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物溶解作用下颗粒粗糙度对多孔岩石渗透率和电导率的影响
1
作者 张雨田 张佳欣 +3 位作者 李波 罗瑀峰 凌博闻 王晓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29-3240,共12页
矿物溶解过程广泛地存在于地下储层中.溶解作用的发生会在岩石内部产生新的流动通道,使地下储层的孔隙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多孔岩石的物性参数,例如渗透率和电导率.为了定量研究多孔介质的颗粒粗糙度、渗透率和电导率在溶解作用下的关系... 矿物溶解过程广泛地存在于地下储层中.溶解作用的发生会在岩石内部产生新的流动通道,使地下储层的孔隙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多孔岩石的物性参数,例如渗透率和电导率.为了定量研究多孔介质的颗粒粗糙度、渗透率和电导率在溶解作用下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线性布尔模型和四参数随机生成法(QSGS)对不同颗粒粗糙度的多孔介质进行建模.之后,采用双分布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岩石孔隙的溶解和渗透率演化过程.常见的溶解模式有均匀溶解、面溶解和虫洞溶解,主要受Péclet数(Pe)和Damkohler数(Da)这两个无量纲数控制.通过改变Pe数和Da数,我们相应地重现了不同的溶解模式.为了对岩石电导率进行数值计算,我们采用基于最小自由能的有限元法获得多孔介质的电场,然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岩石的有效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有相同晶粒粗糙度的多孔介质,在不同溶解模式下,渗透率和电导率产生不同的变化规律.虫洞溶解模式下,渗透率和电导率变化最大;而面溶解模式下,变化最小.在相同的Pe和Da下,粗糙颗粒模型的渗透率和电导率变化显著高于光滑颗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溶解 颗粒粗糙度 渗透率 电导率
下载PDF
砂土颗粒粗糙度对剪切波速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瑜 夏唐代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5-290,共6页
将福建标准砂、杭州黄砂和人工石英砂制备成6个砂样,每个砂样只由一种粒径的砂颗粒组成,从每个砂样中选取一定数量的颗粒进行电镜扫描并分析砂样的颗粒平均粗糙度,用弯曲元测试仪测试各砂样在不同孔隙比下的剪切波速(Vs)。对比分析说明... 将福建标准砂、杭州黄砂和人工石英砂制备成6个砂样,每个砂样只由一种粒径的砂颗粒组成,从每个砂样中选取一定数量的颗粒进行电镜扫描并分析砂样的颗粒平均粗糙度,用弯曲元测试仪测试各砂样在不同孔隙比下的剪切波速(Vs)。对比分析说明颗粒粗糙度对Vs的影响显著,Vs随着颗粒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引入粗糙度修正系数,在散粒体介质细观组构与本构关系、弹性粗糙颗粒接触等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砂土Vs计算公式。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得到了浅层砂土的粗糙度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粗糙度修正系数随应力大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粗糙度 电镜扫描 粗糙度修正系数 应力状态系数
下载PDF
基于光干涉法的砂颗粒表面粗糙度量化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婷 黎伟 刘晓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70-178,共9页
研究表明表面粗糙度对颗粒材料排列、剪切和压缩特性都有一定影响,而目前对颗粒表面粗糙度量化描述的研究仍较缺乏。本文以商用玻璃珠(GB)和莱顿巴泽德砂(LBS)这两种不同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干涉法获取颗粒表面结构,使用平均粗糙度S... 研究表明表面粗糙度对颗粒材料排列、剪切和压缩特性都有一定影响,而目前对颗粒表面粗糙度量化描述的研究仍较缺乏。本文以商用玻璃珠(GB)和莱顿巴泽德砂(LBS)这两种不同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干涉法获取颗粒表面结构,使用平均粗糙度S_(a)和均方根粗糙度S_(q)两个参数描述颗粒表面粗糙度,系统研究了取样尺寸和颗粒尺寸对粗糙度量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半对数坐标中,GB颗粒表面粗糙度均随取样尺寸增加呈近似线性增长,颗粒尺寸越小,增长速率越大;粒径较小LBS颗粒表面粗糙度与取样尺寸的关系和玻璃珠相似,而较大粒径LBS颗粒表面粗糙度先随取样尺寸增加而迅速增大,之后增长速率明显降低。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较大粒径LBS颗粒表面粗糙度较低,其粒间表面粗糙度差异程度也较低,韦伯函数可以有效描述不同粒径LBS颗粒表面粗糙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表面粗糙度 光学干涉 取样尺寸 颗粒尺寸 韦伯分布
下载PDF
考虑颗粒旋转的颗粒动力学模拟提升管气固两相流动特性 被引量:6
4
作者 郝振华 陈巨辉 +3 位作者 白颖华 王帅 徐鹏飞 陆慧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6-782,共7页
流化床内颗粒旋转会影响颗粒相的流动特性,目前在流化床数值模拟中普遍采用的颗粒动力学模型却没有考虑颗粒的旋转效应。今运用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欧拉-欧拉气固多相流模型,考虑颗粒旋转流动对颗粒碰撞能量交换和耗散的影响,提出了考... 流化床内颗粒旋转会影响颗粒相的流动特性,目前在流化床数值模拟中普遍采用的颗粒动力学模型却没有考虑颗粒的旋转效应。今运用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欧拉-欧拉气固多相流模型,考虑颗粒旋转流动对颗粒碰撞能量交换和耗散的影响,提出了考虑颗粒旋转效应的颗粒动力学模型以及颗粒相守恒方程,数值模拟提升管内气体颗粒两相流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提升管内中心区域为低浓度-高速的颗粒上升流动、壁面区域为高浓度-低速的颗粒下降流动。分析了颗粒粗糙度系数对颗粒相能量耗散、颗粒平动温度和黏度的影响。随着颗粒粗糙度系数的增加,颗粒碰撞能量耗散先逐渐增加后减小。颗粒平动温度和黏度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表明颗粒旋转产生摩擦将导致颗粒旋转脉动能量的改变,影响提升管内气体-颗粒两相宏观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旋转 颗粒动力学 颗粒粗糙度系数 数值模拟 提升管
下载PDF
Surface properties of encapsulating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regulate the main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lipid bilayers: A simulation study 被引量:3
5
作者 Xubo Lin Ning G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195-1204,共10页
The main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a lipid membrane, which is vital for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controllable drug release, can be regulated by encapsulating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into the membran... The main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a lipid membrane, which is vital for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controllable drug release, can be regulated by encapsulating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into the membrane. However, the ex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encapsulating nanoparticles and the main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a lipid membrane is far from clear. In the present work we performed coarse-graine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o meet this end. The results show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nanoparticles and the density of surface-modifying molecules on the nanoparticl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ulation. Increas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nanoparticles increases the main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lipid membrane, whereas it can be decreased in a nonlinear way via increasing the density of surface-modifying molecules on the nanoparticles. The results may provide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recent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s of nanoparticles in controllable drug release by regulating the main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lipid ves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id bilayer phase transition NANOPARTICLE surface roughness density surface molecul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