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午岭野家杂种猪猪肉风味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国顺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年第2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子午岭野家杂种猪 猪肉 风味挥发性成分 提取 顶空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铁棍山药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庞凌云 詹丽娟 +2 位作者 李家寅 潘思轶 李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1-314,共1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别测定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5种干燥方式加工的铁棍山药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干燥过程中山药片风味的变...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别测定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5种干燥方式加工的铁棍山药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干燥过程中山药片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中,共检出9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苯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壬醛、癸醛、2,6,10-三甲基十四烷、香叶基丙酮是山药片中的主要风味物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微波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苯类和醛类;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醛类和酮类。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风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所得山药片的风味在醇、部分芳香族化合物上具有相似性,真空冷冻干燥山药片与其它干燥方式山药片的风味差异主要是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这与GC-MS分析结果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山药片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得出联合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综合得分最高,香气品质最好,其次为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棍山药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下载PDF
不同烹饪方式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璇 莫皓然 +4 位作者 赵会 李鑫 何雨 黄名正 唐维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272,共10页
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子鼻技术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烹饪方式(鱼生、微波、汽蒸和油炸)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显示,4种烹饪方式下草鱼肉共检出7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烯烃类、... 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子鼻技术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烹饪方式(鱼生、微波、汽蒸和油炸)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显示,4种烹饪方式下草鱼肉共检出7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烯烃类、烷烃类、醛类、酯类等挥发性物质为主,且油炸烹饪方式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数量和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电子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生鱼肉相比,汽蒸和微波烹饪方式下的鱼肉风味相距较近,油炸烹饪方式对鱼肉的风味影响较大。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油炸、汽蒸、微波烹饪方式下的鱼肉气味均带有一定的腥味、青草味,但油炸烹饪方式下的鱼肉风味主要表现在焦香味和油脂味,且鱼肉油炸时产生的反,反-2,4-癸二烯醛、2-呋喃甲醛、2-戊基呋喃等特有风味成分赋予鱼肉烤肉香,将鱼腥味、青草味等不愉快气味覆盖。综上所述,草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以醛类、酯类化合物为主,且与生鱼肉相比,油炸烹饪方式对鱼肉的风味成分的影响最大,能更好地降低鱼肉的腥味物质,这为草鱼肉食用深加工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肉 烹饪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电子鼻 感官评价
下载PDF
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与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王洋 谢菲 +2 位作者 杜礼泉 范昌明 冯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制曲原料对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为研究对象,普通小麦大曲为对照,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为研究制曲原料对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为研究对象,普通小麦大曲为对照,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小麦大曲共检出1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共筛选出49种差异风味成分,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中差异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及含量优于普通小麦大曲。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共检出优势细菌属11种、优势真菌属4种;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与醇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吡嗪类含量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01),泛菌属(Pantoe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醛类主要贡献微生物。采用酿酒专用小麦制曲有益于大曲中细菌的富集培养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丰富和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专用小麦 挥发性风味成分 微生物群落 成分分析 相关性
下载PDF
广叶绣球菌保鲜及干制后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分析
5
作者 翁梦婷 张迪 +2 位作者 罗贝贝 王宏雨 林衍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为探究广叶绣球菌采后聚丙烯膜包装在4℃贮藏期间、热风干燥、冷冻干燥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 为探究广叶绣球菌采后聚丙烯膜包装在4℃贮藏期间、热风干燥、冷冻干燥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广叶绣球菌中共检测出3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的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和反式-2-辛烯-1-醇。与鲜菇相比,聚丙烯膜包装贮藏期间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有所增加。鲜菇到贮藏第21 d其整体风味成分较为接近,以醇类化合物为主;而第28~49 d风味成分则以酮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热风干燥后检出6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5-甲基-2-乙酰基呋喃的相对含量最高(58.693%);冷冻干燥后检出4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3-辛醇为主的醇类物质和以3-辛酮为主的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1.567%和45.723%。鲜菇经热风干燥后整体风味成分差异较大,经冷冻干燥后其整体风味较为接近。由此可知,广叶绣球菌聚丙烯膜包装贮藏28 d内能较好保持原有风味;相对于热风干燥,冷冻干燥能较好保持广叶绣球菌原有风味。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广叶绣球菌风味特征,并根据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可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期,为后续保鲜方法的改进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贮藏保鲜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多元统计学分析华容芥菜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
6
作者 李子怡 王锋 +2 位作者 赵玲艳 徐永兵 罗凤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42,共9页
以标准腌制池发酵0 d、30 d、90 d、180 d、270 d、360 d的华容芥菜样品(分别编号为D0、D30、D90、D180、D270、D360)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香气活度... 以标准腌制池发酵0 d、30 d、90 d、180 d、270 d、360 d的华容芥菜样品(分别编号为D0、D30、D90、D180、D270、D360)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香气活度值(OAV)探究不同发酵阶段华容芥菜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从不同发酵阶段华容芥菜中共检测出10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异硫氰酸酯类、酯类和醛类是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OPLS-DA及OAV分析共筛选出14种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且OAV>1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丁酯、反式-2-己烯醛、壬醛、β-紫罗兰酮、β环柠檬醛、己醛、二甲基三硫为D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辛醛、二甲基三硫、己醛是D3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苯甲醛、癸醛、苯乙醇、癸醛乙酯、3-苯丙酸乙酯、β环柠檬醛是D9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苯甲醛是D270和D36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风味成分。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标准腌制池发酵华容芥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供了参考,也为香气调控和风味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腌制池 华容芥菜 挥发性风味成分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香气活度值
下载PDF
米香白酒舒适度量表分析及舒适度与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温银萍 皇甫洁 +3 位作者 张根林 关美玲 何松贵 吴振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85,共6页
为更加科学的评估消费者端对酒样的喜好,区别酒样品质差异,建立米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成分与舒适度关系,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白酒饮用者饮酒1 h的感受进行调查,并对酒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建... 为更加科学的评估消费者端对酒样的喜好,区别酒样品质差异,建立米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成分与舒适度关系,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白酒饮用者饮酒1 h的感受进行调查,并对酒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探索饮酒舒适度与白酒中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相关性。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白酒饮后1 h常出现的典型症状为嗜睡、头晕、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疲倦、心跳加速问题;PCA结果表明,正丙醇、异戊醇、己酸乙酯、正已酸是影响所选五款酒样白酒风味的主要成分,且通过PCA可以将不同的酒样进行区分。建立了舒适度量表与白酒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之间的回归方程,说明正性量表及负性量表综合得分与白酒挥发性风味综合指标之间呈现较好的拟合关系,三次方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良好。该研究初步探索了基于调查问卷、色谱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的白酒饮后评价方法,为饮酒舒适度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问卷 白酒 舒适度量表 成分分析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8
作者 郑泽文 周子权 +3 位作者 陈志 陈建楠 薛婷 林岗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探究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揭示牡蛎总体风味的来源及形成机制。采用SPME-GC-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太平洋牡蛎闭壳肌、肝胰腺、鳃和性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检测到18种物质... 为探究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揭示牡蛎总体风味的来源及形成机制。采用SPME-GC-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太平洋牡蛎闭壳肌、肝胰腺、鳃和性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检测到18种物质,肝胰腺中检测到11种物质,鳃中检测到8种物质,性腺中检测到6种物质。闭壳肌、鳃和性腺中主要成分为醛类物质,肝胰腺中主要成分为醇类物质,4个组织中共检测出2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大多数化合物为醛类、酮类、醇类等;采用聚类热图分析、关键风味成分筛选以及主成分分析比较4个不同组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中各组织风味差异明显,影响太平洋牡蛎风味的主要物质为醛类和酮类,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的各种风味物质相互协调,造就了太平洋牡蛎独特的海洋鲜香风味。研究结果对指导太平洋牡蛎风味研究和产品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技术分析谷壳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1
9
作者 毕荣宇 王国江 +7 位作者 卢君 唐平 山其木格 王丽 王凡 李长文 王道军 陆安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为了探索酱香型白酒酿造用辅料谷壳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系统(AMDIS)和保留指数(RI)对谷壳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的方法,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HS-SPME参数条... 为了探索酱香型白酒酿造用辅料谷壳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系统(AMDIS)和保留指数(RI)对谷壳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的方法,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HS-SPME参数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萃取条件为样品质量10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50 min。谷壳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173种,其中醇类17种(10.06%)、醛类23种(15.28%)、酸类11种(40.26%)、酯类6种(2.00%)、酮类21种(4.22%)、呋喃类7种(1.34%)、呋喃酮类1种(0.15%)、吡嗪类3种(0.14%)、内酯类6种(1.95%)、芳香族44种(11.44%)、烃类21种(4.43%)、杂环类7种(1.15%)、含硫化合物1种(0.04%)、萜烯类5种(7.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自动解卷积系统 保留指数 谷壳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配方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0
作者 杨菊花 张宇佳 +5 位作者 唐碧华 李常学 余东梅 田韦韦 刘俐 华桦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共8页
以山茱萸、山药为原料,乌龙茶粉、蜜桃粉、芒果粉为辅料制作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以多糖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优化,并采用溶剂萃取(二氯甲烷萃取)法提取茶汤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电子鼻... 以山茱萸、山药为原料,乌龙茶粉、蜜桃粉、芒果粉为辅料制作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以多糖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优化,并采用溶剂萃取(二氯甲烷萃取)法提取茶汤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电子鼻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的最佳配方为山茱萸粉添加量12 g、山药粉添加量30 g、乌龙茶粉添加量10 g、芒果粉添加量14 g和蜜桃粉添加量14 g,在该条件下,产品的多糖含量为(1.25±0.74)mg/3 g,感官评分为(83.83±4.56)分,综合评分为91.91分,且茶包外形完整,冲泡后不溃散,茶汤口感细腻、酸甜,澄清透亮无沉淀,气味清香;茶汤中主要含有硫化物、芳香成分、氮氧化合物等风味物质,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烷烃类化合物40种、酯类化合物4种、醇类化合物2种、醛类化合物2种、酮类化合物2种和其他类化合物3种,其中烷烃类、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化合物为其典型的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山药 袋泡茶 配方优化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比较不同空间层次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成分
11
作者 李俣珠 杨康卓 +2 位作者 刘志鹏 何张兰 郑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不同空间层次的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筛选上下层浓香型原酒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并对电子鼻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不同空间层次的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筛选上下层浓香型原酒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并对电子鼻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上下层浓香型原酒中共检测出7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酯类39种、酸类9种、芳香类9种、醇类8种、酮类4种、醛类3种、呋喃类3种及其他类1种,且下层浓香型原酒中酯类、酸类、缩醛类、有机酸等总含量均显著高于上层浓香型原酒(P<0.05)。其中,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2-己酮、己醛、丁酸、3-甲基丁酸、己酸乙酯等13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上下层浓香型原酒的关键差异风味物质。此外,电子鼻结果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对上下层原酒进行较好区分,可以辅助HS-SPME-GC-MS对不同空间层次浓香型原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可为保障浓香型原酒质量稳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浓香型原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关键差异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不同前处理工艺红桔果汁与红桔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3 位作者 张文玲 张艳 李翔 冯婷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0,共10页
以万州红桔为研究对象,采用带皮和去皮方式榨汁,对浊汁进行酶解澄清处理,分别利用带皮浊汁、带皮清汁、去皮浊汁及去皮清汁酿造红桔果酒。对果酒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利用液相色相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 以万州红桔为研究对象,采用带皮和去皮方式榨汁,对浊汁进行酶解澄清处理,分别利用带皮浊汁、带皮清汁、去皮浊汁及去皮清汁酿造红桔果酒。对果酒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利用液相色相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果酒和果汁样品中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红桔果汁主要有机酸为苹果酸和柠檬酸,红桔果酒增加了乳酸和乙酸;红桔果汁和红桔果酒中共检测出10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化合物包括酯类28种、醇类19种、酚类3种、醚类2种、醛类8种、酮类10种、酸类4种、烷烃类3种及烯烃类23种;总体上,清汁发酵红桔果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浊汁发酵多,带皮发酵果酒中的醇类和烯烃种类较去皮发酵多。PCA结果表明,不同红桔果汁和红桔果酒样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正己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α-松油醇、苯乙醇、辛醇、香叶醇、麝香草酚、L-紫苏醛、癸醛等;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样品聚集为三大类,与PCA分类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桔果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水芹粉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的研究
13
作者 李薇茹 常艳娇 +4 位作者 郑健 王君旸 卜秀娟 赵玉娟 徐艳阳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67-73,共7页
该研究采用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对鲜水芹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水芹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鲜水芹和三种干燥方式下水芹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鲜水芹、热风... 该研究采用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对鲜水芹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水芹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鲜水芹和三种干燥方式下水芹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鲜水芹、热风干燥水芹粉、冷冻干燥水芹粉和喷雾干燥水芹粉分别鉴定出48、37、47和3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芹 热风干燥 冷冻干燥 喷雾干燥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清汁型米酒的研制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4
作者 文佳玉 向麒文 +2 位作者 刘秋妍 饶朝龙 陈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以糯米、紫薯和玫瑰为主要原料,研制清汁型米酒。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清汁型米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清汁型米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参考国家标准进行清汁型米酒的理化及微生物... 以糯米、紫薯和玫瑰为主要原料,研制清汁型米酒。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清汁型米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清汁型米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参考国家标准进行清汁型米酒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以100.0 g糯米、100 m L纯净水为基准,清汁型米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紫薯60.0 g,玫瑰1.2 g,甜酒曲0.8 g,30℃恒温发酵48 h。清汁型米酒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23种,其中醇类5种、酯类8种、烯烃类1种、羧酸类2种、酮类2种、其他类5种。清汁型米酒的总酸含量为0.25 g/100 g,还原糖含量为2.51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3.26 g/100 g,酒精度为7.18%vol;菌落总数为9 CFU/g,大肠菌群未检出。清汁型米酒的感官评分83分,呈清澈紫红色,米香、醇香与玫瑰花香交融,口感细腻柔和,酸甜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汁型米酒 制备工艺 挥发性风味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干燥方式花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
15
作者 陈俊宇 凌建刚 +1 位作者 杜丽慧 康孟利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2,共10页
[目的]研究分析3种不同干燥方式花菇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差异。[方法]以3种不同干燥方式(热风干燥、射频—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花菇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并根据指纹图谱结合PCA分析花菇中挥... [目的]研究分析3种不同干燥方式花菇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差异。[方法]以3种不同干燥方式(热风干燥、射频—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花菇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并根据指纹图谱结合PCA分析花菇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干燥花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醛、醇、酮以及酸类物质为主,3种不同干燥方式花菇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明显差异,醛、醇物质含量:热风干燥>射频—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指纹图谱分析显示,相比较于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射频—热风干燥可显著提高花菇的果香味。PCA分析结果显示,PC1、PC2贡献率分别为61%,29%,累计贡献率达到90.0%,热风干燥、射频—热风干燥花菇的风味组成相似度较高。[结论]GC-IMS可以实现不同方式干燥花菇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的快速分析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菇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热风干燥 射频—热风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护色处理的枇杷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比 被引量:3
16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7 位作者 李喆 刘丹 张文玲 张艳 冯婷婷 熊春梅 李翔 谭鹏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以万州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色工艺酿造枇杷果酒。分别采用液相色相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果酒样品中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 以万州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色工艺酿造枇杷果酒。分别采用液相色相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果酒样品中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抗坏血酸、柠檬酸结合热处理的护色处理酿造枇杷果酒护色效果最佳,与未经护色处理样品相比,该护色处理有利于增加果酒中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丁二酸)、氨基酸(苦味、芳香族及甜味氨基酸)含量;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8种,其中酯类、醇类、酮类、其他类物质分别增加2种、3种、1种、1种;PCA结果表明,不同枇杷果酒样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苯乙醇等,聚类分析将样品聚集为三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色 枇杷果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取油莎豆油中挥发性成分和特征风味成分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玉兰 连四超 +2 位作者 陈璐 郭平平 马宇翔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3-132,共10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技术,对低温压榨、焙炒压榨、加热调质压榨、亚临界萃取等4种工艺所制取油莎豆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ROAV值法确定关键的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4种油莎豆油中共检测出14类...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技术,对低温压榨、焙炒压榨、加热调质压榨、亚临界萃取等4种工艺所制取油莎豆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ROAV值法确定关键的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4种油莎豆油中共检测出14类19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低温压榨油中9类62种,焙炒压榨油中10类72种,调质压榨油中13类67种,亚临界萃取油中13类83种。焙炒压榨和加热调质压榨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58.96、70.61 mg/kg)比低温压榨和亚临界萃取油(25.21、24.89 mg/kg)高出约2.6倍,其中杂环类物质含量平均高出约33倍,烷烃类物质含量平均减少约39%。4种油莎豆油中ROAV≥1的特征香气成分:焙炒压榨和调质压榨油中分别为16种和14种,低温压榨油8种,亚临界萃取油仅2种。焙炒压榨和调质压榨油莎豆油中挥发性成分总量及特征风味成分种类均明显多于其他2种油莎豆油,嗅闻之也拥有更丰富的香气尤其是甜香味、奶香味、烤坚果味、水果香味。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明确了油莎豆油感官风味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油 制油工艺 挥发性风味成分 特征风味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下载PDF
黄酒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保留时间的神经网络模型
18
作者 堵锡华 徐艳 +2 位作者 田林 李靖 陈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78-85,共8页
黄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营养丰富,具有降低胆固醇、血糖、血压和防癌等较好的保健作用.对延安糜子黄酒和绍兴糯米黄酒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的色谱保留时间,构建其神经网络方法的定量结构-保留关系预测模型,计算了延安糜子黄酒和绍兴糯米黄... 黄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营养丰富,具有降低胆固醇、血糖、血压和防癌等较好的保健作用.对延安糜子黄酒和绍兴糯米黄酒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的色谱保留时间,构建其神经网络方法的定量结构-保留关系预测模型,计算了延安糜子黄酒和绍兴糯米黄酒两种酒的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 X),选取其中的0X、2X、5Xc 3种结构参数,作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方法的输入节点层变量,延安糜子黄酒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保留时间作为输出节点层变量,采用3-6-1的网络结构,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达到0.9896,根据该预测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的色谱保留时间(tr)的预测值与文献所列实验值两者的平均误差为1.132;根据相同方法选取分子连接性指数中的1X、3X、5X、4Xpc 4种参数,将这4种指数与绍兴糯米黄酒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的色谱保留时间(tr)进行相关性研究,采用了4-3-1的神经网络网络结构,得到的预测模型总相关系数r达到0.9862,色谱保留时间(tr)的预测值与文献的实验值两者的平均误差为1.413.结果表明,碳原子数量及基团的连接方式是影响黄酒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色谱保留时间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挥发性风味香气成分 神经网络 定量结构-保留相关
下载PDF
低温贮藏对不同形态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19
作者 让学娜 董翼飞 朱麟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5,共8页
为明确不同形态贮藏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以甬优1540稻米为试材,在稻谷、糙米、精米三种形态贮藏条件下,以常规仓储为对照,考察了低温(15±1℃,RH60%)对其品质(脂肪酸值、感官评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 为明确不同形态贮藏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以甬优1540稻米为试材,在稻谷、糙米、精米三种形态贮藏条件下,以常规仓储为对照,考察了低温(15±1℃,RH60%)对其品质(脂肪酸值、感官评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低温贮藏稻米,6个月开始感官品质显著优于常规仓储,12个月后脂肪酸值显著优于常规仓储,而采用稻谷或糙米形态贮藏显著优于精米贮藏(12个月);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不同处理的稻米挥发性成分时发现,相对于新鲜稻米,经贮藏6~12个月稻米中醛酮类物质含量升高,其中,贮藏6个月的样本间挥发性成分差异相对较小,贮藏12个月的样本间差异相对较大,常温样本中的2-甲基丁醇、戊醛、己醛、3-甲基丁醛等物质含量高于低温贮藏,环己酮、2-丁酮、丁醛、3-羟基-2-丁酮等物质含量低于低温贮藏。综上,相对于常规贮藏,稻谷或糙米低温贮藏可以更好地维持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研究可为籼粳杂交稻米采后贮运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储存形态 储存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浸泡型青梅酒挥发性风味物质
20
作者 曹红 刘涛涛 +6 位作者 孙细珍 李强 熊亚青 王喆 杨闻 黄秀华 倪书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该研究分别以青梅整果、果肉和果核为原料,制备3种浸泡型青梅酒(整果酒、果肉酒、果核酒),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检测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和挥发性香气成分... 该研究分别以青梅整果、果肉和果核为原料,制备3种浸泡型青梅酒(整果酒、果肉酒、果核酒),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检测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基于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浸泡型青梅酒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探究青梅整果、果肉和果核对浸泡型青梅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青梅酒共检出5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酯类26种、醇类8种、醛类4种、烯类2种、酸类2种、酮类1种、其他类7种。其中,果肉酒中酯类物质含量(56.13%)、种类数(22种)均高于整果酒和果核酒。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整果酒和果核酒聚为一类,果肉酒单独为一类。果肉酒中氰化物和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分别为7.58μg/L、29.55μg/L)均极显著地低于果核酒及整果酒(P<0.01)。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整果酒在色泽、感官愉悦度、典型性方面品质较优,因此,采用青梅整果及果肉生产青梅酒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梅酒 浸泡型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氨基甲酸乙酯 氰化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