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长期观测资料的黄海天文潮-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尤晓昳 武国相 +1 位作者 梁丙臣 刘仕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88,共12页
为了分析黄海沿岸历史风暴潮的特征规律,本文基于黄海沿岸9个长期潮位观测站的历史水位资料,提取风暴潮事件,将原始水位序列分离出天文潮成分和非潮余水位成分,对非潮余水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能量在半日、全日频率区间较为集中;统计... 为了分析黄海沿岸历史风暴潮的特征规律,本文基于黄海沿岸9个长期潮位观测站的历史水位资料,提取风暴潮事件,将原始水位序列分离出天文潮成分和非潮余水位成分,对非潮余水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能量在半日、全日频率区间较为集中;统计每个风暴潮事件中,最大非潮余水位出现的潮汐相位,发现出现在涨、落潮期间的概率显著高于高、低潮位期间的概率;进一步将最大非潮余水位和偏斜增水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离散程度较高。以上这些现象均表明,从长期尺度上,所分析的黄海沿岸各站位均存在显著的天文潮-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尤其是在水深较浅、潮差较大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黄海 天文潮-风暴潮相互作用 调和分析 余水位
下载PDF
斯里兰卡近岸风暴潮模拟中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特征分析:一个个例研究(英文)
2
作者 R.K.K.A.S.N.KODITHUWAKKU 李毅能 +4 位作者 彭世球 朱宇航 李少钿 Tilak P.D.GAMAGE 付莉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42-352,共11页
利用三维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以及逐时水位观测数据,研究印度洋北部斯里兰卡北部海岸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特征.选择了2008年的"Nisha"台风作为台风风暴潮个例进行研究,并进行了3个数值敏感性试验.经验证,该风暴潮模型可以... 利用三维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以及逐时水位观测数据,研究印度洋北部斯里兰卡北部海岸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特征.选择了2008年的"Nisha"台风作为台风风暴潮个例进行研究,并进行了3个数值敏感性试验.经验证,该风暴潮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该台风期间研究区域内的潮汐和总海水水位.试验结果表明,沿斯里兰卡西北海岸的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显著,其强度与台风的强度和轨迹相关.当TC在42 h达到较大强度时,可以得到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导致的最大增水值TSI(0.6 m)和从印度洋外海向斯里兰卡西北部浅滩流入的最大相互作用流场.在TC强度较弱的第30小时,得到最大负TSI(-0.6 m)和向南流出西北部浅水区域的较弱的相互作用流场.在整个台风期间,强TSI都发生在斯里兰卡西北部海滩到对岸的印度洋近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 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 风暴潮 斯里兰卡
下载PDF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聚煤作用的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益成 廖玉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111-115,共5页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形成的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含有多达30余层煤。这些为数众多的煤层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进退和风暴潮2种动力作用的控制。频繁的海水进退,虽然多次为本区的聚煤场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未能给滨海沼泽...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形成的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含有多达30余层煤。这些为数众多的煤层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进退和风暴潮2种动力作用的控制。频繁的海水进退,虽然多次为本区的聚煤场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未能给滨海沼泽内泥炭物质的持续堆积带来足够的时间。频繁的风暴潮作用对策煤场所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风暴上升流可以强烈地侵蚀滨海沼泽的泥炭层,风暴下降流又可将大量的泥炭物质携带到浅海环境再沉积;风暴上升流可以在平缓开阔的潮汐地带上建造成平行海岸线的沙脊,使沙脊靠陆一侧成为新的聚煤场所,下一次较大的风暴上升流又可荡平这些新建立起来的聚煤场所。因此本区的聚煤作用既复杂又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 海水进退 风暴潮作用 聚煤作用 煤矿床
下载PDF
福建漳浦海岸沙丘粒度参数记录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贤立 李志忠 +3 位作者 靳建辉 夏菁 龚松柏 邓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0-155,158,F0003,共8页
我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海岸沙丘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产物。该文对福建东南漳浦古雷海岸沙丘剖面(GL)进行了年代学、粒度参数和成因判别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对冬季风强度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同时综合历史文献气候记录和泥炭地质记录分... 我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海岸沙丘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产物。该文对福建东南漳浦古雷海岸沙丘剖面(GL)进行了年代学、粒度参数和成因判别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对冬季风强度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同时综合历史文献气候记录和泥炭地质记录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 300年以来海岸沙丘记录的冬季风环境演变信息,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680-11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总体较弱,后期表现为增强趋势,反映风暴潮活动频繁、气候温暖的海岸环境;1100-17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波动增强,反映风沙活动强烈、较寒冷的海岸气候环境;1700AD至今,冬季风强度波动减弱,反映海岸气候环境在波动中回暖、风暴潮活动趋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丘 粒度参数 敏感粒径 风力作用 风暴潮作用 福建漳浦
下载PDF
南中国海北部对台风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吕蒙 丁扬 侍茂崇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9,共11页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的风暴潮爆发频率高、危害大,其中广东近岸海域每年由于台风遭受的经济损失高居全国之首,因此更好地评估和预测南海近岸对台风的响应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测数据,利用潮汐风暴潮近似解公式分析了潮汐与风暴潮...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的风暴潮爆发频率高、危害大,其中广东近岸海域每年由于台风遭受的经济损失高居全国之首,因此更好地评估和预测南海近岸对台风的响应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测数据,利用潮汐风暴潮近似解公式分析了潮汐与风暴潮相互作用在风暴增水中的作用比例和特征。基于FVCOM-SWAVE模型,分析在台风登陆过程中,南海北部区域对不同路径台风的响应,并设计风场气压驱动实验和波流耦合模型实验,探究了南海北部近岸对不同台风的响应过程的成因,分析了波流相互作用对近岸增水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会对风暴增水有着重要的调制作用。首先,其会使余水位有着近似潮汐的震荡,振幅约为0.1m-0.2m。其次,在风暴潮模拟中,加入波流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够明显改善南海西北部近岸风暴增水过程的模拟精度,误差能够提高0.1m左右。最后发现,南海北部区域存在着由台风激发、向西传播的陆架波,路径有两条:一条沿着我国南海沿岸并穿过琼州海峡进行传播,另一条沿着海南岛东侧路径进行传播,其速度大约在2-5m/s左右,并造成水位响应的西边界强化现象。同时,在台风到来时,琼州海峡东西两侧产生较大的水位梯度,西向流通量显著增加,造成大量的海水进入北部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台风 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 FVCOM 陆架波 波流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tide-surge interactions on storm surge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2
6
作者 XU JunLi ZHANG YuHong +2 位作者 CAO AnZhou LIU Qiang LV XianQ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308-1316,共9页
A two-dimensional coupled tide-surge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ide-surge interactions on storm surge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impa... A two-dimensional coupled tide-surge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ide-surge interactions on storm surge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tide-surge interactions on storm surge elevations, Typhoon 7203 was assumed to arrive at 12 different times, with all other conditions remaining constant. This allowed simulation of tide and total water levels for 12 separate case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for Yingkou, Huludao, Shijiusuo, and Lianyungang tidal stations were analyzed. Model results showed wide variations in storm surge elevations across the 12 cases. The largest difference between 12 extreme storm surge elevation values was of up to 58 cm and occurred at Yingkou tidal s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s of tide-surge interactions on storm surge elevations are very significant.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hat these ar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predicting storm surge ele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rm surges Astronomical tides Tide-surge interactions Typhoon 7203 Coupled tide-surge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