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颞下窝进路联合技术切除侧颅底病变 被引量:6
1
作者 魏兴梅 高志强 +6 位作者 许志勤 杨华 张竹花 田旭 赵杨 周娅琳 冯国栋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4-821,共8页
目的通过总结颞下窝联合进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approach,CIFA)切除颅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CIFA切除病变的11例患者的临床... 目的通过总结颞下窝联合进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approach,CIFA)切除颅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CIFA切除病变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5例患者采用CIFA Type B+D切除病变,6例采用CIFA Type A+B切除病变。术后定期复查颞骨增强MRI判断有无肿瘤复发。结果5例采用CIFA Type B+D术式的患者中3例为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为颞骨骨巨细胞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2 mm×46 mm(范围37 mm×18 mm^56 mm×53 mm);6例采用CIFA Type A+B术式的患者中4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颅底神经鞘瘤,1例为岩尖胆脂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3 mm×36 mm(范围24 mm×22 mm^63 mm×35 mm)。11例患者中9例一期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种术式中各有1例分二期切除病变(一期切除颅外部分,二期切除侵入颅内的部分)。CIFA Type B+D组中有1例重建了鼓室和听力,术后1年听力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的5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到House-Brackmann分级(H-B)Ⅰ~Ⅱ级;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Ⅱ级的4例患者,术后有2例恢复为Ⅰ级,另外2例仍为Ⅱ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Ⅲ级的患者由于术中切除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为Ⅵ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Ⅴ级的患者,术后恢复为Ⅲ级。2例术前已有耳蜗破坏,术中予以切除,其余9例均保留了耳蜗。术后随访14~58个月,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CIFA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广泛侵犯侧颅底的占位病变,术中及术后耳蜗、面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恢复。灵活运用CIFA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病变的良好暴露和完整切除,还可为功能重建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耳外科手术 联合颞下窝进路
原文传递
联合颞下窝进路颈内动脉重建技术在侧颅底巨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国栋 魏兴梅 +5 位作者 郑月宏 张韬 田旭 赵杨 周娅琳 高志强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7-423,共7页
目的通过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用于侵犯岩骨段颈内动脉的颅底巨大肿瘤的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联合颞下窝进路并重建高位颈内... 目的通过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用于侵犯岩骨段颈内动脉的颅底巨大肿瘤的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联合颞下窝进路并重建高位颈内动脉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7~55岁。结果5例患者中3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颈动脉瘤,1例为腺样囊性癌复发;肿物中位横截面积为60 mm×51 mm(范围:28 mm×22 mm~72 mm×58 mm)。所有病例均使用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的术式完整切除肿物。术中中位出血量为1000 ml(范围:600~2500 ml)。3例患者术后无暂时或长期脑血管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由于脑血管栓塞出现偏瘫。除了复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术中切除面神经,其余患者面神经功能均在术后3~12个月内恢复为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术后5例患者均规律随访36个月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于侵犯高位颈内动脉且无法与动脉分离的侧颅底肿瘤,颞下窝进路联合颈内动脉重建可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耳外科手术 颞下窝进路 颈内动脉 血管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颅底骨巨细胞病变的外科治疗
3
作者 魏兴梅 冯国栋 +6 位作者 许志勤 杨华 张竹花 田旭 赵杨 周娅琳 高志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9-295,共7页
目的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Type B+D切除对于广泛侵犯颅底的骨巨细胞瘤和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5例因颞骨巨细胞瘤或巨细胞修复性肉... 目的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Type B+D切除对于广泛侵犯颅底的骨巨细胞瘤和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5例因颞骨巨细胞瘤或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行联合颞下窝进路Type B+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行MRI+DWI随访。其中2例为骨巨细胞瘤,3例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5例患者中3例既往有肿物切除史,分别于术后6、18和20月复发。病变均累及乳突、颞颌关节和翼突,其中1例侵入颅内,并有内听道、耳蜗的破坏。肿物的平均大小为42*46mm。结果 4例患者均1期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显微镜下病变无残留,1例一期切除颅外部分,二期切除侵入颅内部分,术后均无脑脊液漏的发生。术后随诊8-51月,未见复发。5例患者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术后3月内恢复正常,2例术前H-B II,术后为H-B II级,1例术前H-B V级,术后1年恢复为H-B III级。除1例术前已有耳蜗破坏,其余4例均保留了耳蜗功能。2例术前听力正常,术后由于封闭外耳道为重度传导性听力下降,1例术前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术中重建了鼓室和听力,术后3月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另外2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迷路破坏分别为重度混合性听力下降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术后听力同术前。5例患者术后1周左右(平均6天)恢复饮食。结论颞下窝联合进路Type B+D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广泛侵犯颞骨和颞下窝的巨大骨巨细胞瘤及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术中面神经及耳蜗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巨大骨巨细胞瘤及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经彻底切除,术后长期随访无复发,对饮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窝进路 颅底 骨巨细胞瘤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