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特征约束频散AVO流体检测方法及应用
1
作者 唐金良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17-24,共8页
以AVO方法为根本的流体识别技术,是通过求解Zoeppritz方程获得储层流体响应特征,从而实现地下储层中油气水等流体的识别技术;但直接求解Zoeppritz方程难度极大,所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形式的AVO近似方程,这些近似方程均是通过对地下地层... 以AVO方法为根本的流体识别技术,是通过求解Zoeppritz方程获得储层流体响应特征,从而实现地下储层中油气水等流体的识别技术;但直接求解Zoeppritz方程难度极大,所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形式的AVO近似方程,这些近似方程均是通过对地下地层进行一系列假设后推演而来,与Zoeppritz方程精确解存在误差,影响储层流体检测的效果和精度。基于储层特征约束的AVO反演方法,先将反射系数用一个线性通用公式来表示,再通过使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方法构建能够反映储层信息的基函数,从而完成AVO方程的优化。将储层先验信息作为约束条件,使得该方法对储层流体的研究具有针对性,同时又保障反演流体属性的精度。将高精度时频分析与储层特征约束AVO反演方法相结合,实现了与频率相关的频散AVO反演,经应用证实该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储层含流体性质检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分析 频散avo 流体检测
下载PDF
频散AVO属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倩 周游 +2 位作者 刘金帅 龚伟成 周舟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9期88-92,97,共6页
频散AVO技术考虑了在饱含流体介质中会引起地震波产生频散和衰减,在实际的地震资料中某个频率的范围内也存在频散现象。结合频散介质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利用公式得出不同参考频率等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到垦西油田K7... 频散AVO技术考虑了在饱含流体介质中会引起地震波产生频散和衰减,在实际的地震资料中某个频率的范围内也存在频散现象。结合频散介质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利用公式得出不同参考频率等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到垦西油田K71地区实际资料处理中,优选出频散AVO属性反演的参数选取,其实际结果与理论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散avo技术 地震波衰减 正演模拟 参考 饱含流体
下载PDF
频散AVO技术在南海南部盆地深水区流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莉 雷振宇 +2 位作者 苌亮 骆帅兵 钱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63,共8页
地震波经过油气储层后具有较强的速度频散现象,体现在振幅随频率而变化的特性上。频散AVO技术基于地震振幅随炮检距和频率共同变化的特性,能够检测与油气饱和度有关的速度频散异常,提高流体检测精度。使用基于Smith-Gidlow的两项AVO近... 地震波经过油气储层后具有较强的速度频散现象,体现在振幅随频率而变化的特性上。频散AVO技术基于地震振幅随炮检距和频率共同变化的特性,能够检测与油气饱和度有关的速度频散异常,提高流体检测精度。使用基于Smith-Gidlow的两项AVO近似公式,拓展成与频率相关的方程,在频谱分解的基础上,反演求解频散的大小。在频散AVO计算过程中,对比测试了几种频谱分解方法,确定了高分辨率的频谱分解方法。最后将频散AVO技术应用于南海南部盆地深水区的真实地震数据上,结果表明,基于流体引起的地震频散现象,使用频散AVO技术在流体检测方面具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散avo 流体检测 南海南部盆地 深水区
下载PDF
基于叠前反演的流体识别与频散AVO反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伟 郭海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26-35,共10页
由于纵波不能在流体中传播,叠后地震反演得到纵波波阻抗是无法识别储层中的流体。基于横波在流体中传播特点,利用叠前数据丰富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信息获得弹性参数进行储层流体识别是可行的,但受到地震反问题固有的"病态解"等... 由于纵波不能在流体中传播,叠后地震反演得到纵波波阻抗是无法识别储层中的流体。基于横波在流体中传播特点,利用叠前数据丰富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信息获得弹性参数进行储层流体识别是可行的,但受到地震反问题固有的"病态解"等不确定性的影响,在进行叠前地震反演时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储层岩性与流体识别的精度。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以储层埋藏较深、钻井资料较少的D2地区为研究目标,采用测井岩石物理敏感分析、敏感流体因子反演和频散AVO反演三种技术综合来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实际资料的应用效果表明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来进行储层的流体识别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反演 敏感流体因子 频散avo反演 弹性参数 储层流体识别
下载PDF
基于Chapman频散介质的AVO属性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游 高刚 +4 位作者 周倩 蔡伟祥 周永娇 龚屹 王婷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10期92-97,共6页
AVO技术主要探讨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的变化,确定AVO类型并求取截距、梯度及流体指示参数,从而预测储层的流体特征,但常规的AVO技术忽视了频率因素。基于Chapman多尺度裂隙介质理论,对频散介质AVO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寻找出应用频率属... AVO技术主要探讨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的变化,确定AVO类型并求取截距、梯度及流体指示参数,从而预测储层的流体特征,但常规的AVO技术忽视了频率因素。基于Chapman多尺度裂隙介质理论,对频散介质AVO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寻找出应用频率属性预测储层的证据,从Aki-Richards AVO近似公式出发,利用Taylor公式导出仅考虑纵横波速度随频率变化的频散AVO近似式,并验证了频散AVO近似式良好的计算精度,对常规AVO属性技术进行拓展并与地震波衰减技术结合,发展一种依赖频率的AVO属性分析技术,并在胜利油田的某工区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pman介质 频散avo近似式 计算精度 avo属性分析
下载PDF
叠前地震流体识别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肖鹏飞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0-461,共12页
针对塔河油田外围地区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储层流体识别的问题,首先基于实际测井数据,通过井旁地震道集分析与岩石物理建模,分析了研究区地震AVO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AVO截距梯度积(P×G)属性分析、频变AVO反演、流体因子反演等... 针对塔河油田外围地区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储层流体识别的问题,首先基于实际测井数据,通过井旁地震道集分析与岩石物理建模,分析了研究区地震AVO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AVO截距梯度积(P×G)属性分析、频变AVO反演、流体因子反演等方法试验,通过测井数据交汇、井旁地震道反演、地震与测井解释综合分析等综合评价,评价了采用AVO属性分析、频变AVO反演流体因子反演等单一方法识别本区目标储层流体具有一定的效果;然后,基于最小二乘方法以测井、钻井解释结果(漏失、油气解释成果)作为期望输出数据,通过求解超定方程组,给3种地震属性赋予不同权值,获得研究区缝洞储层油气综合识别结果,提高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含油气性识别可靠性;最后,在多数据融合及阈值判定的基础上,对工区每一口井位置的异常体积进行统计,将统计结果与井稳产日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77,实现了缝洞储层流体定量识别。建立了应用流程,分析了方法应用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证明了叠前地震流体识别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中流体识别的有效性,为类似地区流体识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储层 avo属性分析 频散avo反演 流体因子反演 流体综合识别
下载PDF
基于叠前地震数据的流度属性计算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围 杨巍 +1 位作者 朱鹏宇 袁敬一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3-693,共11页
虽然从叠后地震资料的低频信息中提取流体流度属性进行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已经有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叠前地震资料相对叠后地震资料包含有更多关于储层和流体的信息,为了利用叠前地震资料中更多关于储层和流体的信息,将频散AVO分析与... 虽然从叠后地震资料的低频信息中提取流体流度属性进行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已经有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叠前地震资料相对叠后地震资料包含有更多关于储层和流体的信息,为了利用叠前地震资料中更多关于储层和流体的信息,将频散AVO分析与流体流度计算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流体流度与地震波入射角的关系,进一步推导了基于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SGST)的叠前流体流度预测方法,从而提取叠前地震资料中流体流度信息,并将其定义为叠前流体流度属性。建立AVO理论模型,计算了碳酸盐岩储层分别含水与含油时的叠前流体流度,证实了利用角道集振幅变化信息得到的叠前流度值变化更加明显;同时,对比不同时频分析方法对于流度计算精度存在的差异,验证了本文方法的理论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塔里木盆地某实际地震资料,并对比了叠前流度方法与叠后流度方法的应用结果,发现:叠后流度方法得到的流度属性虽然能够得到相对的流度值大小,但是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已钻井资料进行流度值门槛值标定,从而达到区分流体性质的目的;而叠前流度方法可通过流度变化正负值来直接确定流体性质。因此,叠前流度方法相对而言可以更好地预测流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 频散avo 分析 流体流度 流体预测
下载PDF
Seismic signatures of reservoir permeability based on the patchy-saturation model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智奇 刘财 李向阳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187-198,274,275,共14页
Modeling of seismic responses of variable perme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atchy-sa^ration model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fluid mobility. We linked rock-physics models in the frequency d... Modeling of seismic responses of variable perme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atchy-sa^ration model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fluid mobility. We linked rock-physics model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nd seismic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agator matrix method. For a layered patchy-saturated reservoir, the seismic responses represent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ncluding impedance contrast, the effect of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within the reservoir, and the tuning and interference of reflections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reservoir. Nume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P-wave velocity and induces dispersion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frequency elastic limit. Velocity dispersion and the layered structure of a reservoir lead to complex reflection waveforms. Seismic reflections are sensitive to permeability if the impedance of the reservoir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surroundings. For variable layer thickness, the stacked amplitudes increase with permeability for high-velocity surrounding shale, whereas the stacked amplitudes decrease with permeability for low-velocity surrounding 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chy-saturation model dispersion attenuation PERMEABILITY propagator matrix method avo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