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2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性“颤抖病”病原的体外中药药敏试验 被引量:28
1
作者 薛仁宇 曹广力 +2 位作者 魏育红 朱越雄 贡成良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1,共3页
嗜水气单胞菌 2菌株ES - 1、ES - 2对地锦草、黄莲、五倍子和增效剂具高度敏感性 ,这 4种药物可作为防治由该菌引起疾病的首选药物 ,同时发现这 2株菌对黄芪、穿心莲、连翘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通过 3种高度抑菌药物间及与增效剂之... 嗜水气单胞菌 2菌株ES - 1、ES - 2对地锦草、黄莲、五倍子和增效剂具高度敏感性 ,这 4种药物可作为防治由该菌引起疾病的首选药物 ,同时发现这 2株菌对黄芪、穿心莲、连翘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通过 3种高度抑菌药物间及与增效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得出增效剂对五倍子、黄莲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地锦草和五倍子具有协同作用 ,尤其增效剂对五倍子的增效作用效果最为明显 ,该复方药物可作为由该菌引起疾病的高效、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抖 嗜水气单胞菌 中草药 药敏试验 体外试验 细菌性“颤抖病” 病原
下载PDF
目标管理中的目的颤抖现象 被引量:5
2
作者 秦伟平 粱习卉子 《经济研究导刊》 2007年第5期114-116,共3页
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引出了企业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众多企业的推崇,尽管如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目标系统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目的颤抖现象。借鉴博弈论中颤抖手均衡理念,将... 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引出了企业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众多企业的推崇,尽管如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目标系统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目的颤抖现象。借鉴博弈论中颤抖手均衡理念,将目标管理中的目标重新定义为颤抖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标管理系统存在的博弈困境,使得整个系统的容错性大大增强,柔性化的艺术管理在管理实战中得以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颤抖 目标管理 颤抖目标
下载PDF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体内类立克次体侵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文 顾志峰 +3 位作者 朱宁宁 李正荣 杜开和 徐在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5,共4页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类立克次体 (Richettsia like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类立克次体 (Richettsia like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及血细胞中 ,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是类立克次体的主要繁殖场所和传播载体。类立克次体对病蟹机体的结缔组织的广泛侵入 ,以及对胸神经节及神经与肌肉的接头—运动终板的侵染正是颤抖病症状 (不食、肌无力、肢体阵发性颤抖 )的病理结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RLOs与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类立克次体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何介华 贺路 +1 位作者 曾令兵 周剑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11,共2页
本文作者将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内脏匀浆,30000r.p.m离心30分,将沉淀重悬,细菌过滤器过滤后,注射病蟹内脏接种健康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染蟹表现出与野外发病中华绒螯蟹同样的症状。超薄切片后,电子显... 本文作者将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内脏匀浆,30000r.p.m离心30分,将沉淀重悬,细菌过滤器过滤后,注射病蟹内脏接种健康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染蟹表现出与野外发病中华绒螯蟹同样的症状。超薄切片后,电子显微镜下在细胞质中可观察到病毒样颗粒及略小于细胞核大小的病毒包埋体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超薄切片 病毒样颗粒
下载PDF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体内类立克次体生物的寄生 被引量:9
5
作者 顾志峰 王文 +3 位作者 杜开和 吴庆龙 李文朝 陈亚芬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4-290,共7页
中华绒螯蟹 (以下简称河蟹 )“颤抖病”是近几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区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对取自江苏省淮阴地区的病蟹进行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显示 ,在所有病蟹体内均发现大量寄生的类立克次体生物 ,而在取自未发病区域的健康河蟹体内没... 中华绒螯蟹 (以下简称河蟹 )“颤抖病”是近几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区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对取自江苏省淮阴地区的病蟹进行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显示 ,在所有病蟹体内均发现大量寄生的类立克次体生物 ,而在取自未发病区域的健康河蟹体内没有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 ,类立克次体生物主要分布在河蟹的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血细胞内 ,它可以破坏河蟹肌细胞的肌纤维和肌原纤维 ,损害运动系统 ,这与河蟹的颤抖现象相吻合 ,因此作者推断它有可能是引发“颤抖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超微结构 类立克次体生物 颤抖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方敏 金卫中 +3 位作者 宋林生 杨东慧 崔朝霞 蔡中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2-328,共7页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正常样品作对照 ,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旨在为颤抖病病原的确定及诊断等提供参考 ,同时期望加深对河蟹发病机制及死亡过程的认识。结果表明 ,患病河蟹的鳃、心脏、肝胰腺、腹节神经...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正常样品作对照 ,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旨在为颤抖病病原的确定及诊断等提供参考 ,同时期望加深对河蟹发病机制及死亡过程的认识。结果表明 ,患病河蟹的鳃、心脏、肝胰腺、腹节神经等组织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 ,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细胞浊肿、变性、坏死 ,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 ;结合前人的研究 ,推测鳃、心脏、肝胰腺、腹节神经是病原体感染河蟹的主要靶组织器官 ;河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鳃、心脏、肝胰腺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 ,使其功能遭到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组织病理学 发病率 生理功能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病理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顾志峰 王文 +3 位作者 杜开和 吴庆龙 李文朝 陈亚芬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67-372,共6页
本文对健康和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进行超微病理学研究 ,在病蟹中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大量寄生 .该微生物多呈球状或棒状 ,直径在 0 .2 2 - 0 .35μm之间 ,具细胞壁和细胞膜 ,但无典型的细胞核 .该微生物在发病... 本文对健康和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进行超微病理学研究 ,在病蟹中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大量寄生 .该微生物多呈球状或棒状 ,直径在 0 .2 2 - 0 .35μm之间 ,具细胞壁和细胞膜 ,但无典型的细胞核 .该微生物在发病初期主要出现于血细胞中 ,发病晚期大量出现于鳃腔中和心脏、附肢肌肉、消化道、消化腺和生殖腺中的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中 .回感实验表明该生物是江苏淮阴地区河蟹“颤抖病”的病原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类立克次体 病理学
下载PDF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四种啮齿动物非颤抖性产热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鲍伟东 王德华 +2 位作者 王祖望 周延林 王利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了解非颤抖性产热在内陆荒漠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热能调节中的作用 ,1997年对库布齐荒漠沙地环境 4种啮齿动物 :三趾跳鼠 (Dipussagitta)、子午沙鼠 (Merionesmeridianus)、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和黑线仓鼠 (Cricetulusbarab... 为了解非颤抖性产热在内陆荒漠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热能调节中的作用 ,1997年对库布齐荒漠沙地环境 4种啮齿动物 :三趾跳鼠 (Dipussagitta)、子午沙鼠 (Merionesmeridianus)、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和黑线仓鼠 (Cricetulusbarabensis)的非颤抖性产热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 4种动物的非颤抖性产热在秋季低温刺激下明显高于夏季 ,而且小毛足鼠和黑线仓鼠在秋季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分别高于春季 14%和 35%。典型荒漠种小毛足鼠的季节变化最明显 ,夏季最低。结果表明 ,生活在内陆干旱地区的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发展了良好的非颤抖性产热体温调节机制适应环境温度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啮齿动物 颤抖性产热 季节变化 内蒙古 冷环境 适应性
下载PDF
中缅树鼩的非颤抖性产热及细胞呼吸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政昆 李庆芬 孙儒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39-246,共8页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是东南亚树鼩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在热中性区内的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分别为2.57±0.21(冬)和2.21±0.12(夏)mlO_2/(g·h);分别为体重预期值的75.9%和61.2...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是东南亚树鼩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在热中性区内的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分别为2.57±0.21(冬)和2.21±0.12(夏)mlO_2/(g·h);分别为体重预期值的75.9%和61.2%,两者不仅冬季显著高于夏季,而且亦高于典型的热带种类,但低于温带类群。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的重量冬季为0.622±0.015 S,夏季0.532±0.80 g,冬季也显著高于夏季;同时,BAT总蛋白含量、线粒体蛋白含量以及细胞α-磷酸甘油氧化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冬季也显著高于夏季,但增加的比例较温带种类低;而肝脏细胞的上述指标及线粒体状态Ⅲ、状态Ⅳ呼吸等,冬夏两季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中缅树鼩的NST和细胞产热能力介于热带与温带类群之间,显示出向温带类型过渡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QU 中缅树QU 颤抖性产热 细胞呼吸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人工复制试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孙学强 郭爱珍 陆承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4-76,共3页
用在江苏采集的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BY0 )组织匀浆 ,经除菌处理 ,人工接种健康绒螯蟹 ,约 10d发病 ,出现典型症状 ,继而死亡。将人工复制发病的绒螯蟹 (BY1)除菌后 ,接种健康绒螯蟹 ,同样使其发病并死亡(BY2 )。电镜观察BY0、... 用在江苏采集的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BY0 )组织匀浆 ,经除菌处理 ,人工接种健康绒螯蟹 ,约 10d发病 ,出现典型症状 ,继而死亡。将人工复制发病的绒螯蟹 (BY1)除菌后 ,接种健康绒螯蟹 ,同样使其发病并死亡(BY2 )。电镜观察BY0、BY1、BY2的超薄切片 ,其神经组织和肝胰脏等的细胞质中发现圆形病毒颗粒 ,大小约 5 5~ 6 5nm ,具有外膜样结构。因此 ,可以认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人工复制 病毒
下载PDF
家兔在体胫骨前肌单纤维动作电位及颤抖(jitter)值的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秀臻 刘儒林 +6 位作者 周文钦 赵晓光 李宁 赵国峰 候建平 王汝芬 乔砚福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用自制的jitter数据处理仪配合计算机,采用细胞外引导单纤维动作电位(SF-AP)的方法,观察了家兔在体胫骨前肌SF-AP的特征和在同一运动单位中相邻两条肌纤维重复兴奋时,电位对(potential pair)间隔时间的变异,即颤抖(jitter)。(1)家兔胫... 用自制的jitter数据处理仪配合计算机,采用细胞外引导单纤维动作电位(SF-AP)的方法,观察了家兔在体胫骨前肌SF-AP的特征和在同一运动单位中相邻两条肌纤维重复兴奋时,电位对(potential pair)间隔时间的变异,即颤抖(jitter)。(1)家兔胫骨前肌SF-AP呈光滑先正后负的双相锋电位,其振幅在3mV以上,锋电位持续时间约在1-1.5ms。(2)对7只家兔在体胫骨前肌同一位置引导出来的936个jitter值经自制的jitter数据处理仪及微机统计学处理,均值为31.56μs,百分位数P_(75)-P_(25)为54.99-14.61μs。(3)单肌纤维jitter值的频率直方图多趋于正偏态分布,下限值小于人体骨胳肌正常下限,提示人与家兔骨胳肌SFEMG的jitter值范围略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抖 单纤维 动作电位 肌电图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药物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霆 顾伟 王文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25-329,共5页
用水产常用清塘剂、杀菌驱虫药、消毒剂、中草药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SI-1)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螺原体对生石灰、茶籽饼、敌杀死、硫酸铜、硫酸锌、次氯酸钙、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 用水产常用清塘剂、杀菌驱虫药、消毒剂、中草药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SI-1)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螺原体对生石灰、茶籽饼、敌杀死、硫酸铜、硫酸锌、次氯酸钙、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高锰酸钾、五倍子、黄连、黄柏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通过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螺原体对清塘剂茶籽饼、杀菌驱虫药硫酸铜、消毒剂次氯酸钙、中草药黄连、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更为敏感,其中克螺威1号为最敏感药物,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 IC)为0.16 mg/L,MBC为2.5 mg/L。对克螺威1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颤抖病治疗试验表明,克螺威1号的96 h LD50为1106.62 mg/kg,安全使用量为110.66 mg/kg。用其治疗人工诱发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克螺威1号具有显著效果(P<0.05),随后在10个被确诊为螺原体引发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养殖场进行药物治疗试验,在6个养殖场治疗有效,而在其他4个养殖场治疗无效,治疗试验效果不一,用克螺威1号治疗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具有较好的前景,但仍需进一步做大面积长期临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螺原体 体外药敏 急性毒性试验 治疗试验 克螺威1号
下载PDF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中类立克次体寄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宁宁 王文 +1 位作者 李正荣 顾志锋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4,共4页
本文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内类立克次体生物RLOs的寄生及繁殖特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正常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可分为三类 :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 ,而RLOs只特异性地侵染小颗粒细胞。RLOs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小... 本文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内类立克次体生物RLOs的寄生及繁殖特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正常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可分为三类 :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 ,而RLOs只特异性地侵染小颗粒细胞。RLOs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小颗粒细胞 ,并在细胞内大量增殖形成包涵体 ,使细胞肿胀、瓦解、坏死 ,进而释放出RLO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血细胞 类立克次体 超微结构 寄生
下载PDF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病原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凤英 王进科 +1 位作者 朱清顺 周刚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6-340,共5页
对患典型颤抖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血淋巴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双层结构,但... 对患典型颤抖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血淋巴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双层结构,但无明显的细胞核。从该微生物的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和寄生部位上初步判定为一种类立克次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类立克次氏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敏 宋林生 崔朝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症状 流行特点 病因 病原 致病机理 预防
下载PDF
河蟹细菌性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祖国掌 李槿年 +2 位作者 余为一 杨启超 任祥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0,共4页
本文报道了在稻田养殖环境下发生的一例河蟹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结果表明 ,本例河蟹颤抖病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和反硝化产碱菌 (Alcaligenesdenitrificans)混合感染引起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均对... 本文报道了在稻田养殖环境下发生的一例河蟹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结果表明 ,本例河蟹颤抖病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和反硝化产碱菌 (Alcaligenesdenitrificans)混合感染引起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均对喹诺酮类、氯霉素和中草药中的黄连、黄芩、大黄、地锦草、五倍子、薄荷、大青叶、板兰根等有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细菌性颤抖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静滴华蟾素注射液致皮肤过敏及四肢颤抖1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海燕 李明 龙海燕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0-140,共1页
患者,男,53岁,汉族.因头晕,阵发性心悸5 d,于2004年8月1日以"头晕原因待查"收住院.入院后体检:T36.8,P 72次·min-1,R 20次·min-1,BP 127/80 mmHg,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皮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 患者,男,53岁,汉族.因头晕,阵发性心悸5 d,于2004年8月1日以"头晕原因待查"收住院.入院后体检:T36.8,P 72次·min-1,R 20次·min-1,BP 127/80 mmHg,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皮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滴 华蟾素注射液 皮肤过敏 四肢颤抖
下载PDF
不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下布氏田鼠非颤抖性产热比较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建梅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8,共5页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的一种重要产热方式。关于其定量测定,一般采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的最大耗氧量的方式获得。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利用常用的3种经验公式计算剂量,即:(1)NE(...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的一种重要产热方式。关于其定量测定,一般采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的最大耗氧量的方式获得。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利用常用的3种经验公式计算剂量,即:(1)NE(mg/kg DK)=2·53W-0·4;(2)NE(mg/kg)=3·3W-0·458;和(3)NE(mg/kg)=6·6W-0·458,W是体重(g),以布氏田鼠为实验对象,测定了3种剂量诱导的非颤抖性产热情况。结果表明,3种剂量都能诱导出最大非颤抖性产热能力,在非颤抖性产热大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190±1·342(公式1)、6·166±0·852(公式2)和7·005±1·501(公式3),但公式(3)剂量下体温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前两个剂量,分别增加了1·9±0·9℃(公式3)、0·9±0·2℃(公式1)和0·7±0·2℃(公式2)。为了防止动物体温过高引起死亡,我们推荐公式(1)和(或)(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抖性产热 去甲肾上腺素 布氏田鼠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毒提纯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军强 薛晖 +3 位作者 杨先乐 袁裕飞 杨勇 高建忠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以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组织浓缩液为材料,比较了差速离心结合PEG盐析法(方法1)、葡聚糖柱层析法(方法2)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方法3)三种方法分离提纯病毒的效果,对提纯病毒进行紫外吸收测定及电镜检查等。结果表明:方法3是用于... 以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组织浓缩液为材料,比较了差速离心结合PEG盐析法(方法1)、葡聚糖柱层析法(方法2)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方法3)三种方法分离提纯病毒的效果,对提纯病毒进行紫外吸收测定及电镜检查等。结果表明:方法3是用于分子生物学等深入研究该病的比较理想的提纯方法;而方法1所得病毒浓缩液虽纯度不及方法3,但基本可以满足一般研究的要求,且对仪器及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方法2则介乎方法1与方法3之间。故可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验室条件选择适合的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毒提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 病毒 提纯
下载PDF
细菌性河蟹颤抖病的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育红 朱越雄 +2 位作者 薛仁宇 曹广力 贡成良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50,共3页
从来自启东的颤抖病蟹的肝胰腺和血淋巴中分离得到细菌 ,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为病原菌。该菌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 ,四环素、卡那霉素、吡哌酸对该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敏感性 。
关键词 河蟹 颤抖 嗜水气单胞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