52.9%),女性患者3899例(47.1%),男女比例1.12∶1。口腔急诊科常见颌面部感染疾病依次有牙周脓肿(3826例,46.2%)、牙槽脓肿(3537例,42.7%)、间隙感染(740例,9.0%)、唾液腺炎症(108例,1.3%)、面部疖痈(56例,0.7%)、颌骨骨髓炎(10例,0.1%)。不同疾病好发性别不同:牙周脓肿、间隙感染、面部疖痈好发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24∶1、1.26∶1、2.50∶1;牙槽脓肿、唾液腺炎症、面部疖痈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例为0.98∶1、0.96∶1、0.7∶1。口腔颌面部感染高发年龄段为5~9岁、24~67岁。不同疾病好发年龄不同:牙槽脓肿发病高发年龄段为5~9岁、27~67岁;牙周脓肿高发年龄段为30~64岁;间隙感染高发年龄段为21~67岁;唾液腺炎症、面部疖痈、颌骨骨髓炎病例数较少,无明显高发年龄段。在所有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中,口腔脓肿患者共7363例(牙周脓肿患者3826例,牙槽脓肿患者3537例),占比88.9%,共累及7999颗患牙,其中乳牙717颗,恒牙7282颗。牙周脓肿通常发生于恒牙,其中以上下颌磨牙最易受累;牙槽脓肿在乳牙和恒牙中均有发生,好发于乳磨牙、上颌乳中切牙,以及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结论:了解口腔急诊常见颌面部感染的发病情况,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正确处置,也有助于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性别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预防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感染 回顾性分析 口腔急诊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罗沙司他治疗多囊肾CKD 5期合并颌面重症感染及贫血患者1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陈建丽 赵孟德 +3 位作者 万廷信 王智慧 李银霞 李洋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6期2035-2039,2044,共6页
目的总结使用罗沙司他治疗多囊肾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合并颌面重症感染及贫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囊肾CKD 5期合并颌面重症感染及贫血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罗沙司他治疗该类患者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临... 目的总结使用罗沙司他治疗多囊肾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合并颌面重症感染及贫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囊肾CKD 5期合并颌面重症感染及贫血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罗沙司他治疗该类患者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临床安全性。结果本例患者以血肌酐升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颌面肿痛为主要表现,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实验室指标,临床诊断:(1)CKD 5期,(2)多囊肾,(3)肾性贫血,(4)颌面多间隙重症感染。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血清铁蛋白水平逐渐下降,感染得到控制。但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去白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治疗的效果欠佳,改为口服罗沙司他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贫血症状得以改善。结论对于肾性贫血合并感染性疾病的CKD 5期患者,罗沙司他可显著改善患者贫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慢性肾脏病 罗沙司他 颌面感染 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护理
15
作者 叶国凤 付梦琦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737-740,共4页
总结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该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纵隔感染导致呼吸不畅、间隙感染术后置入不同引流装置的护理难点、术后严重并发症护理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气道管理,胸腔穿刺治疗后的管道... 总结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该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纵隔感染导致呼吸不畅、间隙感染术后置入不同引流装置的护理难点、术后严重并发症护理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气道管理,胸腔穿刺治疗后的管道管理,3种不同引流装置的个性化护理,重视患者主诉、动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及时判断并处理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经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该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住院第11~53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纵隔炎 危重病护理
下载PDF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比较
16
作者 孟晓慧 《医药前沿》 2023年第2期44-46,共3页
目的:比较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回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20例OMSI初期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采... 目的:比较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回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20例OMSI初期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采用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治疗,B组采用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定期随访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组治疗OMSI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B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OMSI方案的成本-效果比是2.05,B组是1.68。与B组相比,A组每增加一单位治疗效果总有效率需要多花费3.90元。结论: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在OMS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疗效,但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成本-效果分析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颌面部间隙感染细菌类型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睿 孔亮 +6 位作者 吴巍炜 张广健 姜雪 宁芮之 张言鹏 赵瑞华 李云鹏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812-818,共7页
目的探索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细菌类型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OMSI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扩增,离心计数,通过GC-MS技术检测该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空白培养... 目的探索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细菌类型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OMSI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扩增,离心计数,通过GC-MS技术检测该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空白培养基的背景化合物对比后获得SA特异性靶标化合物(bVOCs);临床随机选取4例间隙感染患者的脓液,梯度离心后计数并获得菌体沉淀,检测后获得临床样本特异性靶标化合物(pVOCs);通过比较两者相同化合物的峰面积,计算后得到临床感染SA的概率。结果临床样本获得后检测时长约24 h。SA标准品共检测出bVOCs 503种,按照峰浓度和变量投影重要性选取前18种bVOCs作为该菌的特异性靶标化合物;pVOCs与该18种bVOCs通过计算得出4例患者感染SA的概率分别为27%、40%、73%、40%,临床实际菌培养结果为:未检出、乳酸乳球菌、SA、毗邻乏养菌。结论基于GC-MS技术可以大幅缩短细菌类型的诊断时间,基于GC-MS技术的细菌类型诊断结果与临床细菌培养结果一致性较好,该技术亦可为战时颌面部感染类疾病的细菌类型快速诊断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间隙感染 气相色谱质谱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细菌标记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艳芳 范敏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2期69-72,105,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0例,传统切开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和观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0例,传统切开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和观察组(30例,VSD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脓肿治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长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3 d、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引流管置管时长、瘢痕长度及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VSD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颌面间隙感染
下载PDF
颌下区玻尿酸注射诱发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死亡1例
19
作者 芶雨柔 罗磊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9-1111,共3页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HA)又名透明质酸,目前主要应用与医疗美容领域,注射玻尿酸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且致死极为罕见。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颌面外科收治1例因注射玻尿酸导致颌下多间隙感染的女性患者,患者注射...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HA)又名透明质酸,目前主要应用与医疗美容领域,注射玻尿酸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且致死极为罕见。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颌面外科收治1例因注射玻尿酸导致颌下多间隙感染的女性患者,患者注射玻尿酸10 d时开始出现感染征象,注射40 d时治疗不佳收治我院,后经多学科专家会诊,对该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情况仍持续恶化后死亡。本文就该例玻尿酸注射充填诱发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致死病例进行回顾以及文献复习,供各位临床医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尿酸注射 并发症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洪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另选取106例非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7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7株,革兰阴性菌82株,真菌5株;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6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均低于25.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均高于7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85.0%;两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偏低,均低于25.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耐药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