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序列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3
1
作者 李徐生 杨达源 +1 位作者 鹿化煜 韩辉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3-81,共9页
通过系统采样与粒度测试,在同北方黄土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皖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序列(向阳剖面)的粒度特征;并根据堆积物的粒度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该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及风尘堆积物的物源变迁等问题进行了初... 通过系统采样与粒度测试,在同北方黄土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皖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序列(向阳剖面)的粒度特征;并根据堆积物的粒度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该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及风尘堆积物的物源变迁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堆积序列 粒度特征 安徽 第四纪 地层
下载PDF
中国风尘沉积环境磁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巧勤 孙玉兵 +1 位作者 高薇 徐晓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57-1062,共6页
中国黄土-古土壤-红黏土序列完整记录了7.5 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历史。黄土-古土壤的低频磁化率已成为东亚夏季风演化的代用指标之一,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全球对比。虽然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成土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磁化率与成壤强度的... 中国黄土-古土壤-红黏土序列完整记录了7.5 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历史。黄土-古土壤的低频磁化率已成为东亚夏季风演化的代用指标之一,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全球对比。虽然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成土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磁化率与成壤强度的相关性还不是十分清楚,磁化率应用方面仍存在问题。磁化率与成壤强度、生物化学作用和古气候关系尚在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序列 环境磁学 磁化率 古气候
下载PDF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韩飞 孙东怀 +7 位作者 张焱 陈发虎 王飞 朱彦虎 张月宝 易治宇 李再军 胡文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9-1186,共8页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 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 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 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 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0℃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皋兰山剖面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并且两端未完全出露的正极性分别与Chron2A.3n和Chron3An.1n相对应,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 Ma.由此推断,皋兰山剖面顶部的五泉砾岩形成大约开始于3.5 Ma,五泉砾岩底界年代的确定,为青藏高原的A幕运动提供了地质证据.皋兰山剖面深度602 m处出现由河湖相砂岩向以风成红粘土为主常夹有薄层砂岩的地层转变,通过岩性地层及年代的推断,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 Ma,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风尘序列 磁性地层 晚第三纪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38
4
作者 孙东怀 陈明扬 +4 位作者 JohnShaw 鹿化煜 孙有斌 岳乐平 张云翔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1期79-84,共6页
对黄土高原较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风尘堆积成壤序列开始发育的时代约为 7.2Ma,如果认为亚洲季风气候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高度密切相关的话 ,风尘堆积在 7.2Ma的出现则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 对黄土高原较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风尘堆积成壤序列开始发育的时代约为 7.2Ma,如果认为亚洲季风气候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高度密切相关的话 ,风尘堆积在 7.2Ma的出现则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 ,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 .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序列由 7个显著的红色黄土层以及与其相间的 7个古土壤组合组成 ,它们记录了 7.2~ 2 .6Ma的晚第三纪东亚古季风演变的历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晚新生代 黄土高原 风尘堆积序列
原文传递
中国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黎武标 李志文 +2 位作者 王志刚 詹江振 杜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5,共10页
中国暖温带海岸的风尘沉积序列是断续分布于渤海-北黄海沿岸的以黄褐色为主的粉砂质或砂质沉积物。通过查阅196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此类沉积的分布规律、地层形态、沉积特征、地质年代、形成机制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的成果,认为其... 中国暖温带海岸的风尘沉积序列是断续分布于渤海-北黄海沿岸的以黄褐色为主的粉砂质或砂质沉积物。通过查阅196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此类沉积的分布规律、地层形态、沉积特征、地质年代、形成机制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的成果,认为其主体为陆架沙漠化环境下的衍生沉积,是冬季风搬运近源物质的结果,时代上属中-晚更新世。因此,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是渤海-北黄海陆架沙漠化的有力佐证,且较好地记录了中国中更新世以来中纬度沿海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时间上,气候逐渐干冷;空间上,自北向南风化作用增强。基于研究现状,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温带海岸 风尘沉积序列 更新世 研究现状 展望
原文传递
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通量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历史和变率 被引量:37
6
作者 孙有斌 安芷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69-776,共8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风尘序列的容重和碳酸盐含量测定, 建立了以灵台剖面为代表的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时间序列. 结果与北太平洋ODP885/886孔风尘通量记录对比表明, 最近7 Ma以来亚洲内陆粉尘源区存有阶段性增强的干旱... 通过对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风尘序列的容重和碳酸盐含量测定, 建立了以灵台剖面为代表的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时间序列. 结果与北太平洋ODP885/886孔风尘通量记录对比表明, 最近7 Ma以来亚洲内陆粉尘源区存有阶段性增强的干旱化趋势和有意义的干湿气候波动. 尤其是3.6~2.6 MaBP时段海陆风尘通量显著增大, 反映了亚洲内陆干燥度的急剧增加, 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这一时段的加速隆升阻隔了水汽向亚洲内陆的输送相关. 2.6 MaBP后黄土高原风尘通量的平均值及其变率较其前晚第三纪的平均值和变率显著增加, 与北半球大冰期来临后的全球冰量变化关系密切. 最近0.6 Ma灵台和西北太平洋V21-146孔的风尘记录对比表明, 海陆风尘通量变化在104~105 a时间尺度上基本同步, 与全球冰量变化所诱导的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大幅度波动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风尘通量 亚洲内陆 干旱化 干燥度 风尘序列 容重 碳酸盐
原文传递
新近纪以来中国黄土高原的风尘记录 被引量:15
7
作者 孙有斌 强小科 +1 位作者 孙东怀 安芷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4-101,共8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两个典型的风尘堆积序列的岩性和磁性地层研究 ,认为中国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开始发育年龄至少约为 7.2 Ma B.P.。以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交互出现的风尘沉积 ,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 ,而且可能包含...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两个典型的风尘堆积序列的岩性和磁性地层研究 ,认为中国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开始发育年龄至少约为 7.2 Ma B.P.。以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交互出现的风尘沉积 ,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 ,而且可能包含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北半球冰盖形成演化及大冰期发生等构造气候事件的印记。反映粉尘源区的干燥度及携带粉尘的大气环流强度的风尘沉积速率自 7.2 Ma B.P.开始、尤其是 4.5 Ma B.P.以来逐渐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风尘记录 中国 风尘堆积序列 沉积速度 磁性地层
原文传递
江苏金坛和尚墩旧石器遗址地层的古地磁年代与磁化率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朱诚 张杨阳 +2 位作者 马春梅 房迎三 武春林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4,共10页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190—240kaBP左右、300kaBP左右的4个暖湿期,其中间隔有3个干冷时期,具有完整的3个气候旋回。对应地层发育的4个古土壤层、3个黄土层的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研究表明,虽然古地磁极性定年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磁化率信息为辅助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局限,获得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多种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金坛 和尚墩 旧石器遗址 古地磁定年 磁化率 古气候与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
原文传递
Thick Miocene eolian deposits on the Huajialing Mountains: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8
9
作者 ZHAN Tao GUO ZhengTang +4 位作者 WU HaiBin GE JunYi ZHOU Xin WU ChunLin ZENG FangM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241-248,共8页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Cenozoic has been a subject of much geological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link with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complex.Much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chang...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Cenozoic has been a subject of much geological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link with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complex.Much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changes is recoverable from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region.We report here on the thick eolian deposits mantling the Huajialing Mountains,a relatively flat mountain range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Correlation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tratigraphy with the QA-I Miocene eolian sequence dates a 134.7 m section(NL-VII) for the interval from 18.7 to 11.8 Ma,as confirmed by micro-mammalian fossils.These eolian deposits demonstrate a much wider distribution of the Miocene eolian deposits,and also indicate that the topography contrasts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including the uplifts of the Huajialing Mountains and the bedrock highlands in the Qinan region,were formed by the early Miocene.The near-continuous Miocene eolian sequence from 18.7 to 11.8 Ma indicates that the substratum of Huajialing had not experienced any intense tectonic changes during this time interval,which suggests further,the relative tectonic stability of the nearby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OCENE eolian deposits Huajialing Tibetan Plateau Cenozoic geomorphic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