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时代在华非洲留学生的食物交流与跨文化适应
1
作者 刘田丰 李嘉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2,F0003,共8页
“互联网+”时代,食物食物在本文中承载了特定社会象征意涵,具备符号性功能,其在本文中的内涵包括两重,既指具体的食物,也兼指与获取、消费食物相关联的行为。它既是跨文化消费行为的“孵化器”也是锚定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构件;同时,它... “互联网+”时代,食物食物在本文中承载了特定社会象征意涵,具备符号性功能,其在本文中的内涵包括两重,既指具体的食物,也兼指与获取、消费食物相关联的行为。它既是跨文化消费行为的“孵化器”也是锚定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构件;同时,它在跨文化个体身份认同塑造过程中还实现了群体文化在地化构建。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文化行为映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构建多元文化社交这三方面对于流动群体的个体化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华非洲留学生通过互联网食物消费构建社会生活互动链,产生社会身份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食物在其中发挥“文化粘合剂”效能,使得中非大学生在日常情感交互中自觉生成“全民一体感”。这一新饮食文化认同感的构建过程,为思考来华外国人的社会融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些许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非洲留学生 日常生活 跨文化适应 食物交流
下载PDF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史料研习活动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红丽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29,共9页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开展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选择性必修Ⅱ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课标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以玉米和哥伦布的典型史料作为教学情境,以甘薯的典型史料作为作业情...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开展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选择性必修Ⅱ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课标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以玉米和哥伦布的典型史料作为教学情境,以甘薯的典型史料作为作业情境,通过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在新情境下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在巩固"旧知"的同时,获得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新知";另一方面,通过在新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渗透核心素养的涵养、促进学科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 史料研习 食物物种交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