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对过敏性哮喘诊断价值的探讨
1
作者 王春亭 姚秀云 +3 位作者 郭秀濂 高鲁芳 车芝香 蒲淑英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0年第1期34-35,90-91,共4页
作者应用粉螨尘的人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M)对119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检测,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HBDT—M的阳性率为44.54%,与正常人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人嗜碱细胞的释放能力与Ⅰ型变态反应密切相关,其释放能力增高... 作者应用粉螨尘的人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M)对119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检测,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HBDT—M的阳性率为44.54%,与正常人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人嗜碱细胞的释放能力与Ⅰ型变态反应密切相关,其释放能力增高者易患速发型过敏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 人嗜碱细胞释放能力 Ⅰ型变态反应
下载PDF
PFC3D颗粒流模拟纳米黏土改良黄土三轴试验
2
作者 张子萱 曹宝花 +5 位作者 韩泽敏 许江波 程芳卉 陈绍华 侯鑫敏 詹皓辰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3期365-373,共9页
基于PFC3D软件研究不同纳米材料、掺量、围压、干密度对改良黄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改良黄土宏细观之间的参数关系,通过建立改良黄土数值模型、三轴试验,获得了改良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室内试验的结果相比较,通... 基于PFC3D软件研究不同纳米材料、掺量、围压、干密度对改良黄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改良黄土宏细观之间的参数关系,通过建立改良黄土数值模型、三轴试验,获得了改良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室内试验的结果相比较,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三轴试验,得出的改良黄土抗剪强度指标基本吻合。试验结果表明:(1)围压一定时,改良黄土试样偏应力随纳米黏土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改良黄土的应力与应变正相关,不同围压时,表现为软化型和强硬化型;(2)当凹凸棒土掺量小于2%时,数值模拟得到的抗剪强度总体小于室内试验得到的抗剪强度,材料大于2%时则相反;(3)纳米蒙脱土改良黄土数值试样材料掺量小于等于4%时,数值模拟得到的抗剪强度大于室内试验的抗剪强度,大于4%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纳米蒙脱土 改良黄土 三轴试验 PFC3D颗粒流模拟试验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3
作者 吴丽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67-0070,共4页
分析梅毒临床检验工作中,分别实施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两种不同检验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西南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纳入的已确诊为梅毒的69例病例资料分析,分别安排TPPA、TR... 分析梅毒临床检验工作中,分别实施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两种不同检验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西南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纳入的已确诊为梅毒的69例病例资料分析,分别安排TPPA、TRUST两种不同检验技术,对检验结果比较。结果 TPPA检测准确率高于TRUST组,漏诊和误诊率低于TRUST组;TPPA组对早期、1期梅毒检出率高于TRUST组P<0.05;两组2期、3期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PPA组检验时间短于TRUST组,检验成本高于TRUST组(P<0.05)。结论 梅毒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具体检验技术的选择,在TPPA与TRUST两种不同技术检验效果比较,结果表明了TPPA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可以提高对梅毒诊断准确率,尤其是对隐性梅毒和1期梅毒检出率较高,而且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出检验结果。但是,此项检验技术耗费的成本较高,临床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检验技术,一般临床将TRUST作为梅毒初筛技术,可以减少成本时完成大批量的样本筛查,再对可疑样本安排TPPA检验技术进一步确定,从而使梅毒临床诊断准确率得到保证,预防发生误诊或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梅毒检验 价值
下载PDF
基于Origin的土工颗粒分析试验数据处理
4
作者 张雪锋 李忠 +1 位作者 陈诚 徐梓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2-45,54,共5页
分析了基于Origin软件处理颗粒、分析试验数据的原理,并以开封某地粉沙土颗粒分析试验结果为基础数据,探讨了其数据分析处理的步骤。最后,通过与Excel、AutoCAD软件绘制颗粒级配曲线的方法相比,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 土工颗粒分析试验 数据处理 ORIGIN 颗粒级配曲线 Level Crossing APP 对比验证
下载PDF
钙质粗粒料颗粒强度和压缩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尹福顺 李飒 刘鑫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0-1129,1152,共11页
目前对钙质土压缩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质细砂,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钙质粗粒料,因此对钙质粗粒料压缩特性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颗粒强度测定仪和全自动大型固结仪对钙质土进行了单颗粒破碎试验和一维压缩试验,研究了颗粒粒径... 目前对钙质土压缩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质细砂,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钙质粗粒料,因此对钙质粗粒料压缩特性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颗粒强度测定仪和全自动大型固结仪对钙质土进行了单颗粒破碎试验和一维压缩试验,研究了颗粒粒径和相对密度对钙质粗粒料的颗粒强度和压缩特性的影响。单颗粒试验结果表明,钙质砂单颗粒的特征应力随着颗粒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单颗粒的破碎强度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可利用单颗粒的特征应力进行标准化,且服从Weibull分布。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粒径试样破碎后的分形维数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试样的Hardin破碎率与塑性功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单一粒径试样的屈服应力与单颗粒的特征应力存在近似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土 颗粒破碎试验 一维压缩试验 颗粒粒径 相对密度
下载PDF
胶体金法与颗粒凝集试验在梅毒螺旋体抗体、甲苯胺红抗体检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芳媛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8期19-2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胶体金法与颗粒凝集试验在梅毒螺旋抗体、甲苯胺红抗体检测中的效能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因疑似梅毒在武警贵州总队医院接受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血液、脑脊液VDRL及FTA-ABS检验均阳性为金标准阳性,... 目的对比分析胶体金法与颗粒凝集试验在梅毒螺旋抗体、甲苯胺红抗体检测中的效能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因疑似梅毒在武警贵州总队医院接受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血液、脑脊液VDRL及FTA-ABS检验均阳性为金标准阳性,采用盲法审定胶体金法、颗粒凝集试验以及甲苯胺红检测对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效能,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以患者血液、脑脊液VDRL及FTA-ABS检验均阳性为金标准阳性,100例疑似梅毒患者中83例为阳性,17例为阴性;胶体金法检测阳性者81例,阴性19例;颗粒凝集试验检测阳性83例,阴性17例;甲苯胺红阳性53例,阴性47例。胶体金法诊断准确率94.00%,灵敏度95.18%,特异度88.24%,漏诊率4.82%,误诊率11.76%;颗粒凝集试验诊断准确率94.00%,灵敏度96.39%,特异度82.35%,漏诊率3.61%,误诊率17.65%;甲苯胺红诊断准确率56.00%,灵敏度55.42%,特异度58.82%,漏诊率44.58%,误诊率41.18%。分别绘制胶体金法、颗粒凝集试验以及甲苯胺红检测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ROC曲线,计算其AUC分别为0.907(P<0.001)、0.894(P<0.001)和0.571(P=0.356)。结论胶体金法、颗粒凝集试验以及甲苯胺红检测对梅毒螺旋体抗体都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但胶体金法和颗粒凝集试验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甲苯胺红检测,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中梅毒患者的鉴别诊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金法 颗粒凝集试验 甲苯胺红检验 梅毒螺旋体抗体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颜娟娟 邹富梅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3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究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中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梅毒感染患者,均接受GICA、ELISA、TPPA检查。以TPP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GICA、EL... 目的探究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中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梅毒感染患者,均接受GICA、ELISA、TPPA检查。以TPP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GICA、ELISA检查结果;分析GICA、ELISA诊断价值,并计算一致性进行;另对比GICA、ELISA检测满意度。结果相比于ELISA检测,GICA检测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P<0.05)。一致性检验,GICA诊断一致性尚可(kappa值=0.771,P=0.000),ELISA诊断一致性不佳(kappa值=0.385,P=0.000)。相比于ELISA检测,GICA检测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GICA与ELISA均可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中进行检测,但GICA检测应用价值更高,一致性较强,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可将其作为首选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筛查梅毒阳性病例的研究
8
作者 何姗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125-128,共4页
目的:研究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在梅毒阳性病例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郧阳区人民医... 目的:研究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在梅毒阳性病例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郧阳区人民医院进行梅毒阳性筛查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分别给予CLIA、TPPA,观察检测结果,并以TPP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LIA在梅毒阳性病例筛查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同时,将CLIA不同S/CO值时的检测结果与TPPA结果对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CLIA诊断梅毒阳性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经统计发现,132例患者中,CLIA发现阳性68例,TPPA发现阳性62例。以TPPA结果为金标准,CLIA筛查梅毒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55%、85.71%、89.39%。当CLIA S/CO值为1.0~5.0时,CLIA阳性11例,TPPA阳性7例,二者的符合率为63.64%;当CLIA S/CO值为>5.0~10.0时,CLIA阳性15例,TPPA阳性13例,二者的符合率为86.67%;当CLIA S/CO值为>10.0~20.0时,CLIA阳性34例,TPPA阳性34例,二者的符合率为100.00%;当CLIA S/CO值>20.0时,CLIA阳性8例,TPPA阳性8例,二者的符合率为100.00%。通过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当CLIA S/CO值为2.50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99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13%、93.22%。结论:CLIA在梅毒阳性病例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且当CLIA S/CO值>10.0时,与TPPA结果的符合率为100.00%。若CLIA筛查为阳性,建议同时行TPPA,以进一步提高梅毒阳性病例筛查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阳性 筛查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密度计法颗粒分析试验的搅拌装置
9
《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 2023年第5期51-51,共1页
本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密度计法颗粒分析试验的搅拌装置,包括量筒、搅拌支架、搅拌控制装置和运动支架,搅拌支架为一对对应设置在底座上的竖向轴,竖向轴上设有上下移动的滑块,搅拌控制装置包括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一对竖向轴之间的链... 本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密度计法颗粒分析试验的搅拌装置,包括量筒、搅拌支架、搅拌控制装置和运动支架,搅拌支架为一对对应设置在底座上的竖向轴,竖向轴上设有上下移动的滑块,搅拌控制装置包括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一对竖向轴之间的链条电机、通过链盘与链条电机连接的链条、与链条电机连接的搅拌控制器,链条与滑块连接;滑块连接运动支架的底端;运动支架的上端连接量筒内的搅拌轴的上部。本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对搅拌次数及搅拌效果能更好的控制;克服了传统试验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不能很好的定量标准化操作等缺点,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适用于土工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分析试验 搅拌装置 密度计法 限位块 标准化操作 搅拌效果 搅拌轴 链条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级配特征对颗粒柱坍塌的流动性影响研究
10
作者 杨斌 程利坡 +1 位作者 王剑峰 龚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750,共14页
为了研究不同级配特征对颗粒柱坍塌流动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标准差描述级配曲线,构建不同级配特征试样以开展颗粒柱坍塌离散元数值试验,分析了不同级配特征颗粒柱的迁移率和归一化堆积高度,并着重从平均配位数和能量的角度阐明了颗粒柱具... 为了研究不同级配特征对颗粒柱坍塌流动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标准差描述级配曲线,构建不同级配特征试样以开展颗粒柱坍塌离散元数值试验,分析了不同级配特征颗粒柱的迁移率和归一化堆积高度,并着重从平均配位数和能量的角度阐明了颗粒柱具有高流动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当纵横比小于临界纵横比时,颗粒柱坍塌的方式以滑动为主;反之,以倾倒为主;当标准差小于0.2时,颗粒柱的迁移率和归一化堆积高度逐渐减小。矮柱工况下归一化耗散能随标准差增加而增加;而当纵横比小于1.0时,平均配位数随标准差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标准差增大,颗粒柱坍塌过程中耗散能降低,而平均配位数随之增加,阐明了流动性随之增加的细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柱坍塌试验 级配特征 离散元法 流动性
下载PDF
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的条件控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岑新孟 杜建明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0-121,共2页
本文根据文献报道的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的原有方法,结合实践体会,提出有关的实验规程和实验条件控制方法。
关键词 嗜碱细胞 颗粒试验 条件控制
原文传递
石膏颗粒接触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健 张津 王强强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2,共6页
利用岩石双轴流变试验仪,研究了石膏试件在单轴压缩和颗粒接触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圆柱单轴压缩试件破坏模式为均匀受力下的一次性剪切破坏,球形颗粒接触试件破坏模式为应力集中下的颗粒破碎多次破坏;在利用离散元模... 利用岩石双轴流变试验仪,研究了石膏试件在单轴压缩和颗粒接触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圆柱单轴压缩试件破坏模式为均匀受力下的一次性剪切破坏,球形颗粒接触试件破坏模式为应力集中下的颗粒破碎多次破坏;在利用离散元模型进行模拟时,同种材料单轴压缩试验的细观参数与颗粒接触试验的细观参数相差较大,不同的受力情况需要分别进行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颗粒接触试验 破坏模式 离散元
下载PDF
颗粒分析试验方法的论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治朋 张宇亭 +1 位作者 马希磊 何斌 《水道港口》 2012年第6期540-543,共4页
文章介绍了颗粒分析试验的2种方法,非规范法(常用方法)和规范法。阐述了密度计法的原理及其局限性,讨论了2种试验方法各自所用公式的适用性。通过试验,得出了2种方法的差别,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同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2种试验方法所得... 文章介绍了颗粒分析试验的2种方法,非规范法(常用方法)和规范法。阐述了密度计法的原理及其局限性,讨论了2种试验方法各自所用公式的适用性。通过试验,得出了2种方法的差别,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同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2种试验方法所得粘粒含量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分析试验 经验法 规范 密度计法 试验 粘粒
下载PDF
焉耆盆地土壤颗粒分析试验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金龙 靳孟贵 欧阳正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4,共5页
土壤的颗粒组成是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质,是计算与测定土壤其他特征参数的基础。细粒土壤的颗粒组成多利用密度计法来测定,试验耗时较长。对研究区335个土样利用密度计法测定其颗粒组成的结果发现:密度计的读数时刻t和该时刻对应的悬浮... 土壤的颗粒组成是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质,是计算与测定土壤其他特征参数的基础。细粒土壤的颗粒组成多利用密度计法来测定,试验耗时较长。对研究区335个土样利用密度计法测定其颗粒组成的结果发现:密度计的读数时刻t和该时刻对应的悬浮液中最大颗粒粒径d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99),两者关系曲线的拟合公式(5)为:t=43.956d-2.068(R2=0.997)。利用公式求得dpc=2μm(粉粒与黏粒界限值)所对应的时间tpc=10.5 h;而对土样中各粒度组分质量分数的分析发现,砂粒和粉粒质量分数(ws,wp)之间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2),两者关系曲线的拟合公式(6)为:wp=86.6-0.929ws(R2=0.945)。利用上述结果,对密度计法的测定时间进行了压缩,利用式(5)的计算结果将试验时间缩短至10.5 h(简捷法),而利用式(6)则缩短至0.5 h(公式法),与常规法所需24 h相比,简捷法与公式法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常规法的2.3倍与48倍。公式(5),(6)同时也存在条件限制及自身不足,使用时应谨慎。希望能将简捷法推广至其他试验条件或其他土壤采集区,而公式法则能为研究区以后的土壤颗粒分析与第四系地层成因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分析试验 粒组含量关系 焉耆盆地
下载PDF
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对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管文辉 严小平 +3 位作者 朱银霞 魏庆 吴小刚 赵辨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8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中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HIV1/2-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以及Abbot HI...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中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HIV1/2-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以及Abbot HIV胶体硒快速试验(Determine HIV-1/2),同时检测性病门诊保存的96份梅毒血清及96份健康对照者血清。结果96份梅毒血清中有32份HIV1/2-PA结果被干扰而无法判读(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同时凝集),其他64份血清HIV1/2-PA结果为阴性。将96份梅毒血清按滴度分成11组,观察到随着RPR滴度的升高,HIV1/2-PA结果出现干扰现象的频率也升高。RPR滴度>1∶8的标本出现此现象的比例与≤1∶8的标本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05)。对9例出现HIV1/2-PA结果干扰的梅毒患者进行随访,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6个月,用HIV1/2-PA测试其血清,原结果中的干扰现象消失。比较这9例患者治疗前后RPR和TPPA滴度的变化发现,RPR的滴度均下降至≤1∶8,而TPPA的滴度则有4例升高,有4例未变化。5份RPR阳性、滴度均<1∶8。TPPA阴性标本,在HIV1/2-PA试验中未出现结果被干扰现象。结论高滴度(>1∶8)的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是HIV1/2-PA出现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同时凝集这一干扰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 艾滋病病毒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下载PDF
梅毒患者血清对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符克英 钟娜 +1 位作者 张丽芬 蔡俊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07-508,共2页
目的了解梅毒患者血清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的影响。方法收集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剂(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剂(TPPA)确认为梅毒的患者血清225份和性病门诊非梅毒人群血清95份,同时用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 目的了解梅毒患者血清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的影响。方法收集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剂(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剂(TPPA)确认为梅毒的患者血清225份和性病门诊非梅毒人群血清95份,同时用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剂(PA)和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ELISA)筛查其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第1次检测的225份梅毒患者血清中,37份HIV1/2-PA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都凝集;10份HIV1/2-PA非致敏颗粒凝集,致敏颗粒孔未凝集;5份致敏颗粒凝集,呈弱阳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它173份血清HIV1/2-PA检测结果都为阴性。对52份标本进行第2次复检,5份第1次检测致敏颗粒凝集的标本结果均为阴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他标本检测结果与第1次一致。两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照组95份标本HIV1/2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梅毒患者血清用PA法检测HIV抗体时有干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艾滋病病毒抗体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下载PDF
梅毒患者血清对HIV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奚兵 汤敏 苏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3-915,967,共4页
目的了解梅毒患者血清对HIV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HIV 1/2-PA)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对性病门诊359例已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为梅毒的患者血清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并用HIV 1/2-PA,HIV抗体胶体硒快速试... 目的了解梅毒患者血清对HIV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HIV 1/2-PA)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对性病门诊359例已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为梅毒的患者血清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并用HIV 1/2-PA,HIV抗体胶体硒快速试验(Determine HIV-1/2)进行HIV抗体的筛查检测。结果 359份梅毒血清中,118份HIV1/2-PA试验结果被干扰而无法判读,其中男81/221例(36.65%),女37/138例(26.81%);1 606份非梅毒患者的血清HIV抗体检测均未出现干扰现象;TRUST不同滴度中均出现干扰现象,分别为:(-)为5/101例(4.95%),(+)为4/30例(13.33%),1∶2为4/29例(13.79%),1∶4为6/28例(21.43%),1∶8为9/21例(42.86%),1∶16为17/29例(58.62%),1∶32为22/41例(53.66%),1∶64为31/49例(63.27%),1∶128为16/25例(64.00%),1∶256为4/6例(66.67%);重吸收实验后仍有部分干扰64/118例(54.24%)。结论 HIV1/2-PA检测梅毒患者血清HIV抗体时有明显干扰现象;干扰现象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梅毒血清反应素滴度与干扰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推断干扰现象可能为梅毒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与包被了E.Coli胞壁类脂成分的HIV1/2-PA对照粒子发生凝集。重吸收实验尚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HIV抗体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下载PDF
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干血斑HIV-1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乔恩发 彭霞 +1 位作者 刘淮 李洪 《皮肤病与性病》 201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建立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滤纸片干血斑HIV-1抗体的方法,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集某吸毒哨点106份全血样本,制成滤纸片干血斑样本和血清样本;摸索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中抗原明胶颗粒最佳稀释倍比;比较微量明胶颗粒凝集... 目的建立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滤纸片干血斑HIV-1抗体的方法,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集某吸毒哨点106份全血样本,制成滤纸片干血斑样本和血清样本;摸索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中抗原明胶颗粒最佳稀释倍比;比较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滤纸片干血斑和ELISA检测血清HIV-1抗体的结果。结果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滤纸片干血斑HIV-1抗体的结果与ELISA检测血清HIV-1抗体的结果一致。结论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滤纸片干血斑HIV-1抗体的方法,可信度较高、操作简便成本低,为大规模开展HIV-1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另一种良好的实验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滤纸片干血斑 HIV-1 评价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洪清 梁梅芳 +2 位作者 梁丽霞 苏晓梅 伍肇欣 《大医生》 2021年第11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梅毒检测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血清学检测的800例疑似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TPPA联合EL...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梅毒检测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血清学检测的800例疑似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TPPA联合ELISA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效能。结果经临床检测结果显示,梅毒患者(梅毒组)499例,非梅毒者(非梅毒组)301例;ELISA检测梅毒患者457例,非梅毒者343例,其中真阳性439例,真阴性283例;TPPA检测梅毒患者492例,非梅毒者308例,其中真阳性452例,真阴性261例;ELISA联合TPPA检测梅毒患者482例,非梅毒者318例,其中真阳性476例,真阴性295例;ELISA联合TPPA检测梅毒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ELISA、TPPA单独检测,阳性预测值高于TPPA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ELISA操作简单、快捷,适用于大量疑似梅毒筛查,联合TPPA检测方法能提高诊断效能,更好地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加载速率对白云岩力学特性影响的颗粒流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汉香 高克凡 邓叶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10182-10189,共8页
青川县东河口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的一处典型深层岩质滑坡,体积约1500×10^4 m^3。地震过后,针对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展开了不少研究,但在考虑组成该滑坡体材料的力学参数时,均尚未考虑到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导致研究... 青川县东河口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的一处典型深层岩质滑坡,体积约1500×10^4 m^3。地震过后,针对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展开了不少研究,但在考虑组成该滑坡体材料的力学参数时,均尚未考虑到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导致研究结果与实际有出入。为了获得滑坡岩体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力学行为,同时借助于颗粒流程序在模拟岩体微细观损伤演化过程上的优势,首先对从滑坡现场取得的白云岩试样开展了室内常规单轴压缩试验,以试验结果作为拟合依据确定了白云岩试样的颗粒流程序数值模型以及细观参数,进而开展了白云岩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力学特性、宏观破裂形态、裂隙扩展规律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0.5 m/s和1 m/s的较高速率加载时,白云岩力学性能出现“伪增强”现象,岩体表现为延性破坏,最终的破坏形态为粉碎状。当加载速率小于等于0.05 m/s时,岩体表现为脆性破坏,破坏形态较为完整,主要在端部发生局部剪切破坏,裂纹并未在整个岩样内发育,并且,高加载速率下破坏时的裂隙总数明显多于低加载速率下的裂隙总数,在峰值强度后微裂隙的产生速率明显较大。尽管只是对组成该滑坡的其中一类岩体开展了研究,暂无法用于准确解释该滑坡的地震诱发机制,但研究结果预示了在实际地震过程中,由于加载速率时刻在变化,岩体在高、低加载速率交替变化的荷载作用下将变得更加破碎,从而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颗粒流程序数值试验 加载速率 力学特性 破坏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