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刍动物源和工业源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对心脏代谢风险标志物的影响
1
作者 赵晶晶 陈晓冬 +2 位作者 徐宝成 刘茜茜 丁玥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1-451,共11页
反式脂肪酸(TFA)主要来源于氢化植物油和反刍动物(瘤胃中通过生物氢化途径合成)源食品。人类膳食中总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危害因子的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紧密相关。但有关工业源反式脂肪酸(iTFA)与反刍动物源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TFA)主要来源于氢化植物油和反刍动物(瘤胃中通过生物氢化途径合成)源食品。人类膳食中总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危害因子的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紧密相关。但有关工业源反式脂肪酸(iTFA)与反刍动物源反式脂肪酸(rTFA)对心血管代谢疾病危害因子影响的差异仍存争议。鉴于此,本研究查阅国内外有关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代谢疾病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综合考虑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以及食物营养构成等因素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工业源和反刍动物源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对成人心血管代谢疾病危害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来源的反式脂肪酸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风险因子,反刍动物源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代谢风险的影响要高于工业源反式脂肪酸,并且对女性的影响要高于对男性的影响。此外,引起风险的大小除了与TFA来源有关外,还与性别、摄入量以及膳食结构存在紧密的关系。建议加大对不同人群、不同膳食模型条件下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的研究,为指导并制定我国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允许安全摄入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脂肪 反式脂肪酸 心血管疾病 代谢风险标志物
下载PDF
心血管风险标志物的检测及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海英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1期167-168,共2页
心血管疾病约占美国和欧洲成人死亡率60%。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城乡居民中不断上升已成为首要的死因。面对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问题,及早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及时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 心血管疾病约占美国和欧洲成人死亡率60%。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城乡居民中不断上升已成为首要的死因。面对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问题,及早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及时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风险标志物 血脂 凝血类标志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风险标志物及预测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佳 孙林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期238-242,共5页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指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心外膜血管虽未见明显狭窄但造影剂通过缓慢的一种现象。而且冠状动脉造影术仍是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唯一有效手段;但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被部分患者抵触。因此,亟需新的...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指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心外膜血管虽未见明显狭窄但造影剂通过缓慢的一种现象。而且冠状动脉造影术仍是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唯一有效手段;但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被部分患者抵触。因此,亟需新的生物标志物和预测因子来促进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的诊断及最佳干预。本综述目的是基于新的风险标志物和预测因子来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 风险标志物 预测因子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标志物及预测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曾玲 陆泽元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6期27-30,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可减少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但目前诊断和预测未来冠心病事件主要依赖于传统危险因素,因此需要新的风险标志物及预测因子促进冠心病患者的最佳干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可减少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但目前诊断和预测未来冠心病事件主要依赖于传统危险因素,因此需要新的风险标志物及预测因子促进冠心病患者的最佳干预,本文就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新风险标志物和预测因子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风险标志物
下载PDF
Caprini风险模型与九项血栓风险标志物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门剑龙 任静 +3 位作者 董丽霞 姚朱华 赵文 侯波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14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与9项血浆血栓风险标志物的相关性,评价2种方法诊断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风险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设计。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2012年间收治的1066...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与9项血浆血栓风险标志物的相关性,评价2种方法诊断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风险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设计。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2012年间收治的1066例住院患者,男685例,女38l例,年龄19-81岁。采用ILACLTOP700型血液凝固仪、SysmexCA7000血液凝固仪和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待检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WF:Ag)、凝血因子Ⅶ活性(FVⅡ:A)、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A)、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游离蛋白S含量(FPS: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pto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栓风险标志物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栓标志物水平与Caprini风险模型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Caprini风险模型5组间的各项血栓风险标志物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D、t-PA:A、PAI:A的H值分别为7.530、3.221和4.974,vWF:Ag、FⅧ:A、FⅧ:A、PC:A、FPS:A、AT:A的F值分别为6.395、3.887、4.062、2.905、3.218、5.469,P均〈0.01),且与不同分值Caprini风险模型呈显著相关(D-D、vWF:Ag、FVII:A、FⅧ:A、PC:A、FPS:Ag、AT:A、t-PA:A、PAl:A的r分别为0.805、0.781、0.433、0.509、-0.244、-0.496、-0.263、0.692,P均〈0.01或0.05)。经ROC曲线分析,D-D和vWF:Ag对极高危风险和VTE患者的诊断效能优于其他标志物(D.D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和53.9%、94.7%和51.7%;vWF:Ag分别为71.4%和60.9%、81-3%和61.0%)。极高危组(1组与2组)和血浆D.D水平高于临界值(1024gg/L)的患者在30d内有更高的VTE累积风险(Log-rank#分别为65.092和20.785,P均=0.000)。结论9项血栓风险标志物与Caprini风险分层具有相关性,D.D诊断VTE和Caprini极高危风险的效能优于其他8项指标,血栓标志物能敏感反映患者隐匿性凝血紊乱,且与Caprini风险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rini风险模型 静脉血栓栓塞 血栓风险标志物
原文传递
小儿脓毒症生物标志物风险模型在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胡检生 谢慧君 +1 位作者 谢基华 肖小兵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儿脓毒症生物标志物风险模型在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1~2016-09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55例,在发病24 h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因子3(CCL3)、70 kDa热休克蛋白1B(HS... 目的 探讨小儿脓毒症生物标志物风险模型在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1~2016-09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55例,在发病24 h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因子3(CCL3)、70 kDa热休克蛋白1B(HSPA1B)、颗粒酶B(GZMB)、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并对其同期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进行评价.采用分类回归树分析比较SOFA评分〈11.5分和SOFA评分≥11.5分患儿的各生物标志物血清水平以及年龄〈0.5岁和年龄≥0.5岁儿童比例,分析小儿脓毒症生物标志物风险模型在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35例脓毒症患儿中SOFA评分〈11.5分患儿比例和SOFA评分≥11.5分患儿比例分别为88.45%(314/355)和11.55%(41/355).分类回归树分析结果显示,小儿脓毒症生物标志物风险模型评估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其评估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的价值良好.结论 小儿脓毒症生物标志物风险模型评估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的价值良好,可能用于脓毒症相关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和病情评估,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改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脓毒症生标志风险模型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衰竭 患儿 诊治
下载PDF
载脂蛋白作为心脏病风险标志物优于胆固醇
7
作者 耿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3年第9期9-9,共1页
一个国际性研究小组宣称,临床上以测量载脂蛋白液体分子作为是否患有心脏病的指标,比测量低密度脂蛋白(LDL)更为可靠。
关键词 载脂蛋白 心脏病 风险标志物 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原文传递
基于染色质调控因子的乳腺癌预后标志物筛选和风险模型构建
8
作者 蒲正洋 胡银春 焦雄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7-782,共16页
染色质调控因子(chromatin regulators, CRs)是肿瘤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上游调控因子。本研究旨在筛选在乳腺癌中与CRs相关的风险标志物并构建相应的预后风险模型,探讨CRs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和价值。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 染色质调控因子(chromatin regulators, CRs)是肿瘤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上游调控因子。本研究旨在筛选在乳腺癌中与CRs相关的风险标志物并构建相应的预后风险模型,探讨CRs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和价值。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及癌旁组织样本的转录组数据、临床数据,从FACER数据库中下载染色质调控作用相关的基因集,取交集后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CRs基因集;将有效临床样本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利用单因素COX回归、 LASSO回归、多因素COX回归进行特征筛选,并构建了预后风险模型,分别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ROC分析以评价模型,同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为独立预后因素;对风险模型特征进行GO与KEGG功能富集、免疫浸润、药物敏感性等分析。最终筛选到9个含显著性风险的特征因子,分别是ASCL2、EXOSC4、IDH2、IKZF3、MECOM、PRDM12、PRMT8、TDRKH、TFF1,并由这些因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通过生存和预后相关性等分析得到该模型特征因子与临床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他综合分析得知风险模型因子PRDM12、MECOM的风险特征最为显著。由这9个CRs基因组成的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能力,其特征因子可作为乳腺癌参考风险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染色质调控因子 预后 风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胶质母细胞瘤中差异甲基化增强子区域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识别研究
9
作者 赵潇潇 于秋红 +3 位作者 嵇江淮 王世佳 王仁东 李冬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目的通过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DNA甲基化数据和表达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识别表达水平可能受差异甲基化增强子区域(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enhancer regions,DMERs)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预... 目的通过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DNA甲基化数据和表达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识别表达水平可能受差异甲基化增强子区域(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enhancer regions,DMERs)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预测其中受DMERs调控的PCGs在GBM中执行的功能,挖掘潜在的GBM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基于公共疾病数据库中的甲基化数据和表达数据,运用一种计算策略构建全基因组增强子区域,筛选GBM中DMERs,识别表达可能受DMERs调控的PCGs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基于患者的临床信息与对应样本的表达数据,对鉴别出的PCGs进行Kaplan-Meier预后分析。结果筛选出16287个DMERs,本研究鉴别出795对DMER-PCGs,其中包含有593个低甲基化增强子区域,82个高甲基化增强子区域和642个PCGs,挖掘出45个与GBM整体存活相关的PCGs。结论本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GBM中增强子甲基化调控模式的理解,并为开发用于GBM诊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靶标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DNA甲基化 增强子区域 表观遗传调控 风险标志物
下载PDF
Novel biomarker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被引量:21
10
作者 Juan WANG Guo-Juan TAN +3 位作者 Li-Na HAN Yong-Yi BAI Miao HE Hong-Bin LI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35-150,共16页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VD is dependent upon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high-risk individuals long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over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VD is dependent upon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high-risk individuals long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overt events. Thi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ccurate risk strati- ficatio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novel biomarker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events. Biomarker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finition, prognost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a variety of promising biomarkers that provid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nformation. The myocardial tissue-specific biomarker cardiac troponin, high- sensitivity assays for cardiac troponin, and 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ll help diagnos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in the early hours following symptoms. Inflammatory markers such as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fibrinogen, and uric acid predict MI and death. 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 myeloperoxidase,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predict the risk of acute cor- onary syndrome.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and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predict incident and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Finally, elevated natriuretic peptides, ST2, endothelin-1, mid-regional-pro-adrenomedullin, copeptin, and galectin-3 have all been well validated to predict death and heart failure following a MI and provide risk stratification information for heart failure. Rapidly develop- ing new areas, such as assessment ofmicro-RNA, are also explored. All the biomarkers reflect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ather- oscle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RK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DICTION Risk stratification
下载PDF
Dynamic optimal strategy for monitoring disease recurrence 被引量:1
11
作者 LI Hong GATSONIS Constantine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12年第8期1565-1582,共18页
Surveillance to detect cancer recurr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re for cancer survivors.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design of optimal strategie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disease recurrence based on each patient'... Surveillance to detect cancer recurr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re for cancer survivors.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design of optimal strategie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disease recurrence based on each patient's distinct biomarker trajectory and periodically updated risk estimated in the setting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We adopt a latent class joint model which considers a longitudinal biomarker process and an event process jointly,to address heterogeneity of patients and disease,to discover distinct biomarker trajectory patterns,to classify patients into different risk groups,and to predict the risk of disease recurrence.The model is used to develop a monitoring strategy that dynamically modifies the monitoring intervals according to patients' current risk derived from periodically updated biomarker measurements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disease spread.The optimal biomarker assessment time is derived using a utility function.We develop an algorithm to apply the proposed strategy to monitoring of new patients after initial treatment.We illustrate the models and the derivation of the optimal strategy using simulated data from monitoring prostate cancer recurrence over a 5-year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rker trajectory cancer recurrence surveillance latent class model optimal strategy time-dependent hazar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