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颗粒有机物中的碳氮比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文臣 王荣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67-470,共4页
利用1994年中国JGOFS计划在东海进行的春、秋两航次的资料,分析颗粒有机物中碳氮比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季碳氮比明显低于秋季;春季表层海水中的碳氮比分布特点是,近海小于外海,北部海域小于南部海域;秋季分布特点是,东北部海域... 利用1994年中国JGOFS计划在东海进行的春、秋两航次的资料,分析颗粒有机物中碳氮比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季碳氮比明显低于秋季;春季表层海水中的碳氮比分布特点是,近海小于外海,北部海域小于南部海域;秋季分布特点是,东北部海域碳氮比高,西南部海域较低。这种分布变化是生物活动、水团运动及沉积物再悬浮等因素引起的。研究还表明,仅利用碳氮比判断有机物的来源是不可靠的,必须综合其它现场因素谨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颗粒有机物 东海 海水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楚科奇海浮冰区夏季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及其主要组分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波 何剑锋 +1 位作者 蔡明红 曾胤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3-90,共8页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于 8月 2 0— 2 3日在楚科奇海浮冰区联合冰站实施了为期 4天的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研究。结果显示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1 .582mgCm- 2 day- 1 ,2 2 0m深层为 1 .339mgCm- 2 day- 1 ,而相应的沉降颗粒物...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于 8月 2 0— 2 3日在楚科奇海浮冰区联合冰站实施了为期 4天的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研究。结果显示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1 .582mgCm- 2 day- 1 ,2 2 0m深层为 1 .339mgCm- 2 day- 1 ,而相应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分别高达 8.788和 1 0 .30 3mgm- 2 day- 1 。显示北极浮冰区的夏季融冰季节后期 ,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水平较低。与颗粒有机碳通量水平相似 ,生源硅和活性磷的通量水平也较低。对硅藻通量组份的分析表明 ,真光层沉降硅藻的优势种为Nitzschiacf.seriata、Naviculaglacialis和Melosirasp .,而 2 2 0m层则Lepto cylindrussp .占绝对优势 ,其丰度数量百分比均超过 70 %。硅藻碳通量的绝对值较低 ,为0 .1 0 7— 0 .1 1 3mgCm- 2 day- 1 。然而 ,真光层大型桡足类的碳估算值高达 1 0 8.67mgCm- 2day- 1 ,占浮游动物总碳量的 95 .3 % ,大型浮游动物的表观碳通量高于浮游植物碳通量 2— 3个数量级 ,显示楚科奇海夏季融冰期高浮游动物碳量、低浮游植物碳量的特点。但浮游动物表观碳量高的主要原因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运动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浮冰区 颗粒有机物 硅藻 通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及浮游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宁加佳 刘辉 +1 位作者 古滨河 刘正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2-1509,共8页
为了解影响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POM)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浮游动物δ13C和δ15N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5月至12月份对POM及浮游动物的δ13 C和δ15 N进行了研究。颗粒有机物碳稳定同位素(δ13CPOM)和氮... 为了解影响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POM)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浮游动物δ13C和δ15N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5月至12月份对POM及浮游动物的δ13 C和δ15 N进行了研究。颗粒有机物碳稳定同位素(δ13CPOM)和氮稳定同位素(δ15NPOM)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分别为5.1‰和2.2‰,5月和7月份δ13CPOM较高,而在10月和12月份降低,这主要与降雨将大量外源有机物带入水库而引起的外源及内源有机物在POM组成上发生变化有关。δ15NPOM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降雨引起的外源负荷、初级生产力、生物固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浮游动物的δ13C及δ15N总的变化趋势与POM的相似,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化可能是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5月份,浮游动物的食物来源为POM中δ13C较高的部分,也就是外源有机物,而在10月及12月份,其食物则可能主要为浮游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降雨 浮游动物 δ13C δ15N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秀娟 俞志明 +1 位作者 宋秀贤 曹西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7,共7页
对2006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SPM)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其伊。N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 对2006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SPM)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其伊。N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该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p)分布范围较宽,在0.6‰~8.2‰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陆源输入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口门内,表层水体中δ^15Np的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的陆源输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较弱;最大浑浊带,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氮受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影响明显,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外海区,陆源输入减弱,悬浮颗粒物的伊。Np值主要受微藻的同化吸收作用以及一定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有机物 稳定氮同位素 生物地球化学 长江口
下载PDF
藻华发生过程中胶州湾水体颗粒有机物脂肪酸的组成与动态 被引量:5
5
作者 吕淑果 韩博平 +1 位作者 孙松 王旭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91-2399,共9页
胶州湾在2005年夏季发生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藻华,该优势种占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个研究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达到59%和86%。对藻华发生过程中(7月,8月及9月份)的颗粒有机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脂肪酸、叶... 胶州湾在2005年夏季发生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藻华,该优势种占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个研究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达到59%和86%。对藻华发生过程中(7月,8月及9月份)的颗粒有机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脂肪酸、叶绿素(Chl-a)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和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并通过标志脂肪酸对藻华发生过程中颗粒有机物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总脂肪酸浓度同叶绿素和颗粒有机碳浓度一样,在藻华发生期达到最高,两个采样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为29.0μg.L-1及185.5μg.L-1,比藻华发生前和消退后高2~3倍及20倍。胶州湾悬浮颗粒脂肪酸主要包括16∶0,14∶0,18∶0等直链饱和脂肪酸(SSFA),16∶1ω7、16∶1ω5+ω9、18∶1ω9,18∶1ω7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以20∶5ω3(DHA)和22∶6ω3(EPA)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以i-15∶0及ai-15∶0为主的支链饱和脂肪酸(BSFA)。藻华期与发生前相比,脂肪酸中的不饱和组分(MUFA,PUFA)所占比例在两个取样站位均有提高。随着藻华的消退,藻华区域中心的A5站的SSFA及BSFA比例有大幅提高,而在非藻华中心区域的C3站,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等)比例的上升非常显著。藻华发生时浮游植物在颗粒有机物中的比重提高。藻华消退后,A5站颗粒有机物中碎屑有机物及细菌所占比重提高,而C3站颗粒有机物中浮游植物的比重仍然很高。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是A5站藻华消退的主要形式,而C3站藻华的消退则可能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 颗粒有机物 脂肪酸 胶州湾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物δ^(15)N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宋飞 宋秀贤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1-528,共8页
提要以长江口海域2005年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为基础,测定了不同季节表层水体中悬浮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δ15Np),初步分析了δ15Np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表层水体中δ15Np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平均δ15N... 提要以长江口海域2005年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为基础,测定了不同季节表层水体中悬浮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δ15Np),初步分析了δ15Np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表层水体中δ15Np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平均δ15Np偏低,δ15Np离散程度较大,农业化肥、大气沉降对该海域氮来源贡献较大,陆源氮输入变化及氮分馏作用程度较大。δ15Np的空间分布具有季节性差异,陆源氮输入变化及氮分馏作用导致的长江口近岸海域δ15Np的季节变化是其主要原因。5月份δ15Np与DIN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一定程度上δ15Np可以指示海域氮富营养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颗粒有机物 δ^15Np 分布特征 富营养指示
下载PDF
大亚湾颗粒有机物生化组成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崔淑芬 李文权 +4 位作者 蔡阿根 王宪 陈清花 郑爱榕 廖启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0-63,共4页
对大亚湾海域颗粒有机物(POM)的生化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场 采样调查分别于1995年5月和11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POM生化组成有很大 的影响。核电站的运作使大亚湾海域有局部升温现象。温度升... 对大亚湾海域颗粒有机物(POM)的生化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场 采样调查分别于1995年5月和11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POM生化组成有很大 的影响。核电站的运作使大亚湾海域有局部升温现象。温度升高,使脂类含量升高。蛋白质 含量受无机氮盐含量影响显著。由于大亚湾POM中蛋白质的含量不高,而且大亚湾水域呈 贫氮特征,适当增加该海区无机氮的含量对于提高大亚湾POM的生物营养性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生化组成 环境因子 大亚湾 水样
下载PDF
大亚湾颗粒有机物的来源 被引量:3
8
作者 崔淑芬 李文权 +2 位作者 陈清花 郑爱榕 廖启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4-51,共8页
本文采用脂肪酸作为生物标志物指示POM的来源.1995年5月和11月进行了两个航次的采样,样品中各脂肪酸组分的测定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结果表明,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的长碳链饱和一元酸∑24—36占总脂肪酸(TFA)的比例较低,反映了陆源高等... 本文采用脂肪酸作为生物标志物指示POM的来源.1995年5月和11月进行了两个航次的采样,样品中各脂肪酸组分的测定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结果表明,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的长碳链饱和一元酸∑24—36占总脂肪酸(TFA)的比例较低,反映了陆源高等植物对大亚湾POM贡献很小;而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的C14、C16、C18饱和一元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百分比较高,表明浮游生物对大亚湾POM有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颗粒有机物 脂肪酸标志物 浮游生物
下载PDF
藻源性颗粒有机物对磷饥饿微囊藻磷富集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何东 晁建颖 +3 位作者 张毅敏 杨飞 王宇 郭艳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77-3783,共7页
以藻源性颗粒有机物为切入点,分别以正磷酸盐(K_2HPO_4)、多聚磷酸盐(Na_5P_3O_(10))、磷酸单酯(G-6-P)、磷酸二酯(卵磷脂)为参考,对比研究了不同形态的磷对磷饥饿微囊藻生长及对磷富集的影响.研究发现密度为(1.9±0.1)×10~6ce... 以藻源性颗粒有机物为切入点,分别以正磷酸盐(K_2HPO_4)、多聚磷酸盐(Na_5P_3O_(10))、磷酸单酯(G-6-P)、磷酸二酯(卵磷脂)为参考,对比研究了不同形态的磷对磷饥饿微囊藻生长及对磷富集的影响.研究发现密度为(1.9±0.1)×10~6cells/m L磷饥饿处理的微囊藻对不能直接利用的(Na_5P_3O_(10)、卵磷脂的短期富集作用分别为2.034mg/L、1.030mg/L要明显高于K_2HPO_4的0.491mg/L、G-6-P的0.034mg/L和藻源性颗粒物的0.573mg/L,可能与这些磷素不能迅速进入细胞内,因而被大量的积聚在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有关.微囊藻通过释放碱性磷酸酶等酶系可以大量快速的利用藻源性颗粒物,藻源性颗粒物组中微囊藻生长率0.148d^(-1)稍低于K2HPO4组的0.156d^(-1),但均高于其他实验组.实验结束时微囊藻对藻源性颗粒物的利用率57.8%高于K_2HPO_4组的32.5%和卵磷脂组的24.4%.通过液相核磁分析,藻源性颗粒物中磷的组分主要为正磷酸盐、磷酸单酯,并通过计算验证了其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的磷富集与生长的影响.综上,藻源性颗粒物有着极强的生物可利用性,对蓝藻的爆发和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源性颗粒有机物 磷富集 生长速率 铜绿微囊藻
下载PDF
颗粒有机物厌氧消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菊元 李轶 +3 位作者 张大雷 寇巍 伦晓中 谷士艳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72,共6页
文章系统地探讨了颗粒有机物厌氧消化过程中不同的水解动力学模型及抑制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以一级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水解动力学模型,其中与微生物增长有关的表面模型和Contois模型对许多有机物的水解都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在微生物浓度... 文章系统地探讨了颗粒有机物厌氧消化过程中不同的水解动力学模型及抑制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以一级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水解动力学模型,其中与微生物增长有关的表面模型和Contois模型对许多有机物的水解都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在微生物浓度很高的条件下,表面模型和Contois模型将转化成一级模型,因此这两种模型被认为是更为通用的模型。有关空间分布模型的研究将对颗粒有机物复杂的水解过程提出新的见解。研究了长链脂肪酸、挥发性有机酸、H2、NH3等中间产物以及pH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并对其相应的抑制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厌氧消化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农村生活污水进水沉降性颗粒有机物碳源利用潜势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祝磊 李圭白 殷益明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36,共6页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的特点,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以农村生活污水中沉降性颗粒有机物为目标对象,研究其在内碳源开发过程中水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SCOD随反...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的特点,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以农村生活污水中沉降性颗粒有机物为目标对象,研究其在内碳源开发过程中水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SCOD随反应时间的增加浓度是先增加后降低,并且第4天浓度达到最高值859 mg/L,此时C/N较江苏省平均值提高了35.7%,说明颗粒有机物水解发酵产物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碳源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碳源补给。由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主要降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功能菌属是Lactivibrio,主要产酸的菌属有Romboutsia、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Corynebacterium。经过古菌分析发现Methanosaeta作为最主要的古菌菌属,其大量的繁殖是导致系统内碳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沉降性颗粒有机物 碳源 水解发酵
下载PDF
厌氧消化过程中颗粒有机物水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晓 王伟 胡颂 《环境卫生工程》 2009年第6期23-25,30,共4页
总结了颗粒有机物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颗粒有机物的水解动力学模型可以分为3类:基于颗粒有机物浓度的水解模型;基于颗粒表面积的水解模型以及基于颗粒有机物成分的水解模型。其中Yasui H模型首次提出颗粒有机物的各... 总结了颗粒有机物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颗粒有机物的水解动力学模型可以分为3类:基于颗粒有机物浓度的水解模型;基于颗粒表面积的水解模型以及基于颗粒有机物成分的水解模型。其中Yasui H模型首次提出颗粒有机物的各组分分别水解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能较精确地反映产甲烷速率的变化,但其各组分的化学意义不明确,还需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厌氧消化 水解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海洋颗粒有机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3
作者 刁明亚 江婷婷 《科技视界》 2015年第22期166-166,243,共2页
当前,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碳、氮稳定同位素,因其分馏作用,能揭示有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海洋生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河口区域水体中颗粒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概况进行简要了综述。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颗粒有机物 河口区
下载PDF
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12
14
作者 牟新悦 陈敏 +5 位作者 张琨 曾健 杨伟锋 张润 郑敏芳 邱雨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52,共14页
2015年夏季开展了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POC)、氮含量(PN)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δ^(13)CPOC和δ^(15) NP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7‰^-17.4‰和-6.3‰~10.4‰,平均值分别为-20.2‰和8.2‰。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及其碳氮... 2015年夏季开展了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POC)、氮含量(PN)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δ^(13)CPOC和δ^(15) NP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7‰^-17.4‰和-6.3‰~10.4‰,平均值分别为-20.2‰和8.2‰。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不同有机质来源的影响:喜洲岛附近海域表现出高POC、PN、δ^(13)CPOC和δ^(15)NPN的特征,指征着浮游植物水华的主导贡献;东北部范和港附近海域具有高POC、PN、低δ^(13)CPOC和高δ^(15)NPN的特征,反映了河流/河口水生有机物的影响;湾顶白寿湾附近海域的δ^(13)CPOC和δ^(15)NPN出现低值,体现了陆源有机质和人类污水排放的影响。借助δ^(13)CPOC和δ^(15)NPN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出海洋自生有机质、陆源有机质、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等3个来源的贡献平均分别为70%、13%和17%,其中海洋自生有机质是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最主要来源。从这3种来源颗粒有机物含量的空间变化看,海洋自生有机质含量由湾内向湾外减少,与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相对应;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含量在大亚湾东北部出现高值;陆源有机质含量在表、底层出现不同态势,表层陆源有机物含量在湾中部海域最低,而底层则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口增加的趋势,主要受控于离岸距离和珠江冲淡水、粤东沿岸上升流输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大亚湾
下载PDF
缸内直喷汽油机排放颗粒有机物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梦仁 胡敏 +10 位作者 吴宇声 秦艳红 郑荣 彭剑飞 郭庆丰 肖瑶 胡伟 郑竞 杜卓菲 肖建华 帅石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443-4451,4532,共9页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是我国城市大气PM_(2.5)重要来源。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汽油机具有油耗低、CO2排放低等优点,将成为未来汽油车发展方向。然而GDI汽油机颗粒物排放高,造成的环境影响值得关注。有机物(organic ...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是我国城市大气PM_(2.5)重要来源。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汽油机具有油耗低、CO2排放低等优点,将成为未来汽油车发展方向。然而GDI汽油机颗粒物排放高,造成的环境影响值得关注。有机物(organic matters,OM)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分,有着重要的健康效应和气候效应。其中可以定量检测的部分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s,POM)有着较好的源指示作用。通过台架实验研究了GDI汽油机排放PM_(2.5)中POM的组成、排放因子等的特征,以及转速、负荷、催化剂等因素对POM组成的影响,给出汽油机排放POM源谱。定量颗粒有机物的总质量分别可以占到总有机物OM和PM_(2.5)质量浓度的14%~56%和7%~44%。多环芳烃、正构烷烃、正构烷酸、芳香酸、二元羧酸是最主要的物种。POM排放因子随转速增加而增大,对于中、低转速,POM排放因子随着负荷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高转速时,POM排放因子随着负荷增加而增加。三效催化剂对颗粒有机物的排放的削减作用可达到19%~64%。我国汽油车排放POM源谱与国外源谱有差异。采集和测量我国实地源样品,得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汽油车POM源谱,对于解析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中的汽油车贡献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缸内直喷汽油机 颗粒有机物 排放因子 源谱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春燕 陈敏 +5 位作者 高众勇 郭劳动 贾仁明 刘萧 邱雨生 郑敏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4-84,共11页
依托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开展了南大洋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CPOC)的研究,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溶解CO_2的数据,揭示了影响研究海域颗粒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计算出混合层中浮游植... 依托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开展了南大洋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CPOC)的研究,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溶解CO_2的数据,揭示了影响研究海域颗粒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计算出混合层中浮游植物吸收无机碳过程的碳同位素分馏因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δ13CPOC介于-28.5‰^-21.1‰,平均值为-24.6‰,表现出湾内大于湾外的特征。浮游植物同化吸收CO_2过程的碳同位素分馏是影响研究海域混合层δ13 CPOC的主要因素,根据δ13CPOC和1/[CO_2(aq)]的线性拟合关系,计算出浮游植物同化吸收CO2过程的碳同位素分馏因子εp为23.4‰。δ13CPOC的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反映出颗粒有机物垂向输送过程中颗粒有机物再矿化过程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有机物 δ13CPOC 碳同位素分馏因子 南极普里兹湾
下载PDF
2000-2011年深圳湾及邻近水域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和时空分布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明辉 李绪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05-2911,共7页
依据2000~2011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水域中颗粒有机物(POM)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和叶绿素a(Chl a)实测数据探讨POM的来源和滞留时间.结果表明深圳湾的POM质量浓度和陆源质量分数分别约为4.2... 依据2000~2011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水域中颗粒有机物(POM)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和叶绿素a(Chl a)实测数据探讨POM的来源和滞留时间.结果表明深圳湾的POM质量浓度和陆源质量分数分别约为4.2mg/L,79%,而伶仃洋东部沿岸的分别约为1.9mg/L,42%.深圳湾和伶仃洋东部沿岸中现存浮游植物颗粒有机物(PPOM):Chl a比率分别约为92,54g/g,由此估算的PPOM质量浓度分别为0.8,0.2mg/L左右.依据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累计海源POM估算的POM滞留时间在深圳湾中为1~5d,而在伶仃洋东部沿岸中约为10d.研究期间伶仃洋东部沿岸POM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从1.7mg/L上升至2.0mg/L;深圳湾POM质量浓度在2000~2005年呈上升趋势,从3.0mg/L上升至5.5mg/L,在2006~2011年则呈下降趋势,从5.4mg/L下降至3.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时空分布 来源 滞留时间 沿岸水 深圳湾 伶仃洋
下载PDF
云贵高原湖泊颗粒有机物稳定氮同位素的季节和剖面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静 吴丰昌 +4 位作者 黎文 王立英 郭建阳 傅平青 张润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1-578,共8页
以贵州省两个高原湖泊(红枫湖和百花湖)为例,利用颗粒态有机物稳定氮同位素比值(δ15NPOM)的季节及水体剖面变化反映揭示了湖泊氮源变换以及内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为研究湖泊系统氮的循环转化提供有用信息.结果发现:红枫湖表层颗粒态有... 以贵州省两个高原湖泊(红枫湖和百花湖)为例,利用颗粒态有机物稳定氮同位素比值(δ15NPOM)的季节及水体剖面变化反映揭示了湖泊氮源变换以及内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为研究湖泊系统氮的循环转化提供有用信息.结果发现:红枫湖表层颗粒态有机物的δ15N变化范围是3.7‰-14.9‰;百花湖表层颗粒态有机物的δ15N变化范围为1.3‰-8.7‰.红枫湖在冬季(2月)和夏末秋初(9月)出现高值;百花湖则在冬季(2月)出现最低值,夏末秋初(9月)出现高值.红枫湖δ15NPOM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恰好与无机氮源的δ15N值的变化规律一致,冬季高δ15NPOM值的原因是其枯水期受工业废水中富含15N的无机氮源的影响,而春季低δ15NPOM值的原因则是受内源硝化作用产生的富含14N的无机氮源的影响.百花湖冬季δ15NPOM值低的原因是受生活污水中具有较低δ15N值的有机颗粒的影响.同时,湖泊水体剖面δ15NPOM和C/N比值相结合可以示踪湖泊系统内部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稳定氮同位素 C/N 百花湖 红枫湖
下载PDF
氮氧化物在夜间颗粒有机物生成中的作用
19
作者 宫照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192,共1页
颗粒有机物大约占对流层大气中细颗粒物(亚微米颗粒物)总质量的20%,目前认为其大部分来源于挥发性分子的氧化过程.这些颗粒物在诸多大气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亟需更深入地了解其复杂组分和化学性质.近期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颗粒有机物大约占对流层大气中细颗粒物(亚微米颗粒物)总质量的20%,目前认为其大部分来源于挥发性分子的氧化过程.这些颗粒物在诸多大气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亟需更深入地了解其复杂组分和化学性质.近期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中,直接观测到了颗粒物中有机氮化合物在夜间的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氮氧化物 亚微米颗粒 有机氮化合物 对流层大气 颗粒 大气过程
下载PDF
城乡混合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颗粒的微米化处理研究
20
作者 杨林 姜婷 钟钦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9期9-12,共4页
城乡混合垃圾具有量大且杂、含水率高、生物转化利用率高等特性,好氧发酵能够有效地实现多源副产物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收集城乡混合垃圾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产生的渗滤液,分别用滤纸和陶瓷膜过滤来调控有机物颗粒粒径,进行对比试验,采用... 城乡混合垃圾具有量大且杂、含水率高、生物转化利用率高等特性,好氧发酵能够有效地实现多源副产物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收集城乡混合垃圾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产生的渗滤液,分别用滤纸和陶瓷膜过滤来调控有机物颗粒粒径,进行对比试验,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分析渗滤液中有机物颗粒分布和团聚情况,设计陶瓷膜过滤设备,构建城乡混合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颗粒的微米化处理技术,并提出陶瓷膜过滤设备的通量恢复手段,为生产液体肥料和滴灌施肥做好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混合垃圾 渗滤液 有机物颗粒 微米化处理 陶瓷膜 通量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