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铃虫风险发生区的确定与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正军 李典谟 谢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642-2652,共11页
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 ,应用 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就某一阈值的风险区、某一阈值的发生概率地图进行了探讨 ,并对该地区棉铃虫二代卵发生的历史数据 ( 1 980~ 1 997)进行了空间模拟 ,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发生区和高风险区地... 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 ,应用 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就某一阈值的风险区、某一阈值的发生概率地图进行了探讨 ,并对该地区棉铃虫二代卵发生的历史数据 ( 1 980~ 1 997)进行了空间模拟 ,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发生区和高风险区地图。二代棉铃虫卵发生的地域特点是 ,重发生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 ,而轻发生区位于东北部 ,从东北至西南 ,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加重 ,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 ,属于二代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 ,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通过对风险发生区与各个影响因子如气象、耕作制度、高程、一代蛾量等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认为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子为气象因子 ,包括温度与降雨。就二代卵而言 ,主要影响因子为 6月降雨量的大小 ,其次为耕作制度如小麦、棉花种植比例和一代蛾量。此外 ,环境因子如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大小也对棉铃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认研究区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 (重发生区及中偏重发生区 )具有一些显著特点 ,即海拔较高、多山地和高原、有较多沙土、自然植被覆盖率高、小麦种植比例较高、降雨偏少、温度较高、湿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风险发生区 确定 评估 GIS 地统计学方法
下载PDF
桉树青枯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8
2
作者 吴耀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06年第4期279-285,共7页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茄拉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 al.],主要以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菌系侵染为害。近10多年来由于桉树造林以无性系为主,在具备发病条件时,感病无性系的发病率可达30...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茄拉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 al.],主要以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菌系侵染为害。近10多年来由于桉树造林以无性系为主,在具备发病条件时,感病无性系的发病率可达30%-90%以上。由于茄拉氏菌生理小种1号为高温型菌系,在高温高湿和大风气候条件下易爆发成灾;桉树青枯病是单年流行病,有一定数量病原,气候因素有利于发病,桉树青枯病就大发生;易感病的树种1~3年生期间,青枯病可连年流行,随树龄增大病害流行逐渐缓慢,其中以1年生林发病率最高,4年生后基本不发病。桉树青枯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可以将桉树栽培区划分为高风险发生区、中风险发生区和低风险发生区。桉树青枯病的初侵染源为带菌土壤、带菌苗木和农家肥。在桉树青枯病高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在沙土、壤土和粘土造林地均可严重发病,但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或以农家肥为基肥时,抗病品系也可严重发病;在中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坡下低洼积水处发病,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严重发病;在低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发生。目前,国内外对桉树青枯病仍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桉树青枯病发生与流行规律,提出桉树青枯病可持续控制策略:实行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采取科学营林技术,减少病原菌的种群数量,降低发病率;合理布局桉树品种(系),充分利用桉树良种资源;培育多类型抗病品种(系),以多品系混合造林减缓病原菌进化,形成专化型新菌系。并提出具体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青枯病 抗病品系 发生规律 风险发生区 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