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9例颞下窝A型入路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疗效:改进与实践
1
作者 张文阳 薛玉斌 +5 位作者 叶婷 曲晓鹏 严旭坤 王璞 刘强 夏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940-945,共6页
目的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 目的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结论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a型 改进 颈静脉球瘤 面神经功能 脑脊液漏
下载PDF
颞下窝A型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2
作者 代红磊 张兆刚 孙士铭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10-314,318,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颅骨标本颈静脉孔及周围重要结构和在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窝A型入路,获得相关的国人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颅骨标本测量颈静脉孔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距离;应用10例尸头标本对颞下窝A型入路的相关... 目的通过观察颅骨标本颈静脉孔及周围重要结构和在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窝A型入路,获得相关的国人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颅骨标本测量颈静脉孔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距离;应用10例尸头标本对颞下窝A型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和测量。结果 1颈静脉孔外口距茎突根(4.17±1.99)mm、距茎乳孔(6.06±1.71)mm、距舌下神经管(2.41±1.23)mm;2面神经鼓室段长度(9.66±1.41)mm、乳突段长度(16.08±2.15)mm、面神经锥段距外半规管(1.08±0.41)mm;3颈静脉球距面神经乳突段(6.56±1.81)mm、距后半规管弓峰下缘(3.67±1.27)mm;4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长度(10.36±2.31)mm、水平段长度(19.41±2.02)mm;5后半规管弓峰下缘距寰椎横突(31.22±1.93)mm、乙状窦垂直臂距下颌关节(19.17±1.51)mm、乳突尖距岩尖(53.91±4.82)mm。结论颞下窝A型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后部及迷路下区特别是颈静脉孔区,适用于切除迷路下区及颈静脉孔周围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a型 颞下 颈静脉孔
下载PDF
侧颅底手术中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不同移位方式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陈晗林 赵杨 +4 位作者 田旭 殷悦 张立芹 高志强 冯国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4期3548-3553,共6页
目的探讨行侧颅底区域手术时移位颞骨内段面神经对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比较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面神经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侧颅底肿物切除并行面神经移位患者的术前、术中数据和... 目的探讨行侧颅底区域手术时移位颞骨内段面神经对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比较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面神经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侧颅底肿物切除并行面神经移位患者的术前、术中数据和随访资料。应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2周和末次随访的面神经功能,记录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的时间,分析可能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男8例,女25例,年龄(44.6±12.2)岁。25例行完全面神经移位,8例行部分面神经移位,90.9%(30例)的患者末次随访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颞下窝入路A型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25例,75.8%)。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瘤(OR=26.496,95%CI:1.008~695.757,P=0.049)和出血量增加(OR=1.196,95%CI:1.021~1.401,P=0.026)与面神经功能不良相关。结论术中单纯移位面神经,多数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恢复至HBⅠ~Ⅱ级,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大可能是术后面神经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面神经移位 侧颅底区域 颞下窝入路a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