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载火箭的飞行模态辨识技术研究
1
作者 马志赛 丁千 +3 位作者 范霆威 阚镭 祁峰 潘忠文 《强度与环境》 CSCD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模态参数是表征运载火箭动态特性的重要指标,对姿控系统设计、动载荷设计、天地差异研究和系统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燃料快速消耗和结构分离导致飞行状态下的运载火箭表现出显著时变特征,通过有限元分析或地面振动试验难以获得真实... 模态参数是表征运载火箭动态特性的重要指标,对姿控系统设计、动载荷设计、天地差异研究和系统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燃料快速消耗和结构分离导致飞行状态下的运载火箭表现出显著时变特征,通过有限元分析或地面振动试验难以获得真实飞行状态下运载火箭的时变参数,开展飞行模态辨识前沿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尤为重要。面向工程实际需求,分别发展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动态模式分解的两类时变模态输出递推辨识方法,应用于液体火箭的遥测数据快速处理,准确辨识得到模态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展望了运载火箭飞行模态辨识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时变模态参数 飞行模态辨识
下载PDF
基于多测点数据的火箭飞行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董严 付小燕 丁志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0-523,共4页
目前基于多个测点数据的火箭飞行模态参数识别,一般是通过每个测点数据单独处理的方式来进行的,在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识别精度不足、计算量偏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整体ARMA模型时序分析法,同时采用全部测点测试数据,对火箭的飞... 目前基于多个测点数据的火箭飞行模态参数识别,一般是通过每个测点数据单独处理的方式来进行的,在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识别精度不足、计算量偏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整体ARMA模型时序分析法,同时采用全部测点测试数据,对火箭的飞行过程中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进行了计算和识别。通过某火箭飞行试验实测的3个测点的振动数据,经过重采样、滤波、互相关等处理后,采用以上方法,整体计算并识别了火箭结构横向模态参数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辨识出火箭结构的横向模态参数,而且相较传统方法可有效减小计算量,且具有每阶模态对应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唯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 飞行模态 模态识别 ARMA
下载PDF
一类可变飞行模态飞行器的统一建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盖文东 李大伟 王宏伦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49-253,共5页
可变飞行模态飞行器,兼有直升机垂直起降、悬停和固定翼飞机高速前飞的优势,是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分析一类可变飞行模态飞行器运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该类飞行器共有特性的、抽象的统一数学模型结构。并在统一模型... 可变飞行模态飞行器,兼有直升机垂直起降、悬停和固定翼飞机高速前飞的优势,是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分析一类可变飞行模态飞行器运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该类飞行器共有特性的、抽象的统一数学模型结构。并在统一模型的框架下,建立了鸭式旋翼/机翼无人机的六自由度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可以实现该类飞行器各转换模态的配平,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飞行模态飞行 统一建模 鸭式旋翼/机翼无人机
下载PDF
基于演化搜索算法的助推器再入飞行模态分析
4
作者 张意国 赵长见 +1 位作者 赵俊锋 贾生伟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为解决助推器无控再入过程中姿态运动模态的预示问题,针对助推器再入姿态运动存在三通道耦合、气动参数非线性以及大范围运动难点,建立以经典欧拉角描述的助推器再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基于演化搜索策略的改进郭涛算法解决了高阶非... 为解决助推器无控再入过程中姿态运动模态的预示问题,针对助推器再入姿态运动存在三通道耦合、气动参数非线性以及大范围运动难点,建立以经典欧拉角描述的助推器再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基于演化搜索策略的改进郭涛算法解决了高阶非线性方程组的多解问题,通过 Lyapunov 的第 1 种方法,得到了平衡点稳定性随再入飞行马赫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入过程中助推器在某一马赫数域内将出现多个特定的飞行模态,速度域状态空间的不同初始条件会使得助推器的姿态收敛到不同的飞行模态。研究解决了线性理论无法适用的助推器复杂无控姿态运动模态预示问题,为助推器回收方案及安控区设计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助推器 非线性动力学 演化搜索算法 飞行模态
下载PDF
直升机多模态控制律的全飞行包线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一敏 郭锁凤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29,共4页
根据直升机飞行模态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内 /外回路控制结构 ,将不同飞行模态通过内 /外回路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不仅简化了直升机多模态控制律的设计 ,还简化了模态转换的控制器结构。最后 ,用这种结构将直升机多模态控制律的全... 根据直升机飞行模态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内 /外回路控制结构 ,将不同飞行模态通过内 /外回路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不仅简化了直升机多模态控制律的设计 ,还简化了模态转换的控制器结构。最后 ,用这种结构将直升机多模态控制律的全飞行包线设计分解为内回路的控制器切换和外回路的模态转换 ,该设计思路避免了传统的增益调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飞行模态 内/外回路控制 飞行包线设计
下载PDF
直升机多模态飞行控制系统
6
作者 王莉 姜长生 《航空兵器》 2004年第1期34-35,共2页
直升机具有较强的耦合性、不稳定性 ,给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动态逆技术通过成功的飞行测试而获得广泛的认同。本文将直升机划分为内、外两个回路 ,内回路采用动态逆的方法 ,得到了较好的解耦效果。外回路用线性二次型... 直升机具有较强的耦合性、不稳定性 ,给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动态逆技术通过成功的飞行测试而获得广泛的认同。本文将直升机划分为内、外两个回路 ,内回路采用动态逆的方法 ,得到了较好的解耦效果。外回路用线性二次型状态调节器设计法设计速度保持回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模态飞行控制系统 回路设计 解耦效果
下载PDF
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要求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南宇 蒙志君 黄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7-344,共8页
针对无人直升机发展过程中对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要求日益加剧,而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成果甚少等问题,从自动飞行控制视角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涉及的各个基本方面,包括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的定义、研究内容、影响因素和... 针对无人直升机发展过程中对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要求日益加剧,而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成果甚少等问题,从自动飞行控制视角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涉及的各个基本方面,包括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的定义、研究内容、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等;同时,通过对ADS-33E的合理改进,提出了适用于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评估的三维架构以及相应的评估准则;可为新型无人直升机系统的研制和评估提供指导,为我国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的早日出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直升机 飞行品质 飞行模态 评估准则 三维架构
下载PDF
双向飞翼空天飞行器概念外形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晓斌 徐柯哲 朱国祥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0,443,共7页
空天飞行器飞行速域宽,气动外形需同时考虑起飞高升力与超/高超声速高升阻比需求,给飞行器的气动布局设计带来很大难度。双向飞翼飞行器概念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对称面,在亚声速时以大展弦比模态飞行,可获得足够的升力,超/高超声速时以... 空天飞行器飞行速域宽,气动外形需同时考虑起飞高升力与超/高超声速高升阻比需求,给飞行器的气动布局设计带来很大难度。双向飞翼飞行器概念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对称面,在亚声速时以大展弦比模态飞行,可获得足够的升力,超/高超声速时以小展弦比模态飞行,可尽量降低激波阻力,飞行模态转换的转换通过机身旋转90°实现,可能解决宽速域高升阻比设计矛盾。本文据此构建了一种双向飞行空天飞行器外形,并开展了CFD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Sanger类常规布局的空天飞行器相比,双向飞翼概念外形的亚声速时最大升阻比为16,提升30%~50%;高超声速段升阻比性能基本相当,最大升阻比4,说明该外形是一种有潜力的空天往返飞行器方案。在此基础上,从飞行器技术实现角度,系统梳理了双向飞翼飞行器方案面临的三大技术难点,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途径或可能的攻关方向。针对飞行器纵向静不稳定度偏大问题,提出调整机身平面形状和剖面形状等,可使静不稳定度降低至10%以内;针对飞行模态转换控制困难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垂尾的控制方法,在飞行器两个飞行模态下各安置一片垂尾,在提供了足够的模态转换控制力矩的同时,改善了飞行器的横航向稳定性;针对发动机耦合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涡轮和火箭发动机独立垂直布置的方法,降低了空天飞行器对组合动力技术的依赖性,有助于双向飞翼空天飞行器的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飞翼 空天飞行 高升阻比 稳定性 飞行模态转换
下载PDF
涵道尾座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全包线飞行控制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子欢 裴海龙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63-1873,共11页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涵道尾座式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全包线飞行控制方案.在设计的控制框架中,采用统一的坐标系描述该飞行器的多模态特性.对于不可测量的外部力矩,设计了辅助系统进行观测及自适应律进行补偿;对于可测...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涵道尾座式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全包线飞行控制方案.在设计的控制框架中,采用统一的坐标系描述该飞行器的多模态特性.对于不可测量的外部力矩,设计了辅助系统进行观测及自适应律进行补偿;对于可测的合外力,设计了一种基于加速度测量的拉力/姿态几何解耦方法;同时,给出了保证闭环系统全局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所述控制方案成功应用于一小型涵道尾座式无人机上,并完成了飞行器垂直/水平模态转换飞行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尾座式飞行 垂直起降 无人机控制 飞行模态转换控制
下载PDF
小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10
作者 翟彬 薛明旭 《电光系统》 2007年第2期33-35,共3页
飞行控制系统作为无人机的核心,对无人机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是论述一种小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小型无人机飞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组成,其后对飞行控制回路、飞行控制模态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飞行控制系统作为无人机的核心,对无人机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是论述一种小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小型无人机飞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组成,其后对飞行控制回路、飞行控制模态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完成了该控制系统的数字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飞行控制模态 数字仿真
下载PDF
飞机扰动运动方程特征根的数值求解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建邦 程邦勤 王旭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2年第4期81-83,共3页
用一元四次方程精确解的解析公式 ,研究飞机扰动运动特征方程的求解方法 ,并讨论计算机编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通过对某型飞机典型扰动运动方程特征根的精确求解 ,表明本方法对研究飞机的运动模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扰动运动 特征方程 飞行模态 精确解
下载PDF
民用飞机上升段四维制导算法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皖华 杨永胜 敬忠良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2-46,共5页
研究飞机制导优化问题,由于飞行速度快,跟踪存在问题,制导精度差。传统民用飞机制导采用检索的三维跟踪,算法简单,但制导精度低,且没有对时间的精确控制,而先进制导理论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快速性低,难以实现工程应用。为了同时满足制导... 研究飞机制导优化问题,由于飞行速度快,跟踪存在问题,制导精度差。传统民用飞机制导采用检索的三维跟踪,算法简单,但制导精度低,且没有对时间的精确控制,而先进制导理论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快速性低,难以实现工程应用。为了同时满足制导精确性和飞行快速性与实时跟踪的要求,提出利用模态切换的四维制导算法。以上升段为例进行实验,结果导引自动飞行模态实现了轨迹与时间的四维跟踪,改善了制导算法快速性和制导精确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制导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与国内外的其它制导算法相比,复杂度低,实现简单,适合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管理系统 四维制导 自动飞行模态 模态切换
下载PDF
无人直升机实时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炎 祖家奎 +1 位作者 陶德臣 高尚文 《电子测量技术》 2019年第21期15-20,共6页
无人直升机实时仿真系统主要完成设备通信、控制逻辑以及控制模态的快速验证。为缩短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开发周期,降低研发费用,提高开发效率。基于Flightgear可视化模型视景,介绍了实时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软/硬件方案、飞行模... 无人直升机实时仿真系统主要完成设备通信、控制逻辑以及控制模态的快速验证。为缩短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开发周期,降低研发费用,提高开发效率。基于Flightgear可视化模型视景,介绍了实时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软/硬件方案、飞行模态设计方案、通信链路设计方案以及仿真系统软件的实现流程。完成了机载飞行控制软件、地面站控制软件、设备仿真机载软件,仿真控制台软件以及Flightgear通信的设计与改进,实现无人机实时仿真环境的搭建,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直升机 实时仿真系统 飞行模态 FLIGHTGEAR
下载PDF
一种小型无人机的航迹跟踪算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长胜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第24期4-5,共2页
航迹跟踪算法是小型无人机航迹规划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无人机姿态回路提供控制输入。通过分析小型无人机的飞行模态,进行航迹跟踪算法设计。利用Matlab进行仿真试验验证,此方案具有良好的航迹跟踪性能。
关键词 小型无人机 飞行模态 航迹跟踪 仿真试验
下载PDF
机翼不对称损伤飞机在大侧滑角下的操稳特性研究
15
作者 程鹏飞 吴成富 郭月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2,共6页
对某小型电动无人机(以下简称SEPUAV)在其左翼破损40%面积矩下的操稳特性进行详细分析。首先在此损伤下典型大侧滑角定常工作点附近进行特殊的小扰动线性化,然后进行特征根和飞行运动模态的分析;其次对此特殊构型SEPUAV进行操稳特性、... 对某小型电动无人机(以下简称SEPUAV)在其左翼破损40%面积矩下的操稳特性进行详细分析。首先在此损伤下典型大侧滑角定常工作点附近进行特殊的小扰动线性化,然后进行特征根和飞行运动模态的分析;其次对此特殊构型SEPUAV进行操稳特性、时频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左翼破损40%面积矩SEPUAV出现特有运动模态并影响全部纵侧向运动状态的响应;部分传递函数出现较多非最小相位零点从而导致初始响应发生反向;部分通道的Bode图中出现多个波峰波谷并有相角提前等现象。分析结果对后续容损飞行控制器的设计起到铺垫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翼不对称损伤 飞行运动模态 操稳特性 时频响应特性 强耦合飞行动力学
下载PDF
局部输出反馈阵的求取与应用
16
作者 沈勇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63-69,共7页
特征结构配置法是设计多模态飞行控制系统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设计时,它可将系统的性能指标与飞机的飞行品质要求结合起来,获取直接和希望的控制规律。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求局部输出反馈阵(其中一部分元素限定为零)的方法,从而可使... 特征结构配置法是设计多模态飞行控制系统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设计时,它可将系统的性能指标与飞机的飞行品质要求结合起来,获取直接和希望的控制规律。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求局部输出反馈阵(其中一部分元素限定为零)的方法,从而可使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系统配置也可更为简单。 文中简述了特征结构配置法,对提出的输出反馈阵中元素可限定的计算方法给予推导和论证,并以此法设计了某型飞机多模态飞行控制系统中空中格斗/空地扫射两个控制模态(解耦的)的控制规律,最后对设计的结果作了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具有令人满意的性能,提出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控制系统 多变量控制 反馈控制 模态飞行控制系统 特征结构
下载PDF
Dynamic modeling of a parafoil system considering flap deflection 被引量:4
17
作者 Tao Jin Sun Qinglin +1 位作者 Chen Zengqiang He Yingping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7年第4期416-425,共10页
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parafoil systems,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flap deflection as the control mechanism and regarding the parafoil and the payload as a rigi... 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parafoil systems,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flap deflection as the control mechanism and regarding the parafoil and the payload as a rigid body,a six degrees-of-freedom(DOF)dynamic model of a parafoil system including three DOF for translational motion and three DOF for rotational motion,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K rchhoff motion equation.Since the flexible winged paafoil system flying at low altitude is more susceptibleto winds,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foil system Wth and Wthout winds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Furthermore,the ardropm test is used to further verify the model.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trajectory roughly overlaps with the actual flight track.The horzontnl velocity of the simulation model is in good accordance with the airdrop test,with a deviation less than0.5m/s,while its simulated vertical velocity fuctuates slightly under the infuence of the wind,and shows a similar trend to the ardrop test.It is concludedthat the established model can well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foi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foil system dynam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ig h t chaacterstic airdrop experiment fap defection
下载PDF
Iterative Estimation for Flight Dynamic Helicopter Simulator
18
作者 Ivana Yoshie Sumida Haroldo F. de Campos Velho +2 位作者 Eduardo F. P. da Luz Ronaldo V. Cruz Luiz CarlosS. Goe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5年第12期501-508,共8页
Flight simulators can provide a suitable alternative to real flight, mainly to increase safety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crew, and evaluation data from simulator can be used to valid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aircraft s... Flight simulators can provide a suitable alternative to real flight, mainly to increase safety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crew, and evaluation data from simulator can be used to valid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aircraft systems. However, it must convey some degree of realism to the user to be effective. For that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calibrate the simulator software. Calibration for flight simulation is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process. The process is formulated as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it is solved by using a new approach named Multiple Particle Collision Algorithm (MPCA). Results show a good performance for the employed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Flight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Multiple Particle Collision Algorithm
下载PDF
六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力学建模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辛冀 董圣华 +1 位作者 刘毅 陈仁良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4,共5页
为开展六旋翼无人机的全机飞行力学建模研究,针对六旋翼无人机的前飞和非定常飞行要求,引入了动量叶素理论和动态入流理论对旋翼气动力进行分析。根据无人机的变转速控制方式,增加了旋翼转速变化对机身运动的影响项,推导了使六旋翼总需... 为开展六旋翼无人机的全机飞行力学建模研究,针对六旋翼无人机的前飞和非定常飞行要求,引入了动量叶素理论和动态入流理论对旋翼气动力进行分析。根据无人机的变转速控制方式,增加了旋翼转速变化对机身运动的影响项,推导了使六旋翼总需用功率最小的拉力分配优化方法,建立了六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力学模型。气动力计算结果表明,新建立的旋翼气动力计算方法精度高于现有的比例系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旋翼 无人机 飞行力学模型 飞行模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