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期圆锥角膜的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与超声生物显微镜影像诊断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云 王建民 +3 位作者 魏炜 郭金喜 许建锋 解铭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急性期圆锥角膜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引起角膜水肿发生发展的因素,明确发病部位、厚度、范围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急性期圆锥角膜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引起角膜水肿发生发展的因素,明确发病部位、厚度、范围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期圆锥角膜患者20例(20只眼),对其AS-OCT和UBM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期圆锥角膜的AS-OCT和UBM影像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基质层水肿增厚,其内形成裂隙与前房沟通。AS-OCT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13例(13只眼);UBM影像显示角膜后弹力层界面分层17例(17只眼)。后弹力层裂孔小于2 mm者共11例(11只眼),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1周矫正视力小于0.1者1例(1只眼),0.1~0.2者6例(6只眼),0.3~0.4者4例(4只眼)。后弹力层裂孔大于2 mm者9例(9只眼),其中7例(7只眼)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1周矫正视力小于0.1,2例(2只眼)为0.2。20例(20只眼)均未发现角膜穿孔,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愈合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基质层瘢痕,伴有角膜基质层增厚和角膜变平。结论在急性期圆锥角膜,AS-OCT可以显示完整的角膜上皮,上皮下积液;UBM可以显示角膜后弹力层界面分层。AS-OCT与UBM可以相互补充,提供精准的角膜影像学图像及参数测量,对病情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 超声生物显微镜 圆锥角膜 角膜水肿
下载PDF
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前膜对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笙 李国梁 +2 位作者 秦礼宝 薛源 刘霞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6期486-490,共5页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前膜(ERM)的发生早期对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的影响。方法在定期随访的青光眼患者中,连续入组新诊断为ERM的患者。在ERM发病前后,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RNFL厚度,并用Humphrey视野分...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前膜(ERM)的发生早期对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的影响。方法在定期随访的青光眼患者中,连续入组新诊断为ERM的患者。在ERM发病前后,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RNFL厚度,并用Humphrey视野分析仪进行视野检查。主要评估RNFL厚度的变化和视野分析仪视野指数的变化。结果共入组32例(32只眼)。在发生ERM后RNFL厚度平均增加(4.0±7.7)μm(P=0.007)。上方、鼻侧和颞侧象限RNFL较发生ERM之前增加,颞侧RNFL厚度增加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5.0±22.4)μm(P<0.001),但是下方象限RNFL厚度减少了(-0.6±6.9)μm(P=0.205)。在视野检查中视野平均缺损显著降低了(-0.9±1.6)dB(P=0.024),从-15.1 dB降至-16 dB。结论青光眼患者ERM发生后虽然视野平均缺损有所下降,但是RNFL平均厚度显著增加。当ERM发生在青光眼患者,临床医生应注意用OCT测量RNFL厚度可能低估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膜 青光眼 相干光层析成像 视野检查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下载PDF
扫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在脉络膜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沈锦琰 武志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5期474-479,共6页
新近的扫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S-OCT)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脉络膜相关疾病的临床评估和研究,同时也为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阐明脉络膜结构与脉管系统的特征改变对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至关重要。SS-OCT使用波长扫描激光光源和可调谐滤... 新近的扫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S-OCT)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脉络膜相关疾病的临床评估和研究,同时也为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阐明脉络膜结构与脉管系统的特征改变对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至关重要。SS-OCT使用波长扫描激光光源和可调谐滤波器来干涉光源,具备扫描速度更快、穿透性更强、成像更灵敏的优势,加深了对脉络膜相关疾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脉络膜成像技术的发展及SS-OCT的原理及优点,并回顾了目前其在脉络膜疾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相干光层析成像 脉络膜成像 血管造影 脉络膜毛细血管
下载PDF
使用AS-OCT评价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孙毅 朱敬 +2 位作者 郭娟 何元旭 王展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21-228,共8页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光术(AS⁃OCT)测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对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6次随访,使用AS⁃OCT辅助获得常见滤过泡形态学指标。分析所有指标的变...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光术(AS⁃OCT)测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对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6次随访,使用AS⁃OCT辅助获得常见滤过泡形态学指标。分析所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术后1年眼压和形态学数据分布中,术后2周眼压显著低于术后3、6、12个月(P<0.00238)。术后2周微囊泡变分布广泛的患者最多,无微囊泡的患者最少。在术后1年内扁平⁃轻度隆起的滤过泡占比逐渐增加,“宽”滤过泡的占比逐渐下降。结膜下囊泡多的患者术后6个月后逐渐减少。术后2周时包囊范围、血管化、微囊泡变范围皆为眼压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2周的AS⁃OCT下形态分类是远期手术结果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AS⁃OCT用于检测滤过泡准确有效。术后2周滤过泡形态为弥散型更易获得远期成功,包囊型更易获得手术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除 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 滤过泡
下载PDF
我国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的操作和阅片规范(2017年) 被引量:14
5
作者 《中华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29-734,共6页
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项新的眼底影像检查技术.该技术原理是基于眼底血管中存在流动的血细胞,对同一横断面进行重复的相干光层析成像;通过特殊的计算方法,获得移动血细胞即... 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项新的眼底影像检查技术.该技术原理是基于眼底血管中存在流动的血细胞,对同一横断面进行重复的相干光层析成像;通过特殊的计算方法,获得移动血细胞即血流的信号;并据此进行血管结构的三维重建,以冠状面(en face)的形式逐层呈现眼底血管的影像.有别于传统的血管造影术和OCT,OCTA采用全新的成像模式,因此设备的操作流程、影像的采集和评估以及影像报告的书写等,均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制定出眼底OCTA的操作流程规范和影像阅片规范,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 眼底血管 层析成像 相干光 操作 阅片 影像检查技 中国医师协会
原文传递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伟珍 李松果 +1 位作者 张晓蕾 王宏彬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探究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探究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例(18只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测量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统计学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做LSD法两两比较。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有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厚,6个月时达到峰值(288.87±67.70)μm。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显著增厚,这与白内障术后眼内灌注压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 脉络膜厚度 相干光层析成像
下载PDF
基于OCT分型的特发性黄斑前膜经25G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疗效评估和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郑洁 许亚静 +1 位作者 李小凤 刘伦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不同分型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经25G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经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 目的分析和比较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不同分型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经25G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经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确诊为IMEM的患者68例(7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ILM)。根据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OCT形态的不同,经过定量测量后将所有IMEM患者分为3型:分别为凹陷型、平坦型及隆起型。每型为1组,检查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对比患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CMT的变化情况,分析各分型IMEM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与黄斑厚度的变化趋势,比较各分型IMEM术后视力和黄斑厚度的改善程度。结果组内比较:除凹陷组术后第3个月平均logMAR BCVA外,余各组患者在手术后3次随访的平均logMAR BCVA与术前比较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患者在手术后3次随访的平均CMT与术前比较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术后第6个月与术前平均logMAR BCVA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与术前平均CMT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型IEME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CMT均降低。不同分型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和厚度改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成像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 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悠 席瑞洁 +3 位作者 陈鹏飞 史俊芳 戴丽 郝玉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12-2015,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的影响及脉络膜微结构变化在黄斑裂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05/2015-12单眼IMH患者56例5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的影响及脉络膜微结构变化在黄斑裂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05/2015-12单眼IMH患者56例5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12%C3F8气体填充术。晶状体混浊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3、6mo行EDI SD-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下及距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3mm处共9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结果:术前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为233.43±84.638μm,术后1、3、6mo SFCT分别为242.46±88.199,238.97±89.252,236.71±88.661μm,术后1mo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距中心凹下方3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ICT3mm)术前(170.89±57.040μm)与术后1、3、6mo(179.63±62.941、179.74±65.981、180.80±58.379μm)相比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各个测量时间点的ICT3mm值两两比较无差异。距中心凹下方1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ICT1mm)术前(207.37±67.502μm)与术后1、3、6mo(216.31±80.297、214.54±75.693、205.69±68.697μm)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mo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脉络膜厚度降低可能是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IMH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值变化与位置有关,可能与术中填塞气体的压迫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脉络膜厚度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 玻璃体切割 填塞气体
下载PDF
OCT在评估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疗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丽萍 刘林 +2 位作者 邹俊 殷义平 汪鸿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对翼状胬肉术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断层成像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提出更新更早的疗效评估指标。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池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共33例(45只眼),用显微镜及OCT... 目的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对翼状胬肉术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断层成像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提出更新更早的疗效评估指标。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池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共33例(45只眼),用显微镜及OCT对病损切除后的病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评估,随访期间显微镜下发现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的病例纳入复发组,其余病例纳入愈合组。用OCT对正常的眼表解剖结构:角膜上皮、结膜上皮和角膜缘分界区进行结构确定并比较分析。结果有7只眼表现为病灶复发(复发组),38只眼表现为未复发(愈合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开始于术后1个月,在愈合组角膜上皮的识别更多(P=0.02),当时还未有病例在显微镜下被发现临床复发。术后3个月,角膜(P<0.001)和结膜上皮(P=0.002)的识别在愈合组更多。术后6个月,这样的趋势得到延续,并在愈合组中确定了更多分界明确的角膜缘区域(P=0.01),但在复发组中尚未发现这种正常结构化的角膜缘标志。结论用OCT检测是否出现正常结构化的角膜缘区域是更好、更积极的预测翼状胬肉术后愈后情况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成像 翼状胬肉 复发 愈合过程
下载PDF
SS-OCT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脉络膜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慧萍 刘晓庆 +2 位作者 周瑜峰 沈玺 程瑜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使用扫频光源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S-OCT)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CT)的改变。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例(36只眼)。术前检查及术后1周、1个月、3... 目的使用扫频光源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S-OCT)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CT)的改变。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例(36只眼)。术前检查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时,行SS-OCT检查。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各区域平均CT、眼压(IOP)、视力;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CT与年龄、眼轴(AL)、累积消耗能量(CDE)值及IOP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平均年龄在(65.8±9.3)岁,平均眼轴为(23.31±1.04)m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术后3个月视力与术前相比显著提高。术后各时间点、各区域的平均CT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平均CT与年龄、眼轴、CDE值及IOP均无显著相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各时间点和各区域的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厚度 扫频光源相干光层析成像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视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宏伟 宋愈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43例(43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的RRD患者,根据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区,分为黄斑区脱离... 目的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43例(43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的RRD患者,根据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区,分为黄斑区脱离组(n=30)和黄斑区未脱离组(n=13)。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行海德堡Spectralis OCT扫描,检查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ONLT),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RRD患者术前ONLT平均为(102.96±33.79)μm,术后3个月时为(106.12±36.00)μm,患眼术前ONLT与术后3个月时的ONLT呈正相关(r=0.99,P<0.001)。患眼术后3个月的ONLT与最终的logMAR BCVA呈负相关(r=-0.73,P<0.001)。黄斑区脱离组术前术后ONLT均低于黄斑区未脱离组(均P<0.001)。黄斑区脱离组的术后视力同样也低于黄斑区未脱离组(P<0.001)。结论根据黄斑中心凹的ONLT可以预测RRD患者术后视力,黄斑区脱离型RRD患者术后ONLT和视力均低于未脱离型R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相干光层析成像 外核层厚度 视力
下载PDF
内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生成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睆 刘瑶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44-145,共2页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入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70例(70只眼),均为有经验的同一组术者行巩膜扣带术或...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入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70例(70只眼),均为有经验的同一组术者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根据其所接受的不同术式划分为A组(行巩膜扣带术)及B组(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点接受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CT检查两组视网膜黄斑区纤维增生膜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内路玻璃体切除术较之外路巩膜扣带术,有更高的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 玻璃体切除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 相关性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两种术式后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及VEGF变化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岳雯 刘红利 +1 位作者 王改欣 李瑾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两种术式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的病例资料60例(60只眼),依据术式分为两组,A巩膜扣带术组,...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两种术式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的病例资料60例(60只眼),依据术式分为两组,A巩膜扣带术组,B玻璃体切除术组。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手术复位率、血清中氨基酸表达水平及VEGF等变化情况。结果应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记录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1周A组神经上皮下积液15例,B组5例;术后1个月A组10例,B组0例;术后3个月A组2例,B组0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两组患者复位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中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巩膜扣带术比较,玻璃体切除术组中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早期降低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及视网膜复位率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相较于巩膜扣带术更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氨基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干光层析成像 巩膜扣带 玻璃体切除
下载PDF
患者年龄及眼轴长度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敬改 陈月 +3 位作者 顾朝晖 靳敏肖 高志海 魏建新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究患者年龄和眼轴长度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80例(9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术。应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观察分... 目的探究患者年龄和眼轴长度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80例(9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术。应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观察分析患者各个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情况,根据BCVA不同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厚度、年龄、眼轴长度。对年龄及眼轴长度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厚度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手术前,脉络厚度明显高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高于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脉络厚度明显低于术后1周和1个月;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BCVA≥0.3患者明显多于手术前,裸眼视力和BCVA<0.3患者明显少于手术前;A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眼轴长度明显低于B组,脉络厚度明显高于B组;眼轴长度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可改善其视力,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厚度存在相关性,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脉络厚度 相干光层析成像
下载PDF
OCTA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血流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20
15
作者 连晓东 罗瑶琴 +2 位作者 叶瑞珍 王灿林 徐建锋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利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黄斑部的血流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0月5日至11月28日解放军第180医院35例(58只眼)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间接检眼镜检查、... 目的利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黄斑部的血流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0月5日至11月28日解放军第180医院35例(58只眼)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及0CTA确诊为DR。其中,男性19例(32只眼),女性16例(26只眼);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8.45±7.02)岁,病程3周至6个月。分别收集经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前、术后30min及1d后的黄斑部血流密度(VD)、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结果35例DR患者经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30min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轻度减退者50只眼,重度减退者8只眼,光凝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OCTA显示黄斑部血流密度轻度下降者52只眼,有6只眼出现明显下降,光凝前后黄斑部血流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光凝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所测得的BCVA、CMT及VD数值与术前对比无显著差异,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30min的BCVA与VD的变化具有相关性(r=0.845,P<0.01)。结论利用OCTA可用于观察视网膜细微的血流密度变化,安全无创,可靠性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中的一些损伤因素造成暂时性的视力下降,可以通过黄斑部血流密度的观察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干光层析成像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橡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激光光凝
下载PDF
黄斑裂孔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恢复的预测因素
16
作者 席昊澜 石春和 +1 位作者 赵治 贡亦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评估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术前特征,以预测术后外界膜(ELM)的重建。方法28例(28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的IMH患者纳入研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术前黄斑区视网膜,测量黄斑裂孔基底直径(BD),ELM带... 目的评估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术前特征,以预测术后外界膜(ELM)的重建。方法28例(28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的IMH患者纳入研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术前黄斑区视网膜,测量黄斑裂孔基底直径(BD),ELM带鼻侧颞侧断端之间的距离(ELM缺损),ELM鼻侧、颞侧断端的垂直高度,即ELM高(鼻侧、颞侧),鼻侧、颞侧被牵拉的ELM的长度,鼻侧、颞侧黄斑裂孔高。根据术后6个月ELM带是否完整可以分为ELM带连续组ELMc和ELM不连续组ELMd。对患者手术后LogMARBCVA和手术后ELM带缺损长度,EZ缺损长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ELM接合部连续与中断的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前视力、OCT各变量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使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来区分最重要的变量并呈现预测模型。结果手术后2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术前裂孔基底长度,术前ELM断端间距,ELM牵拉的长度,平均角正切tanθ,MHI与ELM结构重建显著相关。术前ELM断端间距预测ELM重建的偏回归系数为-0.69。如果术前ELM断端间距为361μm,那么ELM重建的可能性为95%;如果术前ELM断端间距为729μm,则重建的可能性小于5%。结论ELM断端间距与IMH患者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恢复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其手术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外界膜 相干光层析成像 预后
下载PDF
前节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肖凯霖 方思捷 +3 位作者 王文喆 陆燕 施志云 王振茂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Tomey SS1000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与传统LPI相比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55例(55只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S-OCT组使用AS-OCT测量距离巩膜... 目的观察Tomey SS1000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与传统LPI相比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55例(55只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S-OCT组使用AS-OCT测量距离巩膜突750μm处上方周边虹膜厚度,选取虹膜最薄处行LPI;传统组选取上方周边虹膜10~2点虹膜隐窝处或基质层较薄的位置行LPI。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的激光能量、激光点数、术后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OCT组使用的532 nm激光能量、Nd:YAG激光能量、532 nm激光点数、Nd:YAG激光点数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此外,AS-OCT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组。结论AS-OCT引导的LPI与传统LPI相比,显著减少激光能量及激光点数的使用,可作为临床上治疗PACG患者的一种精准安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下载PDF
术中OCT导航显微镜在成熟期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娇 胡志广 燕涛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导航显微镜(蔡司RESCAN700,简称iOCT)在成熟期白内障摘除术中辅助人工晶状体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成熟期白内障患者... 目的探讨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导航显微镜(蔡司RESCAN700,简称iOCT)在成熟期白内障摘除术中辅助人工晶状体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成熟期白内障患者156例(156只眼),所有患者均使用iOCT在白内障超声乳化结束后观察黄斑区视网膜情况,根据观察结果黄斑区视网膜是否存在黄斑水肿、黄斑萎缩,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异常高反光等,将无异常患者分为A组,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有异常患者分为B组,术中植入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远近视力的差异性;比较iOCT检查结果与术后黄斑OCT检查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A组患者术后3 d的远视力(0.19±0.12)、近视力(0.25±0.13)和术后30 d的远视力(0.18±0.11)、近视力(0.24±0.12)均优于B组3 d远视力(0.70±0.30)、近视力(0.70±0.16)和术后30 d的远视力(0.68±0.30)、近视力(0.69±0.14)(P<0.001);(2)156位患者在iOCT实时观察黄斑形态与术后黄斑OCT结果对比,iOCT检测出异常者44只眼,检出率为28.21%,术后黄斑OCT检查异常患者48只眼,检出率为30.77%。两种检查方法进行χ^(2)检验,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OCT在术中去除成熟的白内障后能实时清晰地观测黄斑形态,排除大部分视网膜疾病,一次性完成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提高多焦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满意率,降低不可预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期白内障 相干光层析成像 中导航显微镜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抗炎和抗VEGF治疗后SD-OCT生物标志物的观察
19
作者 毕双双 戴馨 +2 位作者 崔京卫 平继花 辛贺贺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抗炎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患者视功能和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菏泽医... 目的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抗炎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患者视功能和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确诊的RVOME患者106例(106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腔内植入剂治疗。在基线和首次治疗后12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SDOCT的生物标志物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BCVA、SDOCT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SDOCT生物标志物均显著改善(均P<0.01),在12个月时B组患者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降度改善明显优于A组,治疗后B组患者视网膜内高反射灶(HRFs)数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DRIL)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球结膜下出血、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24例患者出现眼压升高,明显高于A组。结论抗炎和抗VEGF治疗对RVOME均有效,BCVA和SDOCT生物标志物均有改善,在改善SRD方面,抗炎治疗优于抗VEGF治疗,在HRFs的数量上,抗炎和抗VEGF治疗之间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水肿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生物标志物 抗炎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远视性弱视脉络膜及视网膜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建静 李欣仪 +1 位作者 朱润芝 李蓉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严重程度弱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及视网膜厚度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就诊的学龄期远视性弱视儿童共48例(96只眼),根据弱视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4只眼)、中度(34只眼)、重... 目的研究不同严重程度弱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及视网膜厚度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就诊的学龄期远视性弱视儿童共48例(96只眼),根据弱视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4只眼)、中度(34只眼)、重度(28只眼)三个亚组;选取同期视力正常儿童17例(34只眼)为正视组。利用相干光层析成像增强技术(EDI‐OCT)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距中心凹1.0 mm、3.0 mm鼻侧(N1、N3)和颞侧(T1、T3)脉络膜厚度(CT)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检测,记录年龄、性别、视力、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SE),分析脉络膜厚度与视网膜厚度、眼轴、等效球镜、年龄的相关性以及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各组五个位置CT随着弱视程度加重而增厚,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远视性弱视组与正视组比较在各位置中CT均增厚、与轻度弱视组相比仅SFCT及N3处CT增厚;重度远视性弱视组CT与其余三组相比在各位置中均明显更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视性弱视组中SFCT较其余四个部位更厚;T1、T3分别厚于N1、N3;T1、N1分别厚于T3、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中FRT有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变厚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性弱视组中SFCT与AL负相关、与FRT、SE均呈正相关(均P<0.05);FRT与AL负相关(P<0.05);SFCT、FRT与年龄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中弱视眼可影响黄斑区的脉络膜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性弱视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相干光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