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重霾污染过程颗粒物酸度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1
作者 王爽 王恒阳 +2 位作者 程萌田 刘子锐 王跃思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基于北京秋冬季重霾污染时期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和气态前体物的小时观测数据,通过ISORROPIA II模型模拟颗粒物酸度,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颗粒物酸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7~2019年秋冬季,北京3次重霾污染事件颗粒物pH的平均值分别... 基于北京秋冬季重霾污染时期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和气态前体物的小时观测数据,通过ISORROPIA II模型模拟颗粒物酸度,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颗粒物酸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7~2019年秋冬季,北京3次重霾污染事件颗粒物pH的平均值分别为4.52±0.52、5.19±0.28和5.03±0.79;从清洁阶段到中度污染阶段和从中度污染阶段到重度污染阶段,颗粒物pH平均值分别下降0.72~1.07和0.3~1.03,即随着污染的加重,颗粒物pH呈现下降趋势;颗粒物pH对化学组分变化的响应不同,主要受TNHx[总铵(气态氨+颗粒态铵盐)]和SO_(4)^(2−)影响,受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有限;颗粒物pH对TNHx的敏感性依次高于SO_(4)^(2−)高于NO_(3)^(−),且高的TNHx水平会降低颗粒物pH对SO_(4)^(2−)(TNHx>47μg/m^(3))和NO_(3)^(−)(TNHx>30~40μg/m^(3))的敏感性;北京重霾污染时期,大气处于富氨状态,抬升颗粒物pH至4以上;在重霾污染事件中,颗粒物pH及变化的幅度与总铵水平和颗粒物pH对SO_(4)^(2−)、NO_(3)^(−)的敏感性有关,这为厘清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RROPIA Ⅱ模型 颗粒物酸度 水溶性离子 氨气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酸度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祥 赵敏 张念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6期101-102,共2页
本文将综述大气颗粒物酸度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分析测定方法以及去除干扰的方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酸度 影响因素 酸度测定方法 溶蚀器
下载PDF
微生物对航空煤油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崔艳雨 陈世一 杜金杰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22-25,共4页
微生物活动会造成航空煤油变质、过滤器阻塞、设备腐蚀、仪表失灵等严重后果,影响航空安全。将采集的污染航空煤油试样,与纯净油品在实验室进行富集培养,研究了微生物油品污染前后的密度、粘度、总酸值、固体颗粒、冰点等指标的变化情... 微生物活动会造成航空煤油变质、过滤器阻塞、设备腐蚀、仪表失灵等严重后果,影响航空安全。将采集的污染航空煤油试样,与纯净油品在实验室进行富集培养,研究了微生物油品污染前后的密度、粘度、总酸值、固体颗粒、冰点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指出了现有航空油料管理规定在微生物检测方面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增加部分检测指标的建议,以尽早发现微生物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航空煤油 理化指标 酸度与固体颗粒物实验 腐蚀
下载PDF
“大气十条”实施期间南京市PM_(2.5)化学组成与来源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培林 郭蓉 王勤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深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对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的影响,基于“大气十条”实施期间南京市主城区(草场门)PM_(2.5)的化学组分监测资料,研究了PM_(2.5)主要组分的浓度和占比、富集因子和酸度等变化特征,... 为深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对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的影响,基于“大气十条”实施期间南京市主城区(草场门)PM_(2.5)的化学组分监测资料,研究了PM_(2.5)主要组分的浓度和占比、富集因子和酸度等变化特征,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了PM_(2.5)的来源解析.结果发现,“大气十条”实施期间,南京市PM_(2.5)中硫酸根(SO_(4)^(2-))的占比总体下降,但硝酸根(NO_(3)^(-))和铵根(NH_(4)^(+))的占比均明显上升,两者的占比从2014年的25.58%上升到2017年的37.15%;碳组分(OC和EC)的浓度在“大气十条”早期出现大幅下降,但后期的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中,有机碳(OC),特别是二次有机碳(SOC)的占比不降反升;PM_(2.5)酸性显著减弱,阴阳离子的摩尔当量比值(CE/AE)从2014年的0.83上升到2017年的1.13;燃煤、冶金和石化等污染源排放对PM_(2.5)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机动车的贡献率快速上升,从2014年的8.78%增长到2017年的13.92%;扬尘的贡献波动较大,其中,土壤扬尘的贡献率呈现上升态势.结果表明,“大气十条”实施期间,燃煤和工业等污染源的PM_(2.5)直接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二次气溶胶的贡献日益突出,大力开展NO_(x)、 NH_(3)和VOCs等前体物的减排是未来PM_(2.5)控制的重点.另外,颗粒物碱性化和大气氧化性增强对于PM_(2.5)污染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源解析 颗粒物酸度 富集因子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APPCA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