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2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诗文互现中品鉴山村风物中的情感与哲思——部级精品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品赏
1
作者 廖瑾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7期52-56,共5页
从学生问题和作品特征出发,采用把握意象、诗文互现、品鉴语言等方法,引领学生在探究互动中品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所写风物的内蕴。学习活动设置从实际出发,多样而具有针对性,采用诗文互现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的分析逐渐走向深刻。
关键词 诗文互现 风物特点 情感哲思
下载PDF
城市电影“风物”修辞下的隐秘叙事--《在街上》“城市风物”叙事研究
2
作者 章龙 张仲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城市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城市仅仅是电影叙事的发生空间,就如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总是承担一种辅助的功能。然而,在建筑研究中,对“风物”的关注却为人们理解电影中的城市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学者马援指出:“‘城市风物... 城市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城市仅仅是电影叙事的发生空间,就如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总是承担一种辅助的功能。然而,在建筑研究中,对“风物”的关注却为人们理解电影中的城市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学者马援指出:“‘城市风物’是打开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意义的标签,它刻录着一座城市远古今朝的发展过程。城市风物是活在当下的历史,是时空叠加的沉积;它不是孤立的、无结构和无序的,而是被一串串联动的空间隐喻符号以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或是艺术的方式相互交织而凝结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研究 戏剧舞台 历史文化意义 风物 电影叙事 活在当下 隐喻符号
下载PDF
五十年产业变革,风物长宜放眼量——写在《肥料与健康》(原《化肥工业》)创刊50周年
3
作者 商照聪 《肥料与健康》 CAS 2024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2024年,是《肥料与健康》(前身《化肥工业》)创刊50周年。回看期刊50年的出版历程,宛如看见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化肥历史”……人均粮食占有量400 kg,这是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194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209 kg;1972年,世界性“粮食危... 2024年,是《肥料与健康》(前身《化肥工业》)创刊50周年。回看期刊50年的出版历程,宛如看见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化肥历史”……人均粮食占有量400 kg,这是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194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209 kg;1972年,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彼时的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 kg;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上,中国近10亿人口大国引发会议关注,一些人预测,“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产业变革 粮食危机 人口大国 风物长宜放眼量 肥料 人多地少
下载PDF
张謇诗歌中的南通风物及张謇的民生视角研究
4
作者 于江秋 《艺术科技》 2024年第3期22-24,39,共4页
目的:“风物”有三重含义,一是风光景物,二是风俗特产,三是特指风俗、习俗。清末文人张謇一生围绕南通这座城市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关于南通风物的描写随处可见。这些风物既呈现了南通独特的气候物泽,又记录了张謇在这片土地上造福民生... 目的:“风物”有三重含义,一是风光景物,二是风俗特产,三是特指风俗、习俗。清末文人张謇一生围绕南通这座城市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关于南通风物的描写随处可见。这些风物既呈现了南通独特的气候物泽,又记录了张謇在这片土地上造福民生的活动印记。文章以《张謇全集》为中心,从自然物产和建筑民俗这两个方面梳理张謇诗中的南通风物,并探究其民生视角。方法:以《张謇全集》为中心,用分类学的方法初步对张謇诗歌中出现的南通风物进行分类,并与《柳西草堂日记》中部分张謇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比对印证,分析张謇风物书写的民生视角。结果:通过对张謇诗歌中的南通风物进行归类,并与《柳西草堂日记》中部分张謇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比对解读,发现张謇的南通风物书写出现在各种题材的诗歌中,并体现出“忧农时”“与民同乐”等民生思想。结论:张謇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南通风物,描绘了时代交替之际,南通从雨水丰沛、民生艰难的江野风貌到工厂林立、校舍俨然的近代第一城的转变。与此同时,张謇的诗歌中对南通风物的白描与侧笔,多从中下层民众的生活苦乐展开,表达自身的悲悯或欣慰,这种对中下阶层农民、渔民、市民生活状态的频频观察及有意无意的着笔,自然流露了他对民生的关注,而这种民生视角的形成原因仍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诗歌 风物研究 民生视角
下载PDF
无痕与有声:风物的两种诉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比较阅读
5
作者 刘全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一个消逝山村的余韵,写出了自然风物蕴涵的哲思美;贾平凹的《秦腔》展现了三秦大地的风俗人情,具有厚重的文化美。通过作品、作家、时代三个维度的比较阅读,围绕风物这一概念,挖掘其不同的内涵,探究其不... 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一个消逝山村的余韵,写出了自然风物蕴涵的哲思美;贾平凹的《秦腔》展现了三秦大地的风俗人情,具有厚重的文化美。通过作品、作家、时代三个维度的比较阅读,围绕风物这一概念,挖掘其不同的内涵,探究其不同的呈现方式,梳理以其为核心的散文创作的不同类型,展现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风物 比较阅读
下载PDF
穿越百年胶济看铁路历史风物
6
作者 陈宇舟 《旅游世界》 2024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胶济铁路承载了青岛至济南往返一百余年的时光重量和风物人情,也挑起了山东过去一个世纪的社会发展与生活发现。风土有沿革,物产有消长,都市有兴替,人事有变迁,胶济铁路的风物就是循环往复的旅程。
关键词 胶济铁路 风物 循环往复
下载PDF
风物长宜放眼量
7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1期3-3,共1页
北京的第一场雪后,我们告别了忙碌而紧张的2023年,也迎来了充满新希望新机遇的2024年。在经过一轮短暂的严寒,回暖全面上线,它是春天的信号,更昭示着热气蓬勃的未来新势。这是本刊改版后的第一个新年,我们在读者的声音中保持队列、力求... 北京的第一场雪后,我们告别了忙碌而紧张的2023年,也迎来了充满新希望新机遇的2024年。在经过一轮短暂的严寒,回暖全面上线,它是春天的信号,更昭示着热气蓬勃的未来新势。这是本刊改版后的第一个新年,我们在读者的声音中保持队列、力求稳中求进。我们并不力求在自我革新中一蹴而就,事物的改变、新事物的形成,总在拉长的时间里被最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物长宜放眼量 自我革新 稳中求进 新机遇
下载PDF
新技术、新融合:从《风物》看纪录片的多元建构与影视工业美学
8
作者 朱荣清 钟欣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风物》以工笔白描,绘东方风物。该片以全新的微观视角,生动讲述了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风物”故事,描摹出一幅独特鲜活的,融风物、人文、地理、文化、美食、环境等为一体的“中国风物版图”,打造出一场具有影视工业美学、沉浸式... 《风物》以工笔白描,绘东方风物。该片以全新的微观视角,生动讲述了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风物”故事,描摹出一幅独特鲜活的,融风物、人文、地理、文化、美食、环境等为一体的“中国风物版图”,打造出一场具有影视工业美学、沉浸式、立体感的视听盛宴,在内容上展现了新时代下中华文化底蕴、生态文明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影片不但探索了影视工业美学在纪录片中边界的延展与技术的运用,还探讨了关于影视工业美学“有意味的形式”的纪录片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风物 纪实与技术 形式创新与影视工业美学
下载PDF
多模态视角下湖湘非遗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以纪录片《长沙客•风物》为例
9
作者 阎瑾 龙曼迪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7期2935-2941,共7页
湖湘非遗文化作为湖湘文化中一块活字招牌,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随着新时代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的发展,仅使用文字这类单一模态传递信息显然已不能够满足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播需求。通过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应用翻译相结合,笔者从文... 湖湘非遗文化作为湖湘文化中一块活字招牌,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随着新时代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的发展,仅使用文字这类单一模态传递信息显然已不能够满足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播需求。通过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应用翻译相结合,笔者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对湖湘非遗纪录片《长沙客•风物》进行分析,并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式,有益于拓展多模态视角下湖湘非遗文化翻译研究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字幕翻译 《长沙客•风物 湖湘非遗文化
下载PDF
论《野草》地方风物与鲁迅的情感困境
10
作者 景兴燕 袁盛勇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73,共8页
风景与内心状态紧密相连。《野草》中的北方风物、江南风物不是简单的自然装置,而是鲁迅情感困境的隐喻注脚。北京风物“肃杀”胜过“余裕”的一面,是鲁迅人道主义的“阶层负疚”对个人“余裕体验”的有意回避,江南风物的霓虹色碎影是... 风景与内心状态紧密相连。《野草》中的北方风物、江南风物不是简单的自然装置,而是鲁迅情感困境的隐喻注脚。北京风物“肃杀”胜过“余裕”的一面,是鲁迅人道主义的“阶层负疚”对个人“余裕体验”的有意回避,江南风物的霓虹色碎影是鲁迅被压抑的个人主义的无意间抬头,而鲁迅最终对以江南风物为象征的“好故事”的“超克”,则隐喻着鲁迅彷徨期虽怀疑但仍坚守人道主义的“绝望”抵抗。《野草》中地方风物折射的鲁迅情感困境正是“五四”倡导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彼此交融在一起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北京风物 江南风物 情感困境
下载PDF
王寒散文的地方风物书写研究
11
作者 王姝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1期71-77,共7页
一、风物书写的日常化散文之咏物,是向来的传统。但无论古代散文的托物言志,还是现代美文的咏物寄怀,对物的描写,从来不仅仅停留于物。《文心雕龙·物色》认为写物状物应“写气图貌,既随物之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1]。康熙... 一、风物书写的日常化散文之咏物,是向来的传统。但无论古代散文的托物言志,还是现代美文的咏物寄怀,对物的描写,从来不仅仅停留于物。《文心雕龙·物色》认为写物状物应“写气图貌,既随物之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1]。康熙认为咏物“即一物之情,而关乎忠孝之旨”[2]。写物咏物,或为抒写情怀,或为寄托忠义,而不离“言志”与“载道”两途。现代美学则以移情理论来解释咏物书写,通过“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3],在“经验上相承接”[4],从而产生移情,“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为‘宇宙的人情化’”[5]。也就是说,物的书写,一定要通过种种美学上的手段,使之与宇宙人心相连接呼应,借咏物而移向理学、情志、胸怀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物 古代散文 地方风物 现代美学 人情化 日常化 类似联想 托物言志
下载PDF
写家乡风物志——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写作任务
12
作者 邱超君 王从华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25期25-30,共6页
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使原本陌生的风物志写作变成真实交际语境下的语篇创作。写作过程中,基于学情特点,教师适时提供概念支架、例文支架、构思支架、评价支架等不同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风物志“写什么”“怎么写”... 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使原本陌生的风物志写作变成真实交际语境下的语篇创作。写作过程中,基于学情特点,教师适时提供概念支架、例文支架、构思支架、评价支架等不同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风物志“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的问题,最终完成单元写作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物 写作 内容要点 学习支架
下载PDF
《自流井风物名实说》中的井盐工具研究
13
作者 袁丽丽 《中国井矿盐》 CAS 2023年第4期40-42,共3页
《自流井风物名实说》是清同治时期富顺知县吴鼎立的著作,其中介绍了许多清后期自流井井盐生产所用到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名称、形态和作用不一,它们的出现、发展受到了清初移民和“川盐济楚”的影响,通过不断创造、改进,从而生产出更多... 《自流井风物名实说》是清同治时期富顺知县吴鼎立的著作,其中介绍了许多清后期自流井井盐生产所用到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名称、形态和作用不一,它们的出现、发展受到了清初移民和“川盐济楚”的影响,通过不断创造、改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井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流井风物名实说》 井盐工具 移民 “川盐济楚”
下载PDF
试谈北京风物传说的“匠味儿”
14
作者 呼和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38-143,共6页
北京风物传说在传播“京味儿”文化的同时,也蕴藏着具有“匠味儿”的鲁班文化元素,关于鲁班的风物传说在北京风物传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京味儿”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鲁班的风物传说之所以能够在北京得以发展和传承,这与北京作... 北京风物传说在传播“京味儿”文化的同时,也蕴藏着具有“匠味儿”的鲁班文化元素,关于鲁班的风物传说在北京风物传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京味儿”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鲁班的风物传说之所以能够在北京得以发展和传承,这与北京作为故都的包容性与城市发展中能工巧匠的大量汇集密不可分。本文在介绍关于鲁班的北京风物传说的内容和流传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传说文本的分析,并以相关文献作为支撑,讨论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挖掘工匠精神在古都北京发扬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风物传说 鲁班 工匠精神
下载PDF
物叙事视域下《太平风物》的农具书写
15
作者 卢佳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第6期50-54,共5页
农具在李锐的小说中既是载体又是主体:一方面,农具功能的变迁成为观察农民、观察社会、观察时代的窗口,另一方面,知青生活让李锐注意到农具本身的主体性。《太平风物》是李锐以农具为主体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农具原有的躬耕功能变迁之后,... 农具在李锐的小说中既是载体又是主体:一方面,农具功能的变迁成为观察农民、观察社会、观察时代的窗口,另一方面,知青生活让李锐注意到农具本身的主体性。《太平风物》是李锐以农具为主体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农具原有的躬耕功能变迁之后,发生异化,农民与农具情感分裂。这背后是李锐生命体验的流露,折射出其对当下失语乡村的发问和思考,同时也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锐 《太平风物 物叙事 农具书写
下载PDF
“诗史互证”视阈下的保定风物——以明清保定方志中所载刘因诗文为中心
16
作者 陆力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2-69,共8页
保定风物体现着保定地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极具燕赵文化特色。明清保定府志的“艺文类”史料中,载录了大量关于保定地区重要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诗辞文赋。其中,载录篇目最多、最负盛名者为金元之际的诗人、理学家刘因。他对大... 保定风物体现着保定地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极具燕赵文化特色。明清保定府志的“艺文类”史料中,载录了大量关于保定地区重要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诗辞文赋。其中,载录篇目最多、最负盛名者为金元之际的诗人、理学家刘因。他对大慈阁和横翠楼辉煌景象的描述,保留了有关保定古城的历史记忆;而对有关白沟河、易台、荆轲塔、狼牙山、雷溪等保定境内风物的歌咏,则不仅展现了其地自然风光的雄奇壮美,还揭示了历史上曾经的风云激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风物 地方志 艺文志 刘因
下载PDF
佤族“达巴召”传说风物研究
17
作者 魏进华 《保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2-77,共6页
民间传说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者习俗的口头传奇故事。传说对所涉及的风物具有一定的解释,是民间群众阐释自然物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而民间风物的存在则反作用于传说本身。佤族“达巴召”传说中的风物种类繁多... 民间传说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者习俗的口头传奇故事。传说对所涉及的风物具有一定的解释,是民间群众阐释自然物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而民间风物的存在则反作用于传说本身。佤族“达巴召”传说中的风物种类繁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佤族祖先敬畏自然与崇拜自然,形成万物有灵的观念,加之传说“达巴召”具有超出常人的神力,致使对物产的解释具有一定神圣性。而民间民众实际生活中的景物和信仰,更是传说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因素,并且有助于传说讲述者回忆故事情节。正是这些风物的存在,使传说永久流传于佤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形成了地方独特的文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佤族 “达巴召”传说 风物研究 地方化
下载PDF
风物里的美好时光
18
作者 向颖羿 《当代贵州》 2023年第33期52-55,共4页
苗族蜡染、侗族侗锦以及民族刺绣早在宋代就是皇家贡品;土家衙院庄园、侗族鼓楼花桥,以及各民族干栏式吊脚楼静静伫立,展现村寨之美;服饰、古歌、银饰等53项72个保护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东南的多彩风物,展现着这片乐... 苗族蜡染、侗族侗锦以及民族刺绣早在宋代就是皇家贡品;土家衙院庄园、侗族鼓楼花桥,以及各民族干栏式吊脚楼静静伫立,展现村寨之美;服饰、古歌、银饰等53项72个保护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东南的多彩风物,展现着这片乐土的无穷韵味。看思州石砚,石质细腻,经磨耐用,精湛的传统工艺,揉合当代艺术,造型奇巧而精细,结构复杂而严谨,千年历史中饱受文人赞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栏式 风物 侗族鼓楼 吊脚楼
下载PDF
历史流光中的文物之美——读沈从文《在历史中寻找美:旧时风物》
19
作者 刘小兵 《华人时刊》 2023年第9期70-71,共2页
《在历史中寻找美:旧时风物》,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关于古代文物研究的随笔集,全书主要从玉器、陶瓷、铜镜、锦绣、服饰和民俗艺术的历史演进等方面,探讨不同时代的文物风貌,生动呈现出这些古今器物的熠熠光彩。全书一开篇,就以应该秉承什... 《在历史中寻找美:旧时风物》,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关于古代文物研究的随笔集,全书主要从玉器、陶瓷、铜镜、锦绣、服饰和民俗艺术的历史演进等方面,探讨不同时代的文物风貌,生动呈现出这些古今器物的熠熠光彩。全书一开篇,就以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态度去开展文物研究展开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随笔集 古代文物 文学大师 民俗艺术 风物 历史演进
下载PDF
甘肃张掖:河西走廊风物
20
作者 牧风 《城市地理》 2023年第5期129-130,共2页
七彩丹霞穿越千里戈壁,向河西走廊的腹地贴近,坐落在祁连山北麓,披着七彩霓裳的丹霞山散开柔软而坚硬的身子,把妩媚之眼抛向来自雪域的赤子。是手握巨橡之笔的旷古大师,瞬间将眼前的狂烈,涂抹成万世不枯的生命赫赫之功,这绝世的大美丹霞... 七彩丹霞穿越千里戈壁,向河西走廊的腹地贴近,坐落在祁连山北麓,披着七彩霓裳的丹霞山散开柔软而坚硬的身子,把妩媚之眼抛向来自雪域的赤子。是手握巨橡之笔的旷古大师,瞬间将眼前的狂烈,涂抹成万世不枯的生命赫赫之功,这绝世的大美丹霞,前世的相约在候忽间形成今世的山盟海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张掖 河西走廊 丹霞山 祁连山北麓 风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