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1
作者 邓奂彰 《贵州文史丛刊》 1990年第2期160-161,104,共3页
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现在却有人说,中国画正步入穷途末路,已经没有生命力了。还有人说,中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陈规枷锁,另辟蹊径,才能打破国界,走向世界;甚至还说,最高的绘画艺术是不求人懂的... 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现在却有人说,中国画正步入穷途末路,已经没有生命力了。还有人说,中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陈规枷锁,另辟蹊径,才能打破国界,走向世界;甚至还说,最高的绘画艺术是不求人懂的,只要作者自具匠心,心领神会就够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外乎追求四个字:奇特怪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风格 人说 八大山人 不求形似 郑所南 简炼 吴镇 题墨梅 李方膺 走向世界
下载PDF
太华巍峨 种石成璧——郭沫若与董必武的诗交
2
作者 冯锡刚 《郭沫若学刊》 1993年第4期64-68,共5页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为了在低潮时期保护一批在学术界、知识界有名望的党员的安全,安排郭沫若、董必武、钱亦石等同志去海外从事研究活动。郭沫若和董必武原本都是去苏联的,由于临行前夕郭沫若患病未能成行,病愈后流亡日本。待得郭董...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为了在低潮时期保护一批在学术界、知识界有名望的党员的安全,安排郭沫若、董必武、钱亦石等同志去海外从事研究活动。郭沫若和董必武原本都是去苏联的,由于临行前夕郭沫若患病未能成行,病愈后流亡日本。待得郭董结识,已是整整十年之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华 低潮时期 何香凝 游华清池 何应钦 潘梓年 泽畔吟 题墨梅 国民参政会 《新华日报》
下载PDF
时哭时笑的八大山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恒 《中国书画》 2003年第10期37-38,共2页
明清鼎革之际,分封在各地的明朝宗室后裔无不改姓更名,遁迹隐身以保全性命,出家做和尚、道士,或者寄身于佛寺道观来躲避满族政权的追踪迫害,这在当时也是十分普遍的选择。明朝遗民大多通晓书画,其中更不乏风格独树,卓然大家者。八大山... 明清鼎革之际,分封在各地的明朝宗室后裔无不改姓更名,遁迹隐身以保全性命,出家做和尚、道士,或者寄身于佛寺道观来躲避满族政权的追踪迫害,这在当时也是十分普遍的选择。明朝遗民大多通晓书画,其中更不乏风格独树,卓然大家者。八大山人则合此三事于一身,其身世之扑朔迷离,经历之坎坷曲折,艺术之深奥奇古,300年来未见有第二人可与并论。顺治五年(1648年),窜居江西奉新山中数年之久的八大山人,在眼看明朝覆亡已成定局的绝望之下,无奈薙发出家为僧。不过,即使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和尚生活之后,他似乎仍念念不忘自己'江西弋阳王孙'的出身,并没有彻底下定决心终老佛门。所以在妻子俱死之后,当有人以无后乃大不孝的古训劝说开导时,他又毅然还俗并且到省会南昌。有史料显示他在50多岁时可能有过一次短暂的再婚,但最终亦无结果。从锦衣玉食的帝胄之贵,顷刻间一下子沦为无所依靠的流离之身,这两者中间的反差实在太巨大、大悬殊了。或许是国破家亡的刺激,或许是生活落魄的摧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山人 弋阳 明清鼎革 临写 启功先生 索靖 子宁 挥毫泼墨 书风 墨梅
下载PDF
文徵明《次韵题王山农墨梅》发微
4
作者 朱晓星 《大观(论坛)》 2019年第5期251-252,共2页
从文徵明《次韵题王山农墨梅》中捕捉到了“逃禅”“墨梅”的字眼,从中讨论“取影”的写法及其艺术特色以及“逃禅”的含义。最后综合全诗总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以及诗中体现出的文人意趣和推崇的精神。
关键词 文徵明 《次韵王山农墨梅 次韵 取影 逃禅
原文传递
谁能辨丑妍
5
作者 朱良志 《明日风尚》 2009年第1期206-206,共1页
唐代文人李德裕好园艺,有平泉别业,他爱石如命,有诗说:"怪怪奇奇石,谁能辨丑妍?"其实,在中国艺术中也是如此,何以为丑,何以为美,哪里能简单说定。这里说一个爱"丑"的艺术大师。
关键词 唐代文人 德裕 诗说 八大山人 题墨梅 丁敬 寿道士 一朵小花 石涛 画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