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以《题西林壁》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韦韬 《教育界》 2023年第32期122-124,共3页
文章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密度和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育人任务为主要目的,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哲理诗《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探讨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中... 文章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密度和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育人任务为主要目的,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哲理诗《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探讨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策略方法,以期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题西林壁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借景达理 兴味超然——苏轼《题西林壁》读解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连举 《惠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8-20,共3页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其中融进了诗人深情的整体造象,机理情趣别有兴味,辞微意丰内蕴丰瞻,无论是劝谏之旨还是超脱之意或是顿悟之感,都别有深意。
关键词 苏轼 题西林壁 哲理 劝谏 超脱 顿悟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看英译诗《题西林壁》中的隐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颖迪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年第1期48-50,共3页
隐喻是诗歌较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宋代名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含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是隐喻使用的典范。中国诗歌的翻译似乎总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较大差异。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该诗四篇英译... 隐喻是诗歌较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宋代名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含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是隐喻使用的典范。中国诗歌的翻译似乎总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较大差异。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该诗四篇英译文的对比,探究中国古诗英译时的隐喻再现,旨在提出翻译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隐喻 题西林壁
下载PDF
《题西林壁》诞生成因探微
4
作者 曹宇旗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5-87,共3页
《题西林壁》一诗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该诗在写景方面文笔独特,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尤为重要的是,此诗还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内涵。任何文学作品的形成决非偶然,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的形成也是如此。
关键词 苏轼 题西林壁 审美习惯 理性支撑
下载PDF
文学的哲学阐释——解析《登鹳雀楼》、《题西林壁》
5
作者 石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文学赏析 <<登鹳雀楼>> <<题西林壁>>
下载PDF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魏福霞 《黑河教育》 2009年第2期48-48,共1页
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 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因此,在描景中揭示哲理是此诗最主要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西林壁 古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庐山 公元前 名胜
下载PDF
庐山风光与苏轼的《题西林壁》
7
作者 钱荣英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8期113-113,共1页
关键词 题西林壁 庐山 苏轼 小学语文教科书 文学家 文人
下载PDF
理从景中来 诗在生活中——《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与点评 被引量:1
8
作者 范华仙(执教) 曲青亚(点评)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第7期19-20,22,共3页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关键词 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诗意 生活 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 四年级 人教版
下载PDF
对《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的赏析
9
作者 肖陈斌 陈富坤 《新校园(中旬刊)》 2012年第1期13-14,共2页
文中通过对《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两首诗词的解读,感悟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文化,以及大师们的独具匠心与妙笔生花。
关键词 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 李白 苏轼
下载PDF
谈谈苏轼的哲理诗--《题西林壁》
10
作者 侯广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年第z1期182-182,共1页
元丰7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4月离黄州赴汝州,途经庐山,作此诗.<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云:"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最后与总老(东林寺僧常总)同游西林,又... 元丰7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4月离黄州赴汝州,途经庐山,作此诗.<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云:"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最后与总老(东林寺僧常总)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云(即本篇)".苏试游览庐山,并在山上的西林壁上题写了这首诗,赞美庐山风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哲学诗 题西林壁
下载PDF
《题西林壁》的禅境
11
作者 江晟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7年第24期27-27,共1页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作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蕴丰富。仔细品赏。会发现其中"以诗语禅"的禅佛旨趣。赵宋王朝言论严格,禅学盛行。苏轼一生在政...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作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蕴丰富。仔细品赏。会发现其中"以诗语禅"的禅佛旨趣。赵宋王朝言论严格,禅学盛行。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思想意识复杂矛盾,集儒、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西林壁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下载PDF
把话变成画: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尝试
12
作者 顾卫星 《新疆教育(65-1025/G4)》 2002年第1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题西林壁 古诗教学 再造现象 启发式教学 小学教学
下载PDF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荥荩教学设计
13
作者 刘云生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0年第7期59-60,共2页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关键词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古诗 教学目标 字词 课文 学习
下载PDF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与评析
14
作者 刘铁锋 冯丽丽 《黑龙江教育(小学版)》 2010年第5期17-18,共2页
教学内容:教科版3年级下册《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关键词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观察角度 观察效果 教科版 意思
下载PDF
《题西林壁》赏析:是哲理,更是境界
15
作者 江小兰 《小学语文》 2015年第6期53-54,共2页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代表作,入选人教版小语教材几十年,目前在四年级上册。很多教师在谈论这首诗的时候通常会说,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而且道理很深刻,所以很好。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也说,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代表作,入选人教版小语教材几十年,目前在四年级上册。很多教师在谈论这首诗的时候通常会说,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而且道理很深刻,所以很好。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也说,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诚然,这里以议论为诗,是典型的宋诗,但这并不能说清楚诗作的真正好处来:如果是以说理深刻取胜,道理一般离劝化很近,离感人稍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西林壁 《中国文学史》 哲理 赏析 宋诗 代表作 人教版 四年级
下载PDF
《题西林壁》赏析及教学建议
16
作者 江美利 《云南教育》 2002年第13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题西林壁 赏析 教学建议 语文 教学法
下载PDF
出新意 寄妙理——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17
作者 邓梅 《科教文汇》 2012年第2期105-106,共2页
《题西林壁》既是诗人苏轼对庐山奇景伟观的赞颂,也是诗人以哲人的眼光发现和认识真理。诗中以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更以深永哲理启人心智。总之,小诗含蓄蕴藉,思致邈远,引历代读者回味深思。
关键词 苏轼 题西林壁 新意 妙理
下载PDF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不识的“真面目”
18
作者 李佳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第8期58-61,共4页
《题西林壁》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作者以写庐山之景,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后人对此诗的赏析,皆从"庐山"解读到世间万物,诗人由庐山之景感叹而出的不识的"真面目",隐藏在&qu... 《题西林壁》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作者以写庐山之景,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后人对此诗的赏析,皆从"庐山"解读到世间万物,诗人由庐山之景感叹而出的不识的"真面目",隐藏在"庐山"之下,皆有迹可循,而并非"庐山"一种。从诗作的写成经过、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处世观等方面,可以分析出"庐山"背后诗人不识的"真面目"的多重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西林壁 苏轼 庐山真面目 因物寓理 文本解读
下载PDF
以《绝句》《题西林壁》为例谈古诗备课四个依据
19
作者 郭爱香 徐慧林 +2 位作者 曲青亚 刘荔 范华仙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0年第7期42-45,共4页
一、依据年段目标 刘荔:在古诗备课中,我们要关注课标中关于古诗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学习古诗文的总体目标。而不同的年... 一、依据年段目标 刘荔:在古诗备课中,我们要关注课标中关于古诗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学习古诗文的总体目标。而不同的年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有不同的年段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文 题西林壁 备课 中华文化 文化智慧 文化生活 优秀文化 年龄特征
下载PDF
关联整合,探究哲理诗的教学之趣——以《题西林壁》为例
20
作者 赖小英 《福建教育》 2022年第31期34-35,共2页
哲理诗一般是指在描写风景或记录生活琐事中自然地融入诗人对人生的感悟的诗作。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了若干哲理诗,如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与《雪梅》,以及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两首《观书有感》... 哲理诗一般是指在描写风景或记录生活琐事中自然地融入诗人对人生的感悟的诗作。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了若干哲理诗,如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与《雪梅》,以及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两首《观书有感》。教学哲理诗时,教师很容易陷入“讲道理”的窠臼,破坏了诗的韵味、趣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哲理诗时,既领悟其中的道理,又能感受诗的趣与美呢?本文以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试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鹳雀楼》 讲道理 哲理诗 生活琐事 题西林壁 语文园地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