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字与文献研究的“亭”风景审美探源
1
作者 吴静子 冯倩瑶 赵大鹏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70-278,共9页
“亭”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风景建筑,它的发展与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风景审美的精髓与特质,并反映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审美理念从萌芽到质变再到巅峰发展的完整过程。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先秦至宋代文献中与“亭”相关的文字、语... “亭”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风景建筑,它的发展与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风景审美的精髓与特质,并反映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审美理念从萌芽到质变再到巅峰发展的完整过程。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先秦至宋代文献中与“亭”相关的文字、语词与词义,发现“亭”自魏晋时期开始体现出风景建筑的特征,隋唐至宋代发展更为兴盛。通过研究以揭示蕴含于其中的风景审美内容与风景审美方式,以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理念,为实践中国古代风景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词 风景审美 风景建筑 亭名
下载PDF
中国传统风景审美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敦煌佛教壁画的影响
2
作者 王玫 张春彦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建筑以及世俗生活的表达,是背后这一时期中国古人风景设计与风景文化的真实再现。文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系统对比同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审美 风景表达 魏晋南北朝 敦煌佛教壁画 印度佛教美术
下载PDF
徐霞客《江右游日记》中的风景审美思想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汪佳伟 唐晓岚 《园林》 2023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江右游日记》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第4次考察江右地区时所留的游记,文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明末时期江西的社会人文和自然风光,还承载了徐霞客个人的风景审美意识,可以为当代风景资源的开发提供文化支撑与历史依据。通过分析《江右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第4次考察江右地区时所留的游记,文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明末时期江西的社会人文和自然风光,还承载了徐霞客个人的风景审美意识,可以为当代风景资源的开发提供文化支撑与历史依据。通过分析《江右游日记》的文献记载,挖掘徐霞客对江右地区各类风景资源的考察情况,梳理江右地区整体的景观风貌,解读各类风景资源的审美关注点,最后归纳总结其风景审美思想为由天而人、通宏洞微、追根溯源、比物假景4个层面。研究为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的传承发展及当代风景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并对我国风景资源开发保护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右游日记》 徐霞客 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 风景审美
下载PDF
基于文字与文献研究的“山水”语词风景审美探源
4
作者 吴静子 王其亨 赵大鹏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46-453,共8页
以山水语词中的"山""水"为研究对象,以上古刻画符号,商周甲骨文、金文以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经典文献为研究载体,尝试还原"山水"语词的审美起源,探寻中国古人的风景审美理念及思维规律。通过研究发现,... 以山水语词中的"山""水"为研究对象,以上古刻画符号,商周甲骨文、金文以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经典文献为研究载体,尝试还原"山水"语词的审美起源,探寻中国古人的风景审美理念及思维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从自然物象中抽象、提炼而形成的"山""水"符号和文字,包含着远古人类对自然山水之形的概括、抽象和理解,包含着他们对以山水为主要内容之自然物象的认识、理解和审美。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经典文献中,"山""水"语词主要是用来指称和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某种特定客观事物。而至先秦时期始,文献中关乎山水自然的描绘和赞美已是不胜枚举,并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因此推论,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古人便习以"山水"语词表述现代汉语中"风景"的概念,既符合中国古人的思维规律,又能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文字 文献 风景审美
下载PDF
修辞视角下探悉西方旅游风景审美文化及教育意义
5
作者 刘洋 田丹 《教育文化论坛》 2013年第6期109-111,119,共4页
在旅游修辞话语中,"信奉"是并列于"事实"的两大劝说出发点之一,是有效说服受众的主要基石。面对西方游客,他们自身的旅游自然景观风景审美文化影响着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取舍。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游客自然景观审美文化中... 在旅游修辞话语中,"信奉"是并列于"事实"的两大劝说出发点之一,是有效说服受众的主要基石。面对西方游客,他们自身的旅游自然景观风景审美文化影响着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取舍。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游客自然景观审美文化中的"崇高"、"优美"和"如画"三个概念,把握住了西方游客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采取一种超功利的"信奉",理解了西方旅游文化如何影响西方游客对贵州旅游自然景观产品进行选择,以期实现外语和旅游方向相关人才教育和培训的价值,思索贵州自然景观文本修辞与文体教育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文化 风景审美 贵州旅游 旅游文化教育
下载PDF
试论风景审美的进化理论
6
作者 王晓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37,共6页
风景美学理论近年来由于结合了进化论思想而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以栖息地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的影响较大,它们分别从适合生存、繁衍的环境栖息地条件和认知结构两方面探讨了人类的风景审美。本文首先阐述了风景审美的进化理论,在简要... 风景美学理论近年来由于结合了进化论思想而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以栖息地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的影响较大,它们分别从适合生存、繁衍的环境栖息地条件和认知结构两方面探讨了人类的风景审美。本文首先阐述了风景审美的进化理论,在简要论述了风景审美发展的基础之上指出了进化论美学观所揭示的风景美是朴素的、功利主义的,并尝试提出了风景审美从物质转向精神、从朴素的功利主义到理性的整体主义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审美 栖息地 进化论
全文增补中
延续与嬗变:基于《良友》画报图文史料的近代风景审美探析(1926—1945年)
7
作者 王馨梓 毛华松 《风景园林》 2022年第9期135-141,共7页
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近代,展开近代风景审美特征及其社会动力机制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风景审美的近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基于《良友》画报,以报道体裁和风景类型建立近代风景图文史料库,总结近代风景在审美主体、审美表... 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近代,展开近代风景审美特征及其社会动力机制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风景审美的近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基于《良友》画报,以报道体裁和风景类型建立近代风景图文史料库,总结近代风景在审美主体、审美表达和审美对象上的延续与嬗变:1)在审美主体上,画报以教育文化为宗旨并组建精英化编写群体,推动了近代风景审美的发展和大众化;2)在审美表达上,诗画结合的意境表达仍是画报的重要表达方式,但受西方思想与新技术的影响,报道采用客观理性的图像文字,激发了风景审美的理性化倾向;3)在审美对象上,画报仍高度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近代化进程中,风景审美对象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被赋予教育、健康与民族意识的意义。对近代风景审美特征的挖掘有助于深化对近代风景营建思想的认识,可为识别和保护近代风景资源与遗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审美 近代转向 《良友》画报 图像学
下载PDF
风景审美的和谐性
8
作者 谢凝高 《风景名胜》 1994年第4期10-11,共2页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美的源泉,永恒的象征,真理的化身,艺术文化之师,物质生活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物质生产、生活的资源和精神生活资源,两者缺一不可,而风景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精神生活资源,为人类提供审美求知、游览、度假的理想场所。
关键词 风景审美 和谐性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生活资源 人与自然 人类 物我相亲 协调 物质生产
下载PDF
一部将“文化审美产业”引入学术话语体系的力作--评《缤纷的风景:文化 审美 产业》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术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53-156,共4页
范藻和范潇兮的新作《缤纷的风景:文化审美产业》一书是将文化审美产业引入学术范畴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该书正式提出了"文化审美产业"这一概念,构建了文化审美产业理论的结... 范藻和范潇兮的新作《缤纷的风景:文化审美产业》一书是将文化审美产业引入学术范畴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该书正式提出了"文化审美产业"这一概念,构建了文化审美产业理论的结构体系.该书在语言表达和篇章布局体现出很强的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藻 《缤纷的风景:文化审美产业》 文化审美产业 理论体系
下载PDF
图像叙事下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策略
10
作者 朱磊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探寻从乡愁的表达到乡愁景观的表现,对于乡村振兴下乡村聚落和新社区的精神塑造和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明晰从乡愁的叙事生成到乡愁景观的空间转译过程,实践乡愁景观的审美建构,为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提供系统性支持;最后,... 探寻从乡愁的表达到乡愁景观的表现,对于乡村振兴下乡村聚落和新社区的精神塑造和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明晰从乡愁的叙事生成到乡愁景观的空间转译过程,实践乡愁景观的审美建构,为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提供系统性支持;最后,从乡愁差异化表现、文化认同和在地实践等三个层面,提出图像叙事下从乡愁到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策略,尝试为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景观实践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景观 图像叙事 空间转译 风景审美 整体表现
下载PDF
50~70年代小说中的城乡风景再发现
11
作者 卞秋华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10期66-68,共3页
在20世纪50~70年代小说中,由于对劳动因素的过分强调,作家对于风景的取舍与描画,都呈现出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美学趣旨,在形成欢快激昂的审美风格和"崇高"意味的同时,也导致了风景审美的诸多疏失。
关键词 劳动视域 风景审美 城乡 审美姿态
下载PDF
超越风景——当代景观美学的去蔽与重构
12
作者 晏晨 《美育学刊》 2019年第4期71-78,共8页
自16世纪以来,景观学科的核心词landscape在西方历史上经历了从突出艺术性的风景向注重学科综合性的景观的转变,而不论风景或景观均对应landscape一词的中译,只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从风景和景观概念入手,结合历史语境和学科发展进... 自16世纪以来,景观学科的核心词landscape在西方历史上经历了从突出艺术性的风景向注重学科综合性的景观的转变,而不论风景或景观均对应landscape一词的中译,只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从风景和景观概念入手,结合历史语境和学科发展进程,可以分析二者的具体含义和审美特征。风景传统代表着视觉至上的审美观,因审美感官的单一化形成对大地即landscape原初含义的遮蔽,而景观学科从风景美学中逐渐成长起来且经历了学科深刻的生态转向,这一过程既是对风景法则的去蔽,也是对自身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风景 景观 风景审美 景观美学
下载PDF
惠州西湖组景教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惠城 唐孝祥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0-144,共5页
惠州西湖组景作为惠州西湖风景特色和惠州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西湖组景本身的意象和内涵。基于阐释和传播的视角,分析惠州西湖组景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并结合教化的基本含义,从教化基础、教化核... 惠州西湖组景作为惠州西湖风景特色和惠州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西湖组景本身的意象和内涵。基于阐释和传播的视角,分析惠州西湖组景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并结合教化的基本含义,从教化基础、教化核心和教化结果3个方面总结惠州组景的教化机制,探析组景获得民众普遍认同的原因和规律,为惠州西湖等公共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发挥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作用、现代组景创作与品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审美 惠州西湖 组景 教化机制
下载PDF
“关中八景”多感官景观体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霖 赵纪军 《华中建筑》 2019年第9期118-122,共5页
“关中八景”代表了我国风景资源集合和风景品鉴的传统范式,包含了丰富的多感官景观内容,也是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和城乡建设历史的真实写照。该文对历代“关中八景”的风景资源进行评价,厘清其中各种多感官景观内容,展现我国风景审美... “关中八景”代表了我国风景资源集合和风景品鉴的传统范式,包含了丰富的多感官景观内容,也是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和城乡建设历史的真实写照。该文对历代“关中八景”的风景资源进行评价,厘清其中各种多感官景观内容,展现我国风景审美中多感官参与、因景生情、由情入境之过程,反映关中地区自然山水肌理和城乡建设规模,为该地区范围内城市特色的塑造、景观风貌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八景 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审美 多感官 景观体验
下载PDF
凤凰礼赞──评贺兴安《沈从文评论》
15
作者 赵强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7-117,共1页
关键词 沈从文 风景审美 沈从文作品 评论 民俗审美 泛神论 兴安 凤凰 宇宙宗教感情 “立象以尽意”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乡村现实主义的“豫北”风景——读乔叶长篇小说新作《宝水》
16
作者 李思嘉 《百家评论》 2024年第4期61-70,共10页
《宝水》是乔叶的长篇突围之作,展现了新时代乡土中国的丰富图景,不仅表现在对乡村真实面貌的还原,还表现在对“豫北”地方性审美风景的探索。《宝水》围绕新时代如何重返乡土这一问题,通过描绘“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和... 《宝水》是乔叶的长篇突围之作,展现了新时代乡土中国的丰富图景,不仅表现在对乡村真实面貌的还原,还表现在对“豫北”地方性审美风景的探索。《宝水》围绕新时代如何重返乡土这一问题,通过描绘“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和痛点,展现出互联网背景下宝水村富有现代化意味的演进过程,呈现新时代乡村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乔叶在《宝水》中着力发掘乡土叙事丰富的审美风景。从返乡女性的二重叙事视角出发,小说塑造了以乡村女性形象为主体的新乡村人物形象群。文本大量运用河南地方方言,以岁时和节气谋篇布局,营造出人物、景物相交融的乡土风景与心景,进一步提升了乡土文学的精神内蕴和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叶 《宝水》 现实主义 新人物形象 审美风景
下载PDF
开展“报景活动”好
17
作者 吕士君 《风景名胜》 1999年第10期33-33,共1页
浙江新昌县有一位老干部写信给当地风景旅游管理部门,建议开展群众性的"报景活动"。意思是谁发现了新的景点,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推荐,倘若具有游赏和开发价值,应给予一定的鼓励。笔者以为开展"报景活动"的建议很有... 浙江新昌县有一位老干部写信给当地风景旅游管理部门,建议开展群众性的"报景活动"。意思是谁发现了新的景点,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推荐,倘若具有游赏和开发价值,应给予一定的鼓励。笔者以为开展"报景活动"的建议很有意义,可取之处有三:一是可以使风景旅游管理部门更全面地掌握风景资源情况。比如浙江省的新昌县,景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旅游管理部门虽作过较为细致的踏勘调查工作,但有许多好景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景审美知识的不断普及,这些"深山之宝"会渐渐被当地居民和偶尔涉足这些地方的外地人所发现。如新昌十里潜溪景区的大石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旅游 管理部门 资源情况 群众性 新昌县 风景审美 开发价值 浙江新昌 老干部 开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