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
1
作者 张巧琳 韩凤娇 +2 位作者 刘静怡 刘东 谢成兵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目的初筛和确证试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并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进行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确认阳性14例,阳性率为0.155%,重复献血者确认阳性16例,阳性率为0.027%,二者间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3,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的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36、1.357,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4.986,P<0.05);不同学历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3、12.049,P<0.05)。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为1/275851。结论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HIV残余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初次献血、低学历、男性人群;加强初次献血者的前端征询、筛查,以及定期对献血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优化固定志愿献血者队伍,可进一步降低重庆地区经血小板输注传播HIV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残余风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液筛查 重复献血者
下载PDF
连云港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及输血残余风险评估
2
作者 刘婷婷 姚勇 宋麒妍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139-141,共3页
目的:调查连云港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评估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102 013名无偿献血者的相关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采用核... 目的:调查连云港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评估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102 013名无偿献血者的相关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测定HBV-DNA,使用流行率-窗口期输血残余风险模型评估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播HBV的残余风险。结果:首次献血者HBsAg阳性率高于重复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首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首次献血者HBsAg传播残余风险1:4 225,HBV-DNA传播残余风险1:21 729,首次献血者血液传播HBV残余风险均高于重复献血者。结论:重复献血者血液传播HBV的残余风险小于首次献血者,因此需加强对初次献血者的征询与献血宣传,提高重复献血率;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对献血者HBV-DNA进行测定可降低输血传播残余风险,提高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 重复献血
下载PDF
残余炎症风险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热依扎·达吾林 木胡牙提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4409-4415,共7页
残余炎症风险是在血脂达标的基础上持续的炎症反应活动引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被认为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不良心血管事件之一。已有研究证实残余炎症风险在动... 残余炎症风险是在血脂达标的基础上持续的炎症反应活动引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被认为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不良心血管事件之一。已有研究证实残余炎症风险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破裂及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整个过程中均发挥作用,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本文就残余炎症风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炎症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基于残余炎症风险评估的冠心病二级预防
4
作者 骆海舰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282-1289,共8页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的炎症反应促使患者病情进展与死亡风险增加,残余炎症风险是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强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因子。本文从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入手,结合国内外抗炎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建立残余...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的炎症反应促使患者病情进展与死亡风险增加,残余炎症风险是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强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因子。本文从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入手,结合国内外抗炎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建立残余炎症风险评估指导下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a common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The long-term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patients contributes to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Residual inflammatory risk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tha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sidual inflammation risk assessment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well as the latest clinical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残余炎症风险 秋水仙碱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残余炎症风险中的意义
5
作者 吕彩霞 臧玉琴 +6 位作者 苑晓烨 邵伟华 王素星 孔超敏 白雪冬 姚丽霞(指导) 张明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34-1936,1942,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残余炎症风险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且LDL-C水平已达治疗目标,根据hsCRP水平筛选并分为血清hsCRP正常组(0~2 mg/L)及hsCRP升高组(≥2 mg/L);检测... 目的:探讨合并残余炎症风险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且LDL-C水平已达治疗目标,根据hsCRP水平筛选并分为血清hsCRP正常组(0~2 mg/L)及hsCRP升高组(≥2 mg/L);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炎症标志物水平,并进行差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于hsCRP正常组,hsCRP升高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显著降低,致炎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P<0.05);受试者血清hsCRP与调节性T细胞表达、炎症标志物明显相关(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残余炎症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残余炎症风险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贵港市2018—2022年无偿献血者HBV残余风险分析与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式梅 郑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9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贵港市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评估血液筛查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为采供血机构制定血液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启奥血站管理信息系统(SHINOW9.5)统计贵港市2018—2022年无偿献血者相关数据,采用酶... 目的分析贵港市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评估血液筛查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为采供血机构制定血液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启奥血站管理信息系统(SHINOW9.5)统计贵港市2018—2022年无偿献血者相关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核酸检测技术测定HBV DNA,使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评估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播HBV的残余风险。结果经过ELISA和核酸同时筛查,贵港市中心血站从188871例标本中共检出1712例HBV阳性献血者,阳性率为0.68%;HBV阳性在献血类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次献血者输血传播HBV的总残余风险(804.32/100万人次)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132.08/100万人次);采用核酸筛查后,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690.85/100万人次和245.55/100万人次,献血者传播HBV的残余风险大大降低。结论经检验合格的贵港市无偿献血者血液仍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在献血人群中开展核酸检测可明显降低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残余风险 核酸检测
下载PDF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评估
7
作者 胡婷婷 邹彬彬 赵飞雪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4期509-514,共6页
目的评估长沙地区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uma 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残余风险。方法通过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回顾性分析长沙血液中心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HIV血液... 目的评估长沙地区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uma 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残余风险。方法通过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回顾性分析长沙血液中心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HIV血液筛查结果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反馈的确证结果,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数学模型评估无偿献血者HIV筛查残余风险。结果研究期间长沙地区HIV确证阳性率为0.1995‰(273/1368333),其中初次献血者757455例,占比55.36%,确证阳性率0.2495‰(189/757455),重复献血者有610878例,占比44.64%,确证阳性率0.1375‰(84/610878),初次及重复献血者两组确证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1.270,P<0.001)。初次献血者HIV残余风险为1/204081.63高于重复献血者残余风险1/370370.37。如果只开展HIV血清学检测,窗口期参残余风险为1/85470,而增加HIV核酸检测血液筛查后,残余风险降低至1/250000,NAT筛查较血清学筛查能降低65.81%的残余风险。结论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的评估有助于评价不同检测策略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保障血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输血残余风险 发病率-窗口期模型 无偿献血者
下载PDF
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研究现状
8
作者 吴美霞 李蓉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6期9211-9216,共6页
尽管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目前的指南针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尽管积极降低LDL-C,但残留ASCVD风险仍然存在,因此积极预防及治... 尽管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目前的指南针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尽管积极降低LDL-C,但残留ASCVD风险仍然存在,因此积极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迫在眉睫,寻求新的方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残余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主要总结了脂蛋白(LDL-C, HDL-C, TG, RLPs, Lp(a))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有关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残余心血管风险 脂蛋白(a) 残余脂蛋白 甘油三脂
下载PDF
残余心血管风险与冠状动脉支架失败关系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徐珂 礼兆悦 +2 位作者 熊杰 班小芳 涂应锋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1期961-964,97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人类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目前诸多研究已对高血脂、高血压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跨越式进展,尽管传统危险因素已被全面普及且有效防治,但可能导致患者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人类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目前诸多研究已对高血脂、高血压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跨越式进展,尽管传统危险因素已被全面普及且有效防治,但可能导致患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残余心血管风险尚有待充分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ASCVD治疗的一大基石,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不可小觑,可导致患者远期生存率下降。如何使ASCVD患者在治疗后获得更好的预后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现系统总结残余心血管风险与冠状动脉支架失败的联系,旨在为支架植入患者远期预后及再发事件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心血管风险 支架内再狭窄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支架失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10
作者 张青青 石秋艳 +5 位作者 王翠兰 孙原 李冬梅 张春阳 李弘 许位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4期2397-2401,共5页
目的探讨残余胆固醇(RC)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8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8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通过Friedewald方程计算RC值,通过二元lo... 目的探讨残余胆固醇(RC)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8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8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通过Friedewald方程计算RC值,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RC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绘制ROC曲线评估RC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的效能。同时分析了不同RC水平及RC与LDL-C的不一致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RC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39,95%CI 2.225~15.32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C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692,特异度为74%,灵敏度为58.7%。RC与LDL-C的不一致性分析显示,与RC与LDL-C一致组相比,不一致高RC水平组的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升高2.140倍,而不一致低RC水平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LDL-C≤3.4 mmol/L且RC≤0.62 mmol/L组比较,当LDL-C>3.4 mmol/L且RC≤0.62 mmol/L时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增加并不显著,而LDL-C≤3.4 mmol/L且RC>0.62 mmol/L时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升高3.210倍。分析不同R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发现,RC Q4(≥0.92 mmol/L)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是RC Q1(≤0.51 mmol/L)的4.334倍。结论RC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作用独立于LDL-C的作用,RC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残余胆固醇 残余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一致性 动脉粥样硬化 残余风险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线治疗方法是使用降脂药物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然而在控制好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下,即使将LDL-C降低到达标水平,ASCVD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这说明患者... 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线治疗方法是使用降脂药物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然而在控制好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下,即使将LDL-C降低到达标水平,ASCVD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这说明患者存在“残余心血管风险”。以往认为该风险与低密度脂蛋白以外的脂质成分如甘油三酯有关,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残余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预测的新标志物,当LDL-C被控制在适当水平时,残余胆固醇被认为是ASCVD高危人群需优先关注及干预的焦点,因此使用各种降脂药物降低残余胆固醇水平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获益。但残余胆固醇在临床上的常规检测仍存在争议,同时也需要更多关于残余胆固醇升高治疗的研究,以评估残余胆固醇降低对ASCVD高危患者的获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残余心血管风险
下载PDF
我国5城市合格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研究 被引量:66
12
作者 任芙蓉 王憬惺 +18 位作者 赵海燕 文国新 张远志 姚富柱 高国静 严力行 江朝富 白旭华 美黑丽.铁木尔 涂源泉 朱发明 郑优荣 崔莉 龚晓燕 吕秋霜 刘长利 郑鹏 NESS Paul SHAN Hua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69-475,共7页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9 467份血液作16人份混合血样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对于抗-HCV阴性而HCV RNA NAT阳性者,用备用管作抗-HCV、ALT、及HCV RNA NAT复检。结果共检出HCV RNA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3例,未检出HIV RNA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标本;在87 034份血清学筛查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CV NAT阳性2例,其中1例复检ALT为254U/L,未检出HIVNAT阳性;在2 613份血清学筛查不合格者中,检出1例HCV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该献血者抗-HIV阳性、ALT 372U/L;未检出HIV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的标本。结论血清学筛查使我国的血液安全性已有相当高的保障;而NAT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但在我国是否可应用于常规血液筛查,需考虑成本与效益比。此外,ALT筛查对排除抗-HCV漏检血液仍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核酸检测(NAT) 残余风险 HCV HIV ALT
下载PDF
2010~2011年广州地区输血传播HBV、HCV、HIV残余风险评估 被引量:28
13
作者 黄珂 戎霞 +6 位作者 花文峰 熊华平 许茹 王敏 黄杰庭 廖峭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评估广州地区输血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建立适合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残余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551 047人次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及血液ELISA与核酸检测(NAT)的HBV、HCV、HIV数据,利用(WP... 目的评估广州地区输血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建立适合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残余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551 047人次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及血液ELISA与核酸检测(NAT)的HBV、HCV、HIV数据,利用(WP/I)及WP/LTR模型分别评估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结果 2010~2011年广州地区献血者HBV、HCV、HIV经ELISA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30 147、1/70 591、1/645 099;经NAT检测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46 643、1/723 526、1/1 254 770。结论广州地区重复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低于初次献血者;采用NAT检测后,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HCV HIV 输血传播病毒 残余风险 无偿献血者 广州
下载PDF
四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对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7
14
作者 何子毅 陈庆恺 +5 位作者 陈少彬 王庆 邹姣丽 余霖 陈静文 车嘉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评估东莞市10年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2遍酶联免疫法、2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1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2遍酶联免疫和1遍质量升级版核酸检测)后经血传播病毒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 目的评估东莞市10年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2遍酶联免疫法、2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1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2遍酶联免疫和1遍质量升级版核酸检测)后经血传播病毒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2日期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后的试验原始数据,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下HBV标志物的反应率在初次献血者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除2遍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式外,其余3种血液筛查模式下初次献血者反应率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采取2遍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模式时HBV和HC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5 429和1/15 599,均高于其他3种筛查模式;HIV残余风险在2遍酶联免疫检测模式时最低(1/546 448);最新的筛查模式2遍ELISA+1遍NAT(v2.0)检测模式下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7 405、1/346 020和1/473 934。结论 HBV的残余风险较大,是影响血液安全的主要因素,开展核酸检测可以降低残余风险,选择2遍ELISA+1遍NAT(v2.0)是较好的筛查模式,选择低危献血人群更有利于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 筛查模式 病毒 残余风险 评估
下载PDF
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韩婷婷 刘鱼 +1 位作者 李玲 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61-1064,共4页
由于多种病原体可以经输血传播,并可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各国采供血机构均对HIV、HBV、HCV等病原体进行常规检测。但是试剂灵敏度,窗口期,病毒变异,静默感染等原因,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的漏检,因此经过常规检测的血液... 由于多种病原体可以经输血传播,并可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各国采供血机构均对HIV、HBV、HCV等病原体进行常规检测。但是试剂灵敏度,窗口期,病毒变异,静默感染等原因,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的漏检,因此经过常规检测的血液仍存在传播这些病原体的残余风险。评估残余风险有利于明确各国传染性输血风险,提供筛查策略改进及检测方法改良的基础数据,因此对于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国家均开始进行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的研究。但是残余风险评估方法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因此,本文拟对各国研究采用的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进行综述,为研究开发更科学的残余风险评估模型或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风险 数学模型 血液安全 核酸检测
下载PDF
核酸筛查中混检阳性拆分单检阴性血液标本的HBV残余风险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周磊 刘颖 +4 位作者 邓雪莲 邹亚轩 周璐 王新梅 臧亮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985-988,共4页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混样反应性拆分单检无反应性血液标本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评估应用不同原理核酸检测(NAT)血液筛查系统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荧光探针法(Cobas T...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混样反应性拆分单检无反应性血液标本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评估应用不同原理核酸检测(NAT)血液筛查系统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荧光探针法(Cobas Taq Screen MPX Test,V2. 0)以6人份混样模式做定性检测HBV/HCV/HIV,混检反应性标本行拆分单检,采用TMA检测平台(Ultrio Plus/Ultrio Elite)对拆分无反应性的标本进行单检。TMA NAT平台得到的反应性标本再分别重复联检3遍,同时应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4遍6人份混样检测和4遍单人份检测,并用罗氏电化学发光作为第3方试剂,对标本乙肝血清学5项进行检测,以确认HBV感染情况。结果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中心MP-NAT方法共检测9 689 pool(57 86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混检呈反应性的有88 pool,经单人份拆分检测,其中拆分实验结果呈无反应性的有24 pool(141份标本),拆分阳性率为72. 73%。141份标本用TMA联检实验复检,4份标本呈反应性。将4份标本分别重复4遍MPX-6 NAT,结果均为无反应性; 4份标本又进行4遍ID-NAT实验,仅有2份标本呈反应性(S018001 1/4,S018002 3/4),其余2份标本仍不能重现反应性结果。Tigris和Panther NAT系统对该4份标本分别重复3遍HBV/HCV/HIV联检实验,结果显示,Tigris系统有2份标本呈反应性(S018002 3/3,S018004 1/3); Panther系统中,也有2份标本检测结果呈反应性(S018001 2/3,S018002 1/3)。仅1份标本不可重现核酸反应性。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可见,4份标本的A-HBc均为阳性; 2份标本A-HBe为阳性(S018002,S018004); 2份标本HBsAg为阳性(S018001,S018004)。结论核酸筛查中混样阳性拆分单检阴性血液标本有输血HBV感染残余风险,对这部分标本的结果判定需慎重对待,防止漏检,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血液筛查 乙型肝炎病毒 残余风险
下载PDF
核酸检测对降低柳州地区输血病原感染残余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吴敬林 周仲民 罗保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27-729,共3页
目的评估NAT检测对ELISA检测合格血液输血残余风险减少程度。方法标本用ELISA和NAT平行检测,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分别计算输血残余风险,并计算NAT检测后血液输血残余风险减少程度。结果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检测标本41 855人份,其中首... 目的评估NAT检测对ELISA检测合格血液输血残余风险减少程度。方法标本用ELISA和NAT平行检测,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分别计算输血残余风险,并计算NAT检测后血液输血残余风险减少程度。结果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检测标本41 855人份,其中首次献血20 090人份,重复献血21 765人份,经评估ELISA检测后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1717、1∶11 862、1∶32 605,采用NAT检测后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4 047、1∶82372、1∶97 561,NAT检测后血液输血传染HBV、HCV、HIV残余风险减少程度分别为57.58%、85.60%、66.58%。结论 ELISA检测后输血残余风险仍然较大,NAT检测可大幅减少输血残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NAT 输血残余风险 输血安全
下载PDF
HBsAg阴性献血者输血HBV感染残余风险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方昌志 傅颖媛 +1 位作者 钱榕 熊丽红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2期35-37,41,共4页
目的分析HBsAg ELISA法检测阴性献血者的输血HBV感染残余风险,评价其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瑞士罗氏诊断公司的Cobas s201核酸检测平台对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57 141人份2遍ELISA检测阴性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HIV-1,-2RNA三项联合核... 目的分析HBsAg ELISA法检测阴性献血者的输血HBV感染残余风险,评价其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瑞士罗氏诊断公司的Cobas s201核酸检测平台对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57 141人份2遍ELISA检测阴性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HIV-1,-2RNA三项联合核酸检测(Cobas TaqScreen MPX试剂),检测模式为混样检测+拆分检测,即先进行6标本混样检测,再对检测阳性标本进行拆分检测;对127人份拆分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分项鉴别试验及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 1)2遍ELISA法共检测标本60 037人份,检出HBsAg阴性标本57 141人份;2)对57 141人份阴性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HIV-1,-2RNA三项联检,共检出127人份病毒核酸阳性标本;3)127人份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分项鉴别试验,共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69人份,输血HBV残余风险为0.12%,其定量检测结果以<20U.mL-1为主(51人份,占73.9%);4)69人份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发现乙型肝炎可疑窗口期感染6人份(占8.7%),隐匿性感染52人份(占75.4%)。结论 HBsAg ELISA法检测阴性献血者的输血HBV感染残余风险依然存在,其感染状况多以隐匿性感染为主,将核酸检测纳入血液筛查常规模式,可降低输血残余风险,提高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HBV感染 残余风险 核酸检测 献血者
下载PDF
广州地区HBsAg阴性无偿献血血液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评估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李仲平 王淏 +5 位作者 郑优荣 田也 梁浩坚 黄伯泉 林诗雅 黄志健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2-445,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血液经血清学筛查后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及HBsAg阴性HBV NAT阳性献血者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状况,为采供血机构制定血液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83 42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血液经血清学筛查后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及HBsAg阴性HBV NAT阳性献血者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状况,为采供血机构制定血液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83 42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使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阴性标本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HBV NAT检测,收集HBsAg阴性HBV NAT阳性献血者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及HBV DNA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设200份经常规血液筛查合格标本为对照组同步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并对献血者进行随访追踪。结果 283 42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检出172份HBsAg阴性HBV NAT阳性标本,广州地区ELISA筛检HBsAg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为0.061%(172/283 428),街头流动或固定点献血者检出率(0.071%)高于来自于单位团体组织献血者(0.047%)。172份标本抗-HBe、抗-HBc检出率(32.56%、79.1%)均高于对照组(17.5%、51.0%),乙肝血清学抗体以抗-HBs、抗-HBc阳性及单纯抗-HBc阳性两种模式为主,HBV DNA浓度均低于200 copies/mL。共检出11份HBV窗口期标本,通过对31例献血者随访追踪,确定23例献血者原始标本为OBI标本。结论广州地区可能有较高ELISA筛检HBsAg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应用HBV NAT技术筛检常规酶免血液筛查HBsAg阴性标本,能检出部分处于OBI的血液,缩短HBV检测窗口期,能将现阶段输血传播HBV风险进一步降低,对保障血液安全预防输血感染HBV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检测 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 窗口期 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残余风险
下载PDF
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HIV/HBV/HCV残余风险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婷婷 刘鱼 +6 位作者 李长清 张燕 王娅 柯玲 吴秉婷 刘桂 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0-423,共4页
目的评估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中HIV、HBV、HC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四川9家血站HBs Ag、抗-HCV、抗-HIV筛查阳性样本,对筛查HBs Ag阳性标本采用中和试验确证,对筛查抗-HCV及抗-HIV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证。采用改良的... 目的评估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中HIV、HBV、HC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四川9家血站HBs Ag、抗-HCV、抗-HIV筛查阳性样本,对筛查HBs Ag阳性标本采用中和试验确证,对筛查抗-HCV及抗-HIV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证。采用改良的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计算HBV,HCV,HIV残余风险。结果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中HBV,HCV和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1 355,1/35 587和1/92 593。结论血站分离血浆仍存在一定残余风险,增加核酸检测等新型检测技术可进一步降低其残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HCV HIV 残余风险 分离血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