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代江南文化风习与民族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清 《学海》 2000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元代 ,江南地区出现了民族混居的复杂局面。在淳厚的儒学风气濡染下 ,出现了许多蒙古、色目子弟竞相学习汉文化的现象 ,尤其是延开科 ,更是极大地激励了蒙古、色目人学习汉文化。蒙古、色目人士和汉族士人围绕汉文化的学习频繁交往 ,... 元代 ,江南地区出现了民族混居的复杂局面。在淳厚的儒学风气濡染下 ,出现了许多蒙古、色目子弟竞相学习汉文化的现象 ,尤其是延开科 ,更是极大地激励了蒙古、色目人学习汉文化。蒙古、色目人士和汉族士人围绕汉文化的学习频繁交往 ,在交往中逐渐淡化了民族界限 ,还出现了泰不花、余阙这样的杰出代表 ,他们同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元代江南地区的民族交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为纽带共同发展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江南地区 文化风习 文化 民族关系
下载PDF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76-78,共3页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 文化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自然性 纯真性 村野风习文化 田园景观文化 文化体验型模式
下载PDF
提升重庆文化品位
3
作者 老谭 《西部观察》 2002年第6期95-96,共2页
“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和“魅力重庆”,四个短语组成口号,近一年间在重庆的新闻媒体和街头广告上频繁出现,令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
关键词 重庆 文化品位 文化建设 文化风习 文艺创作
下载PDF
法治之美的源发性
4
作者 颜万发 王燕君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3期121-126,共6页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调整机制,法治之美内生于主体—境遇—客体的动态结构以回应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性、合理性、合道德性的价值形态、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外源于制度的生活化而具有真实性和导向性。认识风习视域下的法治之美,有助于展现法...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调整机制,法治之美内生于主体—境遇—客体的动态结构以回应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性、合理性、合道德性的价值形态、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外源于制度的生活化而具有真实性和导向性。认识风习视域下的法治之美,有助于展现法治的社会性、文化性和伦理性,避免陷入工具主义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习文化 法治之美
下载PDF
山高水长烈女出——特殊地理环境成就特殊的文化风习
5
作者 郭凌燕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49-50,共2页
据清·乾隆《博山县劫载:“长城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以东,逾淄水……”刘向在《说苑·列女传》中有载,孟姜女哭夫而“城为之崩”,后“赴淄水而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淄河与齐长城恰在城子村一带交汇... 据清·乾隆《博山县劫载:“长城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以东,逾淄水……”刘向在《说苑·列女传》中有载,孟姜女哭夫而“城为之崩”,后“赴淄水而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淄河与齐长城恰在城子村一带交汇,由此推测,本地流传的孟姜女传说大约与这一地理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风习 地理环境 地理特征 孟姜女 齐长城 列女传
原文传递
忽然想到——“礼”的延续
6
作者 陈四益 黄永厚(图) 《同舟共进》 2009年第2期70-71,共2页
一中国人重"礼",因为几千年间中国社会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社会制度,就得有"礼",借以处处体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大到官制设定,小到婚丧觐宴、穿衣吃饭,依人分等,都有规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足... 一中国人重"礼",因为几千年间中国社会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社会制度,就得有"礼",借以处处体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大到官制设定,小到婚丧觐宴、穿衣吃饭,依人分等,都有规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足见繁琐。因为繁琐,所以古代官僚或候补官僚都要专门学习,以"礼"事上,以"礼"治下,免得举措失当,乱了规矩。今天,除了研究古代官制及文化风习,我想是无须修习这些劳什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 古代官制 中国社会 社会制度 社会秩序 文化风习 中国人 官僚
下载PDF
齐梁文人隶事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20
7
作者 何诗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34,共12页
隶事游戏作为一代文化风习,表现了南朝士人对博学的特别推崇。这种推崇,是以学术主流的弱化和史学的繁荣为背景的。隶事在形式上逐渐向考试方向靠近,则与南朝察举制的复兴有关。隶事风习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典... 隶事游戏作为一代文化风习,表现了南朝士人对博学的特别推崇。这种推崇,是以学术主流的弱化和史学的繁荣为背景的。隶事在形式上逐渐向考试方向靠近,则与南朝察举制的复兴有关。隶事风习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典用事的高潮,具体表现为用典繁密、追求生新、涌现了大批隶事形式的诗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考察 文人 齐梁 中国文学史 文化风习 文学创作 直接影响 具体表现 察举制 南朝 士人 学术 用事 用典 诗作
原文传递
南朝俳谐文学繁盛的文化考察
8
作者 陈祥谦 谭亚菲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1-173,共3页
俳谐文学在南朝日益繁荣的现象,尚未有专门论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以南朝士人人格的日益萎缩和人性的全面解放为背景的。既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特定的社会文化风习和文化心理促成的,更是其时士人自觉与不自觉行为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俳谐文学 人格萎缩 文化风习 文化心理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文学翻译批评的场域、路径与进程——以语言、教学类刊物为中心
9
作者 操乐鹏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借“双百”方针之便,诸多译家学人发言直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学翻译的弊病与缺失,《文艺报》特为此增设“让文学翻译的花朵怒放吧”专栏^(②)。最令翻译家们不满的,首推对待文学译介的冷淡态度。“解放以来,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借“双百”方针之便,诸多译家学人发言直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学翻译的弊病与缺失,《文艺报》特为此增设“让文学翻译的花朵怒放吧”专栏^(②)。最令翻译家们不满的,首推对待文学译介的冷淡态度。“解放以来,凡百事业都有很好的组织与领导,惟独文学翻译却有点任其自流”^(③),有关翻译的“媒婆”说、“六指”说喧嚣一时^(④)。文学翻译批评的缺席,恰是这股轻视翻译的文化风习的重要表征^(⑤)。一方面,既有的翻译批评汇集于共和国初年的《翻译通报》^(⑥),且多泥于寻章摘句,近乎翻译校订甚或“乱评一通”^(⑦);另一方面,缺少发表园地,成为文学译评相对萎缩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文艺报》 《翻译通报》 文学译介 喧嚣一时 文学翻译 教学类 文化风习
原文传递
中国复古诗学文学退化史观的美学审视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绍瑾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7,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郁积着浓厚的复古情结。复古主义者在批判“近今”、“近代”奇技百出、竞新弄巧的文化风习和刻意为文、饾钉破碎的创作机制背后,体现出一定深度的终极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其文学退化史观所牵涉的不仅是文学的历史观,...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郁积着浓厚的复古情结。复古主义者在批判“近今”、“近代”奇技百出、竞新弄巧的文化风习和刻意为文、饾钉破碎的创作机制背后,体现出一定深度的终极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其文学退化史观所牵涉的不仅是文学的历史观,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本质、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以及文化氛围中“诗”的不利处境等重要的美学问题的追问,更多地表现了对“诗性”精神在历史文化运作中不断离散的深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想 复古主义 中国古代 历史观 美学审视 退化 诗学 文化风习 创作机制 审美追求
原文传递
《野草》与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从中国文学传统设定视角去观照
11
作者 秦兆基 《东吴学术》 CSSCI 2017年第5期78-83,共6页
《野草》堪称中国散文诗的基石,它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散文诗,形成了可以在世界散文诗文学之林中风标独树的经典。要清楚地意识这点,势必转换观察点,从中国文学传统设定的视角来考察,认识鲁迅如何富有成效地开拓散文诗的文体疆域... 《野草》堪称中国散文诗的基石,它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散文诗,形成了可以在世界散文诗文学之林中风标独树的经典。要清楚地意识这点,势必转换观察点,从中国文学传统设定的视角来考察,认识鲁迅如何富有成效地开拓散文诗的文体疆域。鲁迅意识到散文诗作为边缘文体,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大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两方面撷取带有中国文化风习的元素,化用进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建设 边缘文体 中国文化风习 话语体式 悖论诗学
原文传递
忽然想到——“礼”的延续
12
作者 陈四益 黄永厚(图) 《书摘》 2009年第3期100-101,共2页
中国人重“礼”,因为几千年间中国社会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社会制度,就得有“礼”,借以处处体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大到官制设定,小到婚丧觐宴、穿衣吃饭,依人分等,都有规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中国人重“礼”,因为几千年间中国社会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社会制度,就得有“礼”,借以处处体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大到官制设定,小到婚丧觐宴、穿衣吃饭,依人分等,都有规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足见繁琐。因为繁琐,所以古代官僚或候补官僚都要专门学习,以“礼”事上,以“礼”治下,免得举措失当,乱了规矩。今天,除了为研究古代官制及文化风习,我想是无须修习这些劳什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 古代官制 中国社会 社会制度 社会秩序 文化风习 中国人 官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