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崇新 吕波 +2 位作者 王跃 庞健 郝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8期1793-1795,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合并髋臼缺损并首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行生物型髋臼... 目的探讨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合并髋臼缺损并首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治疗,对照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植入术治疗,比较术前以及术后1年两组Ⅰ、Ⅱ、Ⅲ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采取髋关节X线复查,通过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有无出现透亮带以及移植骨的连续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行髋臼周围的骨密度(BMD)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各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6、12月两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生物型髋臼假体植骨术后1年复查X线可见髋臼周围无出现透亮带,植骨愈合满意,联合治疗术后1年复查X线显示骨小梁连续,无出现透亮带。结论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有效重建假体,使髋臼假体的覆盖率得到提高,能够帮助稳定假体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缺损 生物型髋臼假体 颗粒骨植骨 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颗粒骨植骨在椎弓根钉翻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庄全魁 孟晓林 +4 位作者 时合同 艾继超 芮清伟 吴刚强 陈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00-400,i0001,共2页
关键词 椎弓根钉内固定 翻修手术 颗粒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内固定失败 术中 脊柱外科 技术失误 螺钉松动 颗粒骨植骨 椎弓根钉翻修术
下载PDF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合并颗粒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囊肿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洪 邹海兵 +1 位作者 张磊 刘波 《骨科》 CAS 2016年第1期60-62,共3页
骨囊肿是常见的骨组织良性瘤样病变之一,好发于股骨及肱骨上端,股骨颈骨囊肿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青壮年的股骨颈骨囊肿病变区骨质缺损较多,皮质边缘菲薄,治疗上存在特殊性。我科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合并颗粒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囊肿1例... 骨囊肿是常见的骨组织良性瘤样病变之一,好发于股骨及肱骨上端,股骨颈骨囊肿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青壮年的股骨颈骨囊肿病变区骨质缺损较多,皮质边缘菲薄,治疗上存在特殊性。我科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合并颗粒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囊肿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右髋部间断疼痛2年加重2周"入院,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间歇性疼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平时不伴活动障碍,无跛行,无关节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骨植骨 旋髂深血管 囊肿 上端 髋部 颗粒松质 瘤样病变 间歇性疼痛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洪坤 隋善勇 张富田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9期149-150,153,共3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率与感染指标控制情况和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对照组的感染控制率分别以6.7%、13.3%、23.3%、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3.3%、26.7%、36.7%、50.0%(P<0.05);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缺损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 万古霉素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晓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14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究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收治的86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 目的探究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收治的86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的改善感染情况,对于预后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王利敏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9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的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万古霉素进行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5、9以及10周以上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明显高于对照组10.91%、18.18%、32.73%、38.18%控制感染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骨痂、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仅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而且创伤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新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 感染性缺损
下载PDF
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缪志锐 陈进昌 陈陆平 《抗感染药学》 2018年第5期781-783,共3页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8、10周的不同时段的感染控制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5、8、10周时感染的控制率分别为6.00%、14.00%、24.00%、34.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0%、26.00%、36.00%、5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较为接近,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与相关炎症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 感染性缺损
下载PDF
中重度髋臼骨缺损髋关节翻修中应用同种异体骨颗粒填塞植骨联合Jumbo臼杯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王玉玺 黄永华 李书良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8期3137-3140,共4页
目的:探究中重度髋臼骨缺损实施同种异体骨颗粒填塞植骨联合Jumbo臼杯翻修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3年5月我院关节科收治的92例中重度髋臼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46例)... 目的:探究中重度髋臼骨缺损实施同种异体骨颗粒填塞植骨联合Jumbo臼杯翻修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3年5月我院关节科收治的92例中重度髋臼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46例)和B组(46例),A组应用同种异体骨颗粒填塞植骨联合钛金属颗粒喷涂翻修髋关节,B组应用同种异体骨颗粒填塞植骨联合Jumbo臼杯翻修髋关节。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合格情况,术前及术后1、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外展角、偏心距,术后并发症(假体松动、神经损伤、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影像学合格率高于A组(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呈降低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呈升高趋势,且B组高于A组(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外展角均缩小,且B组小于A组(P<0.05);两组偏心距均增大,且B组大于A组(P<0.05)。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中重度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颗粒填塞植骨联合Jumbo臼杯翻修髋关节的影像学临床效果较好,可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疼痛,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髋臼外展角、偏心距,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缺损 同种异体颗粒填塞 Jumbo臼杯 髋关节翻修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病灶清除颗粒骨植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 被引量:6
9
作者 杨静 孔德宝 +3 位作者 康鹏德 沈彬 周宗科 裴福兴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8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4例(24髋)THA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行骨溶解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14例(14髋)髋臼杯稳定保留金属臼杯;2例(2髋)髋臼...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4例(24髋)THA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行骨溶解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14例(14髋)髋臼杯稳定保留金属臼杯;2例(2髋)髋臼杯稳定卡环损坏,被迫取出稳定臼杯,行非骨水泥型髋臼杯翻修术;8例(8髋)髋臼杯松动行髋臼翻修术。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通过X线片观察假体是否松动和移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23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平均随访16个月(10~45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58±23)分(17~8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2±12)分(8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感染、脱位、静脉血栓形成等。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无松动和异位骨化,可见移植骨-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结论保留髋臼杯积极进行骨溶解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更换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可阻断骨溶解的进展;髋臼翻修,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短期随访示移植骨愈合、髋臼杯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翻修 溶解 颗粒骨植骨
原文传递
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左华 黄永辉 丁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21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1996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科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按日本矫...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1996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科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出血平均160mL,手术时间平均105min。随访14-45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90.7%,优良率94.2%。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是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症 椎弓根螺钉 颗粒椎间融合 单侧固定
下载PDF
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侧骨缺损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忠洲 孟凡丁 王韶进 《医学与哲学(B)》 2012年第3期35-37,共3页
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包容型缺损直接颗粒骨覆盖,使用打压植骨技术;对于非包容型缺损采用钛网覆盖骨缺损,再用松质骨颗粒覆盖,使用打压植骨技术,重建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恢复骨量,安装生... 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包容型缺损直接颗粒骨覆盖,使用打压植骨技术;对于非包容型缺损采用钛网覆盖骨缺损,再用松质骨颗粒覆盖,使用打压植骨技术,重建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恢复骨量,安装生物型或水泥性髋臼假体。结果颗粒骨打压植骨在伴有髋臼侧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可有效重建髋臼侧骨缺损,恢复骨量,并能提供良好的早期稳定性,术后短期随访效果良好,但是其远期结果有待于更长时间、更大规模的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打压 全髋关节翻修 髋臼 缺损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熊健斌 孙宏志 甘坤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5、6~9、≥10周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0.91%、18.18%、32.73%、38.18%;观察组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两组患者在治疗9周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6、9、12周在X线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新生骨形成,且抗菌活性高、安全性好、术中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 感染性缺损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兴旺 孙红 +1 位作者 汪健 杨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23期142-145,共4页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观察围术期指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功能(JOA评分)、腰痛情况(VAS评分)、椎间隙高度.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钉过程中未损伤神经根及周围小动脉;融合一个节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2.100±14.366)min、(185.950±58.601)mL、(249.240±66.731)mL,融合两个节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15.370±16.770)min、(308.420±81.871)mL、(350.580±80.364)mL;末次随访时VAS评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P<0.001).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可、腰椎功能恢复好,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自体颗粒椎间打压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辉海 马晓峰 王刚 《大医生》 2019年第20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将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的治疗方法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进行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42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S组和D组... 目的分析将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的治疗方法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进行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42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S组和D组,每组21例.D组实施单纯椎板减压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法进行治疗,S组在D组的基础上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相关指标、术后的腰椎功能评分、腰痛评分以及椎间隙距离.结果S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术后的腰椎功能评分、腰痛评分以及椎间隙距离均优于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的治疗方法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显著,不仅可以恢复患者的椎间隙距离,提升患者的腰椎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腰痛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系统 单纯自体颗粒椎间打压 联合治疗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以钻孔时产生的碎骨颗粒植骨促进股骨骨折愈合
15
作者 钱志松 易义娟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将钻孔时产生的碎骨颗粒植于骨折端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5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于显露骨折端后清除断端血凝块及软组织,直视下将骨折复位,选择长短合适的钢板固定,每钻一... 目的:探讨将钻孔时产生的碎骨颗粒植于骨折端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5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于显露骨折端后清除断端血凝块及软组织,直视下将骨折复位,选择长短合适的钢板固定,每钻一个螺钉孔时均收集钻孔时产生的碎骨颗粒。骨折固定牢靠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妥善止血,将收集的碎骨颗粒植于骨折端,放置切口引流,关闭切口。术后尽早进行肌肉等长收缩,一周后进行骨折两端的关节屈伸活动,下肢不予负重。术后一周内及第三、五、七个月、一年摄片复查,骨痂形成后患肢部分负重下地行走。结果:经13个月以上随访,实验组5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骨不连出现;回顾性对照组68例股骨骨折患者出现两例钢板断裂再次手术,P<0.05。结论:以钻孔时产生的碎骨颗粒植骨,能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不连发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分析
16
作者 何新 丁洪忠 +2 位作者 由宏博 王立民 杨鹏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23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共36例,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自体颗粒...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共36例,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观察并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改善以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8-22个月,所有患者均平安渡过手术期,无出现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情况,无死亡.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结核病复发情况,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脱出现象.根据Macnab法判定疗效,优良率为91.67%;36例患者中33例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1.67%,3例患者植骨融合欠佳,表现为植骨块吸收.结论: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 椎弓根钉 自体颗粒打压 下腰椎结核
下载PDF
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治疗下腰椎不稳的临床观察
17
作者 杨智斌 闫生亮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观察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治疗下腰椎节段不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下腰椎不稳患者(男27例,女51例),应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随访6-36个月。结果经动态X线... 目的观察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治疗下腰椎节段不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下腰椎不稳患者(男27例,女51例),应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随访6-36个月。结果经动态X线检查显示患者植骨融合率94.8%,融合节段稳定;按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93.6%。结论后路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加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打压 椎间融合 下腰椎不稳 椎弓根钉内固定
下载PDF
椎弓根固定联合可诱导冻干脱钙骨复合自体骨植骨融合对TLBF的近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凯 娄文杰 唐家国 《临床研究》 2020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TLBF)应用椎弓根固定与可诱导冻干脱钙骨颗粒(DBM)复合自体骨植骨融合(ABGF)联合治疗的远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8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且至少随访1年以上的TLBF 76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TLBF)应用椎弓根固定与可诱导冻干脱钙骨颗粒(DBM)复合自体骨植骨融合(ABGF)联合治疗的远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8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且至少随访1年以上的TLBF 7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接受椎弓根固定治疗36例为对照组,而加用可诱导冻干DBM复合ABGF联合治疗的40例为观察组。评价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调查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记录并发症,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Cobb角更低,而伤椎前缘与中部高度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LBF应用椎弓根固定与DBM复合ABGF联合治疗,相比单纯椎弓根固定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更好地改善JOA评分,以及Cobb角、伤椎高度,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 椎弓根固定 可诱导冻干脱钙颗粒复合自体融合 远期 近期
下载PDF
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志宏 周葳 +4 位作者 余灏涛 张亮 张志 张平 李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回顾研究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案(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与PEEK cage植骨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旨在证实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因退行性腰椎疾患在我科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根据... 目的回顾研究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案(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与PEEK cage植骨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旨在证实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因退行性腰椎疾患在我科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根据腰椎融合的采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自体骨打压组36例、自体骨cage组35例、PEEK cage组3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并在影像学资料上计算术后24h、术后6月、术后12月的椎间隙高度丢失度及椎体融合率。术前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资料可比性良好。结果三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结果示术后6月、12月的椎体高度丢失度分别为:打压植骨组(6.1±2.5、6.5±3.8)%;自体骨cage组(5.6±2.9、5.8±3.7)%;PEEK cage组(5.4±3.3、5.9±4.1)%。术后6月、12月的椎间相对融合率为:打压植骨组(27.5±10.5、26.5±9.1)%;自体骨cage组(31.2±8.7、28.1±8.7)%;PEEK cage组(28.4±7.1、29.3±8.2)%。各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组的ODI、VAS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组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无明显差异,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融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颗粒打压 自体cage 椎体间融合术
下载PDF
Ponte截骨联合椎间隙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半椎体后凸畸形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小刚 杨彬 +2 位作者 王亚寒 崔力扬 罗建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7-661,共5页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椎间隙颗粒骨打压植骨矫正胸腰椎半椎体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13年6月~2016年9月,手术治疗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后凸畸形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4~35岁,平均(24.5±7.1)岁。T_(11)2例,T_(12)4例,...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椎间隙颗粒骨打压植骨矫正胸腰椎半椎体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13年6月~2016年9月,手术治疗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后凸畸形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4~35岁,平均(24.5±7.1)岁。T_(11)2例,T_(12)4例,L_13例,L_25例,L_31例。其中1例为初次手术失败,余为初次手术,均存在进行性加重的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采用Ponte截骨后刮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得以松解椎间隙,完整保留前纵韧带及尽量保留骨性终板,在充分松解半椎体上下椎间隙的基础上行椎间隙内颗粒骨打压植骨实现初步矫形,再利用矫形棒进行二次矫形矫正后凸畸形。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ASIA神经功能分级及并发症。[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18~34个月的随访,平均(21.2±11.3)个月。随访18个月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脊柱局部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44.3°±13.5°(28°~57°)改善为术后平均7.5°±8.3°(-6°~12°),平均矫正率为82.3%。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IA神经功能分级:术后1例患者由C级转为D级、1例由D级转为E级。[结论]应用Ponte截骨联合椎间隙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半椎体后凸畸形具有矫正角度满意、融合率高、手术创伤小、神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与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 椎间隙颗粒打压 脊柱后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