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浪扰动对太湖梅梁湾水体总磷变化的驱动模式研究
1
作者 尤本胜 马书占 +3 位作者 古小治 蔡健霞 陈开宁 陈东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6-764,共9页
风浪扰动下的底泥再悬浮是浅水湖泊水体底泥内源性磷向水体释放的关键驱动因子。水体总磷(TP)受底泥内源磷释放过程影响频繁波动。基于风浪扰动强度与底泥悬浮物(SS)浓度定量关系模型,采用太湖原位未扰动柱状底泥开展水体底泥再悬浮过... 风浪扰动下的底泥再悬浮是浅水湖泊水体底泥内源性磷向水体释放的关键驱动因子。水体总磷(TP)受底泥内源磷释放过程影响频繁波动。基于风浪扰动强度与底泥悬浮物(SS)浓度定量关系模型,采用太湖原位未扰动柱状底泥开展水体底泥再悬浮过程模拟研究,分别模拟在小风(搅拌强度100~125 r/min)、大风(搅拌强度200~220 r/min)模式下底泥内源释放过程,探究风浪扰动对太湖梅梁湾水域TP浓度波动的贡献。结果表明,风浪扰动显著增加(P<0.01)了水体SS,小风与大风下水体SS均值分别增加了80.9%与360.8%,但随着扰动周期的延长,风浪扰动的效果会削弱。不同风浪扰动强度下水体TP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小风下水体TP为0.08~0.20 mg/L;大风下水体TP为0.09~0.34 mg/L。与对照组相比,小风组水体TP浓度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而大风组水体TP浓度则表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P<0.01)。此外,大风持续扰动增加了水体TP浓度,但效果不显著(P>0.05)。风浪扰动致使0~3 cm底泥内的TP含量有所提高,底泥表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是底泥TP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风浪扰动可能是表层底泥和间隙水TP升高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风浪扰动 悬浮物 底泥
下载PDF
风浪扰动对太湖水体悬浮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池俏俏 朱广伟 +1 位作者 张战平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5-498,共4页
通过离心浓缩的方法,获取太湖梅梁湾口东岸处(即梅梁湾与贡湖湾的交界处)不同风浪条件下的悬浮颗粒物.冷冻干燥,微波消解,ICP-AES的方法测定了其中Co、Cr、Cu、Ni、Pb、Zn等重金属元素及Al、Ca、Fe、Mn等相关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 通过离心浓缩的方法,获取太湖梅梁湾口东岸处(即梅梁湾与贡湖湾的交界处)不同风浪条件下的悬浮颗粒物.冷冻干燥,微波消解,ICP-AES的方法测定了其中Co、Cr、Cu、Ni、Pb、Zn等重金属元素及Al、Ca、Fe、Mn等相关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小风浪(2 m/s)、中风浪(7 m/s)和大风浪(11 m/s)下:①水体总悬浮颗粒态金属的量依次大幅度增加;②单位悬浮颗粒物中各金属元素的含量在不同风浪下变化不同.Ca在小、中、大风浪下含量依次增大;Zn在小、中、大风浪下含量依次减少;Mn和Cu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与小风浪相比,中风浪下Mn、Cu的含量显著增大;与中风浪相比,大风浪下含量显著减少;其它元素Al、Fe、Ni、Pb、Co、Cr等在单位悬浮物中,中风浪与小风浪相比含量减少,大风浪与中风浪相比含量略微增加.研究表明:①金属元素在水体总悬浮物中的含量主要受风浪影响,但风浪对单位悬浮物中金属含量的影响则因元素而异;②除Cu、Mn、Zn外,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随粒径增大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风浪扰动 悬浮物 重金属
下载PDF
风浪扰动对底泥内源磷钝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新 王秀 +3 位作者 赵珍 乔维川 虞磊 尹洪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64-3071,共8页
利用Y型旋浆式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太湖常见风情条件下对两种底泥磷钝化剂(热改性富钙凹土与镧改性膨润土(商标Phoslock))控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底泥钝化剂的添加均可增强表层底泥的抗风浪扰动能力,降低了风浪... 利用Y型旋浆式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太湖常见风情条件下对两种底泥磷钝化剂(热改性富钙凹土与镧改性膨润土(商标Phoslock))控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底泥钝化剂的添加均可增强表层底泥的抗风浪扰动能力,降低了风浪对钝化层的侵蚀深度,减少了上覆水体中悬浮物的含量,且同时可降低上覆水体中可溶性活性磷(SRP)的浓度及可移动磷的含量,增加了惰性磷和钙磷的比例.与中风条件相比,大风条件增加了侵蚀深度?上覆水悬浮物含量?可溶解活性磷的浓度及可移动磷含量,降低了惰性磷和钙磷的比例.以上结果表明,虽然风浪扰动的剧烈程度对底泥磷钝化技术有影响,但底泥磷钝化技术依然可以应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内源磷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扰动 热改性富钙凹土 镧改性膨润土 内源磷 浅水湖泊
下载PDF
风浪扰动下南四湖悬浮颗粒物分布与侵蚀深度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宝 申秋实 +2 位作者 孙春意 赫国胜 刘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4,共8页
风浪扰动下河湖底泥再悬浮和沉降过程中悬浮颗粒物的分布、沉积对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南四湖南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在风情统计的基础上,利用Y型旋浆式底泥再悬浮装置对底泥再悬浮和沉降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底泥悬浮... 风浪扰动下河湖底泥再悬浮和沉降过程中悬浮颗粒物的分布、沉积对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南四湖南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在风情统计的基础上,利用Y型旋浆式底泥再悬浮装置对底泥再悬浮和沉降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底泥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分布特征和物理侵蚀深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风、中风和大风扰动条件下,夏季和冬季南阳湖湖心区最大悬浮物增量分别比河口区高35.8%、25.0%、47.1%和54.2%、74.1%、22.7%,大风作用下湖心区和河口区夏季比冬季最大悬浮物增量分别高62.2%和22.6%;沉降过程显示,最初沉降6 h内,不同风速下悬浮物量均下降85%以上,20 h后,水柱中悬浮物浓度与风浪前初始浓度趋于一致;南阳湖不同风浪扰动条件下表层底泥侵蚀深度在0.09~13.73 mm之间。风浪扰动下南阳湖底泥再悬浮规律在空间和季节上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表层底泥颗粒尺寸的不同和冬季湖面被菹草大面积覆盖所致;风浪扰动停止后,最初沉降6 h是水体透明度恢复的关键;常规风情下,南阳湖底泥很难出现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表层底泥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悬浮过程 沉降过程 颗粒物分布 侵蚀深度 风浪扰动 南四湖
下载PDF
风浪扰动下南四湖南阳湖区底泥Hg的动态迁移规律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宝 申秋实 +2 位作者 孙春意 赫国胜 刘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6-1366,共11页
风浪等动力扰动下底泥重金属的释放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量变化上,而对其动态迁移过程,尤其是悬浮后的沉降过程则少有涉及.本文以重金属Hg污染较为严重的山东南四湖南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借助Y型旋浆式底泥再悬浮发生装置,通过常见风情条件下... 风浪等动力扰动下底泥重金属的释放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量变化上,而对其动态迁移过程,尤其是悬浮后的沉降过程则少有涉及.本文以重金属Hg污染较为严重的山东南四湖南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借助Y型旋浆式底泥再悬浮发生装置,通过常见风情条件下底泥原柱样再悬浮和沉降过程模拟,对不同风浪条件下典型重金属Hg在底泥-水界面的动态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浪扰动下,南阳湖水柱中Hg浓度呈增加趋势,夏季和冬季河口区Hg浓度分别由1.5μg·L^(-1)和0.5μg·L^(-1)左右增加到2.5μg·L^(-1)和1.0μg·L^(-1)左右,湖心区分别由0.1μg·L^(-1)和0.3μg·L^(-1)左右增加到0.12μg·L^(-1)和1.0μg·L^(-1)左右,风浪扰动增加了底泥Hg的释放风险,间隙水高浓度Hg向上覆水释放为其主要原因;风浪扰动停止后,水柱中Hg浓度总体呈波动性下降,但20 h很难降低到初始浓度;水柱中Hg浓度增量同风浪强度没有明显依赖关系,夏季和冬季河口区Hg的释放增量在小风(1.75 m·s^(-1))、中风(3.63 m·s^(-1))和大风(6.02 m·s^(-1))扰动下分别为3.36、0.95、0.50 mg·m^(-2)和0.97、0.81、0.61 mg·m^(-2),大风过程Hg增量反而较小,大风扰动导致更多悬浮颗粒物对Hg的吸附共沉淀起到关键作用;水柱中Hg浓度增量在季节上未显示一定规律,南阳湖冬季水面大量菹草覆盖,菹草的生长对扰动下底泥Hg的释放没有起到明显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扰动 HG 动态迁移 释放增量 山东南四湖
下载PDF
滆湖北部人工地形重塑下风浪场变化研究
6
作者 秦灏 张怡辉 +2 位作者 朱金格 胡维平 彭兆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6,共13页
风浪是影响浅水湖泊物理生境环境重要的水动力要素之一。基于滆湖实测风浪数据,建立了滆湖风浪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模拟滆湖风浪随风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滆湖北部水域在人工地形重塑工程实施后的风浪变化情况分析。结... 风浪是影响浅水湖泊物理生境环境重要的水动力要素之一。基于滆湖实测风浪数据,建立了滆湖风浪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模拟滆湖风浪随风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滆湖北部水域在人工地形重塑工程实施后的风浪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盛行风下,风浪强度和湖底扰动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衰减,这有利于水体透明度和水底光照条件的改善。风浪强度的衰减使得具有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与发育风浪条件的水域面积显著扩增。人工地形重塑的实施,有利于滆湖北部水域水生植被物理生境环境改善,从而为滆湖北部水域水生植被的修复提供较好的环境支撑,也为其他浅水湖泊地形重塑工程的实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风浪 地形重塑 风浪扰动 生境环境
下载PDF
风浪扰动中太湖OA对水体磷循环影响的原位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晁建颖 高光 +3 位作者 汤祥明 戴江玉 庄巍 张毅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861-2867,共7页
在一次风速12 m.s-1的强风浪过程中,对太湖梅梁湾一浅水区水体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OA)丰度、颗粒态有机质含量、碳、氮和磷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的原位监测和分析,同时分析了基本的水质指标.结果表明,风... 在一次风速12 m.s-1的强风浪过程中,对太湖梅梁湾一浅水区水体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OA)丰度、颗粒态有机质含量、碳、氮和磷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的原位监测和分析,同时分析了基本的水质指标.结果表明,风浪过程会对水体OA的理化性质及水体的磷循环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风浪过程中,OA丰度出现显著的增加,达到316.87mg.L-1,为无风时期均值的29倍;虽然在此过程中,水柱中以OA形式存在的营养盐总量出现了显著的增加,但同时OA丰度也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水体OA中颗粒态碳、氮和磷等营养元素浓度都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都超过50%;由于风浪扰动引起了沉积物悬浮,水体总悬浮颗粒物(SS)、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达到325.5、9.43和0.242mg.L-1,分别为无风期的17.5倍、1.8倍和2.8倍.但是溶解态营养盐如溶解性总氮(TDN)、溶解性总磷(TDP)、溶解性反应磷(SRP)等的浓度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风浪过程中沉积物的再悬浮导致水体OA碱性磷酸酶活性和OA可酶解磷含量都出现明显的增加,最高达到0.005 9μmol.(L.min)-1,可见风浪扰动加速了OA磷的矿化速率和水柱中SRP的供给补偿;风浪过后,OA丰度、OA碱性磷酸酶活性、OA可酶解磷、水体SS、TN和TP等指标均出现了显著的回落并逐步达到了风浪前的水平.这说明风浪扰动引起的水体SRP释放可能并不是SRP直接由沉积物暴发性释放,而是水体颗粒态磷(尤其是OA磷)酶解并向水柱缓慢的连续性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扰动 原位实验 有机聚集体 太湖 营养盐循环 磷补偿
原文传递
风浪扰动对太湖水体中砷在水相-悬浮物相之间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耿頔 杨芬 +1 位作者 韦朝阳 季宏兵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8-1365,共8页
在太湖冬季不同风速下(0.8、1.8、2.7、3.2、4.0 m·s-1)采集了不同深度(水深0.1、1.0和1.8 m,分别记为上、中和下层)的水样,测定了水体和悬浮物中的砷含量及水质参数,计算了砷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期了解在太湖生物活动最低的阶... 在太湖冬季不同风速下(0.8、1.8、2.7、3.2、4.0 m·s-1)采集了不同深度(水深0.1、1.0和1.8 m,分别记为上、中和下层)的水样,测定了水体和悬浮物中的砷含量及水质参数,计算了砷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期了解在太湖生物活动最低的阶段,风浪扰动作用对砷在水相和悬浮物相之间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风浪作用的加强,水体总砷含量有所增加,相应的悬浮物总砷含量及砷的分配系数降低,说明风浪作用可以降低悬浮物吸附砷的能力,以至于促进砷从悬浮物中的释放,进而使水体中的溶解态砷增加.相关性分析及变化趋势比较分析发现,砷分配系数的降低与在风浪扰动的影响下悬浮物浓度和溶解氧的增加,以及叶绿素a浓度的下降有关.不同风速下各参数的垂向分布变化显示,风浪扰动对中下层的砷分配系数以及中层的悬浮物砷含量影响较大;风速变大时,中层溶解态砷含量升高,上层与下层溶解态砷含量降低;而风浪扰动作用对水体总砷的分层变化影响不大.悬浮物浓度、砷浓度及分配系数均在3~4 m·s-1风速下发生变化,且呈现与之前不同的分层特征.4 m·s-1可能是一个临界风速,在4 m·s-1以上的风速下风浪占主导作用,而4 m·s-1以下是湖流与风浪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扰动 悬浮物 分配系数
原文传递
风浪模拟扰动下梅梁湾沉积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胜艳 郝少盼 +2 位作者 王鹏 谢增芳 吕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共5页
在太湖梅梁湾采取沉积物原状芯样,利用沉积物再悬浮振荡器,以100r/min的步长逐步增大隔栅的振荡频率使其在0-800r/min范围内振荡,进行0-0.53N/m2底部切应力条件下的沉积物悬浮模拟实验,揭示上覆水中悬浮颗粒物(SPM)、上覆水中可溶性磷(S... 在太湖梅梁湾采取沉积物原状芯样,利用沉积物再悬浮振荡器,以100r/min的步长逐步增大隔栅的振荡频率使其在0-800r/min范围内振荡,进行0-0.53N/m2底部切应力条件下的沉积物悬浮模拟实验,揭示上覆水中悬浮颗粒物(SPM)、上覆水中可溶性磷(SRP)以及因扰动引起悬浮的颗粒物生物可利用磷(BAP)与切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扰动实验结果表明:(1)上覆水中SPM的含量随切应力的增加而增大,呈现指数上升趋势,采样点沉积物的临界切应力为0.12N/m2。(2)扰动过程中,上覆水中的SRP含量随切应力增加而增大,悬浮颗粒物BAP的含量随切应力的增加而减小,且较大的切应力对SRP和BAP含量产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较小的切应力。(3)上覆水中SRP的含量在临界切应力0.12N/m2后明显上升,悬浮颗粒物BAP的含量在临界切应力0.12N/m2时急剧下降,临界切应力对悬浮过程中营养盐磷的释放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风浪扰动 临界切应力 沉积物
下载PDF
富砷湖滨湿地底泥优势细菌群落对风浪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呼唤 李丹蕾 +2 位作者 王玉莹 刘云根 王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2-1499,共8页
底泥微生物是影响湖滨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设置无风浪(无曝气)、中风浪(曝气量设为20 L/min)、大风浪(曝气量设为40 L/min)3种风浪扰动强度,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风浪作用对富砷湖滨湿地底泥优势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 底泥微生物是影响湖滨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设置无风浪(无曝气)、中风浪(曝气量设为20 L/min)、大风浪(曝气量设为40 L/min)3种风浪扰动强度,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风浪作用对富砷湖滨湿地底泥优势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风浪扰动下的5种优势纲群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ia)和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γ-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相对丰度的变化规律同变形菌纲完全一致,均表现为无风浪>中风浪>大风浪,拟杆菌纲和梭状芽孢杆菌纲的相对丰度在无风浪和中风浪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其相对丰度在大风浪条件下则显著高于无风浪和中风浪条件.(2)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富砷湖滨湿地底泥氮、磷污染物形态影响的主要细菌纲群为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厌氧绳菌纲和拟杆菌纲.(3)冗余结果表明,不同风浪扰动影响下,湖滨湿地底泥中影响主要细菌纲群的环境因子为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溶解氧(DO),且菌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如厌氧绳菌纲与pH均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性随风浪扰动强度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拟杆菌纲则与DO呈负相关,其相关性随风浪扰动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本研究明晰了富砷湖滨湿地底泥的优势细菌群落、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及与风浪扰动的响应关系,结果可为自然环境下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扰动 氮形态 磷形态 环境响应 优势细菌 高原湖滨湿地
原文传递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鹏 王胜艳 +2 位作者 郝少盼 姚琪 汤露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9-404,共6页
采用沉积物再悬浮振荡器在0.2-0.5 N/m^2的切应力和60-1800 s的持续振荡时间下,对太湖沉积物原状芯样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揭示切应力大小和外力作用时间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初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上升... 采用沉积物再悬浮振荡器在0.2-0.5 N/m^2的切应力和60-1800 s的持续振荡时间下,对太湖沉积物原状芯样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揭示切应力大小和外力作用时间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初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上升速率较快,随振荡时间延长,上升速率减缓,浓度趋于稳定;且浓度上升速率随切应力增加呈显著增大趋势。此外,悬浮物沉降通量随振荡时间而增大,而再悬浮通量呈相反变化趋势,两者的时间变化曲线逐渐接近,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室内模拟试验观测值与太湖现场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拟装置能够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较好地反映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风浪扰动 剪切应力 悬浮颗粒物 太湖
下载PDF
模拟砷污染湖滨湿地水位变化和水体扰动对狭叶香蒲积累转运砷的影响
12
作者 王玉莹 杨桂英 +2 位作者 呼唤 李丹蕾 刘云根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4-1272,共9页
水位涨落和风浪扰动是高原湖滨湿地的典型生境特征,其对湿地植物吸收底泥砷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以典型湿地植物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无水位、低水位和高水位以及无扰动、低程度扰动和高程度扰动共6种不... 水位涨落和风浪扰动是高原湖滨湿地的典型生境特征,其对湿地植物吸收底泥砷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以典型湿地植物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无水位、低水位和高水位以及无扰动、低程度扰动和高程度扰动共6种不同处理来模拟湖滨湿地水位变化和风浪扰动的生境,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狭叶香蒲的生物量、地上和地下部分砷质量比、富集系数、转运系数以及磷/砷物质的量比(P/As=c(P):c(As))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随着水位升高,狭叶香蒲的生物量逐步向地上部分转移分配;不同扰动处理下,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比情况为低程度扰动<无扰动<高程度扰动.②地上部分砷质量比在无水位和高程度扰动处理下最高(分别为6.23 mg/kg和16.96 mg/kg),而地下部分砷质量比则在高水位处理下最高(336.29 mg/kg),扰动程度对地下部分砷质量比影响不显著.③狭叶香蒲对砷的积累和转运在不同水位和扰动程度条件下差异显著,富集系数在高水位条件下最大(1.84),而转运系数则是在高程度扰动时最高(0.05);单株植物砷的提取量在高水位和无扰动处理下最大,分别为40.69 mg/株和40.39 mg/株.研究结果可为高效利用狭叶香蒲开展砷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水位涨落 风浪扰动 狭叶香蒲 砷累积
下载PDF
太湖水体水温垂向分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3
13
作者 赵林林 朱广伟 +4 位作者 陈元芳 李未 朱梦圆 姚昕 蔡琳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4-850,共7页
为揭示大型浅水湖泊水温分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温度链,高频观测太湖水温分层的周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太湖水体水温的垂向温差绝大多数处在0~1℃,部分处于1~4℃,偶尔超过4℃;太湖水体水温垂向温差存在季度、月、日差异,相应的分... 为揭示大型浅水湖泊水温分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温度链,高频观测太湖水温分层的周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太湖水体水温的垂向温差绝大多数处在0~1℃,部分处于1~4℃,偶尔超过4℃;太湖水体水温垂向温差存在季度、月、日差异,相应的分层位置也不同;水温分层影响因素包含太阳辐射、气温、风速、水密度和比热、藻华堆积等。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水温垂向温差先增加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太阳辐射强度700 W/m2时。在夏秋季节风速低于4 m/s时,水温垂向温差随着风速增加而下降,而超过4 m/s时,则变化不大。气温的急剧变化容易使水体垂向产生较大温差。冬季低温期间由于水体密度和比热特性会产生逆温层。夏季藻华堆积可产生短期水温垂向较大温差。研究表明,作为一个水动力扰动频繁的大型浅水湖泊,仍然会存在短暂的水温分层,分层特征受气象条件控制。本研究成果对研究大型湖泊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湖泊生态模型构建和营养盐内源释放规律都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水温分层 太阳辐射 气温 风浪扰动 蓝藻水华
下载PDF
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在夏季短时间尺度上的分层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林林 朱梦圆 +4 位作者 冯龙庆 刘笑菡 朱广伟 陈元芳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9-656,共8页
通过连续9d(2010年7月24日至2010年8月1日)对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的高频率观测,揭示太湖多指标垂向分层规律.观测表明:(1)太湖中各水质指标频繁出现分层现象,但不稳定;(2)分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包含气温的日变化、蓝藻水华堆积与风浪... 通过连续9d(2010年7月24日至2010年8月1日)对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的高频率观测,揭示太湖多指标垂向分层规律.观测表明:(1)太湖中各水质指标频繁出现分层现象,但不稳定;(2)分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包含气温的日变化、蓝藻水华堆积与风浪扰动等;(3)气温和太阳辐射日变化影响水温分层,水温垂向变幅可达3.94℃,进而影响其他水质理化指标分层;(4)蓝藻水华堆积是影响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最强烈的因子,堆积发生时水体各理化指标垂向分层明显,垂向变幅溶氧达8.67mg/L,溶解氧饱和度达122.8%,电导率达48μC/cm,pH达1.49,叶绿素达9.1μg/L,浊度达26.5NTU;(5)随着风速的增加,除浊度外其他指标分层明显减弱,在大风期水体理化指标基本无分层现象,小风期则容易形成分层,但对分层的影响程度小于蓝藻水华堆积.研究表明,尽管太湖是大型浅水湖泊,长时间的分层不会形成,但是水体各理化指标昼夜或1-2d的短时期尺度垂向分层现象经常出现,对水生物、水气界面和水土界面物质交换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湖泊水质高频观测等调查方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水体理化指标 垂向分层 蓝藻水华 风浪扰动
下载PDF
消浪工程对太湖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永霞 朱广伟 逄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为了解863消浪工程对太湖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抑制作用,于2005年7月15~17日在工程区投放悬浮物捕获器测定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并分层采集水样进行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垂向分布研究。16日平均风速3m/s时,测得的再悬浮通量上层最... 为了解863消浪工程对太湖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抑制作用,于2005年7月15~17日在工程区投放悬浮物捕获器测定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并分层采集水样进行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垂向分布研究。16日平均风速3m/s时,测得的再悬浮通量上层最大值为7.22g/d·m^2,下层最大值为41.8g/d·m^2;17日平均风速5m/s时,测得的再悬浮通量上层最小值24.7g/d·m^2,下层最小值为48.4g/d·m^2,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风浪扰动强度关系密切。对比消浪工程区内外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表明,消浪工程能够显著减弱风浪对底泥的扰动,抑制沉积物再悬浮,减轻营养盐的内源释放通量。实验结果还表明,太湖水体悬浮物浓度越高,悬浮物的有机质含量就越低,相应地,单位悬浮物中磷的含量也越低。随着风浪扰动的持续和增强,尽管能够将更多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性磷带入水体,但是,野外观测中发现水体溶解性的磷含量并未相应增高甚至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越高,对水体溶解性磷的吸附能力也越高,从而使得水中溶解性磷的含量增高不显著甚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悬浮物 营养盐释放 再悬浮通量 风浪扰动 消浪工程
下载PDF
两种挺水植物强化底泥抗蚀效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金晶 张饮江 +4 位作者 黎臻 卢少勇 段婷 翟斯凡 郑天罡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3,共6页
为了定量研究挺水植物根系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与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通过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花菖蒲(Iris ensatavar.hortensis)两种挺水植物在高浊度水体中的生长,探讨植物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对水体悬... 为了定量研究挺水植物根系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与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通过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花菖蒲(Iris ensatavar.hortensis)两种挺水植物在高浊度水体中的生长,探讨植物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作用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模拟风浪扰动水域环境(设置电动搅拌器速度分别为(400±10)r/min、(800±10)r/min、(1 000±10)r/min、(1 200±10)r/min、(1 400±10)r/min、(1 500±10)r/min和(1 600±10)r/min),研究根系对水体沉积物再悬浮的作用。结果表明:1)两种挺水植物均能适应高浊度水体生长,总根系生物量为188.04 g/m2;2)植栽组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作用显著,浊度控制在8~11 NTU,明显低于未植栽组(p〈0.05);3)低强度扰动(R〈1200r/min)下,植栽组水体沉积物再悬浮受水体的冲击较小,再悬浮量低,水体浊度基本无变化(27~35 NTU),未植栽组再悬浮量较高(从65NTU升至121 NTU),较植栽组浊度起伏明显(p〈0.05);4)高强度扰动(R〉1200 r/min)下,植栽组水体沉积物再悬浮量有所升高,水体浊度升至77 NTU,但仍明显低于未植栽组257 NUT(p〈0.05);5)水生植物根系分布与水体悬浮物沉积、沉积物再悬浮密切相关,水体浊度与根系根长密度(r=-0.503,p〈0.01)、直径(r=-0.326,p〈0.01)、生物量(r=-0.462,p〈0.01)、比根长(r=-0.257,p〈0.05)呈显著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及其他学科 挺水植物 根系 抗蚀性 悬浮物 沉积物 风浪扰动
下载PDF
风浪与底栖生物扰动对底泥内源磷释放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20,共4页
对浅水湖泊在风浪和底栖生物扰动下的底泥界面效应和磷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风浪和底栖生物组合扰动产生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分析表明,风浪和底栖... 对浅水湖泊在风浪和底栖生物扰动下的底泥界面效应和磷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风浪和底栖生物组合扰动产生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分析表明,风浪和底栖生物对底泥微界面和底泥微环境的改造存在叠加效应,从长期来看,这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进程可能起到延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底栖生物扰动 风浪扰动 磷迁移转化
原文传递
壳聚糖改性黏土作用下湖泛致黑悬浮物的沉降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磊 逄勇 +1 位作者 黄亚文 张鹏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5期97-102,共6页
为了探讨湖泛致黑物质在壳聚糖改性黏土作用下的絮凝沉降以及再悬浮的规律,利用柱状水槽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选取壳聚糖改性黏土(1 g/L硅藻土+0.2 g/L壳聚糖)作为絮凝剂,进行了风浪扰动作用下太湖湖泛的絮凝及再悬浮过程的室内模拟试验... 为了探讨湖泛致黑物质在壳聚糖改性黏土作用下的絮凝沉降以及再悬浮的规律,利用柱状水槽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选取壳聚糖改性黏土(1 g/L硅藻土+0.2 g/L壳聚糖)作为絮凝剂,进行了风浪扰动作用下太湖湖泛的絮凝及再悬浮过程的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模拟流速产生的切应力超过0.042 N/m^2时,低浊度组中的黏土絮体产生了明显的再悬浮现象;当流速产生的切应力超过0.109 N/m^2时,高浊度组发生再悬浮。对比太湖不同风速所产生的切应力,发现4 m/s以下的太湖风情产生的湖流切应力不会使黏土絮体发生再悬浮。研究旨在为太湖湖泛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湖泛 壳聚糖改性黏土 模拟流速实验 絮凝沉降 再悬浮 风浪扰动
下载PDF
程海水质参数季节变化特征与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路志明 张虎才 +6 位作者 常凤琴 段立曾 李华勇 毕荣鑫 吴汉 赵帅营 张扬 《地理科学研究》 2017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本文以2015年10月、2016年3月、2016年5月和2016年7月对程海的四次垂直剖面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探讨温度、叶绿素、pH值和溶解氧等参数的变化特征,发现冬春季程海处于混合期,水质稳定,但在夏秋季水温发生分层后,叶绿素含量和pH值随... 本文以2015年10月、2016年3月、2016年5月和2016年7月对程海的四次垂直剖面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探讨温度、叶绿素、pH值和溶解氧等参数的变化特征,发现冬春季程海处于混合期,水质稳定,但在夏秋季水温发生分层后,叶绿素含量和pH值随着温跃层的上下移动而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随温度升高,溶解氧分层位置高于温跃层,导致溶解氧含量极低的水体厚度增加,加剧了底层沉积物中的营养盐释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和蓝藻水华爆发,对水安全造成威胁。由于程海整个湖盆北深南浅并受风浪扰动影响,使得南部湖区全年表层水温均低于北部湖区,导致整个湖区水生植物量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程海南部湖区水质优于北部湖区,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建议加强水质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搞清营养物质成分来源及湖泊自循环过程,采取科学措施,防止水质持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海 水质参数 气温 风浪扰动 季节性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2015~2016年洱海水质参数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梦姝 张虎才 +5 位作者 常凤琴 李华勇 段立曾 蒙红卫 毕荣鑫 路志明 《环境保护前沿》 2017年第4期297-308,共12页
随着洱海流域建设和生产、生活规模的快速扩展,对洱海水质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为了解和认识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过程,我们对洱海进行了定位水质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洱海的湖水受到风浪的强烈影响,较浅的南部湖区混合度>北... 随着洱海流域建设和生产、生活规模的快速扩展,对洱海水质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为了解和认识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过程,我们对洱海进行了定位水质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洱海的湖水受到风浪的强烈影响,较浅的南部湖区混合度>北部湖区>中部湖区。作为高原浅水湖泊,洱海不存在温度分层现象,但是7月份在中部湖区与北部湖区出现温跃层和湖上层的混合现象;水温的季节变化影响叶绿素a的变化,较浅的南部湖区更易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如风力、吹程、湖流)等多重影响;洱海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存在季节变化,表现为1月份高而7月低;洱海的pH值季节性差异较明显,就监测月份而言,1月份的pH最低,pH值易受水生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7月在湖泊水体中波动较大;洱海水体10月份的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浓度和pH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洱海水体中的浊度在季节性变化中受水体深度以及浮游动植物量的影响较大。洱海不同湖区水体的温度(Temp)、叶绿素-a (Chll-a)、溶解氧(DO)、pH以及浊度(Turbid+)的季节性(1月、4月、7月和10月)变化特征显著,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合总氮和总磷数据进行营养化评估,结果显示洱海处于中营养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水质参数 气温 风浪扰动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