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流孤岛运行方式下交流保护装置频率适应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蔡海青 黄立滨 +4 位作者 郭琦 李书勇 韩伟强 张勇 关红兵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9-174,共6页
频率适应性是交流保护装置适应直流孤岛方式运行的重要特性,对直流孤岛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直流孤岛运行系统RTDS仿真模型,并将其与实际控制保护装置连接组成闭环实时仿真试验系统。通过设置多种试验项目,开展不同种类交流保... 频率适应性是交流保护装置适应直流孤岛方式运行的重要特性,对直流孤岛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直流孤岛运行系统RTDS仿真模型,并将其与实际控制保护装置连接组成闭环实时仿真试验系统。通过设置多种试验项目,开展不同种类交流保护装置频率适应性试验研究,发现了直流孤岛运行方式下交流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缺陷,为交流保护装置适应直流孤岛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孤岛运行 交流保护 频率适应性 RTDS 仿真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奇峰 李斌 +2 位作者 叶卓联 古献芳 张鹏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8-1249,共2页
目的探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行起搏器治疗老年SSS患者,根据患者植入的起搏器是否具有频率适应功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分别考察并比较... 目的探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行起搏器治疗老年SSS患者,根据患者植入的起搏器是否具有频率适应功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分别考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日常生活中,观察组平均起搏心率、最大起搏心率以及6 min行走身体反应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脏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E/A比值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试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最大心率、运动持续时间以及最大心输出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最大每搏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社会、心理功能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物质功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频率适应性起搏器能够明显改善老年SSS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运动耐受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窦房结综合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外电场作用下改进的Leaky Integrate-And-Fire模型的峰放电频率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春晓 王江 +1 位作者 常莉 车艳秋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3年第1期46-52,共7页
峰放电频率适应性是神经元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重要的动力学特性之一.当神经系统受到外电场作用时,会对其动力学行为以及神经电信息的产生、传导产生影响.我们基于Leaky integrate-and-fire(LIF)神经元模型,建立了外电场作用下改进的LIF神... 峰放电频率适应性是神经元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重要的动力学特性之一.当神经系统受到外电场作用时,会对其动力学行为以及神经电信息的产生、传导产生影响.我们基于Leaky integrate-and-fire(LIF)神经元模型,建立了外电场作用下改进的LIF神经元模型.采用随时间演化的膜电位曲线和峰放电频率曲线,以及随外电场变化的起始峰放电频率曲线和稳态峰放电频率曲线,研究不同强度、频率外电场作用下改进的LIF模型的适应性变化.此外,还利用相邻峰峰间期(ISI)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外电场对神经元适应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放电频率适应性 外电场 Leaky integrate—and—fire模型 ISI 相关性
下载PDF
一种具有频率适应性的nk±m次谐波重复控制策略及其在四桥臂APF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娟 郑婉玉 +2 位作者 刘刚 王超 宋振浩 《电源学报》 CSCD 2017年第4期10-16,共7页
针对重复控制动态性能和频率适应性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具有频率适应性的nk±m次谐波重复控制器,采用该重复控制器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可以选择性地补偿nk±m次谐波,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与传统重复控制CRC(conventional repetiti... 针对重复控制动态性能和频率适应性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具有频率适应性的nk±m次谐波重复控制器,采用该重复控制器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可以选择性地补偿nk±m次谐波,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与传统重复控制CRC(conventional repetitive controller)相比,该重复控制器具有延时时间小、动态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当电网电压频率波动时,该重复控制器通过采用新型有限冲激响应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滤波器逼近CRC内模无法实现的小数延时部分z^(-F),并根据电网实际频率快速调整FIR滤波器的系数,实现其对电网频率变化的适应。仿真结果验证了该重复控制器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桥臂有源电力滤波器 重复控制 nk±m次谐波 频率适应性
下载PDF
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对正常QRS患者房颤和心力衰竭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蔡琳 刘汉雄 +5 位作者 刘剑雄 燕纯伯 唐炯 何川 邓晓奇 裴小林 《四川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987-989,共3页
目的观察正常QRS患者在长期频率适应性起搏时是否会导致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进而引起房颤增加和心功能损害。方法163例行双腔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为DDD起搏组及DDDR起搏组;DDDR组再分为3个亚组:右室起搏(VP)组;经房室结传导组;部分右... 目的观察正常QRS患者在长期频率适应性起搏时是否会导致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进而引起房颤增加和心功能损害。方法163例行双腔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为DDD起搏组及DDDR起搏组;DDDR组再分为3个亚组:右室起搏(VP)组;经房室结传导组;部分右室起搏组。所有患者随访2年,比较各组心力衰竭和房颤的发生率。结果亚组分析显示在部分右室起搏组中的心力衰竭、房颤发生率及VP%于DDDR组较高(P<0.05)。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可能会在部分患者中通过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而损害心功能,对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右室起搏比例对防范此种不良趋势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 右室起搏比例 房颤和心衰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阳 汤宝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窦房结变时功能不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主要适应证是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现探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闭环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迟路湘 何国祥 +4 位作者 宋治远 舒茂琴 胡厚源 唐波 史光鉴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34-134,共1页
关键词 闭环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 临床应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文志 宿燕岗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4期430-433,共4页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是起搏器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现对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作简要介绍,并对近年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传感器(特别是双感受器传感器)、算式和适应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传感器 算式
下载PDF
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文新 阳跃忠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66-267,共2页
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频率适应性 起搏器 工作原理
下载PDF
闭环式情绪体动双项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张树林 李鲁光 +5 位作者 刘星 张桂珍 和渝斌 潭琛 于燕秋 左树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是感知体动 ,但存在局限性。本组使用感知情绪、体动变化的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可同时感知情绪及体动变化 ,相应增加或减少起搏心率 ,满足机体需求。  方法 :患者 10例 ,全部为窦房结... 目的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是感知体动 ,但存在局限性。本组使用感知情绪、体动变化的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可同时感知情绪及体动变化 ,相应增加或减少起搏心率 ,满足机体需求。  方法 :患者 10例 ,全部为窦房结功能障碍者 ,置入双腔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Biotronik INOS2 CL S)。起搏器机制为情绪激动或体动增加时 ,心肌收缩力及心肌阻抗明显增加 ,心室电极能感知局部心肌阻抗的变化 ,反馈增加或减少起搏心率。本组病例术后 8~ 9天、3个月、6个月分别随访做情绪紧张、步行运动及情绪紧张 +步行运动实验。  结果 :起搏器传感器对交感神经兴奋及步行体动反馈均敏感 ,两者相加无超敏感现象。本组较单体动起搏器组起搏心率明显增加。  结论 :闭环式情绪、体动双项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是一种感知情绪、体动变化反应好 ,更接近人体生理的心脏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闭环式 情绪 体动 双项感知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云南电网异步联网期间新能源频率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俊波 张杰 +1 位作者 吴琛 王新宝 《云南电力技术》 2017年第3期5-7,共3页
云南电网异步试验期间,进行了大机组跳闸、直流单极闭锁、直流双极闭锁故障系统性试验,在系统性试验期间进行了新能源的频率适应性试验,将部分风电、光伏的在设定不同的频率整定范围,验证新能源是否能正确可靠动作,试验结果表明,在系统... 云南电网异步试验期间,进行了大机组跳闸、直流单极闭锁、直流双极闭锁故障系统性试验,在系统性试验期间进行了新能源的频率适应性试验,将部分风电、光伏的在设定不同的频率整定范围,验证新能源是否能正确可靠动作,试验结果表明,在系统频率在49.90~50.46 Hz变化时,部分设备不能在整定频率范围可靠动作。其他新能源的频率整定按照光伏在48~51.5 Hz连续运行、风电在49.5~51.5 Hz连续运行均能在频率变化时做到可靠不脱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试验 直流闭锁 新能源 频率适应性
下载PDF
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及精神负荷测试观察
12
作者 赫崇平 巩书文 +2 位作者 王凤芝 李胜建 朱国斌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观察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体力活动及精神负荷的反应。方法 对窦房结变时性功能障碍的16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植入后第2天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功能。有15例患者在传感器自动初始化后第6天进行... 目的 观察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体力活动及精神负荷的反应。方法 对窦房结变时性功能障碍的16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植入后第2天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功能。有15例患者在传感器自动初始化后第6天进行算数法,其中3例于术后第9天进行倾斜试验法,以测试精神负荷下的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功能。术后1个月及半年,患者随访进行日常体力活动观察。结果15例患者在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起搏频率均能按需增加。3例以算数法与倾斜试验法进行精神负荷测试对比者,2种方法起搏频率均可明显加快,倒计数法测试前平均起搏心率64次/min,测试中最高起搏频率平均87.7次/min(82~94次/min),倾斜试验测试前平均起搏心率65次/min,测试中最高起搏频率平均93.7次/min(86~105次/min)。结论闭环刺激双腔频率 适应性起搏器在日常体力活动和精神负荷时,可使起搏频率明显加快,满足生理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闭环刺激 频率适应性 精神负荷测试
下载PDF
体动感知与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应答频率的比较
13
作者 李学渊 齐国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3-724,共2页
目的:比较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与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应答频率。方法:受试者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应用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二组为应用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三组为对照者。通... 目的:比较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与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应答频率。方法:受试者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应用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二组为应用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三组为对照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起搏器的Holter监测获得各人群在静息和睡眠时最低心率,比较其变异程度。结果:第一组与对照组静息及睡眠时心率变异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第二组与对照组静息及睡眠时心率变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体动+QT间期双感知传感器的频率适应性功能较体动感知单传感器更接近于窦房结功能,它的生理性更好,但不能完全模拟窦房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传感器 体动感知 体动+QT间期感知
下载PDF
儿童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药物负荷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14
作者 李虹 李渝芬 +1 位作者 钱明阳 吴桂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了解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 例3~12 岁CAVB患儿,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3~6 月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 目的 了解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 例3~12 岁CAVB患儿,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3~6 月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室壁增厚率(LVPWT)、应变率(MVCFC) 、每搏指数(SI) 及心排指数(CI),并与8 例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FS及EF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稍增大,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均> 0-05;LVPWT、MVCFC及S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无明显增大,P> 0-05;C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出现明显差异,P< 0-05。术后LVPWT、MVCFC、SI、CI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CAVB 患儿,静息状态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但药物负荷状态下出现储备功能不足,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左室收缩储备功能可达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房室传导阻滞 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 左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杨玲 许国锋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253-254,共2页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 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16
作者 宋红星 张杰 +5 位作者 何冉 郭赫立 马龙飞 鲁召辉 韩欣宇 刘怀霖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利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2例符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CHF患...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利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2例符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CHF患者,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2例,所有患者植入具有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te 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RAAV)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模式为右房-左室起搏,通过RAAV算法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trial ventricular delay,AVD)达到双心室再同步。观察起搏治疗前、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itral regurgitation area,MRA)、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intervals of the 12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12)等指标。结果:患者的LVEF由术前的平均(0.27±0.04)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平均(0.37±0.02)(P<0.05);LVDd由术前的(79.10±11.50)mm下降至(65.25±10.90)mm(P<0.05);MRA由术前的(3.91±1.14)m2下降至(3.14±1.03)m2(P<0.05);Ts-SD12由术前的(106.20±21.51)ms减少至(87.41±15.50)ms(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行右房-左室起搏,通过RAAV功能可较好达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患者心功能可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 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在双腔起搏器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
17
作者 宋红星 张杰 +6 位作者 张莹 郭赫立 何冉 马龙飞 鲁召辉 韩欣宇 刘怀霖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在双腔起搏器行右房-左室(RA-LV)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 目的:探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在双腔起搏器行右房-左室(RA-LV)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CHF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随机分为右房-左室起搏(RA-LV)组及双室起搏(Biv)组,各15例。RA-LV组患者植入带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te 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RAAV)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算法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trial ventricular delay,AVD)达到双心室再同步;Biv组植入三腔起搏器行双室起搏。观察两组患者起搏治疗前、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itral regurgitation area,MRA)、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intervals of the 12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12)、EA峰间距(E/A peak period,E/Apd)、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的变化及QRS波时限、电池寿命、6 min步行试验(six minutes walk test,6 MWT)等指标。结果:与Biv组比较,RA-LV组QRS波时限较短(P<0.05),MRA更小(P<0.05),起搏器电池寿命更长(P<0.001),年均治疗费用低(P<0.001);两组患者LVDd、E/APd、LVEF、Ts-SD12及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行RA-LV起搏,通过RAAV功能可较好达到心脏再同步化,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节约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张青松 王冬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年第16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老年患者 临床应用 性功能障碍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变时功能不全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张青松 王冬梅 +4 位作者 于海波 臧红云 张冬荣 周薇薇 韩雅玲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5期289-291,共3页
为观察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变时功能患者在DDD与DDDR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生活质量、运动能力以及心功能是否不同,确定频率适应性起搏能否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功能,对40例SSS伴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9.2... 为观察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变时功能患者在DDD与DDDR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生活质量、运动能力以及心功能是否不同,确定频率适应性起搏能否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功能,对40例SSS伴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9.2±8.5岁),首先将起搏器程控为DDD起搏模式,6个月后再将起搏器程控为DDDR起搏模式,共随访12个月,分别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6-MWT)及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的生存质量(QOF)检查。结果表明,术前、DDD起搏及DDDR起搏对左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均无明显差异;DDDR起搏时LVEF、6-MWT以及QOF较术前及DDD起搏时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在SSS伴变时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中,给予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不能明显地减小心腔结构,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生活质量及增加运动耐量,与普通起搏方式(DDD)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老年患者同样需要植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频率适应性起搏 心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AVVTI均高于术前,术后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IVMD低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血流动力学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单左心室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