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级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余立意 张辉 冯凤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91-394,399,共5页
微乳液(microemulsion,简称ME)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在医药、化妆品以及采油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表明微乳液能够提高亲水性或亲脂性物质的溶解度,并能作为化学或酶法反应的... 微乳液(microemulsion,简称ME)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在医药、化妆品以及采油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表明微乳液能够提高亲水性或亲脂性物质的溶解度,并能作为化学或酶法反应的有效介质,引起了广大食品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食品级微乳液的制备、增溶作用以及作为微反应器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级微乳 增溶 反应器
下载PDF
食品级水包油型月见草油微乳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红艳 孙长豹 +2 位作者 刘宁 刘军 宫春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158,共4页
以月见草油为油相,吐温80、月桂酸为表面活性剂制备水包油型的食品级微乳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乳形态,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微乳的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苏丹Ⅱ含量,考察pH、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 以月见草油为油相,吐温80、月桂酸为表面活性剂制备水包油型的食品级微乳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乳形态,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微乳的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苏丹Ⅱ含量,考察pH、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外观澄清透明,透射电镜观察为均匀球状液滴。微乳液在pH5~7时稳定性较好。在4℃和20℃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好,放置30d微乳液的粒径变化较小,微乳的包封率可达92.21%、91.89%,放置期间未出现分层、破乳现象。而在60℃下放置30d后微乳出现浑浊,包封率下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级微乳 月见草油 稳定性 包封率
下载PDF
全稀释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梅子 傅玉颖 卢锦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6,共7页
以单辛酸甘油酯(GMC)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和乙醇为助剂,与水制备出具有高稀释性的食品级微乳。通过粒径分析,浑浊度对比,离心及贮藏试验,考察盐离子浓度、pH、温度、稀释对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分别为7∶3、8∶2的T73... 以单辛酸甘油酯(GMC)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和乙醇为助剂,与水制备出具有高稀释性的食品级微乳。通过粒径分析,浑浊度对比,离心及贮藏试验,考察盐离子浓度、pH、温度、稀释对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分别为7∶3、8∶2的T73、T82稀释线上微乳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会导致T73上微乳粒径增大,pH、盐离子、温度对水分含量高达99%的T73-100(用100倍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为7∶3的混合物质量的水相稀释)微乳稳定性影响较大;T82具有较好的稀释稳定性,且T82-100微乳分别在NaCl浓度0.1~0.6 mol/L,pH 3~8,温度0~40℃之间贮藏30 d后,平均粒径均小于3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级微乳 单辛酸甘油酯 全稀释 稳定性
下载PDF
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的抑菌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佩华 梅子 +1 位作者 傅玉颖 张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36-138,142,共4页
研究了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常见食源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表明,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35mL... 研究了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常见食源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表明,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35mL/L,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通过微乳液及其组分的最低抑菌浓度、抑菌率等抑菌活性的比较,发现微乳液的抑菌特性主要依赖于其中的抗菌组分单辛酸甘油酯,而微乳液的包埋作用反而会减小单辛酸甘油酯抑菌性的抑菌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外观清晰透明、热力学稳定的食品级抑菌运载体系,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级微乳 单辛酸甘油酯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全稀释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佩华 梅子 傅玉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25-130,共6页
以单辛酸甘油酯为油相,通过拟三元相图方法,研究了吐温20、60、80以及单硬脂酸甘油酯、尼泊金乙酯等表面活性剂,乙醇、丙二醇、正丁醇等助表面活性剂对于微乳体系增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醇有助于形成微乳体系,油相中醇的比例越高... 以单辛酸甘油酯为油相,通过拟三元相图方法,研究了吐温20、60、80以及单硬脂酸甘油酯、尼泊金乙酯等表面活性剂,乙醇、丙二醇、正丁醇等助表面活性剂对于微乳体系增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醇有助于形成微乳体系,油相中醇的比例越高,微乳相越大,但表面活性剂相中醇的含量不易过多;微乳体系的水相全稀释性主要取决于油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Wo/Ws,在单辛酸甘油酯/吐温80/乙醇/水和单辛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水体系中,当Wo/Ws>1时,即使添加足量的醇也无法形成全稀释微乳。而且,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不一定具有增效作用。最后,确定微乳配方为油相∶单辛酸甘油酯与丙二醇质量比2∶1;表面活性剂相:吐温80与乙醇质量比为2∶1;水相∶双蒸水。该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单相区面积为73.81%,具有3条可无限稀释通道。盐离子浓度和pH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该微乳体系在NaCl浓度0.1~0.6mol/L范围内稳定性较好,且受pH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级微乳体系 单辛酸甘油酯 全稀释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