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泽福 徐启武 +1 位作者 车晓明 王洪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 :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颞底 -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干性颅骨标本 2 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 15例 ,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 ,在顶乳突缝前角... 目的 :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颞底 -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干性颅骨标本 2 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 15例 ,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 ,在顶乳突缝前角处 ,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 ,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1.2± 2 .2 )mm (8.2~ 14 .5mm )。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 (2 .1± 2 .6)mm (0~ 9.3mm) ;(2 0 .4± 4.0 )mm(14 .1~ 2 6.4mm )。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 1/2、横窦下 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 16.7%、2 6.7%、3 3 .3 %、2 3 .3 %。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 :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 (孔 1) :圆心在乳突上嵴 ,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 2 :于关键孔后方 ,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5mm。孔 3 :于关键孔前方 ,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 ,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颞底-经小脑幕入路
下载PDF
颞底经天幕经岩入路中岩斜区显微解剖的观察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施炜 徐启武 +2 位作者 崔大明 车晓明 杨非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4期257-258,261,共3页
目的:对颞底经天幕经岩手术入路相关的颞骨外表面、岩斜区及岩骨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方法:观察干性成人漂白颅骨标本10例(20侧)颞骨外表面、岩斜区、岩骨内部中入路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并测量各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外耳孔前缘... 目的:对颞底经天幕经岩手术入路相关的颞骨外表面、岩斜区及岩骨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方法:观察干性成人漂白颅骨标本10例(20侧)颞骨外表面、岩斜区、岩骨内部中入路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并测量各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外耳孔前缘与颧弓根处距离为13.80±1.33mm,上缘与上方骨性隆起的距离为6.18±1.20mm,后缘与顶乳缝前角距离为26.18±3.90mm。破裂孔外缘至三叉神经岩尖压迹中心距离为6.62±1.66mm。面神经管裂孔与岩骨嵴距离为11.79±1.00mm。内听道上壁口至底距离8.28±1.64mm。耳蜗底圈至岩骨嵴距离为8.00±1.07mm,颈动脉管上缘至岩骨嵴距离为10.47±1.34mm。后半规管上肢中点至岩骨嵴距离为4.30±0.60mm。结论:乳突上嵴隆起部可定位横窦乙状窦转角;面神经管裂口作为岩骨前表面硬膜剥除的前界;以内听道为中心可将岩骨分为内侧部、中间部、外侧部,各部分均有各自磨除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底经天幕经岩入路 岩斜区 显微解剖
下载PDF
颞底硬膜外血肿(附14例报告)
3
作者 于明琨 朱诚 +2 位作者 卢亦成 江基尧 张光霁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16期55-56,共2页
目的:总结颞底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4例头部外伤后颞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出诊断要点与处理原则。结果:手术13例,非手术治疗1例。恢复良好9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 目的:总结颞底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4例头部外伤后颞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出诊断要点与处理原则。结果:手术13例,非手术治疗1例。恢复良好9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颞底硬膜外血肿起病急、变化快,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脑伤的轻重及血肿量与发展速度,血肿量在15ml以上有明确占位效应或临床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应积极手术治疗,继发双侧颞叶钩回疝者应行去骨瓣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底硬膜外血肿 诊断 治疗 影像学特征 颅中窝
下载PDF
急诊手术治疗颞底硬膜外血肿17例分析
4
作者 是旌 王寿海 周继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9期2618-2619,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治疗颞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我科急诊手术治疗的17例颞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按GOS评定,恢复良好14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需急诊手术治疗的颞...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治疗颞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我科急诊手术治疗的17例颞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按GOS评定,恢复良好14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需急诊手术治疗的颞底硬膜外血肿,病情进展快,脑疝发生率高,掌握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术中采取合适的止血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血肿 颞底 手术
下载PDF
经颞底改良入路切除骑跨型表皮样囊肿一例
5
作者 徐国本 唐琳 +1 位作者 保建基 魏新亭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96-396,共1页
关键词 颞底改良入路切除 骑跨型表皮样囊肿 治疗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额颞底脑挫裂伤82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李军 叶琦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3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颞底脑挫裂伤 颅内压监护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颞底经小脑幕入路中应用CTV定位Labbe静脉 被引量:4
7
作者 施炜 徐启武 +3 位作者 陈建 姜保东 崔大明 车晓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与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STP)的距离。8例岩斜肿瘤患者术前通过3D—CTV测量Labbe静脉汇入静脉窦点与STP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术中实际测量值来验证3D—CTV对Labbe静脉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20侧Labbe静脉静脉窦汇入点和STP的距离为(22.91±8.09)mm,〈10mm(前置型)共2例,占10%。术前3D—CTV所显示的Labbe静脉形态与术中实际观察的形态完全一致,测量Labbe静脉汇入点至STP的距离和术中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结论相对于MRV和DSA,3D—CTV检查可以更方便准确地判断Labbe静脉位置。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术前有必要进行3D—CTV检查以明确Labbe静脉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BE静脉 三维CT静脉造影 显微解剖 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
原文传递
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施炜 徐启武 +2 位作者 崔大明 车晓明 杨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颢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TBTFA)中岩骨可以磨除的区域,及该入路对岩斜区结构暴露的情况。方法应用成人湿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TBTTA入路,界定岩骨可以磨除的范围,并比较岩骨磨除前后岩斜区结构暴露情况及对颞底所需牵... 目的探讨颢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TBTFA)中岩骨可以磨除的区域,及该入路对岩斜区结构暴露的情况。方法应用成人湿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TBTTA入路,界定岩骨可以磨除的范围,并比较岩骨磨除前后岩斜区结构暴露情况及对颞底所需牵拉的程度。结果以内听道为中心分中间部、内侧部、外侧部来磨除岩骨。岩骨可磨除范围:中间部宽度6.6mm,长度在内听道口为5mm,在内听道底约为2mm;内侧部长度可为15mm,宽度为9him;外侧部在内听道和上半规管之间区域中,长度为8.7mm,宽度为5mm,右半规管区域磨除深度不能超过3.7mm。通过磨除适当范围的岩骨,TBTTA入路可以明显改善岩斜区结构的暴露;颞底牵拉程度明显减少。结论不磨除岩骨的单纯颞底经小脑幕入路中,对岩骨后颅窝面的观察仍然受到岩嵴的阻挡;而TBTTA入路从硬膜下磨除适度范围的岩骨,可以明显改善对岩骨后颅窝面及邻近结构的暴露。减少对颞底的牵拉并无需进行特殊的颅底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TBTFA) 岩斜区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Dextroscope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颞底经天幕入路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德林 刘晓东 +3 位作者 车晓明 徐启武 李文生 顾士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22-2424,共3页
目的 比较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在颞底经天幕入路中颞底桥静脉与实际手术中颞底桥静脉差异,探讨其在横跨中后颅凹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分为虚拟组和手术组,其中虚拟组中25例中后颅凹肿瘤患者,手术前进行头颅磁共振(MR)和CT... 目的 比较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在颞底经天幕入路中颞底桥静脉与实际手术中颞底桥静脉差异,探讨其在横跨中后颅凹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分为虚拟组和手术组,其中虚拟组中25例中后颅凹肿瘤患者,手术前进行头颅磁共振(MR)和CT血管造影(CTA)扫描,然后数据导入Dextroscope工作站,对于不同来源数据融合在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底桥静脉,记录颞底桥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25例患者中23例采用颞底经天幕入路,术中对颞底静脉和汇入点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再与手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虚拟组中颞底桥静脉呈4种解剖形态:静脉湖型16%(8侧半球),烛台型42%(21侧半球),单根型18%(9侧半球),多根型24%(12侧半球);手术组分别为43.47%(10)、43.47%(10)、17.39%(4)、26.08% (6).颞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虚拟组横窦区域54.35%,天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手术组分别为53.33%(24)、26.67%(12)、20.00% (9).虚拟组Labbé静脉汇入点到静脉窦角距离为(20.12±2.51) mm,前置性Labbé静脉8.33%;手术组分别为(24.12±3.68) mm、0.25例患者中有23例使用颞底经天幕入路,术中所见桥静脉与虚拟研究中吻合.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中后颅凹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底经天幕入路 虚拟现实技术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经耳前颞叶底入路显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的便携式视频显微解剖 被引量:1
10
作者 阮彩莲 杨延庆 +1 位作者 薛涛 谢圆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经耳前颞叶底入路显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的便携式视频显微解剖特点。方法分别选取新鲜成人尸头标本3例和灌注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例为研究对象,标本均经耳前颞叶底入路,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便携式视... 目的探讨经耳前颞叶底入路显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的便携式视频显微解剖特点。方法分别选取新鲜成人尸头标本3例和灌注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例为研究对象,标本均经耳前颞叶底入路,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能清楚地暴露中颅底和岩斜区。颞叶底硬脑膜外探查结果显示,岩骨表面为弓状隆起,前内侧为鼓索支,抬起颞叶底面,能够清楚地看到中颅窝底和小脑幕。分离蛛网膜后,暴露蝶鞍旁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Labbé静脉。在脑干外侧面,动眼神经、基底动脉以及滑车神经等均能清晰显示。结论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完成显微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耳前入路 便携式视频显微术 显微解剖 成人
下载PDF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在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兴宝 黄伟 +3 位作者 邓洵鼎 詹东 陆地 范泉水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进行经耳前颞叶底入路的解剖研究。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经耳前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 目的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进行经耳前颞叶底入路的解剖研究。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经耳前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完成中颅底和岩斜区的显微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 经耳前入路 中颅 岩斜区
下载PDF
颞叶基底桥静脉解剖的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德林 顾士欣 +5 位作者 孙兵 刘晓东 车晓明 徐启武 李文生 曲宝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8-672,共5页
目的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 目的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叶基底桥静脉,而实际解剖组在显微镜下解剖,比较两组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结果颞叶基底桥静脉有4型。实际解剖组:静脉湖型17.5%,烛台型40%,单根型20%,多根型22.5%;虚拟解剖组:静脉湖型16%,烛台型42%,单根型18%,多根型24%。实际解剖组静脉属支213根,87汇入点;而虚拟解剖组分别为167属支,81汇入点。颞叶基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实际解剖组横窦区域52.87%,小脑幕区域24.13%,岩上窦区域23.0%;虚拟解剖组横窦区域54.35%,小脑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颅中、后窝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叶基桥静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的切除及修复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毅 孙坚 +4 位作者 李军 吴逸群 竺涵光 杨驰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的手术切除特点及修复原则。方法:1994年3月~2007年7月共手术治疗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18例,12例行颅颌联合手术。15例病变全部切除,3例近全切除,仅1例切除部分硬脑膜并修... 目的:探讨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的手术切除特点及修复原则。方法:1994年3月~2007年7月共手术治疗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18例,12例行颅颌联合手术。15例病变全部切除,3例近全切除,仅1例切除部分硬脑膜并修补。对于术后缺损,17例用邻近带蒂组织瓣如颞肌系统瓣、胸锁乳突肌瓣修复,1例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4例用钛板重建颧弓,6例用钛网重建颅底,2例分别用人工关节和游离髂骨重建颞下颌关节。3例近全切除者加用术后放疗。结果:除1例术后第3天发生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康复,其余无并发症。所有18例术后外形基本对称,术前各种症状明显改善。16例在随访期间(6个月~10a)未出现复发,2例失访。结论:对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应力求根治性切除,硬脑膜缺损应予修补。用邻近的带蒂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钛板或钛网修复骨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外形,较大的缺损可用游离组织瓣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病变 下颌关节区 根治性切除 修复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榕 李庆祥 +4 位作者 毛驰 彭歆 王洋 郭玉兴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扫描。在导航软件中将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融合后,三维重建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并联合导航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资料,评价应用效果。结果:17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变、颅颌面骨及重要血管。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导航引导穿刺或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肿瘤体积较小、复发及边界不清的病例效果显著。4例利用融合图像进行术前诊断与评估后行手术探查(无术中导航引导,其中3例手术切除,1例仅取活检),3例行导航引导穿刺活检,12例行导航引导手术切除(其中2例先行导航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或手术,1例脑膜瘤复发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100%(3/3)。手术切除的15例经术中导航检查及术后影像验证显示完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结论: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优势,准确分析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术前规划,联合导航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活检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区 肿瘤 多模态 影像融合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颞下-颞下窝-额下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15
作者 龙威 吕晓东 +1 位作者 张建宁 丁邵清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年第6期381-381,共1页
目的 通过模拟行颞下-颞下窝-额下颅底入路手术,获得与入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15例成年尸头,应用显微解剖技术,模拟手术。对术中所涉及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颈总动脉上行至距甲状软骨上... 目的 通过模拟行颞下-颞下窝-额下颅底入路手术,获得与入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15例成年尸头,应用显微解剖技术,模拟手术。对术中所涉及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颈总动脉上行至距甲状软骨上缘[1.03(0.11~1.68)±0.34]cm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2)面神经额颞支行走于颞浅筋膜及帽状腱膜的浅层,分前中后三支,后支短小,中支和前支分别在距耳屏[2.19(1.71~2.67)±0.45]cm、[3.21(2.91~3.51)±0.52]cm处越过颧弓。(3)颈内动脉膝部距耳蜗[0.53(0.21~0.61)±0.22]cm,距鼓室[0.21(0.05~0.49)±0.05]cm,距膝状神经节[0.82(0.61~1.21)±0.16]cm。耳咽管位于颈内动脉前方,两者间骨质厚 [0.11(0.06~0.20)±0.03]cm。(4)此入路中可获得的颅骨骨膜瓣前后长度为[14.11(13.32~16.20)±3.59]cm、左右宽度为[15.51(14.20~17.21)±3.65]cm、颞肌瓣长度为[8.52(7.01~10.21)±2.17]cm。结论 (1)颞下-颞下窝-额下颅底入路暴露好,可同时处理颅内外的病变,适用于侵犯前、中颅底及颞下窝的巨大肿瘤。(2)该入路涉及的解剖结构较多。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面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把握与手术入路有关的重要参数能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下窝-额下颅入路 显微解剖学 研究
下载PDF
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
16
作者 陈杰飞 黄玮 +3 位作者 秦坤明 冯大勤 廖声潮 杨雷霆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8期464-466,共3页
目的探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2.1%),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 目的探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2.1%),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前22例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患者中,术后16例(72.7%)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术前20例颅神经麻痹者中,术后16例(80%)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术前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锥体束征、小脑征及面部疼痛者术后均获得缓解。12例患者获得5个月∽7年的随访,5例未全切除患者中复发2例。结论颅底颞下-天幕入路具有路径短,暴露充分,创伤小,易于达到一期全切等优点,适合于绝大多数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鞘瘤 下-天幕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耳上颞部小切口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17
作者 王祥花 常洪霞 《齐鲁护理杂志》 1996年第5期33-34,共2页
采用颞部小切口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68例,由于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了脑受压,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术后护理的要点是保持血肿引流管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在22.70/14.70kPa并观察有无再出血;争取在脑水肿... 采用颞部小切口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68例,由于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了脑受压,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术后护理的要点是保持血肿引流管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在22.70/14.70kPa并观察有无再出血;争取在脑水肿发生前降下体温和防治消化道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部小切口基区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颞骨底原发性软骨脊索瘤二例报告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德亮 杨伟炎 韩东一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1994年第3期139-140,共2页
报告2例颞骨底原发性软骨脊索瘤,经治疗后存活时间均超过7年,复查无明显复发,表明其愈后较好。
关键词 原发性 软骨脊索瘤
原文传递
母语为汉语者的颞叶基底语言区:来自皮质电刺激的直接证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锐 吴冬燕 +7 位作者 李小璇 陈佳 许骏 张向飞 张娣 焦劲松 任连坤 于炎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53-1257,共5页
目的 探讨母语为汉语者中颞叶基底语言区(basal temporal language area,BTLA)的定位以及功能特征.方法 在3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植入颅内电极长程监测的过程中,重点考察颞叶基底部的语言功能.运用皮质电刺激,予以篇章阅读和执行... 目的 探讨母语为汉语者中颞叶基底语言区(basal temporal language area,BTLA)的定位以及功能特征.方法 在3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植入颅内电极长程监测的过程中,重点考察颞叶基底部的语言功能.运用皮质电刺激,予以篇章阅读和执行特异性语言任务,逐步递增电流强度,观察患者的语言变化,并应用丙泊酚替代阿米妥的wada试验,定侧患者的语言优势半球.结果 3例患者经Wada试验证实均为左侧语言优势半球.应用弱电流(7、5、7 mA)刺激位于左侧颞叶基底部梭状回前中部电极,患者出现言语迟缓;应用高强度电流刺激(11、11、13 mA)患者出现完全性语言剥夺;中等强度电流刺激(9、9、9 mA)电流刺激BTLA前部,患者出现词语语义理解障碍,刺激该区后出现的面孔识别障碍和图片命名障碍.结论 本研究显示,母语为汉语者中BTLA位于优势半球颞叶基底前中部,其功能涉及了语义理解和命名功能.对于BTLA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利于阐明语言机制,同时,对于癫痫外科治疗中保护语言功能具有潜在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皮质电刺激 脑功能定位 叶基语言区
原文传递
44例颞下颅底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20
作者 李超 陈志洪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0年第1期21-22,共2页
颞下颅底区肿瘤可原发于肌肉,神经等组织,也可继发来自邻近的上、下颌骨、副鼻窦、颞颌关节、腮腺等处。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我科自1978年1月~1988年6月治疗该区肿瘤44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有关问题作初步讨论。
关键词 腮腺肿瘤 下颅肿瘤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